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理論探討
時間:2010年04月14日 來源:前線 作者:程恩富 王中保
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的內涵和實現方式蘊涵深刻的經濟理論。國際金融危機正是內生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經濟非持續、非科學發展的表現,我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需要在各個領域繼續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統籌協調人口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結構和優化管理制度機制,特別是構建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都是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基本經濟制度是科學發展的經濟基礎
科學發展需要發展和完善依靠人民和人民共享的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勞動人民才會真正處于“主人翁”的經濟地位,真正實現經濟民主的權益,切實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真正實現直接或間接分享經濟產出的成果。因此,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實現程度,最終取決于公有制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程度。我們看到,西方國家實行“私有制加公共財政再分配”的制度,并未能夠真正解決社會的兩極分化問題,這種制度也不是依靠人民和人民共享的經濟制度。積極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可以實現發展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
貫徹落實好“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需要注重和完善國民收入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初次分配關系。我們知道,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直接決定著初次分配關系,同時也支配著再分配關系。國民經濟中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經濟占主體,決定了收入分配中按勞分配占主體。“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需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在公有制經濟中注重完善按勞分配的機制,構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公有資本的保值增值與管理者、職工勞動收入多少聯系的有效機制,在促進公有資本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實現按勞分配。具體到在公有資本獨資、控股和參股的企業中,應合理地確定按資分配與按勞分配兩者數額之間的關系,既滿足公有資本在市場經濟中發展壯大的需要,又能盡可能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推動發展形式多樣的城鎮和農村自愿組織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增進國民經濟中按勞分配的份額;通過健全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的法律制度,完善執法監察,推動私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收入占企業收入比重的不斷提升。
科學發展觀要求把“以人為本”的原則貫徹到處理經濟發展的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中來。就企業利潤而言,資本所有者如果是私人,利潤提高可能是通過壓低工人工資來實現的,或者雖然通過改進管理等提高了利潤率,這只會導致資本所有者的所得增加,工人的收入并沒有增加,這就出現了是否公平的問題;如果資本所有者是國家或集體,提高的利潤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并可以用于公共設施建設、發展公共品和提高集體福利等,這樣,勞動者總體或集體勞動者利益也會增加。當然,如何把這種公有利潤分配到每個勞動者身上,也存在一個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就勞動生產率而言,如果生產資料所有者和生產經營管理者通過強制勞動者延長勞動時間、超強度工作,超過了勞動者正常的身心承受程度,這雖然會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效率,但是卻會損害勞動者的身心健康,也違背了勞動者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要求,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的“以人為本”背道而馳。公平在內涵上總是具體的、歷史的,因而也是多樣的。例如,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性質不同,衡量收入分配關系是否公平的標準就會不同,因而分配是否公平的內涵也不同。我國既存在著用按勞分配這個標準來衡量勞動者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又存在著用按資分配標準衡量的資本所有者之間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還存在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比例是否公平的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相對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為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轉變到主要依靠國內消費上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特別是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使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為此,通過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對消費品生產和服務業的投資力度,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以消費為主的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能力,實現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
我國依靠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所構建的具有所謂“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面臨附加值空間狹小、資源投入粗放、低水平過度競爭的約束。雖然為解決豐富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會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應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戰略,否則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并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扮演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打工的角色,始終處于產業分工的低端、經濟發展圈的外圍和經濟發展方式的依附。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發揮后發優勢,從國外大量引進本國沒有的一般性的先進技術,實現了技術的長足進步,促進了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基本掌握了世界上的一般性的先進技術。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取得和利用高新技術的歷史階段。不管是轉變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克服高新技術的引進困難來滿足國內市場對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外貿持續發展,都需要進行自主創新,而且我國現在已經初步具備進行自主創新的必要的資本、技術、人才和制度基礎。
總之,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構建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執行知識產權優勢戰略,大力發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術和技術標準)和控牌(尤其是名牌)的“三控型”民族企業集團,突出培育和發揮知識產權優勢。需要適當降低外貿依存度,提升消費拉動增長的作用;適當控制外資依存度,提升協調利用中外資的效益;積極降低外技依存度,提升自主創新的能力;適當控制外匯儲備規模,提升使用外匯的收益。早日把中國打造為“世界工廠”而非“世界加工廠”,從而盡快完成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和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型。
三、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了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
中外的傳統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生態謀求經濟增長、以犧牲勞工謀求資本增值、以犧牲他人謀求自身福利、以犧牲整體謀求局部發展、以犧牲長遠謀求眼前利益、以犧牲精神謀求物質占有、以犧牲后代人謀求當代人享受,這種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無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私人資本的積累和生產,總是受到社會財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兩極分化以及勞動階級有效消費不足的限制,其社會經濟發展必然不斷地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所打斷。私有資本積累規律必然引發人的不平等、非均衡和片面發展,帶來人的異化和人與自然關系的災難。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不僅僅在于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保障按勞分配的實現,從而保證社會有效需求的充足和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進而實現社會經濟比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以更快速度、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因此,公有制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經濟基礎。我國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這種制度既通過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居于主體的公有制經濟克服作為輔體的私有制經濟的弊病,又可以適應我國現階段多層次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從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還需要統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人既是科學發展的實施主體,又是科學發展的目的,即實現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的發展,因此,人在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中處于能動和關鍵的位置。為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也需要像物質生產一樣轉變人口生產觀念,實施生產計劃。人自身的科學生產和發展,一方面受到物質生產方式和自然資源的限制;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樣的生產規模對勞動力的數量需求下降,而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卻提高了;同時,人口的數量和質量也會反過來影響生產的方式,低素質的大量人口必然采取外延式、粗放型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對自然資源的投入大而產出低,對生態環境損害大,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低。
四、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深刻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的本質
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和本質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的生產方式及其基本矛盾,即馬克思揭示的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并表現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供給過剩與勞動群眾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一方面面對生產過剩,另一方面面對勞動群眾沒有貨幣購買能力時,現代資本主義創造了“信用消費”或者“透支消費”,來解決生產過剩和有效消費不足(即有支付能力的消費不足)問題,于是勞動群眾出現了超出其即期收入的“過度消費”。實際上,這種“透支消費”只是暫時緩和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推遲矛盾爆發的時間,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帶來的兩極分化,因為“透支消費”只是把未來的收入轉化為即期消費,而這種轉化同時減少了未來收入用于消費的部分,而且要支付利息,因此,更加削弱了勞動群眾未來的消費能力。如果勞動群眾不斷地“透支消費”,債務不斷積累,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必然以更大規模爆發。可見,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真正根源和經濟實質,同上世紀的金融危機并沒有本質區別。這次危機的根源還是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只要資本主義私有的經濟制度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就不會消除,經濟危機就會周期性爆發,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
經濟全球化使美國金融危機演變為國際金融危機,而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加大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波動性和不持續性,又加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程度。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經濟不斷社會化和全球化,與生產要素的私人所有、集體所有和國家所有的矛盾,以及與國民經濟的無政府狀態或無秩序狀態的矛盾。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不能只寄希望于各種形式的國家干預。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曾交替使用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一般說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往往是在繁榮時期就采用放任市場自發地發揮作用的自由主義政策,在危機時期就采用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的政策。然而,無論是自由主義政策措施還是凱恩斯主義政策工具,都沒有能夠防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再次發生,都未能根治資本主義的弊病。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以后,資本主義國家曾普遍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流行對經濟實行國家干預,許多人就此以為找到了防止和克服經濟危機的靈丹妙方。但是資本主義的實踐表明,這一藥方靈驗了一時,長期來說并不靈驗,進入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普遍出現滯脹現象,無法解決,因而不得不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轉而實行自由主義政策。時至今日,資本主義大危機再次爆發,自由主義政策再次失靈,資本主義政府又重新拾起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工具來對付危機。實踐必將繼續證明,資本主義世界采用的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只能緩和與延緩矛盾,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必將繼續爆發。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當注意既從基本制度層面,又從具體機制層面防范和預防危機。從基本經濟制度層面,就要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從體制機制層面,就要發展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在夯實實體經濟的基礎上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發展和改進金融體制,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以期保持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更快速、更全面、協調和持續地科學發展。
?。ㄗ髡叻謩e為:程恩富,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王中保,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