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系生活大致有兩種:
第一種靠乞討,很罕見,但是還沒絕跡:
中國真正的寺廟,真正的和尚,不設“功德箱”,不接受任何金錢
這是第一種佛系生活。
第二種靠剝削,封建時代,大封建主需要精神統治,擔任這種任務的就是僧侶。大封建主(帝王、領主)把自己剝削來的剩余價值分給僧侶一部分,或者給他們封地,讓他們享受免稅的待遇,讓他們為自己服務:
承德小布達拉宮,住在這里的人的生活,除了不能近女色,和封建領主有區別嗎?
當然,有些照樣近女色,美其名曰雙修。為他們服務的女性,就是所謂的明妃智慧女。
圖片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3b1cd0102efjy.html
還有一些本身更牛的,本身就是封建領主,積極參加政治斗爭、甚至軍閥混戰。
這些寺院有大量的廟產,兵荒馬亂,無法無天的時代,自然需要大量僧兵看家護院。反過來,既然有大量僧兵,趁著兵荒馬亂,擴張地盤,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這樣的寺院其實就是一種由官方認證的壟斷性的商業機構,為統治階級提供意識形態產品,為民間提供心理安慰,偶爾涉足暴力領域。
圖片來自網絡,真偽待考
在中國古代,自唐代至清代雍正年代,沒有度牒的和尚,都是野和尚。武松的度牒,來自被孫二娘謀害的一位頭陀,和戒刀、念珠是一套。
政權通過控制身份認證、財政撥款、必要的時候滅佛等手段控制僧侶,僧侶為政權服務,控制民眾。
中國類似的還有日本。
寬永四年(1627年),發生紫衣事件,日本后水尾天皇為了朝廷財政問題,允許京都大德寺和妙心寺僧侶數十人穿紫衣。事先未同德川幕府商量。對德川幕府來說,僧侶尤其是高級僧侶的身份認證權,是核心權力之一。天皇碰這塊禁臠,想干什么?
今天宣傳部、學術機構、學校、媒體,取代了寺院的功能,國家不再給寺院財政撥款,寺院也不能豢養僧兵了。
圖片來自: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2_04_392483.shtml
如果不想靠乞討為生,寺院必然商業化。方丈越來越像CEO,這是大勢所趨。
這是第二種佛系生活。
第一種佛系生活,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風餐露宿,與世無爭,隨波逐流。第二種佛系生活,享受剩余價值,提供精神產品,為統治服務,讓善男信女安心。
好了,我們現在再看這個問題,現在90后的佛系生活,算哪種?
顯然,以上兩種都不是。
他們既沒有完全拋棄物質生活,也不能提供精神產品。
某種意義上,他們的心理狀態與第一種佛系生活的僧侶接近,但是他們并沒有打算徹底進入萬物皆空,靠乞討為生,吃剩飯,穿百衲衣的生活狀態。
他們有欲望,有追求。
但是,在經濟停滯期,隨著社會層級日益分明,金字塔社會不斷向倒圖釘社會進化,向上的空間越來越窄。
他們一次次碰壁,遭受挫折。生命中,每一個最基本的環節,就業、買房、成家、生育,都要支付巨大的代價。結果,還是差強人意。
社會地位、工作條件、生活條件,稍微一點點的改善,都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支付高昂的代價,結果依然不可預測。
即使他們僥幸獲得了輕微的成功,他們往往也會發現自己已經嚴重地透支了生活、健康、親情、友情。
另一方面,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存在基本的社會保障。因此,他們的生活條件并沒有把他們逼到鋌而走險的地步。
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下,奮力拼搏,精疲力竭;混吃等死,也能維持。這就是他們的生存狀態。
某種意義上,精英也不希望他們有太強的斗爭性。
某種意義上,他們是需要淘汰,暫時又不能淘汰的一批人,不能徹底淘汰他們的原因,一方面是絕大多數非高端的工作還需要人力完成,一方面是維護秩序運行所需的絕大多數的戰士還要來自他們所在的階級,是他們的自身或者他們的父兄子侄。
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
他們最終的選擇,自然是沒有掙扎就沒有痛苦。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他們這代人早早地就知天命了。
減少欲望,減少預期,減少奮斗,減少挫折感。畢竟,隨波逐流,混日子也還不錯。
活著就是喝粥,喝粥就是活著?;烊兆樱煲惶焓且惶?。
這樣的生活,美其名譽,佛系生活。
這樣的生活狀態能維持多久?
一是看經濟增速。經濟增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財政收入下降,基本的社會結構無法維持。
二是看AI的發展。AI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資源維持基本的社會保障。
無論出現哪種情況,喝粥都會現在更難。
想喝粥都喝不到的時候,那才是考驗他們佛性的時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