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尼科、力拓及悍馬:三次收購為何待遇不同?
4年前中海油介入收購美國石油企業優尼科失敗,今年中鋁公司注資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再次受挫。然而,與兩家國企命運不同的是,騰中重工收購美國悍馬品牌的意向卻受到美國朝野的一致歡迎。
收購優尼科、投資力拓遭遇紅燈,收購悍馬卻大開綠燈,三者不同的命運背后有著怎樣的原因?三種不同境遇為邁出國門進行海外并購的中國企業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收購條件豐厚卻遭到美國國會的反對
2005年8月3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對優尼科的收購要約。一起轟轟烈烈并被業界看好的跨國收購就此以失敗而告終。這場本有望實現“雙贏”的跨國收購為何會失
敗?
作為當時涉及金額最大的一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2005年6月23日中海油宣布以總額185億美元現金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這起收購商業目的明顯,所開條件也非常優厚,如承諾繼續保留優尼科大部分雇員、不將美國國內生產的油氣向中國出口、保留優尼科員工退休金福利等。不過,這筆收購受到來自美國國會的激烈反對,一些議員以美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設置了重重障礙。
中海油有限公司一位當時參與了此次并購交易的人士說,盡管中海油的報價比對方高了15億美元,而且尚有進一步加價的空間,但美國的政治環境為交易增加了不確定性和“無法接受的風險”,“中海油不能用股東的錢去冒巨大的政治風險,因此放棄了這筆收購。”這位人士說。
這位人士告訴記者,中海油競購優尼科失敗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企業“對國際政治阻力估計不足”。
投資力拓:協議簽訂3個月即遭毀約
今年2月,中國鋁業公司與世界礦業巨頭力拓集團達成了一項高達195億美元的投資協議,但這項協議始而被澳大利亞外商投資審查委員會延長審查期限,繼而于6月5日被力拓集團董事會否決。
協議初簽時,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艾博年曾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交易,為力拓集團的股東提供了超常的價值……”為何才過了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力拓就做出了背信之舉呢?
業內專家認為,力拓股價變動是交易失敗的直接原因。在交易公布后的3個多月時間里,國際主要金屬產品的價格均有所反彈,礦業市場出現回暖趨勢,從而導致交易條款對力拓來說顯得不太劃算。
背后的政治因素同樣不容忽視。在中鋁與力拓簽署協議后,澳大利亞不少反對黨議員和民眾對這項投資公開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如果讓中鋁控制了力拓,將會損害澳方的利益。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勇表示,一些澳大利亞人士借口對中國缺乏信任感,反對這項交易,并要求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設置障礙。
收購悍馬:美國各方表示歡迎
不過,與中海油和中鋁的境遇大不相同的是,騰中重工收購美國通用旗下的悍馬品牌卻得到了美國各方的歡迎。事實上,這起收購被國內專家紛紛看空,業內人士幾乎一致認為收購一旦成功,中國企業將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雙贏的收購案最終失敗,而中方將吃大虧的收購案卻得到對方歡迎,一些西方人士對待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異常態度令人費解。
事實上,在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加快了市場開放的步伐。在WTO規定開放的25個市場領域中,中國已經開放的有22個。然而,中國的努力并沒有換來對等的待遇,無論是貿易往來還是資產收購,迄今仍要面對種種不公平待遇。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必須重新審量他們所謂的公平交易原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海外投資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說,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收購時,他們總是曲解中國企業的戰略意圖,過分夸大所謂的政治風險。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還以“政治壓力”為由,通過一系列程序,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甚至隨意撕毀協議。
而在悍馬收購問題上,美國政府和國會一反常態地拋開政治因素,多次強調這是一起純粹的商業行為,并表示非常希望收購能夠成功。
我國并購學專家王育琨表示,政治因素有時只是借口而已,關鍵在于對他們有無益處。中國企業在進行并購時,一定要頭腦清醒,以免落入陷阱之中。
中企海外收購一定要控制風險
近年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案例不斷增加,但是海外并購的步伐卻并不順利。來自麥肯錫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業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國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
結合優尼科、力拓收購的受阻,以及悍馬收購的進展,有關專家提醒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過程中一定要控制風險。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優尼科、力拓的并購中,政治風險始終相伴。一方面對方國家出于政治原因的反對之聲會給交易帶來很大壓力,另一方面對方也會借故拖延交易時間,從而為自身贏得喘息機會。
例如,上汽對韓國雙龍的收購,由于對當地的勞工法不熟,最終導致收購失敗;而悍馬收購也可能帶來無休止的勞資糾紛。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董蕭表示,在進入一個陌生的市場時,必須配備高水平的法律顧問,以免因不熟悉當地法律而掉入商業陷阱。
據分析,此次力拓毀約付出的代價是1%的賠償,即1.95億美元,這么低的賠償顯然是不夠的。這次事件表明,大額的海外并購交易在簽訂協議時就要提高毀約賠償率。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琳認為,中國企業不應將海外并購當作“時髦”之舉,抱著“抄底”心理輕易決策,而應該從戰略高度衡量海外并購的時機和對象,并根據自身的條件量力而行。
來源:新華網 作者:記者 蔡玉高、陳玉明、安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