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各地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履職缺位或不到位,造成多數家庭以購買普通商品住房為目標的現狀。房地產的過度市場化,超越了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居民收入水平和土地供應情況,導致房價一飛沖天,成為整個社會的沉重負擔。
國務院法制辦近日公布《城鎮住房保障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城鎮住房保障范圍為城鎮家庭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并規定城鎮住房保障對象的住房、收入、財產等條件具體標準,由各地政府制定、公布。
《城鎮住房保障條例》正式出臺后,將成為我國住房保障方面效力最高的行政法規,并對我國保障房乃至房地產的發展方向產生重大影響。在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對保障房類型劃分做出較大調整,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保障房的架構體系。保障房不再分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價房和公共租賃房等多個類型,而是統一規定為租賃類、產權類與貨幣補貼類。租賃類房屋并軌,經適房逐步退出,住房保障體系在簡化之后,打破了以往存在的經適房和普通商品房之間存在的價格雙軌制,可以去除權力的尋租空間,減少腐敗發生。
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范圍,是《城鎮住房保障條例》意見稿中的亮點。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囿于收入有限,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支付能力往往較弱。無法在城市中擁有穩定的居所,已成為農民工群體融入社會的重要阻礙,也是我國人口城鎮化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從國家行政法規層面,意見稿首次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住房保障范圍,是保障非戶籍人口住房權的一次突破,也是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相關承諾的兌現。此前,住建部副部長齊驥在解讀城鎮化規劃時表示,將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而基本公共服務就包括基本的住房保障。
業內人士指出,將外來務工人員逐漸納入到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可能使保障房覆蓋人群比例由之前的20%擴大到30%以上。保障房覆蓋人群比例的大幅上升,無疑將加大保障房的供給壓力,各地政府肩負的住房保障責任自然也更為重大。
其實,給各地政府“加碼”住房保障責任,正是有關條例出臺的重要目的,也是我國住房保障體系轉向的重要標志。意見稿不僅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還把棚戶區改造納入住房保障政策支持范圍。意見稿明確了政府的保障責任,強化了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追責機制,加大了對弄虛作假和違規使用保障性住房的處罰力度。
自1998年開始房改,“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逐步成為住房制度的主旋律,國家住房政策中的市場化味道越來越濃。各地政府一邊坐享土地財政帶來的甜頭,同時有意無意忽略了應該承擔的住房保障責任,住房市場化甚至成為一些地方政府擺脫住房保障職責的冠冕堂皇的正當理由。正是各地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履職缺位或不到位,造成多數家庭以購買普通商品住房為目標的現狀。房地產的過度市場化,超越了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居民收入水平和土地供應情況,導致房價一飛沖天,成為整個社會的沉重負擔。因保障房建設不足而產生的過度市場化,讓各地房地產投資持續高漲,但這種以房地產為支柱的畸形繁榮,最終可能使經濟社會發展陷入長久的困境。
住房保障條例意見稿透露的住房保障體系轉向信號,不僅會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促進民生改善,相信對房地產市場降溫也會產生積極作用。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制度已經到了必須轉向的時候。只有加大政府的住房保障責任,才能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并使之與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制度一起,構成一套完整、普惠的社會保障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