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何以成了照歐美葫蘆畫瓢?
毛澤東曾經深刻地指出過,“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事實確實如此。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后,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樣重大的問題上,在中國共產黨內,事實上存在著兩派,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派和以其他一些人為代表的另一派。當著毛澤東在世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意見居于主導地位,另一派的意見因而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毛澤東去世之后,隨著文化大革命的被徹底否定,隨著平反歷史上的一些冤假錯案,隨著組織人事上的全面重新洗牌,另一派及其意見于是取得了支配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就開始了中國以經濟體制為重點的改革。這就是中國改革的歷史前提。
這個改革是從1980年代初起步的,到胡溫當政之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基于經驗的改革階段和基于書本的改革階段。基于經驗的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大批在毛澤東時代擔綱過經濟社會發展領導任務的老一代領導人作為改革的靈魂人物。這一代領導人雖然對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建設路線一向持有異議,卻都有異常豐富的政治實踐(及斗爭)經驗,也有領導經濟工作的實務經歷。他們了解當時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采取不成體系的、具有較強經驗性色彩的修補辦法,對這些問題逐步地予以妥善解決。這十年改革的基本調子是‘承包’,先是農村的所謂“聯產承包”,而后借鑒在農村一度從表面上看似乎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把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經驗搬到城市企業的改革中來,進行普遍的企業承包。這個階段的改革大致與1980年代相始終。
然而,這個階段的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拿農村的分田單干來說吧,在經歷了短暫的令某些人欣喜若狂的“形勢好轉”之后,廣大農村、農業、農民又重新陷入了困境。就連那個短暫的好轉,也有人用充分的事實證明它并非是分田單干所帶來的福音,而是由于1970年代引進的若干套大型化肥設備陸續投產加上連年風調雨順的結果。受農村分田單干“成功經驗”的鼓舞而在城市強力推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
常言說得好:“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毛澤東的那些反對派們現在才知道,事情并非像他們原來所想象的那樣簡單,那樣容易。改革碰了大釘子,需要另找出路。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出路有兩條:一條是吸取教訓,重新回到過去的軌道上去,再結合新的形勢和任務對原有體制機制進行調整和創新,使其更加完善,更加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如果這樣做,等于說這一派長期堅持的意見的錯誤和失敗。這是他們所絕對不能接受的。況且,常言道:“覆水難收。”所謂的“舊體制”已經被他們輕率地砸碎,要走回頭路談何容易!于是就有第二條道路,即繼續堅持改革,把對從前的否定進行到底。這樣做,既不至于使曾經被吹噓得神乎其神的改革丟掉面子,也避免戴因失敗而走回頭路的帽子。
然而,在第一階段主導改革的那些人們改革開始的當時他們的年齡本來都已經很大了;到得這時,他們都陸續地退出了領導崗位,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相對比較年輕的人。而這一代人中的許多人與上一代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和背景。他們多半受過高等教育,又缺乏基層經歷和實踐經驗,但他們卻補習過西方經濟學。他們要么是改革的領導者,要么成為改革的“智囊”。這些癡氣十足的“專家”、“學者”們死記硬背著從西方抄襲來的初級經濟學課本,亦步亦趨地試圖用西方經濟模型來重新塑造中國經濟。該時期的基本調子是經濟“民營化”(即私有化)和社會“市場化”。變賣公有制企業成為了這一時期改革的主旋律,成為了這一時期黨和政府的主要職能。于是,許多地方政府在很短的幾年內就很自豪地擺脫了國有企業、免費教育、公費醫療和赤腳醫生之類的“歷史包袱”。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改革就從最初的基本上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進行試驗,演變成了照歐美葫蘆畫瓢。這就是第二個階段的改革,即基于西方書本和模式的改革。這個階段基本覆蓋了整個1990年代,至今雖然已經垂暮,但仍然沒有偃旗息鼓。
不過,要把改革演變成照歐美葫蘆畫瓢的責任完全算在這些改革“新銳”們的頭上也并非十分公允。因為他們這樣做的歷史前提是由第一階段的那些改革者們所提供的。因為,正是上述第一階段改革的主導者們告訴這些改革的接班人說,自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中,雖然天天都在講社會主義,卻沒有人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兩個最基本的問題;而根據馬、恩二人的理論和列、斯二位的實踐所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蘇聯被瓦解了,因而蘇聯的經驗絕無參照價值。至于中國自己,雖然搞了20多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卻據說把國民經濟搞到了“崩潰的邊緣”,光餓死的人就有好幾千萬。所以,中國自己的經驗也是萬萬不能參照的了。不但不能參照,改革就是認定它的一無是處,就是要拿它開刀,就是要對它進行徹底的否定哩。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么,就像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那樣,像列寧創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道路那樣,像毛澤東創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和創立用公私合營等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那樣,創立一套新理論、新辦法來鞏固和完善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呢?如果能這樣的話,那當然很好了。可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極大的勇氣特別是智慧。遺憾的是,中國的“改革新銳”們雖然對改革的決心很大,意志很堅定,20年來一直“攻堅克難”不止,卻似乎根本缺乏這樣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和水平!他們唯一具備的本領就是去拾取別人的牙慧。
這樣一來,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照著西歐、北美和日本這些資本主義國家(以下簡稱歐美國家)的葫蘆去畫中國的瓢了。這樣做理由也很充分,因為他們成功地實現了現代化,在現今的世界上,他們是最發達、最富有的國家。用這些“改革精英”們最愛說的一句話來說,就是“那里的月亮也比中國的圓”。因此,他們的經驗,他們的作法,都是絕對的真理,都是必須照搬的。我們的先人,當年的那些憂國憂民的先輩,比如康有為、孫中山等等,就曾經向歐美國家學習過;可惜,那個學習沒有成功。現在,機會來了,我們可要好好地照歐美的葫蘆畫瓢了。明乎此,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一個時期以來,只要翻開某些報紙、期刊,新出版的書籍,聽改革“新銳”們的報告、講演,等等,在談到某個中國現實問題解決的辦法時,你都會看到和聽到“這個問題在歐美國家是如何做的”之類的千篇一律的文字和話語;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國家每年都不惜花大把大把納稅人繳納的銀子,把一批又一批的、據說都是極可以造就的年輕干部送到歐美國家去學習培訓、去長見識、去換腦筋了;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長期以來民族創新受到壓制,民族品牌被擠垮也在所不惜,大批大批的公有制企業垮了也聽之任之甚至是有意為之,卻熱衷于花血本向歐美國家訂購大宗成品貨物和引進外資企業——原來所有這一切都服從于一個目標,即照歐美國家葫蘆畫中國瓢。
于是,最初宣稱的“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到這時變成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拋棄”。這大概就是中國改革的過程和結局吧。
2006年7月22日 星期六寫
2009年3月17日 修改重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