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誤入私有化的迷途?
徐漢成
改革開放的目的是為了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為了增加社會財富,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近些年來,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發展生產力緣何走上“私有化”的道路?公有經濟就不能發展生產力?
鄧小平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致富。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鄧小平文選《視察天津時的講話》第3卷第166頁1986年8月19—21日)長期以來,如何理解鄧小平所說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與“共同富?!保恳徊糠秩苏`認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就是發展私有制經濟。但是,如果無節制的發展私營經濟,就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鄧小平一再強調,在改革開放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p>
一、如何理解“富?!??
“貧”與“富”是相對的概念。所謂“富”與“貧”就是擁有財富的多與寡,無論國家還是個人,財富多則富, “寡”則貧。因此,“富”又可區分為“國富”與“民富”,多數人“富”與少數人“富”或者“共同富”等不同的物質分配的社會形態?! ?/p>
社會財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生活資料,一類為生產資料。在現代社會中,貨幣的發行是相對于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而變動的,應是社會財富等量的體現。如果財富增加了,貨幣發行未增量,貨幣就會增值,反之,財富未增量,貨幣增量了,貨幣就會貶值。貨幣既可以用于交換生活資料,又可以用于交換生產資料。因此,對于私人而言,所謂“富”,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有錢人。占有了不等量的生產資料,也就成為了不等量的“有錢人”。有了不等量的金錢,既可以擁有不等量的生活資料,又可以擁有不等量的生產資料。對于國家而言,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條件下,“國富”與“民富”表現為平衡與對應的關系,所謂“國富民強”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因為生產資料為私有制,這種平衡與對應的關系即會被打破,“國富”與 “民富”則不能體現為對應的關系,“國富”并不一定體現為“民富”反之“民富”不一定體現為“國富”在封建主義時期,少數人擁有所謂“富可敵國”的財產就是這個道理?! ?/p>
自人類社會產生階級以來,兩極分化、貧富不均就一直作為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的焦點,困擾著人類的社會。社會的少數人擁有多數的物質財富,過奢侈荒淫的生活,而多數人則擁有少量的財富,過饑寒交迫的生活?! ?/p>
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制度,人們的生活資料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私人不再擁有生產資料?;旧舷藘蓸O分化與貧富不均。由于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約束。在市場上,貨幣在人與人之間只有用于生活資料的交換。在公有制的經濟體之間,貨幣才具有了用于交換生產資料的功能?! ?/p>
因此,我們對鄧小平所說的“先富起來”應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第一種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公有制經濟的基礎上,在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人們逐步擁有豐富的滿足于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料。這種“富裕”是建立在國家、集體、個人的三者關系之上的“富?!?,是建立在勤勞致富的基礎之上的“富裕”,因此,只有這樣的“富裕”才不會產生兩極分化的階級,不會產生物質利益上的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才能體現出社會的公平、正義與進步,才能做到“共同富?!?,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p>
第二種就是在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條件下,在私有制經濟的基礎上,一部分人逐步擁有了不等量的生產資料,又擁有豐富的生活資料,這種“富裕”是建立在侵占與剝削的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兩極分化的基礎之上的,不管這種社會具備什么樣的“特色”,其本質上與封建主義的地主,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如出一轍。這樣的“富?!奔炔荒荏w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也必然地產生對立的階級、階級矛盾與階級斗爭,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不可能達到“共同富裕?!薄 ?/p>
因此,“富裕”是具有兩種內涵,一種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僅擁有生活資料的“富?!?,而另一種就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既擁有生活資料,同時又擁有生產資料的“富?!薄! ?/p>
改革開放中,鄧小平所說的“先富起來”是從生活資料角度而言呢?還是從生產資料角度而言?鄧小平說:“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保ㄠ囆∑轿倪x《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第3卷第137頁1985年8月28日)因此應該說,鄧小平的“先富起來”是從生活資料角度而言的,而不是從生產資料角度而言的。
二、怎樣才能“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怎樣才能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長期以來,一些人對鄧小平的論述朦朦朧朧,似懂非懂,恐怕一些主流經濟學家與所謂的社會“精英”們也是不求甚解,跟著起哄,否則,改革三十年來,他們除了詛咒社會主義、推崇資本主義之外,為什么就不能像數學解題一樣,將公有制經濟與私營經濟對于發展生產力的利弊對人們說得一清二楚,讓大家心悅誠服呢?
眾所周知,不管是在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不是唱小調,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需要實實在在的人力、財力、物力的?! ?/p>
在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中,國家經濟的發展與集體經濟的發展是通向私人“富裕”的橋梁。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中,“富裕”的餡餅也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是需要資源的,“致富”的“資源”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人力”資源,如工人、農民、車夫、清潔工、保姆……,他們以出賣勞動力“勤勞致富”;二是“權力”資源,如各類的官員,他們以權力“致富”;三是“財力”資源,以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致富”;四是文化資源,諸如厲以寧、吳敬璉、茅于軾……之類的專家、學者,再就是算命先生、風水先生,他們以三寸不爛之舌,著書立說靠騙人“致富”,當然還有靠自身的身體“賺錢”的,如乞討、賣身、賣血、賣奶……,另外還有不正當手段“賺錢”的,如黑社會、販毒、走私、賭博、搶劫、敲詐、行騙……?! ?/p>
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社會公眾都不占有生產資料的條件下,勞動力、權力、文化等資源是因為各種不同的管理與分工,而財力、物力資源則掌握在公有制經濟體當中,分配原則是多勞多得,因此,相對于不夠勤勞(包括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人與人技能之間的差別)的人而言,勤勞可以多得,即可以相對的讓一部分人多獲得一部分生活資料而“先富起來”?! ?/p>
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一旦產生,這種情形就會立刻改變,生產勞動者只能獲得自身出賣勞動力的報酬,這種報酬是有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占有者一方面既可以通過剝削剩余價值來獲取財富,另一方面,又可能通過生產資料本身的價值增值來獲取財富,雖然,在市場經濟中。這種時常難以確定的“價值變化”足可以使一部分資本家們瀕臨破產,但也可以足以使一部分資本家們的財富快速膨脹,一夜暴富,因此,相對于生產勞動者出賣勞動力的報酬,這種增值往往是無限的?! ?/p>
因此,一種極不公平的社會怪狀由此產生:勤勞的人不一定致富,致富的人未必勤勞!
改革以來的實踐亦已證明,在私營經濟條件下,僅靠出賣勞動力是難以“致富”的,如工人、農民、車夫、清潔工、保姆……,又如乞討、賣身、賣血、賣奶……,能通過出賣勞動力與出賣身體“致富”嗎?顯然是不能的。通過權力資源“致富”的不僅是少數人,還要甘冒做牢的風險。通過文化資源“致富”的則更是鳳毛麟角,至于通過黑社會、販毒、走私、賭博、搶劫、敲詐、行騙……等手段“致富”,則更為國家的法律所不容。因此,在私有制經濟的條件下,“能夠先富起來”的唯一合法途徑的就是經營私有制,通過“財力資本”剝削“致富”?! ?/p>
雖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一部分人也可以通過勞作獲得作為“資本”的“第一桶金”,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這種用于經營的“財力資本”也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獲得的。如果沒有“資本”,或無法獲得“資本”,那么就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了?! ?/p>
鄧小平所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勤勞致富”呢還是“剝削致富”?他說:“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鄧小平文選《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2卷第167頁1979年3月30日)從鄧小平的論述中,應該說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指的是“勤勞致富”?! ?/p>
三、如何才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毋庸置疑,私有制經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既發展了生產力,為社會增加了財富;另一方面,亦為剝削創造了條件,產生了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列寧說,小生產是每日每時地、自發地產生著資本主義與資產階級的。無論是在資本主義國家,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這都是一個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因此,從社會學的角度說,私營企業主既是生產力的創造者,同時又是新生的資產階級分子。而公有制經濟就克服了這種雙重性,這就是既能發展生產力,又不會產生新生的資產階級。因此,只有社會主義的公有經濟的條件下,才能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共同富裕”只是一個騙人的鬼話,資本主義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共同富裕了嗎?美國共同富裕了嗎?英國共同富裕了嗎?臺灣共同富裕了嗎……?沒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共同致富”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雖然,資本主義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統治階級逐步加大了對于勞動者民生的投入,但是,這只是穩定社會與民眾的手段,或者說是維持其統治的手段。絲毫也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屬性。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仍然掌控在少數大資本家、財團與買辦手中這樣一個社會本質。
鄧小平說: “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的政策是不使社會導致兩極分化,就是說,不會導致富的越富,貧的越貧。坦率地說,我們不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鄧小平文選《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第3卷第172頁 1986年9月2日 )因此,從鄧小平的上述的論述看, 第一,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第二,我們不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
“不容許”是一個剛性詞,怎樣才能“不容許”產生資產階級呢?唯一的辦法就是遏制私營經濟,確保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地位。在改革開放中,特別是在鄧小平去世后,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并沒有把握鄧小平關于在改革開放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指導思想,沒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不容許產生資產階級”的思想脈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混合經濟過程中,當公有制經濟受到削弱和沖擊的時候,在政策措施上不是作出遏制私有制、鞏固公有制的決策,而是作出了相反的扶持私有制、削弱公有制的決策。這就是“抓大放小”與“改制”,所謂“改制”,就是改公有制為私有制,就是撼社會主義的根基,挖社會主義墻腳。超越了“改革”的底線,此離經叛道之舉不可謂思想不解放,不可謂膽子不大,不可謂步子不快。因而在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今天,致使中國社會活生生的產生了一個龐大的資產階級?! ?/p>
怎樣才能共同富裕?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在舊中國資產階級所占有的生產資料,我們是經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后,通過沒收、贖買、合營等形式收回的。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走上了通向“共同富?!钡牡缆罚母镩_放后,通向“共同富?!钡牡缆吩獾搅似茰?,現在,在產生了新生的資產階級后,是否還要通過暴力革命,收回他們的財富,以達到“不容許”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和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呢?
四、公有制經濟就不能發展生產力?
人們經常在思考,是不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各省、市、縣、鄉、村的人力、財力、物力不具備發展生產力的條件?是不是在公有制經濟的條件下,在毛澤東領導的歷史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就不愿意發展生產力?各級黨委、政府就不肯創業?企業的廠長就不善經營?工人就不愿意干活?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說:“我國工農業從解放以來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較高的。”(鄧小平文選《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2卷第163頁),所謂“在世界上是比較高的”就是與世界上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而不說與解放前的中國相比較?! ?/p>
葉劍英197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大會的講話》中說:“我們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薄澳壳?,全國工業企業達到三十五萬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三千二百億元,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二十五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國工業發展盡管有過幾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百分之十一點二?!?《人民日報》1979年9月30日。鄧小平與葉劍英說的確是事實,因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沒有必要說假話。當時的“三千二百億”是個什么概念?起碼相當于現在的三十倍以上,就是十多萬個億,再加上三十來的發展,到目前起碼要有幾十萬個億。“百分之十一點二”是個什么概念,經濟增長速度比改革以來還要快!如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濟的增速一般維持在百分之六到八之間,如2009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百分之八點七,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成功的制度?! ?/p>
解放前,中國的教育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十分匱乏,在建國后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國家就培養了一大批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首先從人力資源上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基礎。改革后的工商業主與私營企業主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從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出來經商或辦企業的,這實際上就是從人力上挖了公有制的墻腳!
解放前的舊中國,工業是一片空白,沒有鋼鐵工業,沒有石油工業,沒有化工工業……?!逗E山洕鷮W》一書明確記載了中國由1949-1979年幾項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的增加值:發電量由43億度增加到2820億度,增加了65倍;原煤產量由0.32億噸增加到6.35億噸,增加近19倍;鋼產量由15.8萬噸增加到3448萬噸,增加211倍;棉紗產量從32.7萬噸增加到263.5萬噸,增加7倍。糧食產量在30年中由1.12億噸增加到3.048億噸,平均每年增長3.5%,大大超過人口每年2%的增長速度。沒有鋼鐵,就不能生產出各類的機械設備;就不能提供發展生產的原材料。沒有機械設備,沒有原料,怎么生產農業機械?怎么生產自行車與縫紉機?怎么生產空調與冰箱?如同要建造一座房屋,沒有鋼材、磚瓦、水泥,怎么建筑房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中小工業企業得到了大發展。到了七十年代,社隊企業迅猛發展。而且是發展一個,成活一個。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末,總之,在沒有私有經濟的年代,從沒有聽說過有一家縣屬工業企業或鄉鎮企業倒閉的事發生,關于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鄧小平有過確切的論述,他說:“江蘇從一九七七年到去年六年時間,工農業總產值翻了一番。照這樣下去,再過六年,到一九八八年可以再翻一番。我問江蘇的同志,你們的路子是怎么走的?他們說,主要兩條。一條是依靠了上海的技術力量,還有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制,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鄧小平文選《視察江蘇等地回北京后的談話》第3卷第25頁1983年3月2日),那時候,中國的私營經濟還處于襁褓之中,鄧小平這里所說的集體所有制與中小企業,就是指鄉鎮企業?! ?/p>
中國的中小型企業為什么到了六十年代才有了大發展?而社隊企業為什么到了七十年代初期才會有如火如荼的大發展?就是因為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國家的重工業有了大發展,為發展輕工業提供了機械設備與原材料,社會的發展為工業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市場。各縣、公社、大隊從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也相應具備了創辦企業的條件。在剛剛積累了了發展后勁的時候,改革開放開始了。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管是改革與不改革,不管是開放與不開放,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輕工業、加工工業都會進入大發展的時代,中國的經濟跨越式發展將無可避免的到來!
可能有人會問,你說公有制經濟好,為什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經營會舉步為艱?
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涉及到管理體制與發展生產力的效率問題,其問題的實質是分配制度與激勵機制問題?! ?/p>
(一)管理體制問題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之后,黨和政府采取“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發展戰略,優先發展基礎工業(重工業)。一九六0年三月,中共中央批轉了《鞍山市委關于工業戰線上的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報告》這個報告,對我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企業的管理工作做出了科學的總結。強調要實行民主管理,實行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即“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制度。一九六一年,由中央書記處主持制定的《工業七十條》,正式確認了這個管理制度,并建立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使之成為擴大企業民主,吸引廣大職工參加管理、監督行政,克服官僚主義的良好形式。毛澤東把“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管理制度稱之為“鞍鋼憲法”?!鞍颁搼椃ā钡暮诵膬热菔恰案刹繀⒓觿趧?,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和工人在生產實踐和技術革命中相結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叫羅伯特。托馬斯的管理學教授評價說:“鞍鋼憲法”是“全面質量管理”和“團隊合作”理論的精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的豐田管理方式,日本的全面的質量管理和團隊精神實際上就是毛澤東所倡導充分發揮勞動者個人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鞍鋼憲法”精神。鄧小平說:“一九六一年書記處主持搞工業七十條,還搞了一個工業問題的決定。當時毛澤東同志對工業七十條很滿意,很贊賞。他說,我們終于搞出一些章法來了?!保ㄠ囆∑轿倪x《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苦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第2卷第295頁》1980年4月1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有了空前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后的一九八三年,走在鄉鎮企業發展前列的江蘇無錫推行了適合于中小型企業管理的“一包三改”制度。所謂“一包”就是在效益上實行以廠長、經理為主的經濟責任承包制,“三改”則是改企業干部“任免制”為“聘用制”;工人由“錄用制”改為“合同制”;由“固定工資”改為“浮動工資”。充分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激發了工人群眾的勞動熱情?!耙话摹笔侵袊谏鐣髁x條件下的中小企業管理的模式的創新,猶如石破天驚,在全國激起了巨大的反響。1984年4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堰橋鄉鄉鎮企業全面改革一年見效》的特別通訊,對無錫的鄉鎮企業管理創新的模式給予高度肯定。此后,“一包三改”為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的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八十年代中期,眾多的鄉鎮集體企業的產品成為評比國優、部優、省優產品的主力軍?! ?/p>
因此,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沒有一家國有與集體企業倒閉?一九九二年,鄧小平還贊揚說:“經濟發展比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這五年,首先是農村改革帶來許多新的變化,農作物大幅度增產,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鄧小平文選《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第3卷第376頁)進入九十年代后,私營經濟有了逐步的發展,從宏觀上看,國家取消了計劃經濟,從微觀上看,私營經濟就是賄賂經濟,在原材料供應、人才的流動、市場的銷售等各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制企業則由優勢轉化為劣勢,而私營企業則轉化為優勢。在公有經濟與私營企業混合的條件下,品質優良的產品競爭不過假冒偽劣產品的事是司空見慣的,為什么改革開放后假冒偽劣產品不斷?企業的產值是通過銷售來完成的,沒有銷售,產值與利潤就無法實現,私營企業從產生之日起,無一家不是與公有企業爭奪著人才與市場,無時無刻不在擠兌著公有制經濟,這些就是在私營企業大量發展的條件下,公有制企業難以為繼的原因所在?! ?/p>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鄧小平文選《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第3卷第370頁)從鄧小平關于改革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是將“制度”與“體制”是區別開來的。他所倡導的是“體制改革”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是建立與落實責任制,而絕非是“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 ?/p>
新中國成立后,從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一九五六年完成三大改造)到改革開放的一九七八年,只經歷了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時間。為什么中國到了一九六0年才產生了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工業企業管理的“鞍鋼憲法”?為什么到了一九八三年才產生了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中小型工業企業管理的“一包三改”?任何事物的發生與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的,從哲學的認識論來說,正確的認識總是源于實踐之后,而不是實踐之前,如同法律的制定,總是在人們對于社會的認識和總結之后,如中國在六十年之后,才有了《勞動合同法》就是這樣的道理。中國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在五十年代才初具規模,而一九六一年就出現了“鞍鋼憲法”中國的中小型企業、鄉鎮企業產生于七十年代,而一九八三年就產生了“一包三改”可見,中國在企業管理方面的發展并不慢。當然,任何事物都是處于運動和發展之中,中國的管理體制與模式也需要不斷的提高與發展。毛澤東說,人家資本主義有了幾百年的歷史,各方面比我們要成熟得多。關于技術與管理問題,鄧小平說:“有些東西并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比如說,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在任何社會,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我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先進的管理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而這些東西本身并沒有階級性?!保ㄠ囆∑轿倪x《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第2卷第351頁1980年8月21—23日)
我們再看從中國出現了“鞍鋼憲法”至今,世界上出現了更加科學的管理模式了嗎?沒有,從一九八三年出現“一包三改”到改革后的今天,中國的私營經濟出現了新的管理模式了嗎?也沒有,除了生產資料的權屬改變之外,“勞動合同”與“按件計酬”沿用的全是“一包三改”的管理模式?! ?/p>
(二)效率問題
辛子陵說:“社會主義在解決公平問題上有探索,資本主義在解決效率問題上有成就?!钡?,為什么說資本主義在解決效率問題上有成就,辛子陵也是沒有說清楚。
長期以來,對于發展生產力的“效率”問題,很多人在觀念上混沌不清,對此,我們很有必要從生產力的要素上、從理論與實踐上給予必要的澄清。在經濟體中,勞動者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的經營與管理者,在公有制的條件下,表現為企業的廠長與管理人員。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則為私營企業主。另一方面是生產勞動者,即為企業員工。在改革開放前,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分配形式為八級工資制,中小型企業為借鑒于八級工資制的固定工資制,不容置辯,這種分配制度存有很明顯的缺陷,表現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壓抑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后,“一包三改”的推行就徹底改變了這種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在生產資料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實行承包經營,員工實行勞動合同制與計件工資制,就是說,除了生產資料所有權不變之外,其內部分配關系與私有制企業一樣,這樣,無論是對經營者還是對勞動者而言,都充分調動了經營與勞動的積極性,難道有人會說,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企業的廠長就不愿意經營,工人就不愿意勞動,只有在私有制的條件下,工人才愿意勞動嗎?
我們再從生產力的另外的要素來分析。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實際上表現的就是財力與物力,無論是國家還是集體,從財力、物力方面來說總是優越于私人,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又可以集中力量上規模。有利于組織社會化的大生產而形成規模效益。有誰能說社會化的大生產的效率比不上小生產的效率嗎?
另外再從二十多年來的私有化的實踐中來看,在改革的二十多年中,由于允許與發展私有制,不少的原國有企業人員,集體企業人員,包括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紛紛爭當弄潮兒,下海經商辦企業,但是,由于受人力、財力與物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成功了,一些人破了產,據相關資料顯示,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私營企業經歷了實際意義上的倒閉與破產,現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企業資不抵債,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私營企業從業人員經歷了第二、三次重新創業。對于社會而言,私營企業的破產實際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的浪費。
因此,從鄧小平的論述來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的改革實踐來看,我們完全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于工商業體制中的改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制改革”,到了九十年代后,我們的“改革”則變成了改變社會主義道路的“改制”!
五、“復興”私有制就能發展生產力嗎?
還有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有人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來,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物質財富有了較大的增長,這就是改革開放的成果,近二十年來,“改革”的主題就是發展市場經濟與私營經濟,“開放”的主題就是擴大對外貿易。而市場經濟與私營經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征,按照一些“精英”們的說法,是世界上通行的制度?! ?/p>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一、舊中國就是市場經濟與私有制,為什么還會貧窮落后?二、世界上現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市場經濟與私有制。而且經歷的時間都比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時間要長得多,如同跑步,你跑別人也在跑,而且跑得比你還熟練,總不會是你跑的時候別人坐下來等你趕上去吧!按此推理,凡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就不會再有貧窮與落后的狀況,應該是早就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了。地球上就不應再存有第三世界了,或者說應該都成為發達國家了,但是,事實的情況并非如此?! ?/p>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容置疑,在改革三十年中,中國除了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外,輕工業與信息產業等各業的生產力均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同樣的不容置疑,這樣的發展絕不是私有化帶來的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幾十年后,世界總體范圍內的科學技術與制造業無疑的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代。因此,中國今天的發展成果,既是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發展的成果。也是前三十年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的成果,同時又是改革開放與對外交流的成果。如汽車也好,家電也好,計算機也好,難道在沒有“改革”的國家就沒有發展嗎?恰恰相反,在一些沒有“改革”的國家中,汽車業、信息產業等并不比中國差!
因此,事情可能不如一些人所說的這樣簡單,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具有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特殊功能,只要一搞市場經濟,只要一搞私有化,經濟就會快速發展,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一個國家的富裕與貧窮,除了社會制度外,還與資源的多寡、人口的多少、地理位置的優劣、歷史的淵源、國家的基礎、戰爭與環境等各種因素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如同在同一種資本主義制度下,有的家族成了富豪,有的家族則成為貧民,你還能說成為富豪的制度就好,成為貧民的制度就不好,就是當今的中國,為什么有的地區經濟發展快,有的地區發展則相對慢。少數的人成為身家百億的富豪,大多數的人則淪為貧民,道理就在于此。
毛澤東說:“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保珴蓶|—實踐論1937年7月)三十年來的改革實踐證明:中國的改革導致了兩極分化,不僅產生了一個官僚資產階級,同時還產生了一個新生的資產階級,因此,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正在日益加劇?! ?/p>
判定或衡量一項政策與制度是進步還是落后,不能僅用發展生產力這樣一個單一的標準,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綜合因素去分析。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不同于資本主義的輪流執政的社會黨,首先,其指導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根本宗旨是為最廣大勞動群眾謀福祉的政黨。如果中國共產黨宣布摒棄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放棄了“四項基本原則”那末,當然可以主張發展私營經濟。如果鄧小平主張搞資本主義,也根本無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現成的資本主義模式,一概照搬就是了?! ?/p>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如果主張大力發展私營經濟,削弱公有經濟,就是既摒棄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是又架空了鄧小平理論?! ?/p>
長期以來,中國有眾多的有識之士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并不比外國人差,在中國的歷史上,無論是社會管理科學,還是自然科學,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過杰出的貢獻。如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在近代史上卻被外國人用來擊潰清朝政府。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流血犧牲的成果,是中國革命的成果,為什么要走上私有化的迷途而前功盡棄呢?“鞍鋼憲法”中的“兩參一改三結合”改革中的“一包三改”是中國的管理科學。卻是“墻里開花墻外結果”這樣管理科學卻在普遍和廣泛被資本主義制度采用。中國有那么多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為什么不能珍惜中華民族在各個學科、各個領域中的“精華”,而要將“精華”視為“糟粕”,棄之于不顧呢?反之,則將國外的“糟粕”奉為至寶,妄加推崇呢?如同跑步,途中跌跤也是常有的事,爬起來繼續前進就是了,為什么要選擇走上回頭路呢!
鄧小平說:“堅持社會主義,是中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十億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對世界是個災難,是把歷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鄧小平文選《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和平政策》第3卷第158頁)他在回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關于改革的提問時說:“從另一個意義來說,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既然是新事物,難免要犯錯誤。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保ㄠ囆∑轿倪x第3卷第174頁)目前,在改革開放中,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鄧小平理論仍然是我黨的指導思想。中國有句古話叫“迷途知返”,近二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雖然,我們的改革與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卻走上了彎路,誤入了歧途,與鄧小平倡導的改革大相徑庭,與四項基本原則背道而馳?! ?/p>
因此,全國廣大的人民要求的是社會主義的“改革”,而不是要“改革”社會主義。人民需要的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而不要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要的是鄧小平倡導的“共同富?!?,而不是要兩極分化!
不當之處,請予指正 .轉貼請注明出處
二0一0年三月五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