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現代化的一般規律
和京郊現代化發展的特殊性
張文茂 2007-8
2007年5月下旬,為了深入研究郊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綜合體制改革的未來趨勢,探索郊區現代化進程的基本規律,我們對江蘇省的華西、河南省的劉莊和南街以及安徽省的小崗村進行了考察,形成了幾個考察報告,也引發了對我國農村和郊區現代化進程發展規律的進一步思考。此文是結合北京情況對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提出的一些看法。
安徽省的小崗村是大包干的發祥地,是“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目前基本維持在家庭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基礎上。溫飽問題早已解決,但現代農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在外界的幫助下,農業經濟結構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化,一些農戶開始栽培蘑菇、種植葡萄,也有一些外地公司開始介入。村級組織的能力仍然較弱,由于集體無“經濟”,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仍較低。滁州市委為小崗村規劃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第二步,發展紅色旅游,帶動小崗經濟;第三步,跳出小崗求發展,著力辦好工業園。小崗村的發展目前實際上還處于第一階段,紅色旅游也只有一個大包干紀念館,對經濟發展沒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工業的發展也尚未起步;實際上,小崗村這樣的地理區位和其他方面的條件,也很難發展工業項目。近年來,小崗村曾兩次到河南南街村學習,有些人想重走集體路。但是,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的,集體沒“經濟”,很難。小崗村在我國的一般農村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屬于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類型,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地區,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地區。但由于整個農村體制的原因,如果沒有較大的外力作用,僅靠自己的力量,這種發展仍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華西、南街和劉莊這三個靠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典型村,也只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類型,并不能代表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全部模式,就是這三個典型之間,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之所以要研究和介紹這類典型,一方面是想說明農村集體經濟是完全可以鞏固和發展起來的,關鍵是什么體制;另一方面,是想研究集體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具備什么條件、進行什么樣的改革才能發展;同時,也需要探討集體經濟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華西、南街和劉莊這類典型村的發展軌跡,可以折射出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也可以對以后農村深化改革的走向提供一些啟示。這里提出幾點,供大家研究討論。
一、關于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本質
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程是整個國家現代化進程的基礎和主體部分,也是最困難的部分。那么,這一進程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一個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嗎?不是。將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僅僅概括為農業現代化進程,進而用農業生產的特殊性證明家庭經營或個體農業的合理性,是以偏蓋全,并由此走向否定發展集體經濟的必要性。包括我國一些研究“三農”問題的權威,也是以此來誤導理論研究、政策制定和社會輿論導向的,而這恰恰是“三農”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的認識上的誤區。我們認為,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最本質的特征是農村的一場產業革命,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根本轉變,是產業結構、社會結構和精神文化形態的全面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只有溶入這一總的發展變革之中,才能最終完成。這一社會變革的全部內容包括:
(1)農村的工業化進程。即在國家的城市工業發展的同時,開辟農村工業化的第二戰場,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向二三產業的轉移。人民公社后期社隊企業的發展和改革開放以后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正是這一進程的本質表現。如果不是從廣義的包括農業工業化的概念上講,而是從發展二三產業的狹義上講,這種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農村城鎮工業化,包括一些大村的工業化,總體上屬于過去毛主席提出的“公社工業化”,而不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村級工業化。
(2)農村的城鎮化進程。農村工業化進程產生的二三產業的集聚效應,推動農村的城鎮化,推動農民的離土和城鎮化轉移、積聚。農村小城鎮建設是這一進程典型形式。這里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西方城市化進程,即農民破產,轉移到城市成為產業后備軍;而是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鄉鎮統籌組織下,農民有序的向原有城市以外的鄉鎮二三產業集中區域轉移和集中的過程,在廣大農村地區形成很多新的小城鎮的生長極。當然,這并不排除一部分農民通過各種途徑向原有大中城市轉移。
(3)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在前兩個進程的作用下,農業開始向產業化規模經營發展(也可以是家庭為主體的規模經營),向不同區域的專業化分工發展,形成不同區域的不同主導產業和產品,并形成各自的產業鏈條和標準化生產,最終使面上的一般農村轉變為發展產業化現代農業區域;
(4)城鄉關系的一體化進程。上述三項進程的發展,必然突破原有的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向城鄉一體化的方向演進,并最終完成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轉型。華西、南街、劉莊這類典型,實際上都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這些一般規律的典型表現,但是目前只能在村這一級演進著,一般還不能突破村域的局限,只有華西村擴展了周邊的20個村,開始了大華西的發展進程。
“三農”成為問題,大家眾說紛紜。其實根子在于把農業現代化等同與整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沒有看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范圍內基本解決糧食問題以后,農村現代化進程已經由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階段轉向農村產業革命階段。正是由于對這一發展階段上的重要的質的變化認識不足,仍然用農業生產與家庭經營相適應的所謂理論主導一切,不承認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恰恰是農村集體經濟鞏固和發展的新的產業和經濟基礎,不承認集體經濟體制恰恰又是完成農村產業革命進程不可缺少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機械地照辦西方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的模式,結果導致私有化思潮的泛濫,集體經濟的瓦解,使農民失去組織依托,陷入一盤散沙的境地。
二、關于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的歷史階段
從總體上講,或者從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趨勢,而不是從政策和體制轉變的角度上講,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必須經歷三個繞不過去的大的歷史發展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來到1984年,是奠基和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是以糧為綱的農業經濟發展階段,對應的是國家的城市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階段。所以,這一階段農村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是解決農業的糧食生產問題,是吃飯和支持國家工業化的問題。所以,需要進行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我們不能用現在的條件和標準去衡量過去,只能從當時的歷史前提出發,從當時的實際出發,才能看清這一發展階段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由于過去曾經出現過“左”的錯誤就全面否定這一歷史階段的客觀性,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從全國來看,這一階段的目標在1984年最終實現了,最根本的標志是在全國范圍內糧食問題基本過關。這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但是,由于過去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和“左”的政策的影響,這個階段被延遲了。這一延遲,實際上也是將農村產業革命的階段推遲了,特別是對發展社隊企業的批判,造成了很多農村集體經濟增產不增收,使農村集體經濟不能得到農業以外的二三產業的經濟支撐,農民分配水平長期不能提高,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華西、劉莊這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典型,無一不是農業基本建設的實干者,他們的經歷,極具那個時代的本質特征。但是,考察他們的歷史發展軌跡,這些老典型之所以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恰恰又在于他們在完成農業基本建設以后,在農業問題基本解決以后,及時地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發展了多種經營和社隊企業,開始了集體經濟最初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實際上提前進入了農村產業革命進程。
(2)在全國糧食問題過關后,農村現代化進程從整體上全面進入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實際上是開始了我國農村的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這一階段農村的主要矛盾和任務已經不是解決吃飯問題,而是農民增收和致富奔小康的問題,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二三產業的經濟基礎問題,這些問題在本質上是農村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所以,以糧為綱的農業經濟已經不是農村經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農村的產業結構變革已經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上升到主要地位,這就使整個農村現代化進程展開為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并最終向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這一階段的主要標志是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和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在整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是城市工業和農村工業同時并舉的階段。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郊區,還有一個城市郊區化擴散趨勢對郊區經濟社會的深刻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被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擁護,正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這一發展規律的集中反映。但是,進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以來,這一發展進程由于失去了集體經濟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鄉鎮集體企業又大面積私有化,使我國農村陷入了“三農”問題的矛盾之中。農村、農民的城鎮化、城市化進程也陷入尷尬境地,城鄉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說明我們的政策和體制沒有跟上農村產業革命的進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影響了這一進程的健康發展。相反,華西、劉莊這些典型,卻在集體企業私有化的大潮下,堅持集體經濟的大方向,并不斷地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實力越來越強,不但根本沒有什么“三農”問題,甚至比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還要高。
(3)出現“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城市化道路出現了問題,農民不能順利有序地離土進城、進鎮,陷入一種混亂狀態,這就使得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程進入第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即城鄉統籌下的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階段,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我們現在實際上處于向這一階段的轉變過程中。
如果我們從農業現代化的角度看,人們都承認我國農業人口太多,需要有大量農民轉移出來,才能使經營農業的農戶逐漸達到合理的經營規模,發展成真正的專業農戶,成為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這就是我國農村必須經過產業革命階段的必然性。農村產業革命的進程也就是農民的產業轉移和城鎮化轉移的過程,同時也是為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的過程。那末,農民轉移到那里去?一個是原有的大中城市,一個是在農村地區生成一大批新的中小城鎮,原有城市的擴張和新型小城鎮的發展,成為農民城鎮化轉移的載體。但是我們看到,由于鄉鎮集體企業的私有化和發展勢頭的減弱,以及公社體制的廢除,造成農民在本土向小城鎮轉移、積聚的吸引力下降和路徑的阻斷,農民只能以打工的形式涌進大中城市,出現全國性的民工潮。但是,已經涌進城市的農民工又根本不能轉變為城市居民,只能是雇傭勞動者。在農村內部,轉移的農民一樣以打工者的身份出現在發達地區的農村。這就產生了南街、劉莊這些工業化、城鎮化的村有多出自己幾倍的農民工,而應該發展產業化現代農業的一般農村仍然發展不起來的現象。所以,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工業和農業關系的斷裂,是城鄉關系的斷裂,包括新型小城鎮與周邊農村關系的斷裂。這才是新形勢下產生“三農”問題的根本原因。
所以,新階段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從全國的城鄉關系、工農關系上看,要解決城鄉統籌基礎上的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的問題,逐步結束從農村索取太多的局面;從農村內部來看,根本問題是解決農民的組織化問題,逐步結束農民一盤散沙的局面;而后者又為國家對“三農”的支持提供必不可少的組織載體。
三、關于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
實際上,現在農村的主題仍然是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這種變革必然使傳統農村發生深刻的分化,不論是村莊的社會形態,還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是難以避免的。在經濟上,象華西、劉莊、南街這樣的村,順應了農村產業革命的歷史潮流,走上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道路;而在另一些村莊,則只能由傳統農業向產業化現代農業發展。在社會形態上,工業化、城鎮化的村就成為人口和勞動力的流入區,成為小城鎮的生長極,而一般農村就成為純粹的人口和勞動力的流出區。所以,社會分工必然使一部分農村發生階段性衰落和原集體經濟的萎縮,象小崗村那樣。但是,問題在于,這種分化演變是在什么樣的農村體制下發展?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在農村退到家庭分散經營以后,集體不但失去統一經營的功能,而且連提供各種社會化服務的功能也被弱化,農民實際上成為個體農戶,并在此基礎上自發的分化演變。農民所面對的基本上是城鄉已經大面積私有化以后形成的資本的力量,絕大多數的非農轉移只能成為雇傭勞動者,即現在的農民工,形成既離不了土,又進不了城的尷尬的兩棲狀態。農民的城市化、城鎮化進程和農業的產業化進程同時陷入困境。另一種是,國家在真正堅持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承包制的同時,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態的公司化和合作化新的集體經濟,特別是在鄉鎮層次培育新的生長極,培育公司化的二三產業的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進程,靠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農民的二三產業和城鎮化轉移,同時又能輻射、帶動周圍農村的農業的現代化和產業化。在制度設計上,工業和農業、城鎮和農村應該是一個能夠相互連接、相互促進的完整的系統,而不是割裂這種關系。這就需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新的體制支撐和集體經濟的組織載體,需要引進產權制度、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合作經濟制度等新的機制和組織形式。現在體制上的問題是兩個層面,一個是戶自為戰,一個是村自為戰。戶自為戰的制度安排使農民在市場面前形成出一盤散沙的態勢,小崗村就是這類典型。華西、南街和劉莊這種類型屬于村自為戰,靠集體發展起來了,避免了戶自為戰的弱勢。小崗村學不了華西、南街,是因為完全是兩股道上跑的車,一個在私有化的路上,一個還在堅持集體化;一個是戶自為戰,一個是村自為戰。但華西、南街、劉莊這種類型也一定的局限性,即單個村莊規模的局限性,缺乏人民公社那樣的規模和體制及組織形態。所以,華西只能逐步合并周邊的村莊,形成大華西。他們是農村人民公社被解散以后逼出來的一種結果,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種特殊類型的代表。這說明村自為戰也具有局限性,只適用少數能夠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農村,而多數一般農村在私有化的道路上的衰敗則必然成為一般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此類村莊不超過7—8000個。因為就農村產業革命進程來說,農村工業化(狹義的)和農村城鎮化進程是不可能在村一級或者說在全國幾十萬個村全部實現的,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所以,想讓每一個村都發展的象華西、南街、劉莊一樣,只能是幻想。如果從理論上假設,全國這樣的村發展到5萬個,每個村帶15個村,即使低于華西村帶20多個村的水平,那么,我國的農村現代化也就可以基本實現了。但這種假設只能證明簡單化地解散人民公社的做法是多么短視。我們現在既沒有這么多工業化、城鎮化的村作為生長極、積聚點,也沒有將這種類型的村莊與周邊一般村莊聯結起來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原有的組織資源也已經基本喪失。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說明我們的制度安排有一種缺失,缺少跨村域、村級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正是因為缺少這種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才使這兩種極端的類型不能互相聯系起來,而是各自走著不同的道路。所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一盤散沙的無序狀況是一個核心問題。這需要大量的體制創新和組織創新,如農業的產業化組織體系的建立,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的發展;城鎮化類型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和產權制度改革,探索用股份制產權制度建立跨村級的在更大用范圍內的聯合機制;農民土地承包權有組織的股權化流轉集中,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有序和組織化以及普及社會保障等等。
四、關于大城市郊區農村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
大城市郊區農村現代化進程同樣具有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但同時又具有大城市郊區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可以初步列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除發展產業化現代農業以外,都市型現代農業占有相當比重。這是由大城市產生的對農產品更高的消費需求和休閑、度假、觀光、體驗等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城市生態環境需求所決定的。所以,大城市郊區的現代農業更多地帶有都市型農業的特征,農業由原始的生產功能向社會服務功能和城市生態環境功能快速拓展。
第二、大城市郊區農民的城市化進程既具有農村工業化推動的主動型城鎮化的特征,如小城鎮建設;又具有大城市擴張和直接輻射所推動的被動型城市化特征,甚至這種被動型的特征更為突出。如近郊區、區縣新城周邊地區以及承擔中心城市擴散的重大功能的地區,常常整村、多村或整個鄉被城市化。這就產生了完全不同于一般農村地區小城鎮發展的被動型城市化類型,實際上是我國農村城市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有很多特殊性,需要專門進行研究解決。
第三、大城市郊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幾個合流的態勢,如郊區的城鎮化進程與大城市的郊區化(逆城市化)合流,并被大城市的郊區化所主導;郊區的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進程合流,并被城鎮化進程所主導;郊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社會結構轉型合流,社會結構轉型逐漸成為主導因素等。所以,要把握大城市郊區現代化進程的特殊規律,必須從經濟、政治、社會和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揭示其特殊性。
第四、城鄉一體化進程和整個郊區現代化進程快于一般農村地區。這是由于郊區既有由下而上的發展的推動力,又有大城市郊區化即城市功能和產業轉移擴散的拉動力;在發展類型上,既有小城鎮發展類型,又有城市直接擴張造成的被動城市化類型,而城鄉二元體制的矛盾在被動型地區是最先明郎化的。在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能力上,大城市也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大城市郊區是最先突破城鄉分割二元體制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的地區。
不論是從整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般規律上看,還是從大城市郊區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來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都是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既是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又是農村社會結構的轉型,需要新的體制支撐和組織載體,以解決目前的無序化狀態。如:城市化、城鎮化地區原農村集體經濟的改制、轉型向城鎮現代企業制度過渡問題;以鄉鎮為單位統一配置資源,實現產業和人口的集中問題;以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為載體,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組織體系問題;一般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改造問題等等,都應該比其他地區更早地積累起實踐的經驗,在體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五、關于把握發展規律和體制創新要研究的四種類型
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具有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特殊規律,所以必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農村現代化。要弄清這些特殊規律,并在把握特殊規律的基礎上創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體制,就要研究以下四種不同的發展類型及其相互關系。
第一、主動型工業化、城鎮化類型。華西、南街、劉莊都屬于這種類型,是在農村鄉鎮企業發展的基礎上由新農村走上工業化、城鎮化的道路,完成農村產業革命的進程。城鎮化類型目前發展需要研究的問題是,(1)、典型村與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沒有內在聯系,將來的趨勢是什么?(2)、鄉鎮特別是建制鎮行政中心所在地的村莊產業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緩慢,很少同時形成區域經濟中心,成為經濟、人口積聚的內核,也缺乏積聚的體制和機制。(3)鄉鎮一級也不是簡單地弱化政府職能的問題,而是通過轉變職能,強化服務,使鄉鎮行政中心同時也成為區域經濟中心,成為區域內的經濟和人口積聚內核。
第二、被動型城市化類型。指原有大中城市擴張所覆蓋的郊區農村,不論原來的基礎如何,注定要被城市化,必然要被融入城市的經濟、社會中。這些地區又有不同于城鎮化地區和一般農村地區的特殊性。目前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如:由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的產業升級,包括土地權益在內的集體經濟組織的產權制度改革,城市化舊村改造中村以上范圍的相對集中布局,由農村管理體制向城市管理體制的轉型,企業化的經濟組織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分離和公共財政的延伸等。
第三、現代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類型。指一般農村地區中可以生產某種大宗農產品的區域化、專業化、產業化地區的農村,并已經在產業分化和區域分工中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的地區,是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區域。目前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區域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的確立,圍繞主導產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產業化組織體系的發育,農民非農轉移的方向、方式,土地相對集中和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區縣、鄉鎮涉農事業單位和鄉鎮職能的改革轉型,鄉鎮職能弱化或撤消是否會進一步造成農村社會的混亂,產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及發展趨勢等。
第四、承擔生態功能或產業未分化定位的類型。指由于承擔生態環境等社會功能而產業發展受到很大局限性的地區,或由于自然條件的極端惡劣而不可能發展經濟產業的地區,這些地區的農村是國家公共財政應該重點補貼或救助的類型。
以上四種類型不但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需要分別進行研究,弄清各自的特殊規律,而且,這些不同類型之間在整體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必然的聯系,甚至存在著一定的互為條件的關系。只有弄清這些聯系和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把握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基本規律,進而為農村現代化進程尋找更適合國情的體制支撐和制度安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