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07年,見到人民網有個很好的策劃,叫《2006各地政策落實了嗎》,開首語直截了當:“各地出臺政策、文件并不新鮮,今天,我們想要回頭看一看,較較真:一年過去,這些政策、文件都落地了嗎?”在過去的一年里,長沙市曾規定,各單位接待費由市紀委負責,每半年公布一次;甘肅省曾規定,行政村一律不得開支公務接待費,實施“零接待”;山西河津市在干部考察條例的基礎上,將道德誠信作為參考指標,人稱“不孝不能當干部”;廣東東莞橫瀝鎮政府規定,該鎮高考生考上清華、北大獎50萬元;湖北省規定,年內對檢查評比達標表彰活動進行全面清理;海南省萬寧市政府規定,征地補償安置要聽證,搬遷村民可依法陳述意見……逐一盤點,煞是好看。同一天,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公布了2005年教育經費情況,不僅遠沒有達到占GDP總量4%的要求,而且,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有所下降(1月1日新華網)。如實報憂,正是一種可貴的“較真”。2007年,就該在這樣的“較真”中起步。
7月中旬,長沙市紀委將75家市直機關上半年的接待費按增幅多少匯總排名,送到市級領導手上,并向各單位一把手通報了該單位接待費開支情況,通報點名批評了增幅排名前10位的市直單位,位居首位的單位下半年接待費減少了40%,足見長沙市的政策是有效的;而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明確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00年應達到4%,這以后的歷屆政府,都作過類似的承諾,但七年過去了,這4%依然是一張白條。形形色色的政策,從是否有效的角度看,只能分成兩類:或者行之有效,或者流于形式。對待一切政策的態度,其實也只有兩種:或者聽任流于形式,或者不依不饒地“較真”。
誰都知道,出臺一個好的政策,并不容易;有了一個好的政策,能落到實處,抓出成效,更不容易。所謂“好”,首先體現在它的針對性,盯住了癥結,抓住了要害,既是該解決的,也是難解決的,終于下決心解決了,這就叫好!所謂“好”,還體現在它的可操作性,符合規律、符合民意、符合法規要求,又有實施可能,不是畫在巖壁上的稻臼——中看不中用,這才叫好。所謂“好”,更體現在它的成效性,該解決的解決了,難解決的解決好了,預計的阻礙突破了,預定的目的達到了,這更叫好。一項無論多好的政策,怕就怕“喊得兇,抓得松”,這不僅會讓一項好的政策流產;而且會導致政府公信力流失。也正因為對出臺的政策,缺乏一個“較真”的機制,降低了政策出臺的責任成本,客觀上助長了決策“拍腦袋”、執行“拍胸脯”、問責“拍屁股走人”的“三拍”惡習,反過來會催生許多不負責任的政策。
一旦“較真”,政策出臺就不會輕率,與其兌現不了被問責,不如出臺之初就慎重一點。該出臺的政策不出臺,對人民是一種不負責任;出臺一個無法見效的政策,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一旦“較真”,兌現政策就不會馬虎,年初講思路,可以氣大如虹,到了年底,就得拿年初的思路來對賬。這樣,既不讓思路變成空頭支票,也不讓總結匯報變成實貨盤點,不能有多少算多少,無論多少都叫成績。一旦“較真”,政策就有分量,政府就有威信,領導就有責任感。講真話、做實事,就會成為風氣;言必信、行必果,就會成為習慣;鼓舞信心、激發力量,就會成為政策應有的效應。
“較真”可以自上而下,通過層層考核來實施。現在考核很多,如果在考核中,涉及出臺了多少政策和兌現了多少政策的考核內容,“較真”就會有一定的效果;“較真”可以自下而上,通過群眾評議來實施,讓政策的受惠對象評議政策,無疑更能確保政策的如實兌現;“較真”可以通過輿論監督來實施,人民網的“較真”是一種輿論監督,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的數據公布是對輿論監督的回應,對輿論負責,就是對公眾負責;更重要的“較真”,應該來自于體制與制度,在各地黨代會、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會議上,代表與委員如果能“較真”,如果能帶著上一次會議的報告聽報告,能夠對一切沒有兌現的思路實施問責,“較真”就有了體制與制度的保障。
2007年的希望在于“較真”,讓2007年在這樣的“較真”中起步!(慕毅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