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里。”韓兵說,以前聽這首《春天里》總是很感動,生發出許多“人生易老”的感慨。但自從有了父親養老的困惑后,再聽這首歌時,總是百感交集,“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感到無奈,害怕變老,也擔心自己有一天老無所依”。
如果不是為了給自己行動不便的父親尋找一個養老機構,韓兵不會深切體會到中國老年人的養老之難,也不會對國內巨大的養老市場缺口有如此直觀的感受。
家住北京通州的韓兵是一家外資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今年下半年,韓兵的工作單位有意派他到歐洲工作兩年,回來后職位還將升遷,韓兵顯然不想錯過這個期待已久的大好機會,但出國前,他必須解決好自己父親的養老問題。
于是,今年以來,韓兵幾乎跑遍了北京城區和郊區大大小小的養老機構,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家合適的。“公立養老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要排隊等好幾年;一些民間養老院倒是有床位,但要么收費高得離譜,要么就是環境和服務太差;一些硬件設施非常好的養老公寓,服務又跟不上。”韓兵對《新財經》記者大倒苦水。
最終,韓兵只得讓70多歲的父親繼續在家養老,請人照顧,自己放棄出國升遷的機會。
韓兵的遭遇并非孤例。家住北京安貞的程奶奶今年71歲,是一名國企退休員工,由于老伴幾年前去世,兒子在國外工作,不愿居家養老的程奶奶一心想找家合適的養老機構,以安度晚年。但4年來,她一次次考察和體驗,一次次失望而歸。
中國的養老問題到底有多嚴重?養老制度不健全,養老金缺口增大,公立養院一床難求,民間資本進入養老院出現經營困局,而日前備受關注的以房養老短期內也難實現,而中國老年人的數量正在激?增。
如何養老,已經成為一個關系民生且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渺茫的養老金
若干年后,很多人都會老去,是否老有所依?是否能繼續過著衣食無憂、體面幸福的生活?如何養老已成為所有中國老年人甚至年輕人共同的憂慮。
隨著中國“未富先老”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無論是臨近退休的“60后”、正當壯年的“70后”,還是青春勃發的“80后”,都為自己退休后究竟能領到多少養老金而憂心忡忡。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其中征繳收入13956億元,各級財政補貼2272億元;全年基金總支出12765億元。數據上看,目前中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放心保)總收入依然大于總支出,但有專家指出,這是由于財政補貼和不斷擴大的覆蓋面(如近年大量農民工參保)暫時掩蓋了制度背后的財務隱患。如果剔除財政補貼,我國已有半數省份養老金入不敷出。
有數據顯示,1997年,中國政府在全國建立統一基本養老金制度;1998年,中國半數省市養老金收不抵支;2005年,養老基金空賬已達8000億元;2010年,缺口17557億元;2075年,缺口可能達90000億元。
另一組數據表明,2000年各級財政補貼金額為338億元,2006年為971億元,2010年為1954億元,2011年新增補貼高達2272億元,財政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億元。這意味著,近2/3的養老保險累計結余來自于財政轉移支付。
到了養老金出現虧損的時候,應該由誰買單呢?事實上,我國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階段以來,養老問題就越來越凸顯。老齡化正以加速度的形式到來,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整個社會加強對老人們的關懷已刻不容緩。
為此,去年6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社會保險關系轉續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首次明確表示,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已是一種必然趨勢,因此人社部將適時提出彈性延遲領取基本養老金年齡的政策建議。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人民網隨即推出的“如何看待人社部擬適時建議彈性延遲領養老金年齡”在線調查顯示,截至去年6月11日,已有超過76萬名網友參與調查,高達93.7%的網友投了反對票,支持者僅占2.5%。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人民網也曾做過“如何看待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的調查,當時有超過12萬名網友參與,62%的人投反對票。同樣的網站、類似的問題,5年后參與者已翻了5倍多,反對者也從“大多數”提高到了“絕大多數”。可見,老百姓對退休養老的問題越來越敏感和重視。
今年以來,有關“養老金頂層設計方案”的消息更是吸引著全社會的熱烈關注。來自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的專家團隊都參與制訂了多套改革備選方案,而此前清華大學的方案因提出延遲領取養老金而遭遇很多人的不滿。今年10月15?16日,多部委與多套養老方案設計者在兩天的閉門會議中進行討論,有媒體稱,目前基本達成了延長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和養老金并軌兩項改革,但依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一名專家對記者表示,這次制定者可能是想用延長繳費年限這種辦法來替代延遲退休,因為延遲退休年齡的辦法阻力太大,而延長繳費年限的辦法阻力相對較小。
對老年人來說,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管最終是延遲退休還是延長繳費年限,指望這部分養老金度晚年,實在太過渺茫,也太過微薄。有人按現行養老保險公式算過一筆賬,比如一位老人,1978年參加工作,工作32年,2011年退休,工資一直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平均水平一致,并每月足額繳納養老保險,按照全國人均壽命74歲來算,那么等他退休后,能拿多少養老金呢?
根據養老金的計算公式: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2010年全國平均工資為37147元,也就是每個月3095元,33年總的工資收入為288274元。個人賬戶余額=288274×8%=23061.92元。那么,基礎養老金1021.35元,個人賬戶養老金125.37元,每月領取養老金總額為1147元。
也就是說,從1978年工作到2011年,收入為全國工資平均水平的話,退休后每個月只能領到1147元的退休金。
在物價不斷高漲的今天,這點錢如何養老?
進不去的養老院
對韓兵而言,父親養老金少得可憐并非最煩惱的事,最讓他糾結的,是竟然找不到一張適合父親養老的床。“公立養老院盡管收費便宜,但一床難求,普通人也根本住不進去;民辦養老機構有的收費太貴,有的服務太差。”韓兵對記者說。
盡管前不久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各地公辦養老機構要充分發揮托底作用,重點為“三無”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但韓兵對記者表示,多地公辦養老院都沒有床位,存在“一床難求”的局面。
“里面住的很多都是官員和領導家屬,普通老人要住進去,不僅要排隊很多年,而且還要找熟人、托關系,否則根本進不去。”韓兵表示。
此前有媒體報道,北京最火的養老院——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老人要住進去竟要排100年!雖然這個數字有些夸張,但反映了養老市場資源配置的畸形。
有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的養老床位有315萬張,床位數占老人總數比例僅為1.77%。據北京市民政局數據,截至2011年年底,養老機構總數為401家,其中公辦215家、民辦186家,每百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為2.9張。
據記者了解,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北京市第四福利院、北京市第五福利院這三家市屬養老院地理位置優越,是北京市養老院的“招牌”,共有床位2500張左右,占北京市公辦養老院床位數的1/10,但很難住進去。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員此前對媒體透露過,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的行政級別比較高,里邊住著很多領導。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為正處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由市政府投資興建,在行政級別上與北京市民政局的處室同級。
一名民辦養老院的投資人表示,各地政府過去將絕大部分錢都投到了公辦的養老院,但這些公辦養老院的服務能力非常有限。
由于招牌式公立養老院進不去,韓兵和程奶奶也找過一些街道辦的養老院,但這些養老院普遍存在床位少、空間小、位置偏、護理缺的問題。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北京很多街道辦養老院床位少,不到100個,大多位于街道的小樓里,環境不好,而且大多沒有電梯。
對于這些街道辦的養老院來說,由于入住老人少,所以收入少,資金不充裕,而資金不充裕就很難改善環境,所以老人不愿意來,因此,街道養老院陷入了惡性循環。
有專家指出,不論是出手大方的“招牌”養老院,還是門可羅雀的街道、鄉鎮養老院,公辦養老院現行的這種模式都不值得推崇。
北京市民政局社會福利管理處處長李紹純、副處長余翰林曾在2011年發表的《大民政、小政府、大社會——論適度普惠制度下政府與民辦養老機構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指出,政府在提供養老福利服務的同時確實存在許多弊端,比如管理體制僵化、缺乏競爭、高成本、低效率、資源浪費嚴重等。對于這些問題,非常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和彌補。
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民辦養老機構如何呢?
程奶奶曾找過北京豐臺區一家民辦養老院,這家養老院里有閱覽室、業余愛好活動小組等設置,還有專為老年人辦生日宴的宴會廳。但是兩人標間的其中一個床位就要近4000元的價格,還有每月750元的伙食費,針對生活能自理老人的500元基本服務費要另外單算。這樣粗略算下來,每月5000多元的費用讓程奶奶望而卻步。更讓程奶奶詫異的是,入住這家養老院還需繳納10萬元的押金。
由于民辦養老院是盈利性機構,所以收費普遍偏高,另一個問題是,在老年人難找到合適養老場所的同時,一些民辦養老機構卻因入住的客人太少而發愁。
江明遠是浙江無錫一家養老院老板,此前從事過房地產開發,兩年前投入較多資金建起了一個養老公寓。養老公寓依山傍水,加上江浙一帶常年濕潤的氣候,使得這里的環境很好,但經營兩年來,入住的老人并不多,只有一半入住率。
江明遠對記者表示:“現在經營成本在上升,水費、電費和菜價都在漲,護工人員的工資也在上漲,這樣的入住率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北京也有類似情況。雖然養老院總體上床位緊缺,但與床位缺口不相稱的是,北京卻存在4萬張左右的空置養老床位,這一空置率在民辦養老機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位于北京市東四環的嘉德老年公寓是一家民辦養老機構,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基礎設施來說,都算不錯,并且在養老領域經營多年。該院院長王巖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擁有床位360多張,老年人的入住率在90%左右,而一般這種規模的養老機構,入住率能夠達到70%以上就差不多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不過,即便有較高的入住率,嘉德老年公寓仍無法擺脫收支困擾。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相當一部分的民辦養老機構入住率較低,甚至有些養老機構只有幾個老年人入住,貼錢運營已經是業內常態,尤其是對于新成立不久的民辦養老機構來說,更是如此。
養老公寓名不副實
最近兩年,養老地產很火,也吸引著各地產商爭相涌入。一名在地產公司工作的朋友建議韓兵將父親送到一些養老公寓去,因為這里是專門給老年人提供的住所,而且環境和設施都比較先進。
但韓兵了解一圈后發現,這些養老項目數量很多,不少都建在風景怡人的郊區,小區環境也不錯。但這些養老開發項目建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養老,小區中真正的養老公寓并不多,大多數都是商品住宅,養老項目不過是這些開發商從事商業開發的幌子。
據了解,目前不少主打“養老地產”概念的樓盤在各地熱賣,吸引了不少顧客前往。但現在全國多數養老地產最終都是以商業開發為主,只是象征性地配備極少部分養老項目。
“我開始做養老地產后,接觸了上百家企業,真正能做好的不到10%,另外60%的企業根本沒有想好自己要做什么。原因在于,我們沒有專業的養老地產設計機構,沒有專門的為養老地產提供養老服務的機構,還是照傳統的房地產模式來運營,這當然不能成功。”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養生養老地產委員會主任陳宏對記者表示。
為何熱衷從事養老地產的開發商都不愿運營養老項目呢?
對從事養老地產的開發商而言,最大的難處是,土地審批難造成的運營成本高等現實情況讓養老機構很難盈利,甚至可能長期面臨虧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養老地產的土地獲取途徑與商業地產一樣,那么兩者的成本也就相當。但養老地產的投資回報周期卻要長很多,一般都要7到10年,是商業地產的2倍。
“普通的商業地產都是可以用來銷售的,但如果做養老地產,則需要進行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比如無障礙設施建設、醫院等,這些都需要開發商來投資,但不可能立刻見到收益。”中國房地產協會老年住區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朱文俊表示:“如此一來,若不是大的地產企業,則很難有實力進行養老地產開發。”
據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的養老地產產品基本分為“房企系”和“險企系”兩大類型,但無論是哪一類,門檻都高得離譜。昂貴的入住門檻將許多有養老需求的老人擋在門外。
由祈福地產開發、位于番禺祈福新邨內的祈福護老公寓,是廣州最早出現的養老地產之一。該公寓采用“合租”方式,一套房分成數間出租,月租金4500?8000元。如果是兩夫妻同住,可以選擇月租1.3萬元或1.55萬元的兩房。除了餐費和醫生簡單的身體檢查費用,其他護理費用均要自理,有人進行了計算,兩房的月租已可以在祈福小區內供一套別墅。由于消費較高,很少有內地老人入住,里面住的老年人大多來自我國香港地區或其他國家。
前不久,“天價售賣20年使用權”的養老地產頤福居也備受關注。據此前媒體報道,一間20多平方米的單間,需要花費28萬?45萬元才能購買一個vip床位的20年使用權,每個月還要另外繳納數千元的服務和管理費用。
程奶奶的兒子建議她找“保險系”養老地產,但事實是,險企養老產業的模式主要是客戶購買指定產品以獲得入住資格。有業內人士表示,從泰康人壽個險渠道購買保險產品入住泰康養老社區的資金門檻甚至從200萬元被提高到了300萬元。或者年繳保費30萬元,分10年期繳費,或者一次性繳費300萬元。不過,即使交了數百萬元的“入場費”,物業管理費、保潔服務費、基礎文化娛樂活動費、標準設施設備使用費、限定額度內的能源費用等各項費用還需要入住后再進行繳納。
近日,由合眾人壽在武漢投資建造的國內首個CCRC社區(持續健康退休社區)即將入住,取名“合眾優年生活—持續健康退休社區”。這也是國內第一家由保險機構投資的養老社區。一排排新英格蘭風格建筑,一座座小橋流水,一片片茂林樹蔭,合眾養老社區的特點在于既保留了居家養老的親情和舒適環境,又配置了大量社區娛樂休閑場所,同時引入專業機構提供持續照料和醫護服務。但想住進這個養老社區,前提是購買保險公司與養老社區合作的保險產品,費用接近100萬元,而且70歲才能入住。這顯然將很多有養老需求的老年人擋在了門外。
以房養老難起步
在養老金微薄,老年人又很難找到養老機構的情形下,以房養老的模式開始受到關注。所謂以房養老,是指老年人把住房抵押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以此獲得固定生活費用的養老方式,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養老保險”產品,也稱“倒按揭”。韓兵原來在北京市區有套很舊的一居室,后來在北京通州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現在都升值了。為了兼顧自己的事業和父親的養老問題,他也考慮過以房養老的模式。但當他將自己的初步想法告訴父親后,卻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我自己也有些舍不得,但最主要的是,我還沒有弄明白以房養老的意義在哪兒。”韓兵對記者說。
韓兵及其父親對以房養老的態度,反映了許多中國人對以房養老這一養老模式的看法。
在國務院下發此次《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之前,國內少數城市事實上已對“以房養老”進行了試水。2007?2011年,北京、上海兩地就曾先后試行“以房養老”,但并未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
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2007年試推行“以房養老”模式,但真正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很少,最終不得不停辦該業務。北京石景山區2007年也嘗試“養老房屋銀行”,但效果甚微。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87.6%的受訪者認為,以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以房養老”并不可行;93.4%的受訪者認為“以房養老”不能代替政府養老。
在中國實施以房養老,面臨著倫理與現實的雙重障礙。
一方面,中國人骨子里都有代代傳承的思想,尤其是在現在國內的一、二線城市,老人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還想給子孫留下一筆財產。在那些觀念傳統的老年人看來,自己辛苦一輩子掙來的一套房,死后卻成了別人的,這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恐怕都難以接受。
另一方面,這項業務推行起來并不容易。中信銀行2011年曾在浙江省推出了“養老按揭”,至今申請該業務的人寥寥無幾。除傳統觀念的束縛,高門檻和高利率都是阻擋業務開展的現實障礙。中信銀行設置了比較嚴格的規定和較高的準入門檻:要求申請人名下至少要有兩套住房,養老按揭貸款最長期限為10年,而且貸款也必須用于養老,申請按揭的房屋經評估后,最多可以獲得不超過評估值60%的貸款,貸款利率為6.5%。中信銀行在浙江推行的該項業務只是一個縮影,但卻能反映“以房養老”面臨的現實障礙。假如“性價比”不高,如何讓老人們安心地把房子交出去呢?
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傅昱認為,“養老產品缺乏是‘以房養老’推行的最大障礙。”在養老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顯然沒有老人愿意拿著養老錢冒險。
平安證券近日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以房養老模式在中國的生長空間或許不大。平安證券表示,在不考慮未來房價風險的情況下,如果三、四線城市單處房產價格評估值在40萬元,那么利用房產進行反向融資的額度在20萬元左右。如果借款人未來生存年限是20年,每月實際收入不足1000元。顯然,這種以房養老模式與現在的住房抵押融資相比,優勢不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