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良:悲哀——老百姓正在拋棄僅剩的一點公平權力
近期以來,有關高考招生的事情議論比較多,落后地區抱怨重點大學的錄取人數太少,農村地區也抱怨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越降越低,另外還有其它各種不平的聲音混在一起,總而言之,皆是一個共同訴求——要公平。大家在抱怨的同時,并沒有看到很多人會認真反思自己的公平權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并沒有人敢于大聲抗拒這種逆民意的發展潮流,現在是該清醒的時候了。
2009年的時候,北大清華等名校推出所謂的“推薦制招生”,細節今天不談,大體上還是屬于自主招生的拓展,為了讓大家抵制各類不正常錄取方式,當時,我給大家全面分析了“點招、特招、自主招生、推薦招生”等新型政策的陷阱,但是,并沒有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支持和呼應,在網絡層面沒有取得相應的影響力,今天,我又一次急切地提出高考招生公平性的問題,希望能得到更多普通百姓的支持和理解,招生期一過,大家又不關心自己的權力。
中國為什么會在高考招生中施出很多新鮮花樣?理由其實只有一點:素質教育。一些精英搬出西方教育如何如何的合理,如何如何的講究素質,如何如何的注重創新,以求把中國高考招生逐步多元化,最終推向自由化。在中國,招生真的自由化了,中國的教育也就亂了,中國高校是國家出錢運轉,窮人被剝奪重點大學的入學公平權,哪能平靜得下去。我不敢說歸國精英的思維全是錯的,也不否認西方教育的進步成分,但是,我必須告訴普通百姓幾個基本的實事:1、素質教育任何時候都沒有辦法體現到中國高考錄取中,就算高校是你家辦的,200年內也沒辦法按素質錄取學生;2、中國出不了創新人才、得不了諾貝爾獎與高考招生制度無關,甚至與大學教育也無關;3、西方教育并不是完美無缺,西方成功的東西拿到中國也未必有用。
素質教育的概念是很動聽,但到底是什么素質?沒幾個人能說清楚。吹、拉、彈、唱就是素質?不一定。肩扛手挑就是素質?也不盡然。素質是一個綜合而又模糊的概念,是一個無法量化的概念,也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這樣的概念只要引入到招生過程,在中國這樣的社會里,任何事情都可以發生,并且是朝著對普通百姓不利的方向發展。
教育的折騰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影響太大,不能再繼續下去,我從不反對改革,但是,如果“改革”僅僅是一個借口,行的是為少部分人謀利之實,這樣的改革堅決不能搞,老百姓不要一聽“改革”就鼓掌,尤其是教育這樣一個大問題更不能任由少數人在玩弄。
一,現在的高考招生到底弊端在哪里?
根據民間意見,不外乎三大點:1,千軍過獨木橋,加大了了青少年的負擔和成長壓力;2、偶然性太強,一考定終身很不合理;3,高考只注重分數,很多人高分低能。
實事上,以上三點是否真的有那么嚴重呢?我看不一定。不妨一一分析,第一、現在中國的高考招生比例非常高,專科以上錄取率已經達到80%左右,個別發達地區還更高,不存在“千軍過獨木橋”的問題,如果想讀大學,即使沒有上錄取線的同學,還有成教、自考之路,只要想讀大學,幾乎所有考生都是可以讀;第二、一考定終身是不是成立呢?也不是,所有參加過高考的人應當都知道,在高考中發揮不正常,偏離平時成績很大的學生畢竟是極少數人,從統計學規律來講,90%以上的學生應當與平時成績是相對應的,這就說明總體上講“一考制”對絕大多數學生是公平的,大偏差并不普遍,即使存在發揮不正常的學生,多半也是平時成績不很穩定的那部分,絕對好成績的學生很難出現在高考中有重大失誤,況且,現在進入了大學也不代表定了某個人的終身,當今中國要定某個人的終身,其決定因素太多了,決非高考可定,不讀大學的人也有很多的成功途徑;第三、高考的確只看重分數,國外也看重分數,否則,他們為什么如此喜歡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學生呢?高分學生中可能存在低能者,但是,仍然要看總體規律,據我本人的經驗,高分者的智力還是普遍要高于低分者。現在,有些人判斷一些高分學生低能的理由是“動手能力不強”和“社會能力不足”,這是個社會問題和用人觀的問題,有些學生本來只適合搞理論的,你偏把他安排到工程實踐上,他就是揚短避長,當然就顯示出低能,有些人只適合搞技術業務工作,你偏偏把他放到管理崗位,當然就顯得社會能力不足,那些善于學習并且成績很好的學生智力差不到哪兒去,決非高分低能之輩,用學習成績作為選才標準至少目前是基本準確的,幾乎找不到比這更合理的辦法。
社會上為什么會有高考存廢之爭呢?表面看起來是上述提到的三條理由,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人在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出現階級以后的主導權之爭,那些既得利益者要想捍動高考制度決不能無事生非,他們多年以來一直在極力的鼓吹高考的不合理性,極力要求擴大高考招生的靈活性,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怪異的社會,只要有“靈活性”,得利者決不能普通老百姓。
二,已經實施的“自主招生”到底是什么目的?
1、自主招生:也就是教育部劃定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權,理由是招一些怪才、專才、奇才,實事上,從實際操作來看,與其說是招“才”,還不如說是招“財”、招“權”,網上曝光的上海某重點高校幾年來自主招生的名單可以說明一切(普通百姓的孩子所占比例不及低分的錢權階層比例),其它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注意!!!有自主招生權的全是重點高校,并且,招生量有不斷增之勢,進展很快,大家想過沒有,得利最大的是誰?你們想到過沒有,這些人的得利全是在合法的外衣下取得的,你們甚至連個說“不”的權力都沒有,更別談對他們進行攻擊了。這個比例越大,落后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孩子上重點大學的比例就越小,如果最后全部放開,那么,中國的考高招生將變成“階級招生”,與選才并無多大必然關系。有人會說,重點高校也要質量,不可能全招權錢階層。不錯,是不可能,但是,中國的國有名校只要有一部分尖子生撐著,他們不怕招差生的,這與哈佛、劍橋的環境和理念絕不一樣。
包括北大、清華等中國相對較好的大學早已經實行了所謂的“自主招生”,當時的設想也是突破招生局限,盡量為高校招一些“偏才、怪才、人才”,避免一些人才因高考發揮不正常而失去用武之地,教育部也為自主招生設立了很多防止腐敗和暗箱操作的規章制度,但是,時間已經過去六年多了,自主招生就又招了些什么“怪才”?又得到了哪些“人才”?我不敢說所有的自主招生都是“問題生”和“關系生”,但是,至少有相當大一部分并不是人才,從上海某知名大學被泄漏出來的兩年自主招生的名單來看,問題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特別的大,放在正常高考,這些人中60%考不上該校,是不是這些人就都是該校所求的“怪才、偏才”呢?大家會相信嗎?還有北京某名校的“外國來華留學生中名單”中大部分是中國人,怪不怪?這真是“怪才”!如果教育部真是想為全民族搞教育改革,不妨設一個硬性規定:所有的自主招生的學生及家庭信息必須全部“三公開”(高中公開、大學公開、網上公開),公開期直到該學生大學畢業。只要有這個勇氣,老百姓才會有真正的知情權。如果改革者以“個人隱私”為借口強行保密,唯一能說明的問題就是有意給暗箱操作留下空間,一個學生他想享受自主招生的特權,他必然有公開信息的義務,如果權力和義務不對等,那誰該享受這一特權呢?
一個現有的自主招生不能搞好,又再搞個什么“校長推薦制”,誰能保證它會比先前的自主招生更好?教育部為什么在不進行任何約束的情況下就對其認可呢?難道說這又是搞“試點”嗎?億萬個家庭的教育就憑這些人去反復試點嗎?不檢討失敗的地方就重新亂試,你們有權這樣搞嗎?成本太大了,不能再試了。
2、高考加分:這也是一項合法的高考制度,加分名目種類繁多,不一一列舉,初期人數較少,問題不太嚴重,現在,招生量很大,加分項目也越來越多,加分套路也越來越神秘不測,大家再注意!!!除了一部分是特別特別突出的學生加分是眾所周知的,有很多人被加分,甚至別人完全是不清楚的,其腐敗過程完全被“合法性”掩蓋了,因為普通老百姓根本連探聽加分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想加分了,“錢權”二字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十分突出。
3、綜合能力測試:這是暫時聽到的一種新的高考改革模式,據說以后高考會取消一考制,采取三年學習成績綜合評定再結合高考成績的方式,如果真的要實行的話,那就太壞了。大多數老百姓剛一聽到這種模式肯定是支持的,看起來很美很公平,也許還顯得很具有科學性,如果放到某些國家可能是不錯,但是,放在中國就是一場災難,是對普通老百姓最后一點高考公平權的徹底侵占,有權有勢的人,在他們的子女一進入高中以后,他們就可以開始向所有任課老師發起腐敗攻勢了,所謂平時成績和綜合能力可不是大家隨便可以監控和干預的,伸縮性之大是無限的,吃虧的毫無疑問是那些無力攻關的普通學生,高中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腐敗高發區。
4、所謂素質教育:有很多人不厭其煩地在媒體上宣揚素質教育,并要求將其與高考相結合。中國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什么?就是某些人口中的“吹、拉、彈、唱、玩”。懂了這些東西好不好呢?當然好,不過,教育就是教育,高考就是高考,這些東西最好還是離遠點,離普通老百姓還有距離,每個家長都想自己的子女有條件跟富人一樣享受這樣的教育,但是,大部分老百姓有這個條件嗎?尤其是農村學生,他們到哪里去搞這些玩意兒?他們沒搞這些玩意兒,他們的素質就差些嗎?不見得。城市現在就出現了這樣的苗頭,中學選才時一步步向富人靠攏,與窮人遠離。等你農民搞了吹拉彈唱,他們又會出新花樣,玩是玩不過他們的,農民的孩子會挖地,專家在素質測式中會不會算素質能力的一個選項呢?肯定不會。有些人剛從農村跳到城里不久,就開始鄙視農村學生缺乏素質,大不應該!
三,中國的高考招生到底要怎么改革?
這是一個非常大且牽涉利益最為復雜的一項改革,我沒有權力和能力制定出什么特別合理的方案,同樣教育部的領導、專家們也沒有那樣的能力。中國的高校從目前看來也缺少相應獨立拿出方案的能力,有關“高招”的問題已經切切實實地擺在了全國每個人的面前,是一個全國人都不能回避的大事情,面對這個局面,我想提出一個倡議:全民大討論。如果說過去我們把希望全寄托在教育部身上是相信政府的話,那么,今天我們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必要反醒的,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他們的能力再強,畢竟腦袋的容量是有限的。
如何開展全民大討論?人人都寫方案嗎?沒必要,只要開通幾個渠道就可以:第一是主管部門站在政府立場提方案,體現原則性和全民性;第二是高校站在大學人才的需要角度提方案,體現教育培養的需求方向;第三是網民站在各自的立場提方案,體現國民思維的多樣性,同時也是廣納民智的最好途徑,主管部門負責對典型性的方案進行匯總、精選,形成網絡方案初稿。最后將政府、高校、民間三方不同版本的方案進行綜合討論,找到最大公約數,形成一整套改革方案,再發布到網上進行二次修改,以求對細節部分進行完善,經過這樣多方位、多循環的過程,相信比幾個部長和幾個校長拍腦袋產生的方案要好得多,也一定能經得起歷史考驗。
一旦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招生方案,必須由中央以“國策”的形式發布實施,不是象現在一樣,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教育不能弄成是權力的玩具,任人隨意擺弄。我們所有人在考慮中國的教育改革時一定要想到: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高校絕大部分是國有的,不是私有的,教育所用的錢是全民的,不是私人的,離開國家公益性和平等性談改革,無論多好的方案,最后必定是為少數人服務的,最后都會失敗。
老百姓!你們也要清醒點,不要盲目站到所謂的“素質教育為原則”的隊伍中,不識破高招的陷阱,你們大部分人的后代都將成為“沒有素質的群體”,在沒有新的共識性的方案出臺之前,完完全全不帶任何自主招生的模式是最有利于普通百姓的招生政策。
老百姓!請別輕易放棄自己僅剩的一點教育公平,請勇敢地捍衛自己的公平權力!
——孫錫良(轉載須署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