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下世界,“精英”與“民眾”之間的裂痕,時時拷問人類的政治良心。在此期間,思潮涌動,動亂頻仍,作為一種解釋框架——“民粹主義”時時躍入人眼。在明星考編的事件中,某電影展執行官將意見不合的公眾稱作“群氓”,企圖以專家姿態搶奪品評事件的話語權,進一步加深了本不應存在的“精英”與“民眾”的對立。
本文認為,“民粹主義”來自于一種經典誤用,其本源為“平民主義”,經由對俄國經典的迻譯與政治添附,才具有“平民主義”與“納粹主義”糅合之后的語詞怪胎。本文認為平民主義的核心主張,是反對精英踐踏平民利益和智慧。它反映出精英與民眾的政治分裂,其本身并無左右之分,因此無法單就其概念進行政治譜系的判定與劃分。但其確實反映出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悖論關系。就“平民主義”的再度蔓延而言,其一方面來自于當代世界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無論中美,面對精英與平民之間的結構性分裂,如何實現平衡性發展并逐步緩解乃至消弭分裂,切應當下語境與未來走向。本文節選自潘維著《士者弘毅》,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勿用“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還是“平民主義”?
“民粹”顯然不是“民之精華”的意思。“民粹主義”是外來語“populism”(平民主義;反義詞是“elitism”精英主義)的詭異中文譯法。“populism”是簡單大眾用語,全然不費解,為何不忠實地譯為“平民主義”?
盡管“populism”有些微的自嘲貶義,基本還屬中性,歐美不少著名政治家自稱“populist”,即“平民主義者”。但中譯“民粹主義”完全是貶義,近乎謾罵,以至當今不少中國學人理直氣壯地著文譴責之。但若將“民粹”改為“平民”,批判文章會立即喪失形式邏輯。
這“民粹”的詭異譯法從何而來?
▍“民粹主義”:一種經典誤用
“民粹”譯法當源自列寧著作的中譯本,曾在新中國政治知識界廣泛傳播。“平民主義”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成為世界大潮,“民粹”的舊譯被我國后代學人延續。
中國共產黨曾把列寧與馬克思并列,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新中國建立之際,毛澤東主席曾莊嚴宣布:“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由中共中央編譯局出版的《列寧全集》多達60卷,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才50卷。
列寧思想里的一個顯著組成部分是嚴厲批判俄國農民社會主義思想。俄國一部分頗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批判資本主義,強調俄國農村傳統村社的社會主義性質,間接否定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他們自稱“平民主義”者。而列寧重視建設無產階級先鋒政黨,他講過一句著名的話:“給我一個革命家集團,我就能翻轉俄國”。此話源自希臘城邦時代末期的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對列寧著作的官方中譯者而言,若把列寧批判的思想譯為“平民主義”,會讓“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打架。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共產黨視“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為“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根本的組織路線”。譯者無法去掉“民”,就加上“納粹”的“粹”字,使讀者想聯想到希特勒的“納粹”。自此,“populism”就成了“民粹主義”,即平民中流行的納粹主義,萬惡不赦。
將“平民”譯作“民粹”,是因應特殊時代和政治環境的“神翻譯”。筆者依歷史常識做此判斷,并未花大量時間做考據;只想說,今天并無理由把“populism”譯作“民粹主義”,該修正為“平民主義”。當中文的“民粹主義”反譯回英文,只可能是“populism”,不可能譯為讓西方人莫名其妙的“大眾納粹主義”。
▍回歸常識:精英與民眾的分裂
人類社會的區隔,首先是男女性別,其次是精英與平民,再次才是各階級、族裔、國家,等等。所以,平民與精英之分很抽象,并不必然有明確的政策取向,也同是否屬于“極端主義”無關。同樣,主張“婦女權利”的人,在政治立場上可能是右派,也可能是左派。
平民主義的核心主張僅是反對精英踐踏平民利益和蔑視平民智慧。探討“平民主義”的政治主張基本是徒勞。平民和精英兩種“主義”的主張者中既有政治、經濟、社會的左派,也有政治、經濟、社會的右派,當然還有中間派。所有左、中、右的政治主張,無論溫和或激進,都可能傾向平民,也可能傾向精英。
精英與平民是對幾近永恒的悖論。不彰顯智慧與平庸的差異,要求精英為廣大平民無償做奉獻,社會就平等,大多數人就不會感到痛苦,但代價是全社會的平庸。但倘若對個人智慧報以包括財富在內的對他人的支配權,就生出追求支配權的精英集團,代價是廣大平民感到痛苦、感到相對被剝奪、被支配,進而社會分裂。個人智慧相對貧乏的群體因愚蠢而被淘汰;個人智慧相對豐富的群體因社會分裂而被淘汰。常有強調社會平等團結的群體被強調個人私欲的群體擊潰;也常有強調個人私欲的群體被強調社會平等團結的群體擊潰。
傳統中國為何不盛行“平民主義”說法?與西方社會嚴格、有法律規定的階級地位分際不同,中國小農社會的階級分際既不清晰也不穩定,所以中國古人早就意識到平民與精英的相互依存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中聲稱,“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帶有北方游牧生活遺傳的唐朝,把精英與平民分得比較清楚;但也說精英與百姓是舟與水的關系,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后人與唐人不同,傾向用魚與水,骨與肉的關系形容精英與平民的關系。與近代西方流行的“民主”相得益彰,“民本”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思想根源。
▍舊曲新譚:“平民主義”為何再臨人間?
為什么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全球盛行對抗“精英主義”的“平民主義”?第一大原因是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出現質變;第二大原因是變成“世界工廠”的中國促進了“全球化”迅猛高漲。
從種植和養殖的財富,到近代制造的財富,又到而今設計研發出的無形財富,世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處于大劇變中。極少數精英遙遙領先,贏家通吃,甚至把很大一部分精英也變為平民。僅六千萬人口的法國擁有深厚科技傳統,一夜間造出與美國波音平起平坐的空客飛機。而今法國教授月薪兩、三千歐元,與清潔工和卡車司機相同;但披上“洋馬甲”的精英,月薪高達十來萬歐元。法國社會分裂,再無力創造空客奇跡。法國教授們站在所有抗議運動前列,并非偶然。
冷戰后,近14億人口的中國給全球化注入了巨大動能,也給總共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施加了沉重壓力。在全球化中獲利最大的美國和中國,平民與精英鴻溝擴大的速度也最快,所以兩國都是平民主義的溫床。美國政權被反全球化運動劫持,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誓言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均非偶然。
此時,中國的知識和政治精英們把“populism”詛咒為“民粹主義”,大肆批判之,是出于無知的不智之舉。我們不可能公開贊美“精英主義”,更無意與“平民主義”為敵。所以,本文呼吁:勿用“民粹主義”,改用正常、中性的“平民主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