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二十八畫生
去年以來國內出現了一些現象,如山東鋼鐵重組日照鋼鐵、中糧參股蒙牛集團等案例,引發了“國進民退”的討論話題。對此,在日前舉行的2009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我國總體上不存在國進民退現象。
馬建堂從2005年以來的一些經濟指標,如企業單位數、工業總產值、資產、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從業人數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他說,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05年的企業單位數占10.11%,到去年這個比例是逐年下降,去年比重為5%;利潤總額,相比2005年的44.04%下降了29.66%,稅金總額由2005年的48.50%下降到38.10%,從業人數從2005年的27.17%,下降到20.30%。
與此同時,私營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比例卻在上升。企業單位數私營企業占的比重從2005年的45.55%,上升至2008年的57.70%;利潤總額中的比例2005年是14.33%,去年是27.16%;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的比重2005年24.54%,去年是32.50%。
非國有企業,指在所有的企業中把國有及國有控股扣除后的企業。非國有企業單位數2005年占89.89%,去年95.00%;利潤總額2005年55.96%,去年是70.34%;就業人數2005年是72.81%,去年是79.70%。
“總體來講,我們感覺到從統計數據來講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趨勢。”馬建堂說。
無獨有偶,前不久新華社一篇題為《廣東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的報道稱,1978年,公有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8.7%。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東省多種所有制經濟得到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份額不斷降低。到2005年,公有制經濟下降到32.6%,非公有制經濟迅速上升到67.4%,公有經濟、個體和私營經濟、外商經濟(含港臺澳經濟)之比為32.6:30.7:36.7,基本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而到目前,公有制經濟份額已不足三成。
看來,不單是“從總體來講”,而且從局部來講,都能“感覺到從統計數據來講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趨勢”。那么,統計數據支持什么趨勢呢?難道是私進國退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