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英淘 2012年3月11日晨作者不幸病逝,生前是中國社科院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等
上世紀8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要在20世紀末實現小康、在21世紀中葉實現現代化。我當時關注了一下,查資料時,發現有點不太對勁。那時,中國剛剛吃飽肚子,經濟水平較低,1980年人均消耗能源0.6噸標準煤,翻兩番不難實現。但是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人口加起來大概占世界人口一二成,消耗能源卻占全世界六七成。我當時想,假如將來我們發展到和他們差不多的發達水平,中國人口這么多,世界能源消耗量必須翻一番還多!
為此,我提出了“雙重壓力”問題。第一重壓力容易理解,咱們比人家落后,也要現代化﹔第二重壓力,世界資源基本上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占世界人口 70-80%的多數人都要現代化,能源消耗必須得翻兩番、四番,這個地球明顯承受不住。當時我就在思考,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有沒有一條道路,其資源基礎和生產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讓大多數人都能現代化,而不僅僅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西方現代化的經典模式是,我現代化了,你就別現代化了。我們肯定不能是這種模式。
那時候,除了工作和正常研究外,我花了很多心思找“活物”———實踐中鮮活的成功案例。譬如遼寧的沼氣技術,東北冬天溫度低,一般沼氣一年只能用上四五個月。在豬圈上搭塑料暖棚,就可以基本上全年出產沼氣﹔然后用沼氣廢渣搞庭院養殖,用沼氣做飯。我當時的直感是,這些元素開始逐漸成型,將會支撐起一個多數人的現代化、普通老百姓的現代化。因此,中國十幾億人口完全可以實現現代化,其核心概念是建設生態,不只是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是要實現人類發展方式流程的躍遷。長期以來,我腦子里始終有兩個焦點﹕一個把水源調配好,一個把能源調配好。從長遠說,一個水能,一個太陽能,都是多年持續利用,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問題,中國現代化的基石就穩固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從此不可阻擋,誰也甭想制約、遏制中國。
從國際大環境看,油氣資源越來越少,各種形式的沖突和斗爭會越來越激烈。當然,隨著勘探技術發展,石油儲量還在不斷增加,過去開采不合算的也開采了,但消費需求的增加趨勢更猛烈。這時候中國實現小康,還要現代化、走出去,不去中東去非洲,去西方勘探過沒油的地方,還不行嗎?不行。因為西方現在的現代化,生命循環流淌的血液是石油,只要中國找到油,無論天涯海角,西方都會看成是維系自己現代化的戰略儲備。最近有法國評論家剖析美國為什么近年來不惜用軍事手段搞亂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認為美國想把21世紀的世界分成兩半﹕以美國為首的穩固中心和落后混亂的地區。換句話說,就剩下這點油氣資源了,要么主要為美國所用,譬如美國精心呵護的幾個酋長國;要么是鬧獨立性,企圖和他人“雙贏”,美國就說它不民主,把它搞亂,資源留給美國日后可持續享用。
如今,“為石油而戰”已經越來越成為“遏制中國”的觀點、言論、政策、措施的公開理由。面對這種嚴峻形勢,“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多數人的現代化,史無前例,必須大張旗鼓,奮力創新能源革命與發展方式的躍遷。舊的發展方式和工業化之路是以不可再生能源為基礎,這是少數人發達和現代化之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條死路。新的發展方式和工業化之路則要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這是中國及世界大多數人發達和現代化之路,是數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12年3月11日晨作者不幸病逝,生前是中國社科院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