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洋快餐,右手薯片,還要端上一杯牛奶,這樣的“精細”飲食,如今在中國已經相當普遍。普遍到一些外媒開始關注這樣的趨勢:在中國,以蔬菜、米飯、面條和少量肉類為主的傳統飲食習慣——被譽為世界上最健康的飲食習慣之一——正在消失。中國人正在食用越來越多的西方食品、肉類,其中最多的是含有添加劑、人工香料和其他化學物質的便攜包裝食品。
“西風東漸”口味變重
加工食品增多,食用口味變重,中央廚房來襲,“中國胃”正在“西方化”。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9月底發布報道說,根據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預測,到2015年,中國包裝加工食品、零食和飲料的市場將超過美國,其中包括餅干、薯條和汽水等。屆時,中國可能會消費多達1.07億噸包裝食品,而美國則消費1.02億噸。從2008年起,中國此類食品的消費量增長了66%。
本該正常補充碳水化合物等主食的早餐桌,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地成為餅干的主戰場。數據顯示,中國的餅干市場2013年底預計將達到240 億美元(1 美元約合6.13 元人民幣),每年增長大約20%。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脫離農村前往城市生活,以及更多的女性成為勞動力,從嬰兒配方奶粉到速凍餃子、速食面一系列方便食品迅速興起。”美國《大西洋》月刊的報道對此指出,財富增加意味著更多中國人吃掉更多的肉類。像卡夫、雀巢或百事公司等包裝食品制造商的進入,增加了中國城市普遍存在的便利店里西方零食的消費量。
中國專家表示,加工食品、方便食品、半加工食品和中央廚房制作食品,近年來在市場消費的比例越來越高,因其適應了現代人快速的生活方式,食品深加工化本身也能帶來農產品或原材料價值的提升,是行業發展的方向。
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食品行業的業內人士,得到的大多答案是:餐飲業的中央工廠化與包裝食品行業的深加工化,本身是不可逆的趨勢。
“標準化和規模化是現代食品工業的發展趨勢,采用中央廚房的加工方式既可以保障口味,也可以保障其安全性。”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郭順堂表示,中餐在制作中經驗化、復雜化,想要“同一口味”很難,因此標準化一直是烹飪界追尋的狀態,也是現代餐飲發展的基石和大勢所向,加工食品、半加工食品也是食品行業近年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誤區與“崇洋”有關
隨著包裝食品消費量的增加,各種健康誤區也逐步暴露。比如有些消費者對“香濃和強烈刺激口味的追求”已經到偏離正軌的地步,而這甚至是導致食品添加劑被不斷發明乃至使用的重要原因。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有的商家甚至開發一些純粹由添加劑調成、名字洋氣的味道,通過廣告包裝宣傳,宣稱其為‘夏日限量口味’,迎合年輕消費者對口味乃至‘限量’帶來稀缺感的片面追求,形成誘導性消費。”
其實包裝食品也有比較健康的,但是與西方不同,中國消費者一般無法選擇更健康、通常也更貴的包裝食品。歐睿信息咨詢公司分析師勞倫
班迪說:“中國的大多數消費者沒有那么多錢購買(那類)產品。他們確實買不起含有維生素等附加成分或不含防腐劑的包裝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中國農村地區,加工食品、“洋快餐”依然被視為“有錢人的標志”,本可以母乳喂養的家庭也出于面子用洋奶粉進行喂養,出現明顯的消費逆選擇。
此外,還有不少人只吃膳食補充劑聲稱自己是“健康派”。
本報記者曾經目睹一位年輕女性在午餐時段取出一把“藥丸”,包括維生素補充劑、DHA補充劑、抗氧化葡萄籽補充劑等,加上一杯口服膠原蛋白沖泡的“飲料”,以此作為當日的午餐。而根據她的食譜,除早餐可以食用一定食物,中餐晚餐均只用藥丸和沖劑代替,口渴也只喝果汁,以達到瘦身和健康的效果。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說,和完整的食物相比,膳食補充劑過度食用易增加健康風險,可能出現過度補充維生素等情況。即使是所謂100%的果汁,最新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喝果汁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而水果本身會減少患糖尿病的風險。
飲食西化催生糖尿病和肥胖
包裝食品消費的增長,使得中國人飲食結構正向多鹽、多油、多肉、少蔬果方向轉變。
朱毅介紹,我國北方居民食鹽日人均攝入量在11克左右,而山東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人群標準人日調味品食鹽攝入量為12.5克,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量(6克)的兩倍多,這與加工食品的大量食用不無關系。餅干、面包等食品中本身有鹽,口感上卻吃不出太多的咸味,一些話梅等甜味食品中加入鹽能帶來更加豐富的口感,這些都導致了鹽的額外攝入。
油脂攝取量也同樣超標,據統計,我國居民日人均攝入植物油脂已高達41克,而據中國營養學會公布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每人每日攝炔物油脂25克即已足夠。
中國居民近年來肥胖、“三高”、糖尿病的比例越來越高,不少慢性病出現年輕化趨勢,不少專家指出這些與不健康的飲食結構不無關系,可謂“病從口入”。
一項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主持的近10萬人大型調查表明,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樣本中,根據國際最新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約1.139億人。
“目前我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經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相仿,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平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說,三十年間,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從不到1%攀升到10%以上,而這個上升趨勢還將持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年輕趨勢。
和糖尿病一樣來勢洶洶的還有肥胖。今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3年20~69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工作調查結果》也顯示,體重超重、肥胖人數比例分別為34.4%和12.7%。與2010年的數據比較,受調查者總體體重平均增長1.12公斤。
不健康飲食對人體健康的直觀影響,還可以通過一部摩根•斯珀洛克導演和制作的紀錄片《特大號的我》看到。在為期一個月的拍攝過程中,斯珀洛克一日三餐都食用“洋快餐”,以直觀展現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人體帶來的負面影響。拍攝前,斯珀洛克的血液、膽固醇含量等身體指標均是“非常健康”,體內脂肪含量只有11%。但在一個月之后,斯珀洛克的體重增加了11.35公斤,體內脂肪含量更猛增至18%。
拒絕走健康歪路
“與中國消費者同樣難以承受這樣的飲食結構的,還有中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朱毅說,多油、多奶、以紅肉為主的西式飲食架構是中國環境不可承載之重。
西方的飲食結構與其重畜牧業、多草原的生態環境是分不開關系的,而中國不僅人多地少,適合畜牧的土地更是寥寥無幾,環境本身是和“中國胃”匹配的,難以承擔“西方胃”。
以肉類消費為例,最耗料的牛肉需要7分精飼料才能生產出1分牛肉,豬肉則需要4分精飼料。和“四條腿”的紅肉相比,“兩條腿”和“沒腿”的白肉不僅更加健康,耗料也低,魚肉、雞肉均只需要2分精飼料。
除了西方的飲食結構帶來的環境負擔,預包裝方式也給中國的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與加工食品相適應的食品包裝存在破壞環境的隱憂。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過度包裝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中1/3屬于包裝垃圾,占到全部固體廢棄物的一半。
顧曉鳴認為,要中國飲食文化變異,不僅要全社會重塑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從廣告開始加強監控,掐斷誘導性消費的鏈條。“同時,還應加強對添加劑的管理,即使是對人體沒有明顯損害的添加劑也應予以控制,從源頭上控制濫用添加劑”。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認為,消費者的消費素養、廣告素養和辨別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監管部門平日就做好引導、教育,以培育良好的消費觀。
朱毅說,應注重保持飲食上的后發優勢,堅持“少油少鹽少肉多蔬果”,拒絕走發達國家走過的健康歪路。在光盤的同時,更要關注盤中食物的健康和環境的承載力,在環境資源和健康飲食中得到平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