中投1號屢戰屢敗,警惕
中投2號是其僵尸復活(原創,深度分析)
—上善若海
一、前言
早在一個多月之前認清了中投一號賣國求榮本質的的前提之下,上善若海撰寫有關中投問題的念頭就已產生,因為選題重大,必須本著“對國有資產高度負責的精神去深入研判之后才好定論”的理念之下,遲遲未能動筆;時值中投二號灰溜溜問世,如果我們不能以史為鑒,理清中投一號的本質及其賣國伎倆從而引以為戒,中投二號一定會重蹈覆轍,國家和人民辛辛苦苦打拼六十年來的血汗錢一定會付之東流,滔滔不絕地流向西方國家。
二、從口含“金鑰匙”到大口吐血—中投一號的前世今生
(一)中投一號:先天畸形的“富二代”
許多投資者還清晰地記得,早在2003年底,中央匯金投資管理公司成立。該公司先后用600億美元外匯儲備向中行、建行和工行注資,助力國有銀行股改上市。
在當時,這一舉動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實際上,動用事關國家命脈的外匯儲備注資銀行在世界各國都不常見,因此,各界爭論撲面而至。但許多人不曾了解的是,正是這一舉動刺激了中國如何運用巨額外匯儲備的巨大想象空間。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投公司雛形開始顯山露水。
時至2007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定調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公司),即中投1號。9月29日,中投正式揭牌,注冊資本金2000億美元。可用于境外投資的實際資金總額大約在730億—930億美元之間,目的是拓展外匯運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國家外匯資產經營收益。全部注冊資本金來源于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向全國老百姓籌集的15500億元人民幣,這些特別國債分幾批發行,為10年期和15年期的記賬式國債;中投僅僅承擔微乎其微的發債成本。
由此,被業界成為成為口含金匙“出生”的畸形“富二代”中投公司來說,一直讓人寄望極高。當初籌建中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投資實現外匯資產和國有金融資產的保值增值。中投特有的“出生”背景,使得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中投公司不同于普通的投資者,它承擔著更多的使命與社會責任。
就員工構成來說,中投2009年年報顯示,其員工總數為246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199人,有海外工作經歷的人達到115人,占比近半;此外,中投擁有31名外籍員工。
據統計,中投另外至少還聘請了三位有資深外資金融機構背景的人士擔任中層職位。中投私募投資部門主管胡冰就是其中之一。其在美國接受教育,曾效力于現已倒閉的雷曼兄弟。他于本世紀初回到中國,加盟證監會,擔任證監會資產證券化工作組組長。另一位曾在紐約工作過的銀行家是樊功生,現任中投相對收益投資部門主管。還有一位就是目前負責中投的策略投資部和專項投資部的周元,他在1994至1998年間擔任瑞銀(UBS)駐中國的高級銀行家,中投對黑石集團、大摩的頭寸正是由他負責管理。不愧為擁有令人驚嘆的“全明星陣容”。
今年7月8日,中投對外公布其國際咨詢委員會名單。甚至于包括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巴西中央銀行前行長阿米尼奧·弗拉加、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沈聯濤在內的14名成員,讓人們看到了中投公司為其未來投資策略所作的努力。
2007年,道瓊斯通訊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開始在全球網羅人才,并聘請國際咨詢機構幫助其規劃全球資產配置方案。該報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說,中投公司其管理層仍為中管干部,在薪酬體系上將與匯金公司接近。匯金公司管理層的薪酬水平略高于國家部委,基本上不在市場化范圍之內。
(二)無奶也是娘—中投二號向美國投懷送抱
中投公司的應運而生,表面上中國終于誕生了一家世界級的投資公司,似乎值得國人大為鼓舞;然而,在人們還未來得及反應之時,中投公司海外首筆投資即告失利的消息即高調見諸國內外各大媒體。
一場災難甚至從中投風風光光正式掛牌4個月前就開始了,2007年5月,中投以每股29.605美元的高價購買了美國第二大私募基金黑石10%無投票權的IPO股票。但黑石上市后沒幾天,股價就一路暴跌,到2008年12月5日,黑石報收于每股5.73美元。從29.605美元到5.73美元,中投30億美元的投資縮水80%,賬面損失24億多美元。
中投當初斥資約30億美元購入美國黑石股份起,董事長樓繼偉一直堅稱“投資黑石是個很好的投資”,因為他預計美國政府會出臺系列措施促進經濟增長。緊隨此后的40天后、當年的12月3日,樓繼偉突然改口:“如今我已經沒有勇氣投資外國金融機構,一旦這些機構不景氣我會失去一切!”
樓繼偉發熱的頭腦似乎已經清醒了,因為事情的發展果然如人們所料,屢戰屢敗的中投1號逐漸“失去了一切”。但為時已晚,因為2008年當年,他所率領的聲稱網羅了全球精英、所謂“精英薈萃”的中投,將中國老百姓省吃儉用、辛苦勞作賺來的外匯虧損了至少50多億美金。很多人把中投斥為中國足球屢投屢敗的一大翻版,如果說中國足球的失敗最多讓人垂頭生氣,而樓繼偉和他中投1號的同事們不僅讓國人生氣,更讓國人破財、大傷元氣。
黑石帶來的噩夢并沒有讓中投中止自以為是地投資美國金融機構急不可耐從“火中取栗”的步伐以致“引火燒身”可怕的步伐。
2007年年底,就在人們以為中投公司應該“學聰明的時候”,中投公司購買了摩根士丹利56億美元面值的到期強制轉股債券,占摩根士丹利當時股本的約9.86%。隨后,這筆投資因金融危機的爆發而大幅縮水。
“從這兩個中投典型的海外投資案來看,中投出手投資的時點恰恰選在了金融危機爆發前和危機初期的泡沫最高峰,事實上成了泡沫的‘接盤者’,也就是所謂的‘冤大頭’。”安邦咨詢分析師李旭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而這些投資又過于集中于美國,投資領域也過于集中于金融機構,這使得投資無法有效地分散風險。
2007年12月,中投再一次大手筆斥資50億美元入股美國第二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約9.9%的股權。按照雙方公布的合約內容,中投每年收取摩根士丹利9%的利息,31個月之后強制轉股,轉股價格區間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自中投購入股票之后,摩根士丹利的股價便接連重挫,從中投入股日起,呈45度角下切到2008年12月5日的15美元左右,中投賬面已經折損2/3。這又是33億多美元。
壞消息不但沒有出盡,而是接踵而至。
今年9月,盡管中投一再掩飾,還是被媒體爆出其在美國老牌貨幣市場基金Primary Fund投資超過50億美元,而該基金因持有雷曼兄弟巨額債券宣布暫停贖回。這一役中投到底有無損失,損失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至少這50億美元慘遭凍結、血本無歸至今。
更為可怕的是,2010年8月17日,中投所持大摩可轉換股權單位到期,一旦這部分可轉換股權單位轉換為普通股,中投這筆為期兩年零七個月的投資賬面損益也將出爐。SEC系列文件顯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總共十次減持大摩共2545萬股,錄得收入6.9億美元。另按照與大摩的協議,中投56億美元的投資獲得利息約13億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約1.5億股(含可轉換股權單位),按大摩2010年8月來平均價格25.90美元計算,賬面價值約為39億美元。
由此可以計算出,一旦可轉換股權單位轉換成普通股,中投對大摩的投資賬面浮虧將達到約9.1億美元。
股民耳邊最常想起的警告是“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如果說投資黑石集團和摩根士丹利失手,尚可以歸結為全球金融危機中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等等,還可以隨便胡謅出來個理由搪塞老百姓的話,那么買貨幣基金也能虧,相比此前的投資失誤顯得尤其有些匪夷所思。而且,中投這第三次失誤——導致其54億美元資金出現巨虧風險的竟然是安全性僅次于銀行存款和國債的貨幣基金。那么中投在美國斥資54億美元買入的一只貨幣基金也因為跌破凈值而最終清盤,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2008年10月,SEC公布的一份關于貨幣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清盤的文件顯示,中投在這只基金上54億美元的投資出現問題。
SEC文件顯示,截止到2008年9月1日,中投旗下分支機構Stable Investment Corp是美國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的最大股東。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Reserve Primary Fund被迫核銷其所持7.85億美元雷曼兄弟債券,導致凈值跌至0.97美元,引發大規模贖回潮。
據路透社當時的報道,Reserve Primary Fund因此成為自1984年以來第一個給投資者帶來損失的美國貨幣市場基金。隨后,該基金宣布暫停贖回,中投54億美元資金遭凍結。
《21世紀經濟報道》報社記者查詢的SEC系列文件顯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總共十次減持大摩共2545萬股,錄得收入6.9億美元。另按照與大摩的協議,中投56億美元的投資獲得利息約13億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約1.5億股(含可轉換股權單位),按大摩2010年8月來平均價格25.90美元計算,賬面價值約為39億美元。
由此可以計算出,一旦可轉換股權單位轉換成普通股,中投對大摩的投資賬面浮虧將達到約9.1億美元。
當時國內有投資界人士對中投的舉措仍表示質疑,“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投資者紛紛逃離市場導致美國信貸緊縮,整個貨幣市場基金業都面臨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資于貨幣市場基金。”
更有業內人士在當時評價說,“貨幣基金能買到就實屬不易,卻能跌破凈值,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少見。”
(三)境內賺錢貼補境外投資的虧損
成立于2007年9月的中投公司,注冊資本金擁有2000億美元,其中,用于境外投資的部分超過50%,其余部分則用于通過中央匯金公司來投資境內金融機構。
據年報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央匯金公司持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比例分別為48.7%、35.4%、50%、67.5%、48.2%。
在中投海外重磅投資頻頻失手、出師未捷幾乎“身”先死的同時,其由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而來的2000億美元注冊資本每年高達682億元人民幣的利息,主要由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金”)來買單。而匯金的收入則完全來自于其控、參股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國開行、中國再保險公司、建銀投資以及銀河、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三大券商的分紅。
隨后,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表示,很高興看到在全球經濟環境極度惡化的2008年,中投公司的資本回報率仍達6.8%。
然而,對于中投公司的樂觀表態,一些分析人士卻表示,中投公司的凈利潤主要來源自于其境內全資子公司——中央匯金公司在國內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收益。“從這一點上說明,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資策略并不成功。”一位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對于這樣的業績,中投公司并沒有沾沾自喜的資格,其境外投資業績也并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安邦咨詢分析師李旭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從年報中可以看出,中投之所以全年能夠實現近7%的資本回報率,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通過中央匯金公司持有國內多家金融機構股權、行使國家出資人的職責,獲取了可觀的分紅。
李旭明認為,這些對境內機構的投資,主要以此前國家的政策安排為主要原因。而中投在2008年的境外投資業績中基本上無所作為。這種情況,多少給人一種“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感覺。
8月17日,540億元人民幣匯金債即將登陸銀行間市場的消息不脛而走。為配合除剛剛完成IPO的農行之外的工、中、建三大行再融資,匯金也缺錢了,過慣了“吃里扒外”日子的中投面臨國內資金鏈斷裂、奶水不足又怎么辦呢?
(四)中投陷入輿論唾罵、萬夫所指的泥潭。
理所當然,中投陷入輿論指責的泥潭。矛頭首先指向了中投的出身,中投屬主權財富基金管理機構,注冊資金2000億美元來源于1.55萬億元特別國債,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老百姓血汗錢。公司由國務院直接牽頭組織,原國務院副秘書長樓繼偉出任董事長,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高西慶任總經理,其規格之高堪稱歷史之最。業界人士對中投的身份感覺到模糊,因為看不出它是一個投資機構還是一個政府機構,中投所做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行政級別因素在起作用,而不是純粹市場化的投資收益與風險評估的結果。很多人指摘中投屢次失利的根源,就是它這種模糊的內在基因。
而且,中投的投資過于集中在美國,并熱衷于金融機構,風險關聯度極高,中投沒有判斷清楚這類機構本身的資產情況,僅僅憑借所謂經驗或者聽信別有用心的掮客就貿然介入。、
據中投年報顯示,中投2009年營業成本為1.5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5800萬美元,人均營業成本高達62.2萬美元,按2009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平均6.83人民幣/美元計算,達424.8萬人民幣。其中2009年投資費用為1.06億美元,人均43萬美元(或293.69萬人民幣);2009年管理費用則為4700萬美元,人均19.1萬美元(或130.45萬)。
就此,有專家針對中投的屢戰屢敗傳遞出了質疑聲。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貨幣理論與政策研究室的專家曾剛公開表示,中投之所以屢戰屢敗,不可否認中投自身也存在問題。員工拿著國家高工資,公司把持著天量的國有資產,缺乏監管的中投公司,管理層不受約束、監督和質詢的隨意決策,完全可以成為禍害人民財富的機器。誰能保證管理層不出現里應外合的漢奸賣國賊?有什么機制可以有效地預防這種事情發生?出了這種敗類用什么手段和方式來懲罰他們?這種顯然的漏洞難道高層不知道,看不見?
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巨額外匯掌握在少數管理層手里,人民卻沒有一個有效的途徑來監管管理層的行為,沒有一個有效途徑來參與決策!這種所有制的公有性質與決策管理私人行為之間的矛盾,是公有制經濟備受蛀蟲侵害的根本原因!如果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就必須同步推進人民民主,迅速壯大人民民主的力量,實行人民民主的大眾政治制度,使得特權早日受到人民的監督管理和制約。否則這么下去,公有制,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這幾面紅旗早晚會有扛不住的那一天!
《中華工商時報》發表文章明確質疑:事實上,從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來,針對中投公司海外投資的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投方面幾乎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回應,也未就巨額投資虧損作說明中投公司再次面臨虧損的局面以及大眾的評判與質疑,恐怕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了。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難道中投公司在擁有國有財產進行投資權力的同時,就不用承擔相應的投資責任?作為肩負著2000億外匯儲備保值增值任務的中投,屢戰屢敗的海外投資行為,到底有沒有一個問責機制?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肉包子打美國狗,有去無回!也許是受美國親爹爹要挾,不得不去送錢吧!” “拿國人的血汗錢去救主子,經濟賣國,大漢奸。”“誰知道呢,哪個屁股是干凈的,可以站出來向百姓說一聲!”
業內人士指出,直到目前,中投公司還非常缺乏明確的投資思路。尤為關鍵的是,對于其海外投資的最終績效,仍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今后中投公司該如何取信于民,這仍將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大問題。
事實上,從中投公司建立近三年來,針對中投公司海外投資的一次又一次失敗,中投方面幾乎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回應,也真的并未就巨額投資虧損作說明。
當然,這家級別太高的機構還是不屑于向普通老百姓承認這些錯誤的。但至始至終,中投公司沒有任何一個人出面向被他們揮霍掉50多億美元的國人道歉。
三、中投一號的僵尸復活—中投二號
(一)中投一號的屢戰屢敗,中投二號灰溜溜登場
俗話說:“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還有一句俗話:“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如果爬不起來,不如索性就地躺下!”
然而,中國似乎很容易忘記傷疤,在中投一號滿身口水、“咸魚翻身”無望而臭氣熏天的情況之下,近期“中投二號”又低調掛牌,灰溜溜登場,并磨刀霍霍向央企。
據《京華時報》報道,在獲得國務院批文8個月之后,承擔推進央企重組重任并被譽為“中投二號”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公司)終將臨盆。記者昨天(21日)從國務院國資委新聞處獲得證實,今日(22日),籌備數年之久的國新公司將正式掛牌亮相。
國資委相關負責人昨天未對外透露今日正式掛牌的時間地點,并一再強調要“低調”,希望媒體將關注重點放在國新今后的運作表現上。上述人士還表示,對于國新掛牌儀式上將公布哪些具體信息仍不確定,“包括首批哪些央企會被裝進去,是否有確切信息公布,還不好說。”
原本計劃今年上半年掛牌的國新公司破殼時間一推再推,一直到眼看年關將近。對此,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鋼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很多問題難以理順,“裝什么企業進去,誰來管理,和國資委的關系怎么處理,這些問題都很復雜。”
早在今年7月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再次強調了今年的整合目標:年內要把央企數量調整到100家以內。李榮融同時表示,即將成立的國新資產管理公司將成為央企重組的加速器。
目前,距離2010年結束只有不到10天,國資委管轄下央企數量仍有122家,而國資委對此卻表現得并不著急。業內認為,國資委推進央企重組突然轉入“慢車道”,與國資委新主任王勇的執政新思路不無關系。“王勇上任后,一直強調要注重質量和效果,所以目前在央企重組的工作上,不會一味地追求數量。”王志鋼認為,年內100家,目前看來更多是個象征性的目標,“預計國新公司掛牌后,首批將裝進去十多家企業。但年底前想將央企數量壓縮到100家,目前看來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二)中投1號屢戰屢敗,警惕中投2號是其僵尸復活
我們不希望的是中投二號真的就是中投一號的僵死復活,僅僅成為國內企業兼并聯合以后賣身葬母式的簡單變賣之后去為中投一號堵搶眼、填充巨額虧空;隨后在一拍腦袋搗鼓出來的中投三號、四號… …全仆后繼的把國有資產啃光賣凈。
我們希望的是,中投二號不會只是盡管把央企、國企象蘿卜白菜一樣裝進框里的破籃子,更希望是裝進國有資產后真正能夠使其保值增值的“百寶箱”,否則,匆匆忙忙的“蛇吞象”一吞了之,待“屢戰屢敗” 之后“死無全尸”之時用三核桃倆棗向國內外資本家一買了之,然后向人民兩手一拍屁股一攤肩膀,在人們 “敗家子”、“賣國賊” 的一片無奈責罵聲中,向地上死皮賴臉的一躺了之甚至是毀尸滅跡了無蹤影,屆時看國家怎么向全國人民交代。
四、誰來問責—沉痛教訓之后的深思
國有資產是用來保值增值的,不是用來以普世價值的名義向西方國家投懷送抱、賣國求榮的,當皮球向西方踢的。目前只所以形成這樣覆水難收,典型投資成冤大頭的難堪局面;如果不能引以為戒,加大問責制實施力度,中投二號最終的結果必然又是泥牛入海不見蹤影,國家巨額國有資產必定又將肉包子打狗—又去無回。
(一) 屢戰屢敗的關鍵問題在哪里?
業內人士表示,就已有的中投公司投資行為與結果看,不論是買進黑石,或是投資大摩與相關美國公司(雷曼)債券,都有許多常人看不懂的地方,也絲毫看不出任何投資高明之處。那么,中投海外投資屢屢失敗,其中的問題在哪里?其中的關鍵又是什么?這無疑是中投公司及其監管部門應該、也有責任向社會與國民作出公開說明的公共問題。
此外,分析人士認為,由于中投內部有相當數量的人員來自政府部門,行政氣息濃厚,工作效率受到嚴重的影響,一個急等著簽字的文件,可能會被拖上好幾天。
(二)大量浪費納稅人錢財,中投有責任、有義務向大眾做出交代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長向松祚撰文指出,雖然中投不是上市公司,似乎沒有必要向公公披露其投資策略、投資組合和協議內容。然而,中投是我國政府的主權財富基金,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錢,是財政資金。因此,中投有責任、有義務向大眾做出交代。
(三)監管嚴重缺失
業內專家表示,我國對國企海外投資的控制和監管依然缺位,這方面的法律規定還比較粗糙,且國企海外投資的巨額虧損也普遍缺乏問責機制,這極不利于國有資產的穩健投資和保值增值。
(四)問責機制的缺乏
隨著中投海外投資一個又一個失敗的消息的撲面而來,人們不禁會問,中投公司所造成的投資損失,最終仍將是誰為之買單?為什么海外投資會屢戰屢敗,是不是該有一個有效的問責機制?面對鋪天蓋地的民眾質問,而中投之所以一直未有明確回應而遭市場各方頻頻猜測,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沒有一個有效的問責機制。
如何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專家建議,今后,應加大對投資責任人的獎懲力度,做到權責分明。若投資獲利,則給予責任人相應的獎勵;若在企業經營和投資決策上導致虧損,即使決策程序完全合法,至少要負領導責任,或者調離崗位,或者引咎辭職,而若決策程序違法,則要負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中投屢戰屢敗》
《中投三年吃三大敗仗, 2009年人均營業成本424萬》
《中投投資海外巨虧,典型投資成冤大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