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年朋友談人生
不同時代的青年有不同的理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很多的青年從繁華的大城市跑到貧瘠的延安,他們的理想是:探索出一條能拯救飽受欺凌的中華民族的道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其代表。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青年的理想是“拯救全世界受苦受難的民眾”。對這種“形而上”的崇高理想,現在的青年是要嗤之以鼻的,他們的理想大多是“形而下”的。比如10年前如果你問一個80后青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她也許會回答:當明星。而今天當80后中年齡最大的一批人率先進入而立之年的時候,你再問他/她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80后這代人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他們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嬌慣,溺愛,從物質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童年是很幸福的,沒受過什么苦。然而當他們要獨立撐起一個家庭的時候,卻大批的淪為了房奴,車奴,卡奴,孩奴,蟻族。。。“從小受寵,長大為奴”,是他們對自己的無奈的自嘲。可以這樣說:80后一代的主色調已經從輕薄的暖色調漸漸轉變為沉重的暗色調。
中國的改革是以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榜樣的,發達國家的橄欖球型的社會形態,即以中產階級為消費主體和社會道德支撐主體的穩定的社會形態一直受到中國自由主義者所稱道并引為榜樣。但這種社會形態其實是不能長期穩定的,就拿日本為例,日本產生于50-70年代讓他們引以為豪的號稱“一億中流”的群體正在加速分裂。往上或往下,但往上是難之又難的,極少中產可以躋身于上流社會,大多數是往下。去年出版的一本《下流社會》的書受到日本人的廣泛關注,許多人對書中提出的中產階級“下流化”(向下流動)產生共鳴。橄欖球型社會形態正在往金字塔型社會形態演化,而同樣的情形也正在美國發生。
現在回到中國,產生于90年代初的中國白領,曾經引領中國的潮流,他們的消費方式,他們的婚姻觀念,甚至他們的小資情調都曾引領時尚。但今天,白領的生存狀況卻愈加艱難,工資不高卻出手闊綽的黑領正在迅速崛起并取代他們而成為社會羨慕的目標。對此,大多的白領或準白領卻依然陶醉于他們的小資情調中,似乎并不影響他們興致勃勃地談論“阿曼尼”和“法國玫瑰”。可以說在中國,中產階級還沒有真正地產生就已經開始消失。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不是一篇小文能說清楚的,這里只談現象,和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
面對此種狀況,我們的青年大概分為兩種:
1. 默默忍受,變得頹廢。“宅男”“宅女”應運而生,他們不愿想得太多,他們懶得出門,喜歡獨處,常吃零食與快餐,他們可以呆在家里一整天或數天打電腦游戲。
2.對現狀不滿,希望改變。他們相信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成為中產階級,甚至躋身上流社會,他們遵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祖訓奮力打拼,他們沿著主流精英們指出的“知識改變命運”的光明大道努力前進。然而這和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的理想沒有兩樣,想一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吧,這兩句話所要表達的思想,甚至實現途徑有何不同嗎?只是,幾千年來有幾人成為了人上人呢?所謂的成功者只不過是作為更強者的工具來控制更弱者而已。本質上還是一個“奴”字,而不能稱作真正的“人”。
我想提出的問題是:除了這兩種以外,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嗎?親愛的青年朋友們,你
們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甚至人類的希望,你們愿意思考這些問題并做出回答嗎?
2010年1月18日
此文部分內容抄襲了水泥網友的文章《中產階級青年的失望和不滿》,還望水泥網友不要告我侵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