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鄉村平常就像太平洋一樣風平浪靜,矛盾不爆發時都相安無事。但是,如果社會矛盾積聚到一定程度,且農民吃飯都成了問題時,饑民暴動就會促進社會的更新。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革命往往是發端于鄉村,正是中國農民的起義,才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改朝換代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生存權問題,是吃飯問題。無飯則反,老祖宗造“飯”這個字,是有一定寓意的。
遠的不說,就來分析一下近代中國的鄉村革命吧。早在20世紀20-30年代,在“復興農村”和革命興起的背景之下,就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其中土地革命最為波瀾壯闊。當時,鄉村經濟處于衰落和崩潰之勢,農民生活入不敷出,日趨貧困,農村生產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日趨破壞,主要表現為災荒頻仍,糧食畝產量下降,荒地增加,農民生活不斷惡化等等。
民國時期的中國鄉村經濟是非常落后的,農民生活相當貧困。有學者估計,民國初期在貧窮線以下的農民,約占農民總數的75%,高達2.6億人(當時中國人口不足4億人)。其實,就是一般的地主、富農,大多數的生活程度與普通農民也無太大差異。所以,有人說中國是普遍的“窮”,不過有“大窮”“小窮”而已。是哪些因素導致中國鄉村經濟的敗落和農民的貧困呢?人口過剩、土地利用效率低、生產技術落后、地租制度、手工業破產、農村金融缺乏、苛捐雜稅、軍閥混戰、自然災害、帝國主義侵略、社會秩序不良、政府不負責任等等,客觀上都有關系。然而,外部環境中的帝國主義侵略與內部環境中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等,才是導致中國鄉村破敗的重要原因。當時中國農民頭上有三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個概括是比較全面的。當時的中國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淪落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只有奮起抗爭,才能有活路。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成立了黨組織并領導了有史以來最為波瀾壯闊的大革命。
其實,針對民國時的鄉村貧困,不少有西方背景的學者們從自身角度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晏陽初、梁漱溟等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然而,在軍閥混戰,弱國無外交的前提下,這些實驗是注定會失敗的。惟有中國共產黨人看到了三座大山問題,看到了農民的吃飯問題是最重要的,看到了農民的生產資料尤其土地被人控制的實質問題。在貧弱而又無話語權前提下,農民永無翻身之日。中國共產黨及時發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于是轟轟烈烈的、有組織的、有綱領的中國近代革命掀起來了。這次革命一掃學者們改良主義的鄉建運動書生意氣,最終以“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將貧弱的中國建造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同年9、10月間,毛澤東主席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受挫后,部隊退到文家市會合并召開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并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改編,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打土豪、分田地"口號標語最先出現在1927年的文家市。毛澤東從1928年3月開始,在酃縣的中村,正式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把中村當作一個試點,同時毛澤覃則在寧岡大隴也進行了分田試點。至1928年5月,湘贛邊界黨的一大正式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并在各級政府設立土地委員會或土地委員,明確提出"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的最主要宣傳口號之一。它不僅表明了紅軍的政治主張,同時也深刻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農民問題的深刻認識和獨特見解,為他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深刻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至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還保存有當年所寫的這條標語。
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前,占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解放(1949)前夕,為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并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造條件, 在華東、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區( 即“新區”,所涉農業人口數和土地面積占全國總數的2 /3 以上。) 繼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簡稱《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亦稱《五四指示》),把抗日戰爭時期削弱封建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消滅封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他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鞏固解放區,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