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貼出了一則新聞:“在湖北十堰鄖縣的一個村里,一個年輕人‘宅’死家中。他曾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小時候非常聰明、聽話,成績優秀,年年是三好學生。但1995年畢業后因為對工作不滿而棄職,漸漸懶散到不做事、不燒飯,能將時政大事說得頭頭是道,卻又將自己活活餓死”。(聯系上文,細心的網友會發現:標題中似乎出現了一個錯別字,應該是‘宅’死家中。按照“不爭論”的規則,我們姑且各自保留觀點。)
消息稱:“不久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竟有65%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這樣的數字,和它背后牽連的社會問題,已不可小覷。而人民網關于年輕人‘啃老’行為的網調中,更有超過半數網友認為‘就業難、生活壓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網友反對啃老,認為年輕人應該自立自強。年輕人群體對于‘啃老’高認同和理解,更讓人憂心忡忡”。
文章開頭極具誹謗之惡毒:“這是一則可以被野史筆記收錄的荒謬笑話”。
啊呸!不要跟我們“不明真相的群眾”講什么 “一則可以被野史筆記收錄的荒謬笑話”,我們“極左”只相信爾等的嘲笑不過是末日的瘋狂!
——這個時代的人們,沒有親歷南京大屠殺那一刻殺人競賽獲勝者的獰笑,卻有機會目睹年輕的餓殍慘遭“五毛”二鬼子“鞭尸”:什么“大學生‘宅到餓死’不僅僅是個荒謬的笑話”(——引文標題),什么“大學畢業14年不工作有吃有喝,不知道這是個什么典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羞恥”云云。
不知道文中這位大學生“宅家”在“沉迷”什么?既然作者承認“是因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僅僅因為懶惰成性?當事人已去,未經科學研究,很難再予證實”;那么,作者有什么理由對“啃老族”被餓死泰然自若,卻因“年輕人群體對于‘啃老’高認同和理解”而“憂心忡忡”?是什么利益驅使爾等為此“憂心忡忡”?誰知所謂“懶散到不做事、不燒飯”、“姐姐在他身后傷痛地表達的愿望(只是希望來世“他做一個勞動的人,能自食其力)”,是否純屬作者的全權代言!何況即便完全出自“姐姐”之口,對如今“啃老”等社會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姐姐”是否屬于“不明真相的群眾”, 仍有待考證!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在不失時機地制造“不明真相的群眾”:他對中國65%家庭的孩子“啃老”的原因給出的定性,“是因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僅僅因為懶惰成性”、“習慣了‘宅’和‘啃’,甚而將它當成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
孩子是國家的主人,誰有啃老嗜好?誰甘愿“客”死家中(或曰“宅”死家中)?賣國賊瓜分了孩子們的財產,又來污蔑孩子們不肯做亡國奴是“心理或精神不健康”、“懶惰成性”,這個邏輯無疑是說,既健康又勤勞者唯有他們賣國賊。真是臭不要臉——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么不要臉的!
作為“高認同”中的一員,本人以為:倘若他從“恩格斯”的手中接過了馬克思的筆,那么,他就是復活了的馬克思;倘若他們在深刻思索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真理,我們便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正向我們走來……這樣的人不應該有吃有喝,誰應該有吃有喝?!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洋奴買辦、漢奸走狗們焉能看到里面的人在工作?又何須帶路黨看到他們在工作?“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只管拿上“唯恐天下不亂”、“莫須有”之類貼條,去為皇軍“工作”好了。皇軍的大大的有賞,何只有吃有喝?何只14年“有吃有喝”?然而,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誰能不為爾等羞恥?作為一個爾等中國人,如何能不感到羞恥?!——遑論在復活了的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者面前。
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不曾稍有懈怠,毛主席也曾一再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只是有待尚未“餓死”、抑或又“復活”了的馬克思(爾等要稱之為“宅男宅女”、“啃老族”也無所謂)在適當的時候揭開謎底:毛主席的“階級斗爭”就是打狗!將叢林化、獸性化了的社會重新還原為人類社會,也正是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在特色時代的首要工作。急什么,活得不耐煩了么?!
附文:人民網評:大學生“宅到餓死”不僅僅是個荒謬的笑話
作者:姜泓冰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間
這是一則可以被野史筆記收錄的荒謬笑話,卻也是叫人難以忘懷的凄慘故事——在湖北十堰鄖縣的一個村里,一個年輕人“宅”死家中。他曾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小時候非常聰明、聽話,成績優秀,年年是三好學生。但1995年畢業后因為對工作不滿而棄職,漸漸懶散到不做事、不燒飯,能將時政大事說得頭頭是道,卻又將自己活活餓死。
不是歷史,是現實。這個叫王小林的年輕人,兩天前才被發現已餓死家中。當初,為了成就他讀大學,母親十分辛苦,姐姐早早輟學,連父親病亡都怕耽誤了學習而遲遲沒有告訴他。原本該是寄托了全家人擺脫貧寒艱難生活、翻身得幸福夢想的他,最終變成了家里人的拖累乃至噩夢。母親避走,姐姐在他身后傷痛地表達的愿望,只是希望來世“他做一個勞動的人,能自食其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王小林離職甘當“宅男”、不肯自立謀生,是因為心理或精神的疾病,或者僅僅因為懶惰成性?當事人已去,未經科學研究,很難再予證實。但將其作為已成為日漸普遍社會存在的“宅男宅女”、“啃老族”現象的一個案例來觀察,或許會有些意義。“宅”到餓死,發生機會自然很小。更多“宅一族”、“啃老族”通常棲息在城市中,平滑或壓抑地過著自己的窄小日子。有人積極地尋找工作,也有人漸漸習慣了“宅”和“啃”,甚而將它當成一種新的社會存在方式。
不久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竟有65%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這樣的數字,和它背后牽連的社會問題,已不可小覷。而人民網關于年輕人“啃老”行為的網調中,更有超過半數網友認為“就業難、生活壓力大”,“啃老”可以理解;只有30%網友反對啃老,認為年輕人應該自立自強。年輕人群體對于“啃老”高認同和理解,更讓人憂心忡忡。
缺少收入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啃老族的“宅”,挾著明顯的負向能量、消極心態,“宅家里太久了,會有生活沒有任何意義的想法”,一位年輕網友這樣說。在這個原本人際關系疏離、缺少信任的網絡時代,“宅”久了,若想重新融入社會,會難上加難。
需要認真對待“宅男宅女”和“啃老”現象,絕不僅出于“坐吃山空”的物質考慮。以往30多年間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財富積累與“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年輕一代“啃老”提供了可行的物質基礎;大學擴招后的就業難、年輕人收入敵不過生活成本的躥升,則讓他們不得不“啃老”。除了像王小林這樣生在貧寒農家的個例,多數人并無短期內“餓死”的危機。
但一個國家有這樣大比例的“啃老族”,必須要在創造就業崗位、提供公平公開就業競爭環境等方面做出長期、持續的努力,讓盡可能多的年輕人走出校園后能夠看到自力更生乃至人生獨立、成功的希望,有發展的奔頭。同時,也要深刻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有那么多成長時“聰明”、“聽話”、“三好”的孩子,竟爾在接受了十幾二十幾年教育之后,罔顧親人、缺少負責任感和艱苦奮斗勇氣,而不能成人?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442517.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