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編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蘇世民書院特聘教授王紹光日前錄制的在線課堂內容。
在我國公共衛生與疾控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出現了四次較為嚴重的危機。本文復盤了這四次危機,總結出來一個教訓——預防為主。本文強調,“預防為主” 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政策舉措中,落實到人員與資金的配置上。
新中國成立以來,“預防為主”始終是我國衛生工作最重要的方針。到1980年代初,我國已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衛生網絡,包括四級國家衛生防疫體制(中央、省、地市、縣)和三級基層醫療預防保健網(縣、公社、大隊)。我國衛生防疫事業也因此取得了顯著的、舉世聞名的成就。
例如,建國前30年,我國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死亡率快速大幅下降。同期,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處于快速提高期,從建國前的不到35歲提高到69歲,增加34歲,年均增長達1.1歲。研究表明,這期間疾病預防控制對預期壽命提高的貢獻率近80%,其余20%才是診療醫術的貢獻。
很顯然,執行“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是取得這些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在我國公共衛生與疾控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四次較為嚴重的危機。
第一次危機發生于1958-1961年間。
表現為防疫站的相對數量持續下滑,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將衛生防疫站、專科防治所與衛生行政機構、醫療保健機構合并(“三合一”、“四合一”)。這導致防疫機構的專業工作受到影響,造成部分傳染病回升。這次危機隨著1962年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提出而結束,衛生防疫體系逐步恢復到正常發展軌道。
第二次危機發生于1967-1971年間。
表現為防疫站的絕對數量與相對數量雙雙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文革初期由于機構精簡,很多地方的衛生防疫機構被撤銷,合并到衛生行政部門或醫院。這次危機使衛生防疫體系遭受嚴重影響,導致疫情大幅回升,甚至出現暴發流行的情況。
例如,流行性腦脊髓炎發病累計達300萬人以上,發病率為403/10萬,病死率為5.49%,蘇、魯、豫、皖、鄂五省的瘧疾發病人數達2000萬左右。文革后期,四級國家防疫體制逐步恢復,農村地區逐步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形成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有效地促進了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在農村地區的廣泛開展,這次危機宣告結束。
第三次危機發生于1985-2003年間。
表現為防疫部門無法得到足夠的財政撥款。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忽略了衛生事業,政府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急劇、大幅下滑。1985年,國務院為衛生防疫部門收取勞務費與成本費打開大門。此后,有償服務逐步演變為疾控機構主要的籌資渠道,而這一做法在國際上極為罕見。
以2002年為例,全國各級疾控中心的收入來源中,有償服務占比高達72%。這使得四級國家衛生防疫體系日益脆弱,同時原有的三級基層醫療預防保健網逐步瓦解,“重醫輕防、重有償輕無償、重收益多輕收益少”的現象突出,最終暴發了非典危機。
2003年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提出3年內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要求,各級疾控中心的財政投入迅速增加,疾控中心硬件條件大幅改善。
此后10年,各級疾控中心房屋建筑總面積增加了478.7萬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積為63.3平方米,比2002年上升了66.9%。全國疾控中心平均每個機構的設備資產總值累積增加了約71.3億元;實驗室萬元以上儀器設備配置增加了16.7萬臺,增幅為192.6%。
我國還建成全球最大的、縱向到底(鄉級以上)、橫向到邊(所有衛生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疫情信息從基層發現到國家疾控中心接報,時間從5天縮短為4小時。第三次危機隨之結束。
第四次危機發生于2008-2020年間。
表現為疾控部門在醫療衛生體制中的相對地位持續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次危機過后“重醫療、輕預防”的頑疾再次復發。從隊伍規模來看,我國疾控機構隊伍不穩定,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全國疾控隊伍規模缺口巨大。
統計表明,我國疾控人員數、疾控人員占醫療衛生人員比重、每萬人疾控人員數等均處于持續下滑狀態。目前,我國國內疾控人員不到19萬人,比非典時期下降2萬多人,跌幅超過10%。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每萬人疾控中心人數僅為1.35人,低于國家編委規定的1.75人核定值,更遠低于美國的9.3人和俄羅斯的13.8人。
更嚴重的是,兜底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基本上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淡化了其預防保健職能。如重建該網絡,據估算,需按3-6人/萬人作為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力配置標準。這樣一來,全國基層需要42-84萬從事疾病預防控制職能的人力,才能實現全覆蓋。正是在此背景下,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
以上四次危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教訓,即“預防為主”,雖是老生常談,卻是金科玉律。任何時候偏離這個方向,忽略群體,只對個體進行干預,忽略預防,只注重臨床診療,終將受到懲罰、付出沉重代價。需要強調的是,“預防為主”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落實到具體的政策舉措中,落實到人員與資金的配置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