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增長14%: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公布自己的工資條為例
云淡水暖
今天是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日子,媒體上照例熱鬧起來,細看內容,無非是一句話“較快平穩”,先是說前三季度“較快平穩”,后是說四季度要保持“較快平穩”,這句話是老例,不說不行,這點草民理解。
當然,這個“較快平穩”對于統計局來說,要靠“數據”說話的,但是,什么叫做“較快平穩”,判斷的標準好像并不明確,現在的這個指標可以說“較快平穩”,另外一個指標也可以說“較快平穩”,平民百姓是搞不清楚的,平民百姓看什么呢,當然是看收入,看支出,看物價。
就統計局公布的物價水平來說,平民百姓恐怕難以給“較快平穩”以正面的評價,因為物價一直在漲,而且漲幅不低,就拿統計局的說法看:【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上漲7.0%(9月份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漲幅比上年同期高2.9個百分點,但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草民發覺,文字游戲玩得很有些羞澀,去年的物價漲幅是很高的,特別是上半年,以豬肉價格為代表的物價的上漲,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既然現在的漲幅比上年同期還“高2.9個百分點”,就說明物價一直在漲,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怎么也不能說經濟形勢算是“較快平穩”了罷。當然,理解成物價的“較快上漲”,而且是“較快平穩地上漲”也不虛此言。
有個說法是說,CPI高于4%就應該視為通貨膨脹了,今年以來公布的數據,2月份高達8.7%,既然前三季總上漲7%,目前還維持在4.6%,不知道統計局如何“兌現”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調控目標——4.8%?抑或已經“成竹在胸”了?
特別是,數據說食品價格上漲17.3%,居住價格上漲7.0%,這點草民身同感受,這兩大項,幾乎占了百姓消費的大半壁江山,所謂“居住價格”恐怕是專指租房價格吧,以草民觀察,北京的租房價格,肯定漲了不止7%。現在到超市,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打折的食品,今年的水果也是出奇地貴,每只都有疤痕的雜、小蘋果,也要3元多一市斤。相反,國美、蘇寧等賣家電的賣場,就冷清了許多,是百姓都捂錢袋了,或者是消費不起了,就不是數據能夠講得清的了。
當然,統計局的數據給大家吃了顆“甜”的糖果,叫做【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長1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971元,增長1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0%。】,城鎮居民“扣除價格因素”還有7%的增長,農村居民“扣除價格因素”還有11.0%增長,這可能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人均”就有問題,說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4.7%,按11865元算,前三季度“增長”了1518元,每個月“平均”增長168元。如果是退休職工,按照勞動保障部2007年12月的決定,2008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上調幅度將按當地2007年月人均養老金10%左右確定,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100元左右。這個“人均”與“平均增長”相差了68元,看來企業退休人員達不到“平均增長”數。
那么在職員工呢,有消息印證:2007年底,香港人才管理協會與浸會大學永隆銀行國際商貿研究所公布的一項調查預期,內地企業明年加薪幅度將介乎7.4%至8.5%,這顯然與14.7%相去甚遠;比較有意思的是,《新聞晨報》10月17日報道,對200家企業的調查顯示,去年有117家企業承諾每月為員工增80元至350元不等的薪資,漲幅5%至15%,平均為8%左右。但在增資的這些企業中,有一半企業員工的年收入增加接近“0”。薪資“空調”的單位有民營、私營、國企、合資等各種類型的企業。關鍵是,據說“空調”的原因是要應付相關部門。
“加薪”為“空調”,減薪就是實實在在的了,《東方早報-理財一周》報道,房地產、電力、券商、能源、紡織、機械制造等行業出現了較明顯的降薪裁員現象。最轟動的消息是豫能股份的財務數據顯示,其職工每月工資“平均”只有200余元。草民知道的一家廣東改制企業,普通員工從1996年至今,隨著改制的進一步深入,已經12年未見“加薪”了,反而是隨著社保費用的水漲船高,實際收入在進一步深入地降低,許多崗位的員工,月收入只有700元只有。當然,更慘的還有已經倒閉、或者瀕臨倒閉的大批長三角、珠三角中小企業的員工,飯碗都沒有了,還“增長”什么收入?
當然,在全世界都處于經濟衰退的陰影之中的時候,連華爾街這樣的地方的高級白領、金領都“失業下崗”的時候,咱們還是“平穩較快”地“增長”著,如果普通百姓的工資也是“平穩較快”地“增長”著,套用一句官話,這才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應有之義。但是報上的消息,大多數百姓身邊的實例,似乎并不支持可支配收入在一年之中“增長”了14.7%的說法。
當然,統計局應該是有所“依據”的,這“依據”是計算得出“人均收入增長”14.7%的前提,那么,這個前提得來的前提是什么呢,現實中卻實在沒有尋找的方向,草民猜想,可能還是得從“均”字上得出來。既然是“人均”,不外乎是把“增長”了的,“增長”得多的,與沒有“增長”的,“增長”的少的,變成一個個虛幻的“數字人”,然后放到計算機的CPU當中這么一攪和,攪成一缸“漿糊”,分不出有無,分不出多少,然后計算機的顯示器就就打出一段五光十色的歡呼文字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7%!”
當然,有可能國家統計局的發言人對這樣的猜想不以為然,會說他們的數據都是鐵板釘釘的、有據為證的,比如,某企業增長了若干,老總增長若干,下屬職工增長若干;再比如,某機關的部長增長若干、局長增長若干、處長增長若干、科長增長若干、科員增長若干、辦事員增長若干等等等等。
那么,不如國家統計局的發言人自己勇敢一點,把自己從2007年到今年前三季度的工資表亮出來,來一個現身說法,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7%”做一個個例的腳注。結果當然可能有兩種:一是這位發言人的工資增長為“0”或者遠低于14.7%,被可支配收入遠高于14.7%的人“平均”高了;二是這位發言人的工資增長遠高于14.7%,把別的工資增長為“0”或者遠低于14.7%的人的可支配“平均”高了。無論哪一種結果,對民眾都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就是拿出一個活生生的樣例,證明什么叫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14.7%”,有人增長了,所以就大家“共享”了“增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