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2017年11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潘維教授在“十九大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北京大學解讀十九大精神理論研討會” (地點: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上的發言稿。本文的原標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今年是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十月革命讓馬克思主義首次落地,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曾高居世界第二強國長達三十年。然而,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實驗卻在蘇聯立國七十來年后崩潰了。其失敗是如此慘烈、徹底,又過了近三十年,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俄羅斯還沒顯出復興跡象。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不到七十年,從世界最貧困落后的國家之一頑強攀登到了世界第二強國的高度,在擁有世界人口兩成的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比俄國和蘇聯落后得多的條件下,我黨本著實事求是精神,立足中國,立足中國不斷演進的實際需要,一直在深化關于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從起初的“工業化”和“階級斗爭”,拓展到“四個現代化”,又到“富強、民主、文明”,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又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由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拓展到現在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建設的“五位一體”。而今,在我黨領導下,以市場為創造財富的基本手段,以社會主義原則指導財富的分配,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強勁復興,帶來了人類進步事業的偉大希望。
十月十八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宣告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在我看,著重解決“患寡”問題的歷史時代進入了尾聲,著重解決“患不均”問題的時代開啟了大幕。作為一個在北大教書二十多年的社會主義者,殷殷期盼的這一天到來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一窮二白時代的1.0版,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2.0版,進化到了高舉共同富裕旗幟的3.0版。
西方學界理解的“現代化”是以韋伯思想(馬克斯·韋伯,1864-1920)為基礎的“傳統”與“現代”兩分以及由此推出的“現代性”概念和“現代化”理論。在韋伯主義者看來,在傳統社會中生存主要不是基于市場,而是基于互助,即基于神靈信仰、習慣、血緣、地域的互助。現代生活則依賴資本主義市場,由市場理性主導,也就是由盤算成本收益主導。他由“市場理性”推出“行政理性”(法治化、專業化、科層化)和“政治理性”(選舉化、公開拍賣政權,出價最高者獲得政權)。他能看到的政權只有三類,傳統型,法律-理性型,和雙向過渡性質的魅力領袖型。
然而,我國上上下下理解的“現代化”一直是“民富國強”,也就是讓中國人民像發達國家人民那樣富裕,讓中國像發達國家那樣強大。無論是干革命還是搞建設,中華民族的復興一直是我黨的實際目標和最大動力。而且,我國的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是廣大人民的現代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我們走了一條非同尋常的路,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初級版是基于一窮二白和國家安全缺乏保障,中級版是基于龐大人口的衣食住行缺乏保障,而高級版則基于現在每年6億噸糧食和穩居世界第二的80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在解決“患寡”問題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世界上沒有不花代價的成就。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帶來了新的問題。我們經濟奇跡的成本越來越大:社會分裂,社會價值觀混亂,黨紀松散,干部隊伍腐敗,還有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斷惡化。結果是,社會風氣越來越墮落,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但養小送老卻變得越來越艱難,百姓與黨離心離德的現象與GDP同步增長。這日益增高的成本已經成為我國實現現代化的主要障礙。人們從“患寡”轉為“患不均”,要求比較均等的教育、醫療、退休和居住條件。這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將以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廣得民心、深得民心的重大認知轉折。
十九大報告要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盡管發展生產,繼續依靠市場機制和深化開拓與世界市場的對接是我們持續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但報告宣布了我們的新方向:從2020年到2035年,我黨將讓“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從2035年到2050年,更是“要基本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報告特別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學,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我熱烈支持習總書記領導全黨發動的這場大轉折。什么是我國老百姓能理解的社會主義?人民期待美好社會,期待社會主義大家庭。沒病的幫有病的,年輕的幫年老的,有知識的幫缺知識的,有錢的幫缺錢的,鄰里和諧相處、守望相助,就是洋溢社會主義互幫互助共享精神的大家庭,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溫暖的大家庭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怎樣完成這個大轉折?怎樣才能建好這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工程?
核心是解決黨的領導問題。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領導核心,這是中國政治的最大特征。中國共產黨這個領導核心是不是堅強有力,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成敗。
而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取決于黨與人民的骨肉聯系,在于認同人民,信仰人民,在于依靠民心,獲得民心。在社會主義2.0版期間,由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方針,我黨從上到下,很多人拋棄了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仰。其實,自我黨建立了新中國,在社會主義1.0版時期,也有不少黨員干部一直沒能過好社會主義理論這個思想關。認同社會主義就是認同廣大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利益。入黨不是為做官,而是要為人民服務。在新時代,我們需要針對黨內反社會主義的思想進行偉大斗爭。十八大中央委員中有15%被發現墮落至犯罪,十九大黨代表也有不少人未能通過最后的資格審查。不承認偉大斗爭是不行的。
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指出本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篇報告的結尾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么?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是天下為公。報告有多達203處提到“人民”一詞,而且清楚無誤地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人民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的主體。誰是人民?我黨很多領導干部今天搞不清楚誰是人民了。人民就是億萬靠辛勤勞作養小孩送老人的百姓家庭。然而,組織起來是人民,沒有組織的是群眾。有了人民才有人民的權力和權益。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這句話非常重要。只有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社會生活里,才能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里。因此,黨的基層組織在我國的每一個居民區組織群眾,動員群眾,領導群眾,讓居民們自己組織起來,自己解放自己,守望相助,弘揚社會正氣,過井然有序的現代和諧生活,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關鍵。我國的社會治理主要依賴黨領導的人民自治。我黨不相信慈善,不扮演上帝,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像愚公那樣去感動群眾,感動人民這個上帝,把人民組織起來自己解放自己,推翻舊的和新的大山。
所以,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著力解決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增強群眾工作本領。黨支部要擔負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讓人民監督權力。黨一旦脫離群眾就失去生命力。我們黨有八千八百萬黨員,其中八百萬在黨政科層體系里,而在科層體系外的八千萬黨員植根于每一個居民區,植根于人民,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并在組織群眾中顯現出色的組織本領,為科層體系輸送人才。這就是我黨之所以強大的基礎,是我黨人民性的根基。所以,動員科層體系外的所有八千萬黨員,在他們居住的每一個社區里建立基層組織,為新時代的新目標而奮斗,獲得為人民服務的光榮,也是一場涉及我黨根本性質的偉大斗爭。
在治國理政上有統一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思想指南,其中涵蓋了全國各個方面直到2050年的工作任務,并為我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時間表、路線圖。這就是2020年到2035年、2035年到2050年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這個時間表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完成時間提前了15年,也就是提前到2035年,同時提出了新的目標,提出到2050年要建設的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這就是中華民族在我黨領導下完成偉大復興的時刻了。
作為北大教員,我衷心期待北京大學在新時代的偉大斗爭中,堅決跟黨走,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接班人,培養出色的接班人,而不是敵對勢力。
謝謝各位。
(潘維教授是一個頗具思想創造力的學人,其觀點引起過社會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他的新著《信仰人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治傳統》以貫通古今中外的大視野聚焦中國真問題,闡述了中共如何提高組織社會和群眾的能力 ,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并探討了當前國家治理的核心任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