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宋陽標
哥本哈根,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共同努力,可能會給世界帶來全新的氣候政治版圖。經過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努力,大會采納了發展中國家的意見,決定根據巴厘島路線圖的授權,在公約和議定書下進行談判,這體現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也將有助于在這一基礎上形成最后文件。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寄望,由兩個特設工作組提出的主席案文還有很多內容需要進一步討論,以形成會議的最終文件。但現在的情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兩大集團的分裂,仍然讓哥本哈根陰云密布。
當地時間12月15日,被稱為“基礎四國”的中國、巴西、印度、南非4國代表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發表聲明,表明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聲明呼吁發達國家要勇于承擔歷史責任。發展中國家要求發達國家將政治意愿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否定既有的事實,開歷史倒車。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爭議已呈白熱化狀,而問題的焦點則在于對碳政治起源的理解。
發達國家一再聲明,前工業社會后的一段歷史中,并無氣候問題,現在的氣候問題是大家一起造成的,要所有國家一同擔當這個責任;而發展中國家則認為,如今的氣候問題,更多的是發達工業國家幾百年的舊賬累積而成,他們必須要補償這筆歷史舊賬,必須新賬老賬一起算。
中國代表被拒入場
12月9日早上,當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正要進入貝拉會議中心時,卻被告知他的身份牌有問題,不能進入。在經過解釋后,他重新辦理了一張專用于各國代表團成員的粉紅色胸牌,還是沒能進入會場,隨后他的徽章被沒收。
由于“技術上的失誤” 解振華就這樣被拒絕入場,從開會的第一天到第三天,天天如此。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發改委天氣司司長蘇偉在第三天進場之后,引用了中國的古話“事不過三”、“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用英語說:“大會開始第一天我不高興,第二天是很不高興,今天是非常地不高興。”
解振華在之前的會議中對美國的碳政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接著在隨后的會議中,中國代表團多次要求陳述意見卻被大會置若罔聞。
大會期間,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將矛頭直指中國,強調中國在未來10-20年的碳排放量將遠超美國。對此,解振華反擊,提出如果發達國家愿意到2020年減排4成,并同意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援助,中國樂意奉陪,到2050年減排一半。
這并非是中美第一次在這里“較勁”,哥本哈根,這些天總能擦出出人意料的火花。
在開幕式當天,解振華表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參與這次氣候大會。這一原則,是大家必須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國政府就哥本哈根會議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
解振華指出:“大家都作出自己各自的妥協,但這種妥協的前提必須是堅持公約、議定書和巴厘島路線圖。”
但是,美國談判特使、歐盟談判代表隨即反擊中國,他們否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強調所謂“按照能力原則”減排溫室氣體。
美歐向小島嶼國家灌輸所謂“中國威脅論”,即中國的發展是以犧牲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小島國為代價。這種論調盡管完全沒有事實基礎,但在小島嶼國家中頗有市場,甚至導致部分小島嶼國家拒絕簽署中國加入77國集團的“基礎四國”方案。
蘇偉針對歐盟等發達國家計劃2010-2013年,每年支付百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付氣候變化說,“這筆金額分到發展中國家,按人頭平均每人分不到2美元,這2美元,在物價昂貴的丹麥,甚至買杯咖啡都不夠。”
在哥本哈根出席此次氣候大會的中國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楊勇,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分析:“美國要中國承擔更多責任,而中國也要美國承擔更多責任,互相都對對方作了很大的要求,但是應該按照《京都議定書》來搞吧。”
楊勇表示,歐洲以及傘形國家(歐洲以外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世界地圖上連起來像一把傘)認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第三世界其他國家不應該向發達國家提出更多訴求,而發展中國家卻分裂了,這樣一來,幾個陣營均有分歧,人們擔心無法達成協議。
兩大集團在暗戰
綠色和平氣候與項目經理楊愛倫向記者表示:“最關鍵的時刻到了。120位國家元首將抵達哥本哈根,他們的任務就是要達成一項能夠逆轉氣候變化災難的協議。這個星期將被寫進歷史,不是拯救世界的一周就是遺臭萬年的一周。”
12月14日,澳大利亞和日本及其他部分發達國家已成功中斷了《京都議定書》的討論。
現場觀察會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說:“日本等國這么做,主要是怕美國跑掉。”因為美國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卻是《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約國。
日本代表團希望中美都站到《京都議定書》的立場上來,并且希望中國能將《京都議定書》的內容以國內法的方式固定下來,如果中美不落實這個問題,日本就拒簽協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為,前工業化時期以來,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溫室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這主要是由于發達國家工業化導致的。國際社會據此達成共識,形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明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并規定,發達國家是減排溫室氣體責任的主要承擔者。
77國集團的蘇丹籍主席盧蒙巴·迪平譴責美國、歐洲及其盟國試圖“像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那樣”—即利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操控談判。他表示,它們正試圖“破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義務平衡”,工業化國家負有承擔最主要義務的“歷史責任”。
但是美國隨即作出反應,奧巴馬的特別談判代表斯特恩,堅決反對那種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應為過去的排放進行“賠償”的觀點。美方強調并不欠世界任何補償,聲言不會向中國提供任何減排援助。
“我不認為中國是接受資金資助的第一候選人。”斯特恩補充說。
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哥本哈根會議談判特別代表于慶泰隨即在會議期間強調,作為問題制造者,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補償,并不是慈善事業,而是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法律義務。于慶泰解釋,科學證據表明大氣中積聚的溫室氣體,八成以上是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排放。他說:“一些國家應反躬自省。”
分析人士認為,此番講話“加劇了美國同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沖突”,也凸顯出兩個主要與會陣營之間的巨大分歧。
法新社報道說,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前,中美彼此稱贊對方,而現在兩國在一場超級大國的對峙中互相激烈指責,助長了這次聯合國會議的緊張氣氛。從如何分攤削減溫室氣體負擔到是否美國欠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氣候債”等關鍵問題上,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都針鋒相對。
楊富強分析:發達國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信任。它們作出的減排承諾不高,還要向發展中國家提出很多附加條件,提供的資金支持也缺乏誠意。談判的第一天,歐盟就企圖將中國作為“突破口”,要求中國承諾更多,以此推動美國承諾更高的減排目標。對此,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指出,這是試圖將中國與發達國家同等對待,這在戰略上就錯了。
有評論指出,中美兩國的激烈對峙,讓歐洲作出的數十億歐元援助姿態變得無人關注,峰會最終可能演變為美國和“南方國家”的對決戰,而歐盟國家只能靠邊站。
聆聽中國聲音
雖然中國的表態代表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立場,但中國卻成為了發達國家媒體的眾矢之的。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金融管理教授孫來祥,將中國宣布的減排目標稱為“聰明的承諾”,因為這并不需要中國額外做很多。
他認為,中國政府的減排承諾,同它的能源政策,同它提高經濟效率的政策是一致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45%的減排數字本身并不是很大。當然,普通老百姓一般會以為,從現狀減45%,是個很大的數。但實際上這是10年技術進步的積累。
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化峰會召開之前的12月6日,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接受英國《衛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的碳排放量將于2030-2040年間達到峰值。
但歐洲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德國《圖片報》12月12日以《中國是世界拯救的阻礙?》為題說,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中國公布了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排放目標,想在哥本哈根峰會上作為一個“環境天使”,但這看起來像是欺詐!因為中國是與2005年相比,而不是像歐盟那樣與1990年相比。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理查德為《華爾街日報》撰文說,即使哥本哈根下周產生一個“夢幻”協定,全球排放量仍將繼續上升。原因在于,未來碳排放大部分不是來自現在的工業化國家,而是來自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高級別會議當地時間15日下午(北京時間16日凌晨)在貝拉中心開幕,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主席、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警告說,正在這里進行的氣候變化談判仍有失敗的可能。赫澤高說,為了取得成功,談判必須“換擋”,必須向前邁出更大步伐,這意味著在接下來兩天的談判中,妥協應成為關鍵詞。
12月16日,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將前往哥本哈根,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與主張。屆時,無論支持與否,整個世界都會認真聆聽中國的聲音,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氣候大會已經離不開中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