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賬算入GDP增長刻不容緩
2010年04月08日 21世紀經濟報道
核心提示:據專家介紹,中國前30年對水利建設較為重視,但后30年較為放松,目前很多農村還在沿用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設施。
“把水賬算入GDP增長已經刻不容緩了!”4月8日,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在全球氣候變化與中國水安全圓桌會議上大聲呼吁。
此言的背景,是自2009年入秋以來,中國西南五省區持續的干旱。這只是近年來氣候變化給中國帶來的一系列超強臺風、特大暴雨、山洪災害等極端災害事件中的一個。
在這些災害事件的影響下,水資源的供需關系悄然改變。劉燕華的呼吁也因此而來:每發展一個單位GDP所帶來的水資源消耗量不能再被忽視。
對劉燕華的這個意見,水利部部長陳雷當場回應稱:要全面加強水資源的綜合管理,把“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
院士示警:北方將越來越旱
在全球變暖的話題成為世人關注的聚光燈焦點的同時,我國的水資源系統已經悄悄改變了原有的面孔。
根據陳雷的介紹,自2009年入秋以來,中國西南地區五省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干旱,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5-9成,主要江河水量較多年同期偏少3-8成。比較嚴重的云南、廣西和貴州的干旱已經持續半年之久。雖然近期西南地區有一些降雨過程,但是對旱情的緩解作用并不明顯。
西南的旱情尚未緩解,全國其它地區的旱象也開始露頭。截至水利部4月6日的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達到807萬公頃,全國因旱飲水困難人數達到2593萬人,是多年同期的2倍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分析,區域干旱的加劇是因為全球變暖導致了地表潛熱增加,從而水分蒸散發增強,由此造成高溫熱浪及干旱時間頻次增加,范圍擴大。
據他測算,如果按照目前的側重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到2050年,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將進一步改變,北方缺水的情勢將進一步加劇,南澇北旱格局不會改變,而我國洪澇災害發生的幾率也可能增加。
同時,溫度升高造成的需水量增加,將使得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質也將進一步惡化,從而影響供水安全。
世界銀行北京代表處高級水專家蔣禮平向本報記者表示,我國的水問題簡單來說主要分三種:洪澇、干旱和水污染。但是當前的氣候變化已經使得這三種因素開始交叉影響,水資源的變化情況變得很復雜。單純的治理措施不能治本。因此,對癥下藥,需要綜合的管理體系。
業內專家稱:
水利建設30年欠賬
在積極制定水資源綜合管理體系的同時,陳雷表示,本次的西南大旱暴露了中國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資源調蓄能力不高,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
據業內專家介紹,我國建國60年以來,前三十年對于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非常重視,許多工程得以落實。但是后面的三十年則放松了相關設施的建設。在本次遭受旱災的地區,很多農村還沿用著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設施。
核心提示:據專家介紹,中國前30年對水利建設較為重視,但后30年較為放松,目前很多農村還在沿用十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設施。
據陳雷透露,在全力開展抗旱減災工作的同時,當前,全國和地方的抗旱規劃,以及西南五省水源工程規劃和小型水利設施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都已經開始啟動。近期將開工建設一批控制性骨干工程和中型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以提高水資源配置的調控能力。
雖然水資源綜合管理制度已經在氣候變化的嚴峻逼迫下呼之欲出,但是前述業內專家表示,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在理順基礎設施建設瓶頸的基礎上,才能讓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補貼發揮應有的作用。
據上述不具名專家透露,在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洪水之后,河流防汛抗旱應急問題受到各級部門的重視,數額巨大的防洪資金、水利建設資金紛紛下撥到各地,但是由于水利設施基礎的大規模缺乏,這些資金有相當一部分無法有效的發揮作用。
比如,雖然興修了許多大型的水利樞紐,但是在最后的審計工作中,這批資金甚至未能如數下撥,也出現了一些濫用的現象。
業內專家認為,為了避免重走彎路,合理的利用中央下發的抗旱資金,應當站在長遠的角度,從基礎出發,而不是指望一蹴而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