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將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公共財政要分享
特約撰稿人 沈曉杰 2007年07月23日11:16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相關專題:迎接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最近,有關中國高層領導活動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了一些被一般媒體所忽視、但讓普通百姓倍感興奮和期待的信息:
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6月20日、28日和7月5日,分別在江西南昌、江蘇鎮江和甘肅蘭州三地主持召開了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的東、中、西部三個座談會。吳儀在會上宣布,“為實現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目標,國務院決定,加快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
二是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出席有關會議時宣布,中國開始“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他稱此舉“是黨中央國務院順勢而為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廣大農村群眾殷切期盼的一件好事,是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所辦的一件實事”。
可以說,這兩件事都是人們期待已久的、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都是公共財政讓公眾分享的具體措施和落實。在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中共十七大召開之前,更顯示出第四代中央領導深得民心的“以民為本”的執政導向,已經從理論和思想層面,開始全面走向具體的操作層面。
誰也無法否認,當今中國的發展在某些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特別是當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在經歷了近30年舉世矚目的空前發展后,政治文明系統、社會發展系統等方面滯后和“不配套”的負面效應開始凸現。由于公民缺少對權力和資本的制衡,使得民眾在“經濟發展巨大成果”的“分享博弈”中不敵“強勢集團”,成為利益分享的弱勢群體。
比如在民生領域,不僅有被公眾稱之為“新三座大山”的高房價、上學難和看病貴這三大難題,而且還出現了失業者增加、就業壓力加大等棘手問題;在經濟發展領域,也出現了國民經濟中消費率偏低和國民收入低水平下的“流動性過剩”;政治文明系統的滯后,使得中國社會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嚴重,甚至出現了“二次分配”的逆向調節。尤其是作為社會穩固之基的中間階層,更是成為特殊利益集團攫取財富的“覓食”對象。中國的房地產,可謂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被公認為“當今中國城市最大的不和諧因素”。
現一屆中央領導上任伊始,就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中清醒地意識到社會發展系統失衡所造成的這些問題的危險性和嚴峻性。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對中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方向偏離和系統失衡的一個重大修正。
在本屆領導人的發展觀中,極為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在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的同時,還第一次把“逐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和“發展”同樣重要的執政黨的“兩大歷史任務”。
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6·25重要講話中創新性地提出:“全面把握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認真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實踐經驗,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帶領人民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我們可以仔細地品味一下,什么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什么是“新的歷史起點”,什么又是“適應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可以說,這樣的“輿論先行”預示著在今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將為今后中國社會走向“共享式發展”和“逐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做出制度性的安排。新一代執政者潛心著力的從過去“唯商是瞻”到“以民為本”的歷史性巨變,已進入到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施階段。
所以,雖然第四代中央領導治國理政上新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還要等到十七大才會正式推出,但其框架內一些子體系(如上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醞釀中的全民醫保方案等)已陸續出臺或正在籌劃之中。
這些“信號”明白無誤地表明,包括“新三座大山”在內的一系列民生熱點問題,都將在十七大出臺的“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下,一一從制度的構架上得到根本的解決。
就拿被城鎮居民公認為“新三座大山”之首、集中反映“逆向二次分配”及制造國民財富馬太效應的由開發商主導的現有住房模式來說,在“新的行動綱領”下或將面臨“徹底的革命”。一個讓老百姓買得起房、住得好房的新的住房模式呼之欲出。據了解,日前國務院已派出多路人馬前往各地調研城鎮居民的住房情況,就是為建立溫家寶總理早在去年就提出的“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住房模式”提供決策依據。
對廣大人民來說,十七大將是帶來更多經濟發展成果共享、實現全面小康的空前而重大的“利好”。它既是執政黨的“新的歷史起點”,更是13億中國人新的期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