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安徽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強調,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在新時代農村出現的新型集體經濟,都是在黨組織領導下,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發展生產開拓市場的創新實踐。這些新型集體經濟,不僅有助于脫貧,也是脫貧后防止返貧的有效舉措,而且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中創辦“村社一體”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脫穎而出的第一個村集體是貴州省塘約村。在一個地級市,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黨組織領辦新型集體合作社的有貴州省畢節市。在一個鄉鎮,黨委領導的合作聯社統領了全鎮所有村集體合作社的有畢節市的鴨池鎮。現在我介紹的是:全縣行政村集體經濟全覆蓋,并以“聯村共建”加以鞏固,取得很好效果的縣,這個縣是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
葉縣原是貧困縣,有70多萬常住人口,3個街道,15個鄉鎮,554個行政村。2017年葉縣時任縣委書記古松曾帶縣級干部、鄉鎮黨委書記等共79人到塘約村考察學習,此后又邀請我去葉縣介紹塘約經驗。
我初次到葉縣,看到葉縣還缺少足夠大的會場,縣委決定在縣體育場召開“縣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擴大到包括所有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第一書記在內的縣鄉村三級干部,整個體育場基本坐滿了。此前我沒有見過這種規模這種場景的“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但我看到了葉縣發展集體經濟的決心之大。
2021年我再次應邀去葉縣介紹“畢節實踐”時,是在葉縣一個非常有利于學習的能把會議實況轉播到全縣各鄉鎮的大會場。當然,我所見的葉縣變化,遠不止是這個大會場。在此前一年多,全縣554個行政村已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村集體年收入穩定在10萬元以上的村已達330個。至今葉縣脫貧成果持續鞏固,鄉村振興全面起勢,成為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明星。
我對河南葉縣的了解,尚屬有限走訪中得到的有限認識,但身臨其地,已有的見聞,我再次感到不能不說。以下我擇其要點,從四個方面簡述。
一、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強化組織力
葉縣認為,堅持黨建引領、提升強化組織力是他們最重要的經驗。這不是套話。前句的具體工作是縣委主要領導掛帥,成立了縣委領導的村集體經濟領導小組,負責政策制定、統籌謀劃。后句的具體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發改、財政、農業農村等單位協調推進,鄉、村抓好具體工作落實。
建設陣地。所謂陣地,就是黨組織聯系群眾開展工作的地方。此前很多村的辦公場所小且陳舊殘破,長期空置,更談不上為群眾提供服務。葉縣提檔升級,投入4000萬元建設333個農村黨群服務中心(站),這就是“黨管農村工作”,密切聯系群眾必要的陣地。同時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葉縣黨建信息化視頻會議系統,上下貫通。
宣傳發動。發展集體經濟是群眾的事業,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缺一不可。缺少深入人心的宣傳工作,僅靠發文件、開干部會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上下的“陣地”用起來、用好,葉縣縣委宣傳部做了大量的工作。這種工作同樣需要提升強化開展宣傳活動的組織力和宣傳能力。
選好干部。用縣委領導小組的話說:“選對一人、穩定一村、發展一方”。當然不只是“選對一人”。或者可以這樣表述,葉縣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派540名在政治、業務、作風方面都不錯的第一書記到村任職,不僅對每一個人都進行了認真的考察,還逐一進行研判。此外,葉縣特別選拔了30名優秀年輕機關干部下沉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一個兼具現實意義和遠見的做法。我在葉縣看到了,葉縣縣委組織部如何認真思索、全力以赴選好農村干部隊伍的工作狀態。
培養人才,用好人才。不僅僅是選好干部,更重要的是著力于培養。葉縣每年培養發展35歲左右的青年農民黨員300名,選拔優秀者進入村“兩委”班子。還有一個硬性舉措:為所有行政村招聘大專以上村級事務專干,實施鄉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
有了這樣的干部素質提升工程,葉縣所有的行政村還成立了村黨群志愿服務隊,密切黨群關系。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這不是空話,只有群眾擁護,農民才會釋放出無窮的創造力。用葉縣干部的話說,這是“推動村集體經濟工作力量多元化實戰化”。
葉縣這些舉措,實際上是在組建鄉村的一支支吸收多種人才發展集體經濟的隊伍。具體的效果,如保安鎮楊令莊村集體,發揮懂旅游開發的人才的作用,與許昌優泰旅游公司合作,打造特色旅游項目,全年村集體經濟突破100萬元。夏李鄉小官莊村吸引外出打工返鄉人員加入村“兩委”,與江蘇嬰兒用品公司合作,代工生產嬰兒玻璃奶瓶,年純利潤達50多萬元。這或許不夠驚人,但已經使昔日沉寂的村莊有了活力。當保安鎮楊令莊村在旅游旺季日接待量持續超過3000人,村莊里蕩漾的喜氣已經勝過往日任何一個節日。
二、實施聯村共建,走向共同富裕
葉縣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后,解決了“一戶農民單打獨斗”的問題,接著就會遇到“一個村單打獨斗”的問題,于是葉縣迎著新問題去想辦法,則有了第二個重要經驗:聯村共建。
黨組織領導的作用使“強村帶弱村”、合作共贏成為可能。葉縣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篩選戰斗力強、綜合實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村黨組織,與三到五個薄弱村的黨組織結成聯合黨總支部抱團發展。
這里有縣委、縣政府及其所屬的多部門,以及鄉鎮黨委與村黨支部大量的工作。由強村黨支部書記擔任黨總支書記,葉縣已成立聯合黨總支部121個、村集體經濟實體546個,實現了集思廣益、人才共享、措施共用。率先建立聯合黨支部的龍泉鄉,平均每個村級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0多萬元。
我注意到,由于葉縣在開展這項工作中有鄉鎮黨委的積極參與,這使葉縣已經處在鄉鎮黨委統領合作社的前夜。邁上這一步,將非常有利于鄉和村互動發展,從而更有利于鞏固村一級集體合作社和開發更大的市場。
還有更具潛力的一大步,由于葉縣開展這項工作堅持全縣一盤棋,強化協作配合、互助互促,葉縣必然會走向縣委領導的縣鄉村三級聯辦的合作經濟。這個領域具有的遠大前景是:縣國有經濟平臺與鄉村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的融合發展,那就是發展出新型的縣域經濟,那是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勝利會師。如此,縣委書記才能更有效地成為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
還應該肯定,葉縣已經做到的“聯村共建”,使鄉村得到穩定發展的一個重大好處是:這是在走向共同富裕。
三、“十權同確”,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
葉縣認為“十權同確”是筑牢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必要保障。貴州省塘約村曾經“七權同確”,葉縣學習塘約,使“十權同確”更徹底地推廣到全縣所有的村。
葉縣抓住“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契機,不是把原本屬于村集體的資源分解到農民個人,而是把集體建設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權、小型水利產權、集體財產權(基礎設施使用權)、集體土地使用權、集體林權、四荒的使用權、農業類知識產權、地理標志產品使用權等確權到集體所有。
葉縣554個行政村、3503個村民小組全部完成清產核資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清查出資產14.19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74億元。“十權同確”成果由各聯合黨總支部統一調配使用,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積力蓄勢。
四、建立廉情監督機制,打造廉情監督網
一旦真正展開發展集體經濟,葉縣就有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創新舉措,如強化財政傾斜支持,從財政預算中每年拿出5000萬元,用于村級集體經濟整體產業培育、人才招引、環境改善等。還有深化金融服務,擴大貸款規模、給予貸款貼息、補貼擔保費用、開展保險托底等等,千方百計推進和保障村集體經濟富有活力地發展和安全地發展。也由于葉縣集體經濟富有活力地發展起來,如何管好集體資金、用好資金,為葉縣各級領導干部高度重視,于是他們在“廉情監督”方面有了一系列舉措,這些舉措和成效,值得所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地方關注和學習。
如何防止“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一批干部倒下去”?葉縣在全縣各鄉村選聘了554名廉情監督員,賦予他們在一線的知情、質詢、建議、審核、監督五項職權,參與村內重大決策、資金使用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監督。
建立廉情簡報工作制度。這是一項常態化工作。由村(居)、鄉鎮(街道)和派駐機構、縣紀委監委三級,每周自下而上匯總上報紀檢監察信訪、勞動力流動及就業、涉農資金資產資源使用利用等情況,自上而下反饋通報,揭短亮丑、促進提升。
我在葉縣田莊鄉東李村走訪時,看到他們的農民監督員向鄉黨委書記寫的監督報告,反映鄉干部的問題。鄉黨委書記必須作出調研回復,對存在的問題必須改正。同時這些信息都會出現在葉縣的廉情簡報和廉情監督網上,進一步接受全縣人民的監督。我看了感到驚嘆,深為敬佩!
打造廉情監督網。建立全縣廉情監督大數據庫,設立各鄉鎮廉情監督信息化管理平臺,把清產核資、“十權同確”結果及村級事務等數據錄入,加強對村經濟的財務全面監管。
搭建廉情監督平臺。依托鄉鎮(街道)“三資”中心廉情監督服務大廳,搭建民生監督服務平臺,形成各類組織協同參與基層治理的工作格局,民生項目資金全部處于陽光之下。“一員一簡報、一網一平臺”廉情監督機制,打通了基層監督“神經末梢”,形成“鼠標監督、數據站崗、全面覆蓋”的基層監督新格局。
葉縣建立的覆蓋全縣的基層監督新格局,在2021年鄉、村兩級共追繳集體資金2850萬元,收回各類集體土地15083畝,收繳各類違規違紀資金859.9萬元。葉縣的廉情監督經驗做法,受到了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稱贊,并入選全國“新時代清廉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十佳案例。
從以上經驗可以看到,發展村集體經濟,單靠村黨支部難度是很大的,需要縣委、縣政府及所屬諸多職能部門的通力協作扶助,需要鄉鎮黨委、政府更貼近更直接的領導幫扶。葉縣正是這樣,全縣一盤棋,上下密切配合協作,才化解各種難題和障礙,使集體經濟得以辦起來,步子邁得開。建立廉情監督機制,葉縣紀檢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同樣需要縣鄉村各級組織的通力配合。
思考: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以上是葉縣全縣推進黨組織領辦新型集體經濟的概況。縣新型集體經濟具有怎樣的特征、怎樣的現實意義和前途?在我多年的尋訪中,這是思索已久,以為值得辨識,值得認清的,在此一并敘述。
塘約村、畢節市和葉縣的實踐,都是在新時代產生的實踐。新時代的新事物,可能帶來某種認識的難度。曾經有人質疑,塘約經驗可推廣嗎?甚至質疑:可以發展集體經濟嗎?這是不是走回頭路?其實質疑也是一種思考。有效的認識,則需要建立在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多年來我還認識到,即使到了實地,走馬觀花般的“調研”也是不夠的。重要的問題,也許不是可不可以推廣,而是塘約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塘約村創辦的“村社一體”合作社,一開始就是村“兩委”干部帶頭全部加入,接著把該村存在30%的“債民”(欠債的農民)全部吸收進集體合作社。在我國農村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現實環境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自發組織的專業合作社、非集體性質的農業企業等,都是文件所稱要大力培育的“新型經營主體”。塘約村黨組織首先把所有的原貧困戶都吸收進村集體合作社,這是一件什么事?
現實中,絕大多數原貧困戶都是未被“強強聯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的散戶。黨組織如果沒把他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經營,他們很有可能深陷貧困無法自拔。“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這個傳統不能丟。”塘約村黨支部就是這樣做的。他們的村集體合作社吸收了全村的原貧困戶,他們不拒絕任何一個村民。他們創辦的“村社一體”合作社,是在勇敢地艱難地為集體經濟爭一席地位。2016年我在擔任央視大型電視紀錄片《長征》總撰稿期間,在貴州安順發現了這個村,我先后去了這個村5次,在塘約村,在樂平鎮,在平壩區,在安順市住下來,廣泛走訪,才寫出《塘約道路》。我對他們在新時代的創舉深深感動,發自內心地向他們致敬!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拍攝《榜樣》向黨的十九大獻禮,貴州塘約村黨總支是其中唯一在農村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黨組織。昔日的貧困村塘約,如今是國家4A級景區。
再看貴州省畢節市,原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級市之一。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畢節有19人獲先進個人、15個單位獲先進集體,成為全國受表彰數量最多的地級市。這項光榮的背景就是:畢節市在脫貧攻堅中持之以恒地推廣塘約經驗,全市100%的行政村都成立了黨組織領辦的集體合作社,100%的村“兩委”干部領頭加入集體合作社,10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加入了集體合作社,并在市縣鄉村四級融合發展銜接鄉村振興方面,有創新實踐。
無論一個塘約村,還是一個畢節市,抑或一個葉縣,變化之大,已經取得的客觀成效“本身會說話”。他們當然不是沒有缺點,而是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改進。畢節與葉縣的集體經濟都存在各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所以提出要“向自己的優秀學習”,譬如畢節市已經多次組織各區縣的鄉鎮黨委書記到鴨池鎮去參觀學習。
現在需要辨識,為什么說他們創建的是新時代的新型集體經濟?我想,我們可以從一個可能已有共識的切入點去觀察。“單打獨斗沒出路。”然而,怎么把單干的農民組織起來,卻有不同的方式和方向。從塘約到畢節,再到葉縣,他們創辦的集體經濟,共同特征都是在黨的領導下,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無論中西方國家,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靠資本、技術可以發展經濟,但不可能改變窮人命運。你只需看看科技、資本都號稱最發達的美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就不難分辨。在我國,只有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農民成為生產經營和開發市場的主人,才會真正產生內生動力和內在能力,從而改變命運,創造奇跡。
“新型集體經濟”具有怎樣的特征?我以為至少有五點:一是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農民組織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在土地承包制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動搖,這是守住社會主義的性質,也是守住集體經濟的底線;三是在集體所有的基礎上,面對市場去籌謀和發展多種生產經營,并在發展產業開發市場的過程中,突破本村的局限,與多種經濟組織合作;四是在多種合作中堅持黨組織領導的村集體經濟的主導地位;五是在集體經濟組織中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按勞分配為主,按資分配為輔。
發展集體經濟,在當前有怎樣的意義?當前防止返貧,特別是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重大任務。我國農村戶籍人口尚有9億,由于仍有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實際常住人口約6.5億,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失去勞動力的老人。存在返貧風險的人口,以及先前非貧困戶中的“邊緣戶”存在“致貧風險”的人口,都有不容低估的數量。塘約一個村,葉縣一個縣,畢節一個市,都是在脫貧攻堅中把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吸收進集體合作社。在今天看來,這就是防止返貧的最佳舉措。
以上介紹葉縣情況及相關思索,就是我以為當今需要關注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原因。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學者;來源:《鄉村振興》雜志,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