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12日電(“中國網事”記者周琳 徐蕊)強調地方政府“守土有責”,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財政“向基層傾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張高麗11日在新一屆食品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傳遞出高層治理“食品安全”頑疾、保障“餐桌上的民生”的決心和信心。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柴米油鹽,關系大局。”在動了機構改革“大手術”之后,公眾既期盼加強重點領域整治的“特效藥”,也需要注重每一細節、堵住漏洞、補齊薄弱短板的“舒心丸”。
告別“九龍治水” 強調“守土有責”
張高麗指出,全面落實各方責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責”,監管部門履職盡責,企業承擔主體首責,消費者主動參與、對自身負責,加快形成全社會共治格局,匯聚起維護食品安全的強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實際成果取信于民。
事實上,各級政府對本地區食品安全負責,是法律賦予的職責。但是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和利益驅動,監管的“法外之地”常常出現。過去由于部門間職責交叉,推諉扯皮現象也時有發生。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啟動新一輪機構改革,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將分散在工商、質檢、食藥監、衛生等部門的食品監管職能統一起來,從此告別“九龍治水”的局面。
“對違規違法者嚴刑峻法,對監管失責者嚴懲不貸,雙管齊下才能取信于民。”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說,要想防范地方政府在此問題上監管不作為,就得將其納入制度化的考核中。
201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首次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借考核繃緊監管者的“神經”。
不少地方政府先行先試,例如上海就將食品安全工作5大方面20多個指標納入考核,實績與相關部門負責人的經濟收入直接掛鉤,不僅出現事故在考核范圍內,政府部門有無深入開展宣傳活動,讓公眾積極參與到監督隊伍中等,也都在考核范圍內。
守住“第一道關口” 看住“農田到餐桌”
從一只面包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監管的環節之多、之復雜:從小麥種植中的農藥使用,到加工成面粉時的衛生管理,再到做成面包時添加劑的使用,運到超市的溫度控制,即使買到家中,還要擔心保質期問題……
實現環環監管的“無縫對接”,既要避免重復監管,又要堵住監管“盲點”。張高麗指出,要抓好源頭治理,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堅決守住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要強化過程控制,建立覆蓋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制度,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實際上,多領域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似無關,卻基本與農業組織化程度低、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緊密聯系。雞肉抗生素超標,是因為農戶養殖過程中濫用抗生素和違禁藥物;摻假羊肉橫行,是因為源頭生產加工企業違規添加未經檢疫的其他肉品,最終消費者遭受商業欺詐之苦;奶制品黃曲霉毒素超標,是因為源頭對飼料的安全疏于控制……
而目前我國農產品源頭的現狀是:散養散種比例在60%以上;食品行業集約化程度太低,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占比不足兩成;低價競爭帶來高密度的種植和養殖,源頭濫用抗生素或農藥。
“種養殖環節的薄弱,還會成為未來食品安全問題的‘重災區’。”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說,源頭治理是“事半功倍”,能在監管力量有限時“做最多的事”,這也是發達國家的監管思路。
投入穩增 補齊基層“短板”
張高麗指出,要建立食品安全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傾斜。這意味著,不僅職能進行了調整,未來監管機構的設置也會加強基層力量的建設,消滅看不見的“死角”。
基層一直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最短的一塊“木板”。據媒體報道,國務院食安辦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獲得生產經營許可的食品生產企業12.3萬家,食品經營主體576.7萬家,餐飲單位243萬家,此外還有2億多戶農牧漁民和難以計數的食品小作坊、小攤販。而全國各級食品安全專職監管人員約10.7萬人,平均每2人要監管200多個食品生產經營主體。
“一邊是每天有上千人就餐的大飯店,一邊是只有三五十人消費的路邊攤,我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風險更高的前者上。”一位基層的食品監管人員無奈地說,基層力量薄弱,容易導致出現“漏網之魚”。
事實上,在過去,基層工商所的強大力量成為流通環節食品監管的“中流砥柱”之一。未來機構改革后,食藥監局如何讓基層“有腿走路”,是難點也是亮點。
上海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閻祖強說,上海在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方案中,已經明確將建立209個食藥監所,將監管職能延伸到基層,做到所有街鎮全覆蓋。小到路邊攤,大到商場超市企業,食藥監所都能直接監管,共擔風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