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到這里來做演講,我自己覺得挺榮幸的。朗潤園當過12年軍機處,在這個地方討論世界大勢和中國戰略可能挺合適,大家都是軍機行走,我們今天談一談關于戰略的問題。聲明一點,今天所講的都不是最終結論,都是自己思考的一些新的東西,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
想從兩個方面來說一下:第一,對現在世界大勢的研判是什么樣?第二,對于中國戰略選擇的看法。
認識世界大勢非常重要,習主席去年12月在中央政治局的學習會上就世界大勢的問題講了兩句話。“如果我們對于世界大勢認識不清,甚至茫然無知就難以把握時代的脈搏,我們的事業就難以有新的開拓。”這是從全球的角度來講。
從中國國家的角度講,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這和我們中信改革基金會的宗旨——“踐行中國道路”是聯系在一塊兒的。
觀世界大勢以研判現實
什么是世界大勢,怎么把握?中國人總體上來講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外國人不太明白勢。如果在座的人喜歡下棋,也能夠明白,一般的更多喜歡講利的問題,不太講勢的問題。前不久基辛格來的時候專門請教,說中國圍棋是怎么下的,因為他看世界秩序的時候專門講到中國的思維不同,其中講到他們更多的是像象棋式的、力戰的,中國是顧勢的,做圍棋的。
關于世界大勢是什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世界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觀大勢很必要,但是也非常困難,我們今天講世界大勢的時候需要借助一些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理論的框架、歷史經驗加上一些現實的研判。理論框架我想借助一下世界體系的理論,以100年周期為尺度來看歷史。這一點對于中國人來講比較好理解,因為中國歷史比較長,而且從《資治通鑒》或者以前的斷代史,包括像《食貨志》都有很多長時間的分析,但是在歐洲的這些地方,長期史不太容易。這套理論我覺得對于解釋當前的一些情況是很有好處的。
它的核心就是說整個人類是鼓勵發展的,是互相聯系的,它是一個世界性的體系。對于中國來講,就是一個天下觀的問題。中國實際上是有區分的。比如顧炎武說,亡國不是最大的痛,最大的痛是亡天下,實際上是跟國家做了區分。
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就是他們所說的,從十六世紀開始,逐漸覆蓋到全世界,是人類全球化的一個階段。資本主義體系按照沃勒斯坦的定義就是經濟結構上是有限考慮資本積累的一種世界秩序。
全球化也是這樣,分布各個地方的人類,通過長期的交易、交往、交流活動,逐步地交融,走向全球人類社會。這是一個長期趨勢,是一直在延續的,一萬年前,幾萬年前就開始這個過程,我們一般把全球化定義為好像短期的一個現象,實際上人類全球化歷史很長。
在1500年之前的世界體系,總體上一個是空間相對分離,所以發展出一種不同的國家形態。第二就是他們有相對比較完整又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第三,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也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世界體系我們一般從這三個角度分析。這些互相隔離的文明之間是有交往的,有商貿。比如絲綢之路。但是沒有共識系統,從古羅馬,比如說漢武帝在打匈奴之后,匈奴人就開始向歐洲這邊慢慢的西去,實際上導致古羅馬帝國的滅亡,是有聯系的。但是這個聯系的過程會有200多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漸進式的,不是共識性的,這是早期的全球化體系和現在的不同。
從1500年到現在,大概資本主義500年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有的叫商業資本主義、工業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分得最好的,適合中國的理解的,是阿瑞吉寫的《漫長的二十一世紀》,在這本書中間把500年分為四個階段,就是西班牙周期,還有叫伊比利亞半島周期,伊比利亞的半島和西班牙、葡萄牙王國和意大利城邦的錢進行了這么一次擴張,就是漫長的十六世紀。荷蘭世紀,英國世紀,美國世紀。在每個周期大概都是100的歷史。
每個周期都是有交接的,不是在每個始點上,說前面一個老霸主完了后面接班了,像任期制一樣,不是,這個是有一個重疊,這個往往有幾十年的時間,每一個周期都是這種情況。
世界歷史的四個周期
第一個周期,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啟了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方式。最重要的就是把美洲的白銀、黃金給運到歐洲,運到了亞洲。現在計算有10萬噸,在此之前,歐洲所有的社會財富用貨幣化計算是兩萬噸。一下運來十萬噸,就意味這五倍于原來積累的財富一下來了,馬上開始通貨膨脹,就開始有了資本了。
這個歷史的意義在于確立了第一個資本主義的方法,以前沒有用純粹資本投資的方式能夠把整個經濟體系帶起來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就是在歐洲形成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力量極。
第三,歐洲的基督教世界相對于伊斯蘭世界和中國、印度代表的亞洲來講開始獲得了可以平起平坐的地位,逐漸使歐洲從世界邊緣地帶變成了世界的中心。
所以,歐洲的地位是逐步起來的。這個階段大致就是從1500年到1648年。為什么是1648年呢?那一年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荷蘭從原來英格蘭的一個封地,開始鬧獨立,打了80年的獨立戰爭。
荷蘭體系在世界上的意義就是它創立了商業體系,因為它臨海,同時在中北歐的三個河道上,把波羅的海沿岸的歐洲地方占起來了。以前歐洲幾千年都是在地中海沿岸發展的,荷蘭人把波羅的海糧食運到了地中海這邊,由此開辟了大宗商品運輸。他們創立了銀行、公司制度、股份制、證券交易所,不僅如此,公民權力、宗教自由、力量均勢都是荷蘭人發明的。基礎設施荷蘭人也做得非常好,因為它整個的陸地大概是海平面高過一米,大部分還低于海平面,它建立了運河體系,建立了水壩體系,把整個荷蘭地區的基礎建設建立起來,包括風車,保持比較強的經濟競爭力。它創造了商業資本主義,不是在以前像西班牙人主要靠暴力式、掠奪式,它是商業的方式。在政治體制上它建立了共和國,也建立了主權民主國家體系,80年的戰爭之后,從以前的王國、城邦制到民主國家制,把歐洲的重心從地中海拉向了波羅的海、北海,包括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宗教制度,新教成為世界政治的一種政治力量,后面的英國、美國都是新教的國家。就世界體系而言,有些人像弗蘭克,認為荷蘭代表了一個時期,這是荷蘭時期的全球貿易的網絡。
第三個周期是英國周期,是從1763年巴黎和約開始的。這不是一個定論,好多書不是這樣認為的,我比較贊同這一點是這樣的。因為在此之前,英法打了七年的戰爭,這七年戰爭主要是爭奪殖民地。法國人輸了,導致法國變成歐洲的法國,而英國獲得了法國這些殖民地,它變成了一個世界的英國。這奠定了英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基礎。
蒸汽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英國從殖民地獲得的大量財富。比較重要的就是是印度普拉西戰役。從普拉西戰役獲得的錢大概超過英國一年左右的國家預算。英國那時候是幾百萬人口,印度那個時候是一億人口的國家,積累數千年的財富慢慢被它洗劫過來了,所以他們稱印度為帝國會下金蛋的鵝。
英國體系被稱為漫長的十九世紀,他的體系首先跟地理因素有關系。英國在北海,就是在歐洲在大西洋航線之間,英國出海盜,而且有女王的資助,成立海盜公司,女王有股份。英國的皇家海軍就是從海盜出身的,他們就是從打劫西班牙、葡萄牙,包括打劫荷蘭人發展起來的。還有把軍事、行業結合在一塊兒做,就是商船跟著軍艦走。再一個是有龐大的殖民體系,以相對自治的方式管理,還建立面對實業的新型大學教育體系。法國的大學教育都是為君主服務的,英國的大學教育是比較為實際服務。同時,科學和宗教有所分離,培養人文精神。這就是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
英國從1870年開始衰落,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跟不上。跟不上的原因就是本土核心市場太小,而且由于他的工業長起來的時候,是一家一戶搞起來的小工業,標準非常不統一。比如鐵路,有200多種車廂,50多種供電系統。如果歐洲大陸統一,英國人就會被邊緣化,它的國策就是一定不能讓歐洲大陸被一個國家統一起來,如果法國人強了就幫普魯士、西班牙等等,等到德國強了就幫法國,永遠用軍事平衡歐洲政治。但是到1870年以后控制不住了,德國太厲害了。再加上美國人也起來了,英國自己的勢力開始下降了。還有一次就是在南非的戰爭,他們那時候已經很吃力了。
第四個周期就是美國周期,1914年開始,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是世界的中心,從世界大戰之后,歐洲自己處理問題不行了,必須要引入域外的力量,就是美國的力量,美國那時候沒有做好準備,但是力量已經是很強了。在世界大戰的時候,他在政治上也開始成熟,威爾遜提出一戰結束的方案時,還是說英法體制,認為美國不夠格,不能夠完全主導歐洲的國家。但是開始形成了以美歐共同主導的大西洋體系,以前是歐洲的,現在是跨大西洋的了。
這就是美國角度的世界,就是他在中間,一邊是大西洋,一邊是太平洋,他是跨大西洋的核心,他承接了歐洲的財富和技術,太平洋這邊拓展又拓展了他的空間,美國的兩洋之利就是指這個。其他國家打他非常不容易,他可以去越洋干預別人,這個是他的地位。作為美國的特點,就是他控制世界能源基地,海陸、貨幣體系、全球話語體系,包括現在聯合國,它是一個金融化的資本主義體系。
我們剛才很快講了四個體系,實際上每個體系中間按照他們的分析,都會有不同的周期,里面都會有不同的階段,就像春夏秋冬一樣,世界體系理論光是講盛夏和秋天,不講春和冬的,我們作為中國人喜歡把它完整起來,我喜歡說春夏秋冬,都補上。
比如美國從1870年開始,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到1890年已經是第一大世界工業國家了,剩下就是整合各種產業的時候,到1945年,大概占到世界25%以上產業,工業產值差不多占了40%,軍事力量最強。1945年基本上是除了蘇聯好像還能夠在歐洲對他有所牽制以外,其他方面就是世界最強的了。金融秋天就是1971年的時候,在越戰的后期,美國出了很多經濟上的問題,而且就在那一年,1971年的12月,美國出現了第一個金融衍生品,就是芝加哥交易所,后來開始賣外匯的期貨。1971年的時候,美國金融的結構是這樣,80%的金融跟實業有關系,20%是完全在金融領域自轉的。到1976年的時候轉回來了,變成80%和實體經濟沒關系,20%變成和實體經濟有關系。到2008年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進入到冬天,現在沒有了,必須要往下走,沃勒斯坦也認為是這樣,可能就是這樣一個周期。
美國大勢已衰,但未著陸
美國經濟進入一個退行期,主要的一些因素都在變化,比如勞動參與率下滑,是長周期的,勞動力素質提升的停滯,資本積累率幾十年一直在降低,反正就是這些要素加上整體的體系,進入了一個衰退期。退行期是生理學的,簡單的話就是老了,整個經濟體進入老年期了。
最近我看到美國一個華盛頓科技公司的報告,就是講美國制造業的神話,講了六條美國制造業如何復興的,就是基本以現在的情況,跟2007年比大概沒有達到那個時候制造業的水平。對互聯網、頁巖氣都有自己的分析,總體上他提出了質疑,不太可能形成工業化。而美國金融創新仍然在做,現在不斷創新高,而且現在是比較集中地做碳排放金融。
關于美國衰退的問題,在歷史上有過五六次,也有過大的思潮,但是這一次,我注意到變化,美國的政府機構和半政府機構,或者一些大家也開始認為美國這次好像真的要衰落了。比如美國情報委員會2025報告、2030報告,都認為好像美國現在是形勢不太好,而且開出了一些處方,比如2030報告認為未來三年四大趨勢:第一個是大動蕩,第二是大分化,第三是大合作,第四是非政府組織把國家整個政府型的國際體系徹底掀翻。三個都很負面,唯一一個正面的就是大合作,就是中美合作。但是前提也是說,光靠我們美國人自己不行。布熱津斯基也多次講過,我記得2013年的時候在北京開會,他就講過,美國主導世界,需要與非盟國大國一塊兒合作,共同治理世界。去年12月我去美國的時候,跟他們進行交流,他再說了一次,現在是中國和美國簽訂太平洋宣言的時候,必須把我們的權利義務表達清楚,就像1941年英美兩國發表大西洋宣言,我們把這些東西要定下來,否則以后鬧矛盾,機會就錯過了,這是他的一些看法。
我想說一下美國的衰落,它是一個特例。為什么講那幾個周期?每個都是這樣過來的,100多年進入到這個時期。美國的蓋洛普的調查也是這樣,7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已經走上邪路,60%認為已經衰落。基辛格認為美國領導權要瓦解。福山寫過歷史終結論,現在他在斯坦福中心,說美國政治體系出現了危機,由于這種危機會導致美國整體能力的下降。約瑟夫·奈說美國沒衰落,仔細看了一下,說“美國沒衰落”是指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完全替代美國,美國至少是一個世界最主要的一個力量。關于這一點其實沒有異議,但是和以前比,它確實在衰落。
除了周期、體系之外還有格局的問題。整個的資本主義體系是500年,周期是百年的,格局大概是幾十年。比如雅爾塔幾十年,冷戰幾十年,一超多強的格局又是幾十年,就是這么一段時間,這個也在發生變化。
具體來講,去年我寫了一個文章,說了一下美國的形和勢。它作為一個周期主導的國家代表著一種經濟模式,一套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一套全球化的秩序,擁有最大的經濟規模,最強的軍事力量,最多的盟友,強大的美元體系,科技創新能力,世界治理能力和經驗,沒問題,都有。但是它已經過了最強盛的階段,不是二戰之后那種雄關天下的,也不是蘇聯解體之后一超獨強的美國,它的競爭力在下降,它的事業能力在下降。美國的形還在,勢已衰,但是尚未著陸。
綜合的研判,從理論、歷史、現實情況來看,要保障資本持續積累的現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難再適應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了。資本主義體系整體危機確實出現了。第二個,作為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個周期,也進入了危機階段。世界力量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在面臨著幾十年、100多年的周期,500年的體系的多重變化。會怎么變呢?
我判斷要天下三分。美國之后無霸主,因為美國作為一個大國,作為一個單體的國家,從國土、人口都是非常大的國家,以前的這些轉移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規律,比如城邦制的和伊比利亞半島的這些小國,像荷蘭這樣的國家,荷蘭再像英國這樣民族國家,像美國這樣洲際國家就這么一個趨勢。作為美國來講,什么人超它都很難。而且單一國家主導的這種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已經過時了,這可能是一個國家體系的過時。所以我們就覺得斷了我們中國人想去當美國式霸主的念頭。未來的世界是多極化、多元文明的世界,基本趨勢就是天下三分,形成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個大的經濟圈,這個三分既是空間概念,但又不是。這個三主要不是魏蜀吳如何分,而是中國人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這個三,是一個多樣性的三,是多種模式的三,從此以后天下三分,就是說世界上不是單一的資本主義體系的世界,也不是美國主導的世界,是一個多樣化的像包括社會主義等等各種各樣主義的世界。
從“一超格局”到“兩洋格局”
對于未來實際研判就是這樣,美國經濟進入衰落期了。但是確實要強調,美國全球化的終結不是美國的終結,而是他一個周期的終結,美國還在,美國還繼續在世界上作為一個主要強國繼續存在下去。
在“一超格局”變化之時,美國自己想的是做“兩洋格局”,就是分別主導大西洋和太平洋,TTIP和TPP作為兩翼,軍事、安全上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太平洋地區的美日韓澳新大小北約,形成一體兩翼的格局,有點像不太對稱的蝴蝶一樣,這邊是跨大西洋的經濟圈,這邊是跨太平洋的經濟圈,這個是美國的設想。
也有一種想法,布熱津斯基說,我們應該搞一個大西方戰略,繼續把跨大西洋作為世界的軸心,但是好像歐洲人自己不太愿意干,歐洲希望擺脫美國成為自己獨立的一極,認為它代表后現代化,希望有更新一點的。跨大西洋合作很難形成一體化的共同體,最多是貌合神離,總的趨勢就是在大西洋歐洲繼續脫美,成為歐洲人的歐洲。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是正在競選總統的美國希拉里前國務卿提出的。她認為二十一世紀太平洋是我們的,她要重返亞太,認為太平洋是最重要的地方,她推TPP,想把亞洲組織成一個統一的貿易集團,同時它要介入東亞一體化的進程,還要主導,塑造。
它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把中國的因素更多地考慮進去,使中國和很多東盟國家被邊緣化。你要做一個太平洋地區的合作,把最主要的國家排除在外,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設想。最后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和東盟會慢慢地脫美,導致環太平洋地區的分裂,分為西太和北美。
得出的結論就是,兩洋格局將會成為一種過渡階段。美國繼續主導事業,想一肩挑兩洋,亞歐通吃,但你想通吃的結果就是人家不想跟你合伙,會散伙,這就是美國戰略的一個矛盾。這也是資本主義體系核心問題,他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你都最大化了誰跟你合作?這就是他們戰略上的一個悖論。如果你把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都排除掉,你這個世界體系裝不下世界,你就沒有辦法成為世界體系,它就會成為一個過渡階段。
這個格局要過渡,后面會怎么樣?我覺得是天下三分,就會成為三大經濟圈。
美國是一個世界性的國家和世界性的體系,他也在90年代出現了貿易圈,他第一大貿易伙伴是加拿大,第三大是墨西哥,第二貿易伙伴是中國。在東亞這邊更是這樣,中日韓東盟之間的貿易也都出現了比較密集的情況,未來可能出現三個圈。
歐盟28國也正在出現貿易圈的趨勢。
安全組織也是這樣,歐洲做歐安組織。我曾經問歐安組織說,你們歐洲人是要自己干這個事嗎?他們說:我們沒想好是不是自己掏錢干這個事,還想搭著北約的戰略,但如果真有這個必要,我們還是要做。烏克蘭事件就證明,歐洲人這么做是要維護自己的安全。
上合組織是東亞圈中間比較偏于安全的,如果跟亞信機制合起來,我們這邊的安全問題、安全框架已經解決。今年比如像印度等加入的話,上合組織就會擴得比較大。
從北極圈上看,三個圈,北美、歐洲、東亞。這是一些數據。從1993年的時候可以看出北美最大,然后是歐盟、西太。到了2013年三家已經接近了,西太平洋地區已經占了23%了。
三個圈的比較,北美是經濟存量比較大,底子比較厚,軍事強,但是透支資源。歐盟是經濟強,社會矛盾小,軍事短版。東亞是人口多,發展快,政治、安全審核不夠,資源相對緊缺,各有優長。
但是你想成為經濟圈至少有三個條件:第一要有足夠養活這個圈的基礎資源和市場體系;第二,有相對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第三,有相對獨立的金融體系。這樣才能夠構成你的圈,當然還有政治、安全、文化因素等等。現在能夠夠格的,大概就是三家,就是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而在這里面,核心國家是美國、法德、中俄,以前還有中日。現在日本不跟我們合作,只好中國、俄羅斯(合作),從地理上劃分俄羅斯是泛俄區,中亞這一塊都是他的,他等于帶了一個好大的嫁妝到我們這邊來。
其他的半邊緣國家和邊緣國家,比如俄羅斯、中亞等,制造業體系不完整,市場不夠大,人口比較少,所以他不是進東亞圈就是進歐洲圈。有意思的是美國在波蘭這邊一直到烏克蘭這一條線上打了一個楔子,組織歐美的合作,成為一個緩沖帶。逼著俄羅斯向東,俄羅斯進入亞太的這個圈可能性比較大。日本本來一直有愿望和東亞合作,1997年亞洲基金沒搞成,鳩山時期想做東亞共同體。但前幾天我跟日本的學者做交流,日本已經沒有更多的考慮了。我問他們怎么看鳩山?回答說,鳩山是外星人,他跟我們想的不一樣,我們現在不考慮這個問題。
印度雖然很大,但是沒有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很難獨立;阿拉伯地區資源比較豐富,除了伊朗被逼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以外,其他國家都沒有很完整的制造業體系。這個地區加上宗教阻礙,爭得比較厲害,所以很難進行整合;非洲也是這樣的情況,澳大利亞也是這樣,完全是單一型的國家,就是鐵礦石等等資源豐富。南美區現在看不太出來,其他一些圈大概是這樣。
在這種情況下,區域化的體系會成為一種主導。美國主導的國家體系正在瓦解,圍繞大國形成的區域在這個體系可能會成為全球化的新主流,最后走向天下三分。我覺得這不光是地理上的問題,也包括多極化、多元化。做這樣的大勢分析,為我們做戰略選擇指引了方向。
中國選擇什么樣的戰略?
下面我談一下中國的戰略選擇。戰略的定義非常多,我概括就是一句話:運用力量實現目標的方式。
戰略的要素是力量、目標、方式。你的目標怎么確定?要根據大趨勢、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然后才能確定手段。大勢研判我們講過了,天下三分可能會出現經濟圈。能力怎么樣呢?中國的能力現在肯定不足以成為一個全球主導國家。最后是目標,中國的戰略目標,中央已經確立了,兩個百年,四個全面。具體的不說了,我講它的特點。它的特點是一種非常內斂性的、是我們的能力夠得著的一個目標——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內容非常有限。不像很多國家,比如美國人那樣,好像是天降使命、全球性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路徑選擇不能是替代美國成為新霸權。你能選什么呢?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選擇從來都是在多重局限下利害相權的結果。像奧巴馬講的,中國人不能過我們的日子,不然全世界資源不夠他們用。人家作為老帝國認為你不能過他的日子,怎么辦?你就得減排,你就得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式,否則獲得不了這個資源,就實現不了目標。
這是一個順勢而為的選擇。既然天下要三分,為什么不做起來呢?做起來之后,才能夠解決我們目前比較缺的資源、市場等等這些問題,才能夠有一個比較鞏固的經濟圈和安全區,這些是解決中國未來發展和穩定的最重要問題。
以上是基于天下三分的研判,也基于力量的認知。我們只有通過區域合作才能完成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的目標。不要承擔重構世界秩序的責任,因為這個是做不到的。當然,不排斥跟其他區域的合作,但是你得有自己的根據地。
講到區域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概念是比較復雜的,光我查到的就有70多個定義。十八大報告率先提出,要倡導人類共同體的意識。習主席第一次出訪俄羅斯的時候,在俄羅斯講到命運共同體的問題。在上合首腦會、印尼國會、亞信峰會,在我們黨的周邊外交會議以及這次的萬隆會議上,習主席不斷講要建命運共同體,提出人類共同體。但是我發現習主席有很仔細的區分,在東盟國家、發展中國非洲國家都講我們要成為命運共同體,有點窮哥們兒命運相連的意思。而到歐洲、法國、德國講中德、中法可以成為利益共同體,就是說我們高攀不上,有利的時候就好好合作,是有所區分的。
中國要建立一個泛亞區域,我說的“泛亞區域”不是繼承納粹德國的那個“泛區理論”,是不局限在亞洲區域的意思。比如泛俄區的概念里,中亞就是屬于泛俄區的,上合組織俄羅斯也在里面;非洲也是這樣,有泛非區,我們也跟他們合作。在歐亞非大陸區域,建立起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模式,通過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形成這樣一種方式,就是有共同的目標。有認同,有歸屬感,還能夠相互合作,這是泛亞共同體。
這是順應世界大勢,也是符合歷史規律、符合區域國家利益、符合中國發展道路的。天下如果三分,中國得一居而足之,推進世界體系的多極化,決不當替代美國的霸權國家。建立區域共同體是審時度勢的選擇、戰略謹慎而有為。這是一個超越國家體系的合作方式。
所謂的傳統國家合作有“盟國”,它是1648年歐洲建立主權民主國家的法律體系時形成的。當時經常要打仗,30多個國家來來回回打,即便是維多利亞百年和平時期,也打了幾十場戰爭。
而中國早就成為一個區域的主體化國家。在孟子時期,大國小國怎么處理關系?就是大國講厚道、講仁,小國得聰明,別老惹大國生氣。那個時候已經有國際關系的一些想法了。習主席在談到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時候講的,都集成了中國古典的政治思想。比如要成為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它的本質是建立區域共同體,需要用合作的方式解決國家的發展安全問題。
傳統國家體系同盟就是打仗的同盟,就是要在軍事上互助的。而泛區域的共同體,其中的國家合作是更符合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
你要建共同體,不是想建就能建,一定會有反作用力。從2010年美國人說要重返亞太,有人說這是美國主動,我說不是美國主動,是我們先主動。朱镕基總理的時候就在搞這些,那個時候人家覺得你沒威脅。
我2006年去美國智庫訪問,提問如果中國整合亞洲周邊國家經濟上合作,你們美國怎么看?30多個智庫對此都不太敏感,只有一個智庫說:“別忘了,我們是你們最大的鄰國,你們不能排斥。”但是幾年之后美國發現,如果你們都抱團了,你們貿易都搞自貿區,你們貨幣互換,我的利益何在?所以美國要重返亞太。美國的經濟手段不足,就用安全議題。你就會發現,朝鮮半島不斷做演習,天安艦、釣魚島、南海等等,這些就是通過安全的杠桿影響你的經濟進程。所以我們研究經濟的時候要注意看安全問題,這是互通的。
“一帶一路”背后的戰略意義
我們面對這場博弈,中國現在的對策就是“一帶一路”,這樣子解讀就可以看到背后的戰略意義。以這個基礎,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積極合作,通過互通互利互贏。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占世界的63%,經濟總量20萬億。現在做這件事,就是把這個傳統路線圖里面、線周邊的東西圈起來,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
參加亞投行的國家也挺有意思,阿富汗那些沒有加進去的,大概就是這么一塊要做共同體。做一帶一路要實現天下三分,要有一種全球化的新模式,擺脫資本持續積累的痼疾。發展中國家組織起來,改變現在中心邊緣地位這種格局,建立起歐亞非網絡通道,為經濟落后的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和統一大市場。建立共同安全框架,反對霸權國家的控制,推進跨國、跨文明合作,化解文明沖突。
這當中,非常重要的是東盟和中國東亞的合作區。目前都是分塊在做,比如中亞、俄羅斯,跟東亞、東北亞這邊也有,海灣那邊也在做。這些小塊、次區域慢慢會向區域做,現在已經是進行時。
這個區域共同體的結構目前接近金字塔形,有基礎資源、市場、完整的制造業、金融業和服務業。這當中金融服務業畸形過大。所以這個結構不完全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而應該是網絡式的、比較平等的、互相有節點式的,多個區域重合、互補式的,和現在世界體系的邊緣中心結構是不一樣的。
建立一個40億人的統一市場,這個設想最初是美國人提出來的,在《美國2025全球趨勢報告》里講了一個展望。中國的要素加上系統整合能力,最有可能形成全世界的經濟基礎。今年做的一個統計,各國在線市場份額,最大的就是中國。2011年到2015年的十大國家調研市場,也是中國上升發展——畢竟中國是一個統一的13億人的市場,沿海地區有五六億的中產,超過世界大部分國家,甚至可以說是九億人的一個市場規模。
在產業鏈整合上,中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從156個項目開始建立了擁有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制造業體系。這種大而全體系可能是不經濟的,但是從國家戰略和戰略競爭力角度來講,是最寶貴的財富,是大國競爭力的核心。這對于維持整個中國經濟體系有重大戰略意義。
再就是金融投資,最近比較時髦的話題就是亞投行。金融投資要解決資金缺口,由此可能改變現在圍繞美元體系、歐元體系形成的國際幣緣政治體系。我們有可能建立圍繞亞洲共同體結構而形成的幣緣圈,有助于防止全球金融資本的沖擊。
一帶一路還要推進發展和安全一體化。亞信上海宣言中講,要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因為現在搞經濟,如果你不把安全框架建立起來,很快就會有問題。
一帶一路是非常復雜的社會工程,社會風險比較大,比解決中國自身問題要復雜得多,比解決歐共體的問題也復雜多。世界恐怖襲擊在一帶一路這兒非常密集。
中國做一帶一路,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13億人的國家,這是我們最寶貴的一筆財富,也是我們最重大的安全目標。13億人是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我們實業立國、實業興國、完成工業化,還是有很多空間。城鎮化、水土沙、鐵工基都可以做,現在經濟下行,只要你立足于中國實際,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去設計應做哪些事。
建設一帶一路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天大的難事,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則。至少有幾條:合作共贏是必須的,一定要循序漸進分步走,不可能一下做出來;不要當十年任期的任務,我們可以用50年、100年能把這個做好,保證七八百年的地區的穩定,我們慢慢建起來也可以;綜合一體,中國經濟、政治、安全、文化都應該有,而且應該區分層次,要有一些原則。
我覺得中國和俄羅斯合作對于歐亞共同體建設非常重要,因為互補,我們保證他們的市場需求,他們保證我們的供應,背靠背,做產業鏈,然后在貨幣等等這些領域進行合作。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里核心觀點說,任何一個歐亞大陸國家如果能夠把這塊大陸整合起來,就是所有海權國家的夢魘,既是英國的也是美國的夢魘。
以前我們說俄國靠不住,但現在跟中國滿清時期關系不一樣,跟蘇聯、毛澤東時期的也不一樣,今天我們的GDP是它的五倍,人口幾乎是它十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能夠做好的,我們應該有一種大國心態,不要老是受害者的心態,這是做不成事的。
跟歐盟國家建立利益共同體,歐洲成立一個共同體,也在做,也想把這個區域做大,也在向亞太地區做一些擴展。我覺得作為一種世界治理模式,我們應該互相支持。
至于美國,我覺得中國跟美國就是建立新型大國關系,這有一段表述:不沖突、不對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贏。
美國人不承認共識。我們跟美國人交流的時候,美國人從來都是自己定義兩國關系,這次關系由我們來說,美國不太認同,它還沒有準備平等地對待我們。
現在的問題就是,美國已經開始進入衰退期,仍然要獨占利益。中國只要繼續興起,只要進行共同體建設就要挑戰美國,但中國沒有什么可讓,因為總得發展。難點就在于,你要讓美國讓步,你還要避免相撞,這就需要中國的技巧。美國人也認定,中國是戰略競爭者。有時候我們對美國的想法不清楚,我們經常用外交表述說,我們沒有挑戰美國的意愿。但美國那些軍事報告說,我們不討論意愿問題,我們討論能力問題。因為你有能力打我,你就是我的對手,我就要對付你。如果你是不丹、尼泊爾,你要跟我作對我也不理睬你,因為你沒能力。
美國實際上在太平洋地區是會分享的,1905年到1941年期間,他們跟日本人南北分太平洋。1905年對馬海戰的時候,美國在中間,如果俄羅斯人打贏就跟俄羅斯談,日本人打贏就跟日本人談。日本人打贏了就簽《塔夫脫-桂太郎協定》,朝鮮的那部分歸你,菲律賓歸我,大概就以這個為線。1944年打菲律賓,后來美國就獨占太平洋了。
1950年,艾奇遜曾經劃過一條線。當時美國的意見是在日本、菲律賓,貼著這邊畫,但是把朝鮮和臺灣都劃出去了,他說這不歸我們。因此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包括斯大林都判斷美國不會參與,這犯了一個戰略錯誤。
現在美國必須要控制太平洋整體的經濟,控制太平洋作為一個貨幣區,整個太平洋這一條,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一直到沙特,購買美國國債的前十個國家,七個都在這一條線上。如果你們都搞貨幣互換,美元現在由60%變成30%,就垮了。這就是美國的利益圈,它是這樣劃的。
太平洋很大,但為何容不下中美兩國?問題是99%都歸你美國,給我們中國大陸1%還不到,還要分給日本,還要分給韓國、菲律賓,臺灣地區還要占一點,這個太平洋股份公司是一定要垮臺的,因為全歸你,我們要撤股我們重新開始。美國它也認為是這樣,所以現在做的是控制邊緣地帶。美國對華戰略有一個變化,就是遏制戰略、接觸戰略、對沖戰略、重返亞太,一直到現在,奧巴馬前幾天剛剛說,要保持接觸,發展軍力,還是一手拿胡蘿卜,一手拿大棒,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美國對華戰略大體上有三派:一派說繼續延續現行的政策,還可以;有一種是中國太不像話,我們要教訓一下它;還有就是一次性讓步,跟他合作。這三種意見都有,主導是延續,教訓和讓步的都在說。
但是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基本指導思想還是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基于美國利益,基于形勢研判,基于中國能力,基于戰略設計,基于國內的各派平衡。
中美關系的實質,我說叫博弈式共生。中美是具有不同國家利益的大國,也有共同國家利益。中美有三大矛盾: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金融型國家和實業型國家的矛盾。兩大合作需求就是保持國際環境總體安全的需求,保證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需求。這個就是既矛盾又合作的現狀。
中美兩國是弈手,是全球這盤棋上的弈手,大家都在下棋。在這個棋盤上,你吃我的子,我吃你的子,互相在吃,斗得很厲害,但是大家要注意,下棋的前提是雙方都保持棋盤不要被踢翻,不要把桌子掀了,是共生關系。在共同生活的情況下不斷博弈,光看一頭不行。我們希望平等,但是美國人希望利益最大化,中國也要爭取自己的利益。我們只有通過博弈和斗爭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博弈的要義在于不是一家決定,我是臭棋婁子你可能贏,我是高手你可能贏不了,我有意讓你也有可能贏,博弈是雙方落子的結果,不是一家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當好棋手就行了。
要講辯證法,對于美國來說,張文木教授講過,你要想成為美國的朋友,先當美國的對手,它是尊重強者的,這是它的戰略文化。我們去美國訪問,美國軍方對中國軍方很尊敬,因為他們覺得你們幾乎可以跟美國交手,不說打敗我們,而說我們是對手。朝鮮戰爭的時候,他們是非常尊敬我們的。這一方面,戰略主要是精神、物質、行動方面都有。在這點上,不審時,軟硬皆無;能順勢,進退皆宜。我們一般也是這樣講,應該強硬或者怎么樣,要審時度勢。
最后的總結就是,我們現在處在世界的大危機中間,處在格局周期和體系交替的多重轉折點上,天下三分是未來世界的基本趨勢,中國將成為世界的一極,不要當全球新霸主。建設泛亞共同體,應該成為中國大戰略。要通過一帶一路等舉措,推進共同體建設。
今天講這么多,謝謝。
問答環節:
主持人:感謝王湘穗教授精彩的演講。其實他主要講了兩部分,第一部分對世界發展大勢做了全面的復盤,從荷蘭的商業資本主義講到英國的工業資本主義再到美國的金融資本主義。又講到美國的變化,美國的危機,出現了中國新的機會,也就是新形勢下我們新的企業布局。這個布局下帶出來一帶一路,同時更加深入地講了中美的一些現狀。講得非常精彩,讓我們再次用熱烈的掌聲感謝王教授。
下面我們是互動環節,大家有什么問題,不管是歷史還是新形勢下的問題,都可以進行提問。
提問:謝謝,您的演講非常精彩。我的問題是,中國戰略選擇的目標是什么?因為你剛才講到世界大勢,包括美國現在面臨的危機,從根本上來講,是它模式的危機、理念的危機,二十世紀是美國的世紀,民族、政治、市場經濟,全世界還是往這個上面在走,包括我們自己也在走。剛才說一帶一路,中國像佛祖一樣,佛祖是要有教義的,我們的軟實力在哪兒,我們如何能夠感召這一帶一路的兄弟們跟著你走?
王湘穗:謝謝您的問題。關于目標,我覺得中央已經定了,就是兩個百年,四個全面。我覺得這個可以作為中國的戰略目標,如果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這個目標達到了。
至于講市場經濟什么的,我在研究的時候發現是這樣的,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比較早,就是在那個時候會出現問題,也進行了控制。但在資本主義體系發展之后,大概整個中國從當時的體系中間有點被甩出來了,在還現代化的賬,還在做趕路的工作。但我的意思是說,看不到成形的、能夠讓中國完全學習的東西,中國的問題恐怕真得靠中國自己來解決。一帶一路是中國解決自身問題的一個部分,如果僅僅靠中國自己,在960萬平方公里,靠13億人來做這個現代化,大概到現在,沒到天花板,也基本上到天花板了,還有更多事需要做,在發展過程中進行經濟整合。
中國怎么發揮這種軟實力呢?我是這樣想的,軟實力應該跟實際的利益有關系,我剛才講過孟子回答大國怎么做,大國以仁。中國的軟實力最后恐怕就是帶著這些窮兄弟,有點像當年毛澤東他們決定修坦贊鐵路一樣,建醫院、建鐵路,建了以后,幾十年以后覺得中國人不錯,中國人真幫我們發展。
我們做一帶一路也應該是這樣。我曾經講過,我們現在不太精準地算賬,就是因為美國這幾十年老說我們搭車,我們也可以說,我們已開始買票了,至少我們后面肯定是補票了,沒問題,而且我們現在還把細軟押在那個地方,這是有的。美國經濟體系最大的特點,就像沃勒斯坦說,它要實現經濟最大化,這個最大化到了什么程度?整體很難預算,很難計算,但是一些產品,比如蘋果,或者紡織品,幾乎90%的利潤到了美國,10%左右歸中國,中國可能只有3%,很低。人家把大部分最重要的財富拿走了,管怎么包裝,跟你說定單什么的,都不在于這個。
中國跟發展中國家交往中最大的德政就是把30%留下,或者40%留下,50%留下來,甚至70%留下來,我讓你發展。你們都發展起來了,如果成為我的外部市場,我的經濟也可以起來。你發展以后認為他們是野蠻的,會怎樣?我認為沒有什么人愿意往自己身上背著炸彈當人肉炸彈,不逼急了不會這樣,如果我們不把人家妖魔化的話,為什么這樣?絕望,非常絕望,你到以色列看,加沙那個地方,他就要搞人肉炸彈。
中國能夠把希望帶給大家,把合作方式帶給大家,讓大家共享成果,再把孔子等中國文化帶出去,我們不干預,你們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比如沙特跟也門的問題,我們還是勸和,類似用中國的方式,這就是中國的軟實力,這有可能受到歡迎,既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挺實惠的。就像毛澤東當時說的,非洲兄弟會把你抬進聯合國。人家認為你真是大國。
提問:您好,王教授,謝謝您的講座。我也是國發院的畢業生,現在在一家中央企業從事海外能源和礦業走出去的項目。我們做海外投資,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項目,通過這個平臺更多地感受到大國勢力角逐背后那股推動的力量。您能結合世界大國的新關系,包括發展大勢,還有我們自身的戰略,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一些建議嗎?謝謝。
王湘穗:最大的建議就是走出去。走出去肯定會遇到非常多困難,我自己感覺,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前,確實需要對世界的情況有所了解。我比較早的時候參加中石油一次討論會,那個時候老總還是陳耕。他們到非洲去,當時在討論一些問題,我們就提了不同意見,(他們)說我們不聽你的,你講的正確也不聽你的。為什么?我們得聽老總的,不聽老總的,老總可以炒我魷魚,你炒不了。結果他可能做一個錯誤決策,這是人事關系決定的。
我在參加發改委討論時,建議他們接受密松水電站的教訓,對投資額進行認真評估,評估后也需要對投資額的政治生態進行某種程度的改造,或者說是優化。比如你應該接觸一些反對黨,也接觸克欽邦,了解一下,不能光是跟軍政府打交道,跟各方面打交道,向所有可能投票或者做出對你不利決定的人都打交道,施加影響,這樣你的項目會立在比較好的基礎之上,就會避免出現像密松電站這樣的教訓。你必須做了之后,面對真實問題之后才行。
我們不會學他們,那個太血腥,但面對這種問題是要解決的,比如我們的安保問題怎么辦?這需要我們想出不同于殖民者、不同于黑水公司的方法,但是我們一定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慢慢設計吧。
提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出現了一些社會亂象,或是一些腐敗問題。你是否可以預測這次政策改革后,中國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
第二個問題,一帶一路像您剛才所描述的,是帶著窮兄弟推著他們往前走,是不是可以預測一下,給他們帶來利益的同時,是不是也有其它問題或者風險呢?
謝謝。
王湘穗:第一個是肯定的,任何一件事,不可能純粹的好。比如今天我們有很好的交流,但是付出了機會成本,你不能看電影了,或者不能散步等等,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作為一個大的社會力量,它付出代價是一定的,但是我們要做比較,在出現一定傾向性的時候要進行某種糾偏。在前30年資本相對短缺、開發環境不夠好的時候,我們采取一個相對比較親資本的戰略,希望吸引更多投資進來。在這種時候肯定會有些問題。現在我們更要公平,要消除掉一些兩極分化的問題。我相信只要開始做了,就慢慢會更好的。只有等問題發生了,慢慢去糾正他,現在已經在糾正。
第二個窮兄弟的問題也是這樣,我聽說原來修鐵路時,非洲那邊沒有儲蓄概念,發了工資他們就壓在鐵路旁邊的樹底下,說這就是我的,人家也不會去拿。沒想到第二天推土機一推就推起來了,他們出現新問題,就開始建信用社、銀行體制等等,小部族就開始收錢。改變它的社會形態一定會帶來問題,帶來問題也需要他們自己慢慢解決,我們可以幫助解決,社會運動就是這樣的,不是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壞,往前走一定會有問題,但是只要往前走,我覺得會更好。
為什么我愿意講一下關于伊斯蘭的問題呢?因為現在已經有點把伊斯蘭那16億人視為一種異類。如果你讓整個阿拉伯地區能夠有尊嚴地活著,能夠幸福地活著,誰會去綁炸彈?最大的問題解決了,底下小的教派之類慢慢再來,都會有一種自愈功能的。但是需要把整個原來傳統體系下沒有辦法解決的邊緣化、固化的枷鎖給它去掉,這就是大的德政。謝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