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蛋糕二次分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干得多、掙得少,縮小貧富差距,分配格局失衡,切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幸福的生活,勞動尊嚴等等詞匯、評論真的是怎一個“熱”字了得。
然題為《各地水電氣等資源性價格改革提速 可能都要上漲》的報道似在告知我們,漲價是剛性的,這與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水、電、油、天然氣等價格將有一定幅度上漲的報告似又形成了漲價是不可逆轉之勢。可題為《勞動報酬占GDP比例22年連降20% 已影響社會穩定》的報道說:“根據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收入方面,2005年廣東省總工會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工資12年來只提高了68元,超過一半的進城務工人員只能靠加班加點獲取更多一點的工資收入。”問題的關鍵或還在于,難道這些問題只存在于所謂的“農民工”中嗎?換個角度說,這漲價的剛性又將使得多少家庭不得不更加的緊衣縮食呢?
說句不中聽的,每當有調整普通職工薪酬,或最低收入標準的信息公布,各類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總是先于其上漲,這似乎已成為一條鐵律一般。而由漲幅看,好像薪酬的漲幅總是大于價格的漲幅,但應對著各類生活必需品的漲幅,以及低薪籌這個不能回避的現實基數,真的是不堪其吞噬。這就是為什么普通工薪階級、下崗失業、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人員對價格極其敏感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什么“長期以來,中國對資源性產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實行帶有‘福利性’的低價格政策”,或“資源性產品、大宗商品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價格由國際市場供求關系確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又或者是“中國水污染日益加重,治理成本大大提高,而水價長期偏低、污水處理費不能彌補治理成本,進一步加劇了用水緊張和水污染狀況”等等諸如此類的觀點\理論很是主流,因而漲價是必然,價格聽證會成為“漲價會”也屬正常。但問題的關鍵是不是,廣大的、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普通人的薪酬、福利、醫療等是否國際接軌了呢?哪怕是稍微接了點軌呢?同時,“國際”有下崗失業還沒有什么補償嗎?有退休、醫保等雙軌制嗎?恐怕還沒有水、電、管道燃氣等名目繁多的如“入網費”這類的費用吧。何況,是誰在加重水資源的污染?讓全民為污染企業埋單,難道不是在縱容其污染嗎?看看不久前發生在墨西哥灣石油污染事故的買單者,又在向我們述說著怎樣的國際接軌呢?
題為《新華社:中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紅線》一文中的“必須盡快啟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像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一樣守住貧富差距的‘紅線’”猶言在耳,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的“提高勞動報酬 讓群眾實現體面勞動”也猶如在倒春寒中點燃的篝火----“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然而,現實或就是現實,普通人還沒有享受到什么財富蛋糕,這物價上漲到先期而至了。如此,廣大的普通人又怎樣地過上有幸福,有尊嚴的生活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