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三張圖,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最近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大躍進”:十年增加了五倍,平均每年的增幅高達19.6%。
順便說一句:上面的數據包括了本科生和專科生。那么,“大躍進”之前呢?讓我們往前追溯。
這兩張圖說明:從1980年到1998年,高等教育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十九年才增加了兩倍,年均增幅只有3.8%。
常識告訴我們:高等教育要大發展,必須建立在初等教育大發展的基礎上。
要有足夠多的大學生,必須先有足夠多的高中畢業生;要有足夠多的高中畢業生,必須先有足夠多的初中畢業生。
那么,高中和初中的大發展是在什么時候呢?讓我們來看一看中學教育的“大躍進”。
先來看高中教育的“大躍進”:
再來看初中教育的“大躍進”:
上面的六張圖顯示:高中教育和初中教育的“大躍進”,發生在1967年到1976年這十年間,十年增長了十倍,平均每年的增幅高達27%。
因此,近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躍進”,是建立在1967年—1976年“初等教育大躍進”的基礎之上的。
有人可能要問:為什么1967年沒有“高等教育大躍進”呢?
本網友答:這是“歷史遺留問題”。1949年全國文盲率80%,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20%。
第一次掃盲(1952年—1953年),消滅城市文盲100萬、農村文盲308萬;
第二次掃盲(1955年—1957年),消滅文盲2200萬人,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
第三次(1958年—1959年)和第四次(1962年—1963年)掃盲之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下降到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沒有掃盲,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初等教育大躍進”。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1967年當然只可能出現“初等教育大躍進”,不可能出現“高等教育大躍進”。
雖然我們聽到的是“文革十年不讓人們讀書”,但卻正是1967—1976文革十年實現了“初等教育大躍進”。沒有這個“初等教育大躍進”,就沒有每年4500萬初中畢業生和500萬高中畢業生這個基礎,就不可能有百萬量級的高校招生人數,也就不可能出現“高等教育大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