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種子市場總價值量約500多億美元,其中60%是商業種,約300多億美元。自留種比例不斷下降,目前已低至40%,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圍繞著種子這塊巨大的肥肉,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中科技、資本與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在種子產業中占據的份額最大。
全球70%以上的商業種集中在2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排在第一位,占19%。世界種子貿易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最高,其次是荷蘭、法國,而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種子貿易僅排在第19位。
美國引領的種子產業競爭,造成農產品安全最大的隱患——種子殖民化,即種子美國化、雜交化、轉基因化。美國主導轉基因種子的擴散速度非常快,所向披靡;不少國家的農民也不知道種子是否是雜交的、轉基因的,為蠅頭小利就放棄了自己的種子主權甚至食物主權;消費者更不知道吃的是不是轉基因食品。長期這樣下去,種子美國化、雜交化、轉基因化就不可避免。從以下的分析中,可管窺種子殖民化的大概趨勢。
全球著名的十大種子公司,大部分出現在發達國家,其中美國占據了4席。這十大種業公司分別是,孟山都(Momsanto,美國)、杜邦(Dupout,美國)、先正達(Syngenta,瑞士)、利馬格蘭(Limagrain,法國)、圣尼斯(Seminis,墨西哥)、埃德瓦塔(Advanta、荷蘭)、道化工(Dow,美國)、KWS AG(德國)、Delta & Pine Land(美國)、Aventis公司(德國)。
作物種子幾乎為美國等少數公司所壟斷,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苜蓿的優勢在美國。其中孟山都在種業中的霸主地位至今無人撼動。除了上述四大美國種子公司對作物種子的壟斷外,美國一些成規模的公司如Beck's公司(玉米)、AgReliantGenetics(大豆)、藍多湖(苜蓿)S&W Seed(高粱和向日葵)等也表現不俗。毫不夸張地說,美國幾乎實現了對全球作物種子市場的絕對控制。
由于作物種子被美國為主的商業公司壟斷,其他國家的商業資本只好對蔬菜和花卉種子加大了種子“殖民”力度,其中歐洲與以色列瓜分了全球蔬菜種子市場。荷蘭是全球最大的花卉出口國(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是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
該國埃德瓦塔(Advanta)主要種子業務是油菜、向日葵;瑞克斯旺種苗公司是全球著名的蔬菜種子企業,在蔬菜經營方面位于世界第五位,其在中國山東壽光推廣的“布列塔”茄子被吹噓為“茄子樹”;另外還有“薩菲羅”菜椒,“塔蘭多”五彩椒等產品已占據中國大部分市場;安莎種子公司是以甘藍(圓白菜)、胡蘿卜、洋蔥起家的老牌荷蘭蔬菜種子企業,其在甘藍育種上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其他國家對種子市場的大概布局如下:法國利馬格蘭農業合作組織,是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圣尼斯(Seminis)是墨西哥最大的種子公司,主要種子業務為瓜果和蔬菜;法國安內特(Aventis)公司為世界第四大蔬菜種子公司;以色列海澤拉公司以小番茄種子見長,該公司在中國的主打產品為“夏日陽光”小番茄,創造了中國種子價格的最高記錄,單價超過了黃金(單價為220元/克,黃金價格為280/克);日本瀧井種苗公司收購土耳其Rito Seed蔬菜育種公司后,在全球蔬菜種子市場也分得一杯羹;丹麥Jensen Seeds是全球雜交菠菜領域的領先企業。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歐洲與以色列、日本、墨西哥等國種子公司在蔬菜種子產業具有優勢,但美國依然不甘落后。在蔬菜種子領域,孟山都也保持著領頭羊的地位,2015年銷售額達8.16億美元。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種子強國中不乏當年八國聯軍的影子。不幸的是,由于中國人對種子入侵不加防范,作為全球最大農業國的中國,變成了發達國家“種子殖民地”。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杜邦、孟山都、先正達等跨國公司就開始悄無聲息地布局和搶占中國市場,紛紛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聘請技術人員、建立研發中心,布置品種試驗,參股本土市場的優勢種子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等等。
目前,在我國注冊的外資種子企業已超過了70家。國外大公司憑借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國際市場運作經驗迅速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繼美國成功打敗了中國的大豆和棉花種業后,玉米和水稻種子也岌岌可危。
美國農業模式不適合中國
山東農民的試驗
警惕土地流轉騙局
有人說將土地集中起來,利用現代化技術,尤其是大型農業設備,投入少量的人力,實現美國式的家庭農場,滿足更多中國人口的糧食需求。這樣的辦法,在中國可行嗎?我們和農民合作做了一個試驗。
這個試驗是在山東省平邑縣蔣家莊進行的。我們承包了村里的60畝土地,加上某種糧大戶的40畝,共100畝,將這些土地交給村里機械化水平最高的農戶來經營。作為試驗條件,我們提供10萬元的費用,并將我們承包的60畝土地無償給他家使用,前提條件是需要還回我們9萬斤糧食(玉米或小麥或兩者之和)。其中20畝要求按照有機方式種植,既不能打藥和噴灑除草劑,也不能使用化肥,有機肥我們提供,如果多付出的人工另外支付;80畝的耕地從事普通農作物生產,種植用工較少的小麥和玉米。對于該農戶而言,他需要付出的只有生產資料,60%的土地免費種植,且我們提供了10萬元流動資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這樣的條件在現在的農村是相當誘惑力的。
為了使試驗順利進行下去,我們一次支付了5萬元供他們家使用,其余的費用分成12個月,以工資的形式撥付過去。
該農戶是周圍十幾個村最大的種糧戶,不僅有播種機、收割機、大型拖拉機等大型設備,還有配套齊全的灌溉設施。他們想從中賺些錢,他們設想的是,多投入些勞動,盡量少雇人,用一季土地生產的糧食償還我們的試驗費(生產資料、大部分的土地、勞動力投入的費用在內),另一季的收入,加上我們支付的流動資金,剩余的部分歸自己。這樣,可以凈賺14萬~15萬元。
如果要獲得上述的效益,前提條件是:一是天公作美,不能太旱也不能太澇;二是管理盡量跟上,及時除草、施肥和除蟲(對于80畝的普通農田,可以打農藥);三是玉米產量不能少于1000斤/畝,小麥不能低于700斤/畝。
實驗開始就遇到了難題,小麥季節和玉米季節均遇到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小麥澆了三遍水,玉米澆了兩遍。在山東農區,種植玉米一般是不需要澆灌的,這樣的干旱天氣也讓他們趕上了。為了節省成本(結余歸己),他們一家四口人全部上陣。最忙的時候,該農戶告訴我,幾乎十天內沒有睡好覺,最終累倒了,去醫院打吊瓶。
經過他們全家人的努力,小麥季獲得了豐收。按照合同,他們已償還了50%多的試驗費,且在小麥季節,還有一些產量是歸自己的。眼看玉米豐收在望了,該農民的成就感是明顯的,他們基本可以實現原定的目標了。
又要到承包土地的季節了(收完小麥就要交下年度的土地承包費),我問他們還要不要繼續按照原來的合同干,他搖搖頭,說不干了。我說不是能凈賺十幾萬元嗎?他嘆口氣說:“太累了。”——經營100畝土地,如果連村里最能干的農民都喊出這樣的話,就說明搞大家庭農場模式,可能在中國是難以行得通的。
在試驗中,有60畝土地該農民是免費種植的,每畝600元租地費是我們承擔的,總計3.6萬元。如果有10萬元是純收入的話,36%的費用是來自我們的試驗費,相當于政府補助給他們的,這個比例略低于40%的美國政府資助。
該農戶經營100畝土地喊累,美國農民經營1000畝為什么不喊累?是不是美國的現代化水平更高?有這樣的原因。另外的原因是,100畝土地分散到近10個地塊,影響了機械化水平發揮。
那么,能不能繼續將土地集中,提高機械化水平,讓農民不喊累還掙錢呢?能,但前提代價是產量下降、種植季節減少,作物多樣性降低、加大農藥化肥用量,環境污染加劇。且政府必須支付農民更多的費用,或許免費給他們土地,總之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要知道,兩口人進城去打工,辛苦一年掙十幾萬元也是可能的,更何況他們家投入了4個勞動力(兩個中年勞動力加兩個老年勞動力)。
這位農民要在百畝土地上得到17萬斤糧食,實際上他們家已經實現了。如果少投入勞動,或者雇人來干,產量和效益還有這么多嗎?如果雇人來干,兩季得到1000斤/畝就是不錯的了。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農墾區域,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美國,每畝的凈輸入300~400元,也就是每畝獲得500斤左右的糧食(國營土地種植不要交錢)。在美國,動用29億畝耕地產生3億多噸糧食,無論總產和單產都低于勞動密集型的中國(18億畝耕地產6億噸糧食)。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的人工越多,精耕細作,產量和質量以及食物多樣性就越多,且從滿足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壓力就越小。農民滿足了自身的糧食安全就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因為種地的農民是不用買糧吃的。反之,像美國那樣,讓極少量人養活多數人,且食物構成也向美國看齊,中國需要的優質耕地得100多億畝。很顯然,我們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人多地少,且土地質量不高,是中國永遠的國情。
蔣家莊的家庭農場試驗,有力地證明了被有些人推崇的美國農業模式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美國農業夢是破產的。要做家庭農場,糧食單產和總產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中國18億畝耕地生產的糧食低于5億噸,那么社會是會出現動蕩危險的。中國人口的零頭都比美國多,指望美國人供應糧食根本是不靠譜的。
各地進行的土地流轉,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提高糧食供應,基本是失敗的,說不客氣的話,是騙局,他們要賺的是政府的補貼;或者將土地用于搞蔬菜、苗木、變相房地產等更加掙錢的東西;管理粗放或者雇人經營,不顧糧食實際產量;或者流轉土地后不動,任其撂荒,減少種糧風險,僅要國家補貼。長期這樣下去,對中國的糧食數量安全還是質量安全都是沒有好處的。
“二哥,你也別做試驗了,今后誰愛種就誰種吧,咱種點夠吃就行了。”這位農民看到我們團隊的艱苦努力獲得不了人們的理解,無望地對我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