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的批注
(1959年12月10日~1960年2月9日)
毛澤東在1958年11月鄭州會議上,在1959年8月廬山會議上,兩次向全黨干部建議讀書,讀斯大林寫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社會主義部分”。廬山會議以后,毛澤東覺得國內、黨內的問題解決了,有條件讀書和研究理論問題了。1959年12月上旬,他指定陳伯達、胡繩、田家英和鄧力群同他一起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下冊“社會主義部分”。《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自第20章起至第36章結束,共17章。毛澤東研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的談話和批注,涉及兩大問題:一個是蘇聯42年的歷史和現實,一個是新中國10年的歷史和現實。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當然,受當時國內實踐經驗和個人認識的局限,有的觀點也未必妥當。但無疑的,毛澤東研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的談話和批注,是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尤其是毛澤東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談話和批注的內容十分豐富,在這里,我們摘編如下,以一斑而窺全豹,可以看出毛澤東思想及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邃和見解的精辟。
第一節“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基本特點”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必然性
“各人民民主國家正根據每一個國家的特殊條件,在社會主義已經在蘇聯取得勝利和存在著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更為有利的新的歷史環境中解決的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毛澤東對這一段的批注是“對”。
“向社會主義過渡——盡管這種過渡的具體形式可以有各種各樣——必然是一個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勞動群眾的統治代替資產階級的統治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過程。”毛澤東對這一段話的批注是“同意”。
“和鼓吹‘資本主義長入社會主義’的改良主義不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教導說,由于資產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的對立,由于勞動和資本的利益的對抗,沒有無產階級革命,沒有工人階級的政治領導(無產階級專政),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很好”。
“最初主要是解決一般民主主義的任務,同時,在許多情況下,革命在最初階段主要是資產階級民主性質的,只是后來才逐漸地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革命。這要由每個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水平、有沒有資本主義前的形式存在、階級力量的對比和政治情況等來決定。”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要研究”。
……列寧指出,要使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個國家內取得勝利,只要具有像革命前的俄國那樣的中等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就可以。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很對”。
“資本主義前經濟形式占優勢的國家里,由于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幫助,也可以勝利地解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
“列寧科學地論證了在社會經濟方面落后,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國家,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有可能走非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這些國家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枷鎖后,可以避免漫長而痛苦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這是什么意思?還不是社會主義道路嗎?我們沒有這樣講過。”
“無產階級革命已經獲得勝利的先進國家的幫助給它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毛澤東對這句話的批注是“?”。
二、無產階級專政是建成社會主義經濟的工具。
“既然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建立以生產資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和消滅一切剝削,它就不能不根本改變政權的性質,催毀壓迫勞動群眾的舊的國家機器,建立能夠保證建設新經濟的國家。”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為“很好”。
“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政治的上層建筑,是由于社會在經濟上迫切地需要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而產生的。同時,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工具,對經濟發展起巨大的影響,它是一個極其偉大的力量,它旨在消滅舊的資本主義的基礎,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戰勝資本主義的經濟形式。”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講得好,使人高興”。
“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就在于進行創造性的、建設性的、組織的和教育的活動。列寧教導說:工人階級和勞動者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積極的工作或建設的工作,就是要把極其繁雜和精密的新的組織系統建立起來,對……產品進行有計劃的生產和分配。”毛澤東認為“這段話的引用與愿意不符”。
“無產階級國家的形式,隨著某一個國家所形成的革命特點而各不相同。蘇維埃政權是列寧所發現的和全國工人階級革命創造性所建立的無產階級專政形式,這種形式在第一個勝利地實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俄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是必要的。在世界發展的新條件下,在蘇聯取得社會主義勝利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粉碎法西斯主義以后,人民民主制度這種類型的無產階級專政在歐洲和亞洲一系列國家中取得了勝利。”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當然不能不產生多種多形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個,就是無產階級專政。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值得研究”。
三、社會主義國有化。
四、過渡時期的經濟成分和階級。
“中農的比重較革命前日益增長,而貧農和富農的比重則逐漸減少。中農成了農業中的中心人物。”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有問題”。
“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指出:‘黨極重要的決定著整個革命進程的政治任務,就是要極注意地和最細心地保護和發展工人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毛澤東對之批注是:“這段話,特別是后半句,講得很好。”
“只有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才能保證資本主義經濟形式的消滅和社會主義的勝利。”毛澤東對之提出的批注是“如何來的”。
“除農民之外,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工人階級也要把勞動者的一切其他階層——勞動知識分子,城市小資產階級群眾首先是手工業者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工人階級在盡量擴大工人和農民的新知識分子的隊伍時,也努力吸收舊知識分子,包括資產階級專家在內,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不講改造”。
“不能一下子就在一切經濟部門中以社會主義經濟代替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在失去自己的統治以后還保持著一定數量的金錢和物資,同相當多的舊專家保持著聯系。它依靠著國際資本的運行,國際資本企圖在已經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國家內恢復資本主義。
“過渡時期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前者是新生的,但是開始還弱,未來是屬于它的。”
毛澤東對這兩段話的批注是“對”。
在過渡時期的經濟生活的一切領域中,都按照“誰戰勝誰”的原則展開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斗爭。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不只經濟生活”。
五、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產生。
“‘誰戰勝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那么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的作用范圍就還受到限制。”毛澤東對這段話打了個“?”號。
“社會主義成分中的基本建設投資”是“根據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規律進行的”。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基本規律呢”?
“共產黨以列寧的下列原理為出發點:蘇聯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所必須的和足夠的一切,俄國技術上、經濟上的落后,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是完全能夠克服的。黨認為工人階級同農民聯盟,在政治上已經粉碎資本主義之后,也完全可以在經濟上戰勝本國的資產階級,可以消滅剝削階級和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歷史經驗完全證實了列寧的這些原理的正確性。”毛澤東對這段話的批注是“好”。
“看我們在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最終平定剝削者的一切反抗,保證自己完全鞏固,政令能充分實行,在大規模集體生產和最新技術基礎(全部經濟電氣化)的原則上改組全部工業的時候,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的鞏固才能認為是有了保證。只有這樣,城市才有可能給落后而分散的農村以技術的和社會的根本的幫助,并且在這種幫助下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農業勞動的生產率打下物質基礎,從而用實際的力量并且為了小農自身的利益鼓勵他們過渡到大規模的、集體的、同機器耕種的農業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列寧這段話很對”。
“列寧的社會主義建設計劃是以盡力發展國營工業和發展經濟之間的經濟聯系為前提的。”毛澤東在這段話的旁邊批注為“好”。
“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提出了下列任務:‘必須從市場的存在出發并考慮到市場的規律,掌握市場,通過有系統的、深思熟慮的、建立在對市場過程的精確估計之上的經濟措施,來調節市場和貨幣流通。’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順利地完成了這項任務。”毛澤東對之的批注是“什么經濟措施”。
“它們能夠在沒有國內戰爭和外國武裝干涉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好這樣講”。
“由于歷史進程的曲折而不得不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那個國家愈落后,它由舊的資本主義關系過渡到社會主義關系就愈困難”。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能這樣講”。
五、歐洲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這一時期所進行的沒收戰犯以及同占領者合作的資本家的財產的工作,不只是打擊了,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所有制打下基礎,工人對于企業中的生產的監督,國家對于對外貿易、原料分配以及產品的價格和銷售的監督,使資本家不能為所欲為,為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準備了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寫得不清楚”。
“革命中反封建措施的比重在各個人民民主國家中是不一樣的。這個比重在保加利亞進行的土地改革中就很小,因為保加利亞實際上沒有地主土地占有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分別是:“多年前已由資產階級實行。”“是誰占有土地呢?”
“人民民主革命發展的這種性質,是蘇聯武裝力量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和人民群眾的民族解放運動摧毀了剝削階級勢力的結果,而國家政權轉到了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勞動者的手中,它保衛了革命的成果。蘇聯的存在使得反對勢力的陰謀難以實現,防止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在人民的力量顯然占優勢的情況下,資產階級雖然也屢次企圖顛覆人民之制度,但不敢進行公開的武裝斗爭。”毛澤東這段話寫的批注是“對”。
“在大多人民民主國家中,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經濟非常落后。在戰爭期間,它們的國民經濟遭到破壞。社會主義改造遇到剝削階級的激烈反抗。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千方百計地企圖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帝國主義反動派發動反對人民民主國家的誣蔑宣傳,秘密派遣特務和破壞分子,組織陰謀和反革命暴亂。”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現在也沒死心”。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亞洲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中國“在革命斗爭的進程中,組成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講戰爭”。
“中國永遠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除臺灣”。
“代銷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現在情況?”
“屬于這類合作社的有農業生產互助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只是萌芽”。
“在這些地區一部分農民從事著原始農業和游牧業這類半自然經濟。”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有專營牧業的牧民”。
“亞洲的所有人民民主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如同歐洲人民民主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一樣,在于所有這些國家都在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前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一是“沒有說清主要特點是什么”;二“這是共同規律”。
第二節“社會主義大工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一、大工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本質。
“或是滅亡,或是開足馬力奮勇前進。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們現在就是要這樣干”。
“沒有發達的重工業,蘇聯就會變成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附庸、喪失自己的獨立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切成果。”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是“日本過去曾長期想把中國變成它的農業附庸國。”
共產黨的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925年)提出了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把它作為黨的中心任務。代表大會的決議指出:“要從下述觀點來進行經濟建設: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從而使蘇聯在資本主義包圍環境下絕不會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經濟附庸,而代之為一個按社會主義方式進行建設的獨立經濟單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法。
“城市居民的自然增加,因農業獲得新技術裝備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形成的農村后備勞動力,是保證工業得到干部的主要泉源。”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三、積累的來源。
“社會主義工業化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是國有化工業、對外貿易、國內國營商業和銀行系統的收入。這些來源的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而日益增長。”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幾個來源平列不好”。
“采用經濟核算,根據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付給勞動報酬,刺激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工作者熟練程度的提高和生產方法的改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原則對”。
四、蘇聯從落后的農業國家變為先進的工業強國。
五、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克列門特、哥特瓦爾德寫道:“像這種忘記了價值規律的作用,因而認為企業的經濟核算和贏利問題、成本問題和價格問題等等都不再起作用的經濟工作人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在我國過去和現在難道還少呢?”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能忘記”。
“每個國家根據本國各種具體條件來發展某些工業部門,就能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從而為迅速提高人民生活福利創造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講得好”。
六、中國和亞洲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土地改革后,農民不再向地主繳納大量的地租,這就使他們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以外,還可以拿出一部分勞動成果來支援工業化。”毛澤東針對這段話的最后部分的說法寫出了批注“是剩余的”。
第三節 “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小農經濟合作化的歷史必然性。列寧的合作社計劃。
“社會主義是把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和集體勞動之上的工業和農業統一起來的社會經濟體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南斯拉夫沒有統一起來”。
“只要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幼小的個體經濟,農村中的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基礎就會保存下來,農村資產階級對貧農和很大一部分中農的剝削就會存在下來。”毛澤東認為此處的“很大一部分中農”“應當是下中農”。
“這種過渡只有在領導全體勞動人民的工人階級取得政權的條件下才能可能實現。”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要把農民引上社會主義建設的軌道,首先應當發展最簡單的合作形式,并從這些低級的合作形式逐步過渡到高級的合作形式,即生產合作社和集體農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合作社中,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是剝削農民群眾的資產階級。”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有這種合作社嗎?”
“‘誰戰勝誰’的問題,也就是工人階級聯合基本農民群眾最后戰勝資產階級的問題。”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如果不實行小商品生產者的合作化,就不能克服過渡時期多成分經濟的矛盾和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小農經濟的大部分不僅不能實現逐年擴大的再生產,而且連簡單生產也不是經常有可能實現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由于水旱災荒,婚喪喜事,人禍等原因”。
“社會主義大工業消滅著資本主義因素,而小農經濟卻經常地和大量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因素。”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小農經濟愈來愈不能滿足城市居民對糧食的日益增長的需要,以及發展著的工業對原料的日益增長的需要,這就妨礙了國家工業的發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邏輯推論下去,也要得出新的結論。”
“要達到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斷增進人民的福利,就必須建立巨大的,具有高度生產效能的社會主義農業,以保證工業獲得原料,居民獲得糧食。”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發展的,同時代而不同”。
“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在城市中建立,在農村中仍保留小農和富農經濟的見解是極端錯誤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可見把小農經濟逐步聯合成以先進技術裝備起來的生產合作社,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的客觀必然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下一步還有一個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過渡的客觀必然性。”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農村自發地跟著城市走,因為城市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農村的小農經濟基本上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同一類型的經濟形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點上,小私有帶有資本主義性質。”
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
“在農業勞動組合中不實行公有化而仍歸集體農莊農戶個人所有的是:住宅,一定數量的產品牲畜、家禽、飼養農民自己的牲畜所必需的建筑物,經營個人副業所必需的小農具。”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提出“商品牲畜?”
“這些公社在當時沒有生命力,因為它們是在技術不發達和產品不足的條件下產生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這是一筆抹殺”。
“在生產合作社中,收入不僅是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來分配,而且也按農民(社員)交給合作社的,但仍為農民私有的土地面積的大小來分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這就是土地入股”。
“但國營農業企業在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各個國家是不同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國國營農場所占比重較小”。
三、蘇聯的全盤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經濟。
“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農業就得到了16萬臺拖拉機(每臺按15馬力計算)。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保證了工業基地的建立,以先進的農業技術供應農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1959年我國有拖拉機四萬五千臺”。
農民“世世代代和自己的私有經濟相聯系,因此必須使他們在實際中確信集體經濟的好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對貧農和力量單薄的中農的土地進行規劃是免費的,是由國家出錢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里所說的‘力量單薄的中農’,即我們所說的下中農”。
“從最簡單的合作形式逐步過渡到較復雜的合作形式,從低級形式的生產合作社逐步過渡到高級形式的生產合作社,逐漸使農民群眾做好了準備,從個體經濟過渡到公共經濟,從生產資料私有制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過渡到在自我管理的民主基礎上經營集體經濟。”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很對”。
“蘇聯小農經濟向普遍合作化的過渡,要求堅決粉碎富農的反抗。富農對蘇維埃政權的農村政策的反抗,在1927~1928年特別加劇起來,因為那時蘇維埃國家在糧食方面遭到了困難。富農對收購糧食實行抑制,對莊員、黨和政府的工作人員采取恐怖手段,縱火焚燒集體農莊的建筑物以及國家的谷倉。堅持反對富農和保衛勞動農民科學的政策,把貧農和中農群眾團結在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的周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講階級斗爭好”。
“‘誰戰勝誰’的問題不僅在城市中而且在農村中也得到了解決,社會主義取得了勝利。在國內,資本主義復辟的最后根源被消滅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完全不對”。
“它在一個最廣大最必需而又最落后的國民經濟部門中,即在農業中,給蘇維埃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業開始在與工業同一類型的基礎之上,即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沒有糧食,怎么得了!”
“共產黨粉碎了托洛茨基的規定高昂的工業品價格和過重的農業稅率來剝削農民的方針,也粉碎了布哈林的扶植富農和使經濟建設‘自流’的右傾機會主義方針。”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那讓他們冒尖”。
四、蘇聯從小農經濟國家變為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的國家。
“集體農莊制度保證了農產品的大量增加和農業的高度商品率,這對供應國家食物和原料有重要的意義。1938年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谷物生產的商品率為谷物總產量的40%,而在1913年谷物生產的商品率僅為26%,同時,貧農戶和中農戶糧食的商品率僅為14.7%。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有不斷擴大生產的巨大潛力。它們不會遭到銷售危機,因為,隨著人民物質福利的不斷提高而來的是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國1955年商品率約占三分之一,到1959年由于產量增加,征購量基本不變,只占五分之一。”
“由于有了集體農莊,農村中無馬匹、無奶牛、無農具的農戶沒有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很值得注意”。
五、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類是共耕社,土地仍是每個社員的私有財產,只在進行某幾項農業工作(耕耘、播種、田間管理、收割)時共用勞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即我們的互助組”。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亞洲其他人民民主國家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在中國“這處低級的生產合作社實行土地入股;在合作社中保證統一經營,保持仍然保留土地和基本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還是牲畜,農具入股”。
在中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革是在階級斗爭的條件下進行的。共產黨經常領導農民向過去的地主和富農反對合作化的破壞活動進行斗爭。在合作化初期,禁止地主和富農加入合作社。只有在合作化運動獲得勝利以后,才決定分別地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允許他們到合作社里進行勞動。在勞動中同工同酬。同時提出了把他們改造成為真正的勞動者的任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有分別化”。
“中國農村的合作化是在國家工業化剛剛開始的情況下進行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同前面所說國家工業化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的提法,互相打架。”
“但就是這種合作社,由于把農民的生產資料簡單地集中在一起和實行了集體勞動,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一般都比單干戶高。這證明社員有高度的勞動積極性,證明合作社比互助組優越,比單干戶更優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這又一次證明,列寧的把農民小商品生產引上社會主義軌道的合作社計劃不僅適用于蘇聯,而且適用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第四節“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
一、蘇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建成
“過渡時期的基本矛盾——日益成長的社會主義和已被推翻的,但在初期還有力量,在小商品生產中還有基礎的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克服了。‘誰戰勝誰’的問題,無論在城市或農村中都‘完全地、永遠地’,有利于社會主義地解決了。為了社會主義經濟形式取得勝利而制定的新經濟政策,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說得太死,不合乎實際。”
“完成農業的集體化,徹底鞏固集體農莊制度。”毛澤東為之打了“?”號。
“蘇聯的經濟不再是多成份的了。”毛澤東為之的批注是“至少還有兩種成份”。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是兩種形式的公共財產,即屬于以社會主義國家為代表的勞動者,或者屬于以集體農莊和其他合作社企業及合作組織為代表的勞動者的公共財產,因此勞動產品也屬于勞動者;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是私有財產,它的主要部分屬于資本家和地主,因此絕大部分勞動產品也屬于資本家和地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就是說,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勞動產品的分配。”
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和失業者的增加。”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資產階級利用這一政權來維持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在城市和農村中都已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反過來又使生產力有了廣闊的發展余地,為生產的不斷迅速的擴大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斷顯著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里連講了‘兩個不斷’,但只講量變,不講部分質變”。
“在社會主義力量的成長中,就包含著克服這些困難的可能。”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社會主義的城市,從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幫助農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講矛盾”。
“在幾個五個計劃期間,大量的領導干部從婦女中成長起來。在農村中,隨著集體農莊的勝利,婦女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集體農莊消滅了先前存在于個體農民經濟中的男女不平等現象。婦女可以同男子并肩前進,并在集體農莊的社會經濟中占有光榮的地位。社會主義的勝利使一些有過封建殘余和宗法制殘余的民族邊遠地區中的婦女,擺脫了他們半奴隸狀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醫生、教師、服務行業和郵政這類工作,盡可能都讓婦女去做。”
“可是資本主義社會卻被階級的對抗和民族對抗弄得四分五裂,很不穩定;而社會主義社會根本就沒有階級對抗和民族對抗,它的特點是團結一致,十分穩定。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在蘇聯的統治地位,是社會主義社會精神上政治上的一致、各族人民的友誼、蘇維埃愛國主義這些強大的社會發展動力賴以發揮的經濟基礎。而這些動力又反過來給予經濟很大的影響,加速經濟的發展。”
“在過渡時期,對剝削階級的鎮壓——這和限制、排擠以及進而消滅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分是相聯系的——曾在國家的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社會主義勝利之后,這個職能消失了。但是,保衛國家不受資本主義侵略者及其代理人侵犯的職能卻完全保存了下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國家的經濟組織工作和文化教育活動愈益發展起來。國家保護和增加社會主義公共財產的任務大大加強了。國家保衛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法制,免受一切敵對分子的陰謀破壞,保障蘇聯公民的權利。”
上述的三處地方毛澤東曾為之表示了看法:一是“它的特點是團結一致,十分穩定。”打了“?”。二是毛澤東的批注是“否定社會矛盾是動力”。三是毛澤東針對“社會主義勝利之后,這個職能(指對剝削階級的鎮壓)消失了。”的批注是“有問題”。
“于1936年,通過了新的蘇聯憲法,從立法上,把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基礎鞏固下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有二,一是“最大的權利是管理國家”;二是“有權利,還有義務”。
二、各民族經濟不平等的消滅。
三、蘇聯進入完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從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時期。
“要在經濟方面即在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工業產量方面,趕上并超過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只講工業生產量不行,農業產量也要超過”。
“馬克思主義這個工人階級的革命世界化是正確的,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是正確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樣分割開來的提法,不對。”
“此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估計到俄國革命的教訓,也估計到中國在人民革命勝利時期已經不是唯一的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事實”。
“這一政策的最終目的是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伴隨著階級斗爭進行的。中國的經驗完全證實了列寧的原理:過渡時期的國家資本主義是階級斗爭另一種形式的繼續,而決不是同階級和平來代替階級斗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資本家的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的經驗中一切有益的東西,都被用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在中國,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誰戰勝誰’的問題有利于社會主義地解決了,剝削階級正在徹底消滅。1957年,由于擊潰了資產階級右派分子,在政治思想戰線上也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當時我們自己也只是說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中國人民給自己提出了實行文化革命的任務。正在大力逐步掃除文盲。人民政權在擴大初等學校網,以便在最近12年內,實現初等普遍義務教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兩者都要努力做”。
第五節“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
一、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大生產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所達到的發展水平,是建立適應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的出發點。”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有些國家沒有大生產”。
“不對停滯不前和保守思想進行堅決斗爭,技術進步是不可能的。技術進步要求把現代先進科學技術的一切成就迅速而廣泛適用到生產中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贊成”。
“辦法是用新部件替換機床和機器的舊部件,安裝更完善的發動機和各種裝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為“這就是部分質變”。
“勞動者不是為剝削者工作,而是為自己,為社會工作,因此他們深切地關心社會主義生產的發展和改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個意思應當在前面寫”。
“可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進步使資本家發財致富,使失業人數增加,并使勞動者的狀況惡化。”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赫魯曉夫的提法和這不一樣。”
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兩種形式。
“在蘇聯,國家所有制的比重約占全部生產基金的91%。可見,蘇聯的絕大部分財富,即使提高勞動人民的物質福利和文化的極重要的泉源,都是全體人民的財產。”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們還沒有這樣的賬”。
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個人財產。
四、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征是:⑴以國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體農莊所有制這兩種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⑵勞動者不受剝削,建立了同志式的合作和社會主義互助的關系;⑶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有利于勞動者本身的產品分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同斯大林的提法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全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產品也分為必要產品和剩余產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同斯大林提法不同”。
“與愈來愈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高速度的不斷發展開辟了廣闊的余地。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在克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進程中所產生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非對抗性矛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同二十大的提法不一致”。
“改進對工業和建筑業的領導,是一項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業在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礎上,出現新的大躍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五、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規律的性質。
“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開始完全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所推動的社會原因才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來愈大的程度上產生他們所希望的結果。這是人類由必然的王國進入自由的王國的飛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恩格斯說‘開始’,說‘愈來愈大’,這就比較正確”。
“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統治地位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使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成為客觀必然性,因為不這樣,對共產主義建設實行有計劃的領導是不可想象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講得太容易”。
“要使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必須熟練地應用這些經濟規律。科學地認識和正確地應用經濟規律,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基礎。社會主義社會愈充分地認識經濟規律,就愈能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愈能有效地利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十分熟練地應用經濟規律,必須學會全面地考慮這些規律在每個時期發生作用的具體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講得還有點意思”。
六、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作用。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觀經濟規律,是被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認識和利用的。經濟政策的成功,首先決定于它反映了經濟規律的要求的正確程度。”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好”。
“國家做為保衛社會主義國家,使其免遭資本主義陣營各國的帝國主義侵略的防御相關,做為保衛社會主義制度、防止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陰謀復辟資本主義的保衛機關,是必要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正因為如此,現代修正主義分子所鼓吹的削弱社會主義國家,縮小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作用這樣一條無政府主義的,機會主義的路線,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人民利益相敵對的。這種機會主義的路線,使勞動者失去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主要工具,使社會主義各國在帝國主義面前解除了武裝。”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對”。
“即國家對經濟的有計劃的集中領導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結合。”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要社會主義經濟順利發展,就要時刻與國家機關和經濟機關中各種官僚主義現象、同代替經濟鼓勵的革命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講政治領導”。
第六節 “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原書第二十五章)
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特點。
“列寧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科學地論證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以空前的高速度不斷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和可能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們的高速度發展,也有此根據”。
“社會主義不同于以前所有社會形態的特點則生產的不斷地擴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難說”。
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生產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反對以狹隘的消費觀點對待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這種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表現為:忽視生產對消費的決定作用,否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必要性,主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生產的兩個部類必須以同樣的速度發展,甚至主張生產消費品的部門比生產資料的部門發展得更快。”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是對我們的并舉方針的歪曲和攻擊。”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那種與私有制和競爭有關的‘營業秘密’,一切技術成就,科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都是全民的財產,在適于采用它們的任何一個國民經濟部門中都可以利用。”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見得沒有”。
三、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和勞動者福利的增長。
第七節 關于“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
(原書第二十六章)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必然性。
“列寧在論證社會主義經濟有計劃發展的必然性時指出:沒有長期計劃便不能領導經濟,社會主義革命的巨大任務就是把全部國家經濟機構變成一整架機器,變成一個使幾萬萬人都遵照一個計劃工作的經濟機體。”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二、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基本特點。
“保證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必要比例的先決條件”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首先“應加上發展的高速度”,同時對其他四個先決條件表示質疑。
“其次要求生產消費品的部門的增長能滿足人民群眾經常增長的需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為“事實是長期不能滿足”。
“規定工業和農業間的正確比例對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有極重要的意義。工業和農業發展的比例一方面應當保證工業起主導作用,以便用先進技術裝備農業,用工業品供應農村;另一方面應當保證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生產發展,以便用必要數量的食物供應城市居民,用原料供應輕工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如果制造一臺機床的金屬平均消耗量減少,那么機床制造業總的金屬需要量就會減少,或者機床的產量就會增加,這就使冶金業和機器制造業之間的比例發生變化。”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他們的機器很笨重,以噸計算,消耗金屬很多。”
“盡量使生產接近于原材料,接近于燃料和動力資料。以及工業品和農業品的消費地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那就地取材”。
“必須考慮全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按比例發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即全國一盤棋”。
“全國通盤有計劃地配置工業,保證在以往落后的農業地區建立新城市和工業中心,使農業接近于工業,從而消滅城鄉間的本質差別。”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我們注意了這個問題,到處動手辦工業”。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的經濟合作的有計劃發展,要求在社會主義國際勞動分工的基礎上,最合理地利用生產能力、經濟資源和自然資源。同時,還必須估計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世界體系之間的經濟關系的發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為“不搞共產主義,是對的”。
三、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計劃化。
“社會主義計劃化建立在嚴格的科學基礎上,它要求經常總結共產主義建設的實踐,利用科學技術的一切成就。”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但可能性并不是現實。要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必須學會運用有計劃發展的規律,必須制定最主要地反映這個規律要求的計劃。”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并根據這種研究,來計劃各個部門間和各企業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正確分配比例。”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提出了任務,就有事做了”。
“蘇聯的共產主義建設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實踐中,計劃并不是經常都能充分反映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的要求的。當違反了這些要求時,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規律就會顯示它的威力,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比例失調,正常的生產和流通過程遭到破壞。”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一是“他們這樣來區別的”;二是“對”。
“計劃機關在制定國民經濟計劃時,沒有充分估計到保證完成計劃任務所需的物力和財力的實際可能性,沒有規定足夠的原料、燃料和材料的儲備;此外,還規定了規模龐大的建筑工程,這就在完成計劃方面造成過度的緊張,使資金分散在諸多新開始的工程上,并降低了基本建設投資的效果。”毛澤東為之寫了分別有針對性的批注:一是“我們在1956年春也列了這個問題”;二是“結果是大家都完成不好”。
“社會主義計劃化要求深入研究并盡量利用國內外現代科學科技的成就,以保證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技術的迅速進步,工藝規程的不斷改進、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有計劃的經濟管理,是以列寧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為依據的。這個原則的前提,就是集中的有計劃的領導經濟用充分發揮勞動群眾的創造積極性結合,同地方經濟機關、黨組織、蘇維埃機關、工會以及各個企業在制定計劃和爭取完成,超額完成計劃方面的必要獨立性和廣泛主動性相結合。”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計劃規定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社會主義計劃化具有實際的動員性質。計劃指導著全國千百萬人的勞動,給勞動群眾指出明顯的遠景,鼓舞人民去創造勞動偉績。”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工人,集體農莊莊員,工程技術人員,職員在生產會議上討論企業計劃。他們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找出了不少發展和改進生產的竅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為“好”。
“制定計劃只是計劃工作的開始。列寧把俄國電氣化計劃稱為黨的第二綱領時強調說:‘這個綱領在每個工廠里,每個鄉鎮中天天都會改進、修改、完善和變更。’任何計劃都要根據群眾的經驗,估計到計劃執行的進程加以改變,使它完善,使它更加確切,因為任何計劃都不能預見到潛藏在社會主義制度深處的一切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只有在工作過程中才能發現。”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好,講到問題”。
“群眾積極參加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斗爭,這是加快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速度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不對頭”。
“也反對不考慮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際可能而編制一些不切合實際的計劃。”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
“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與官僚主義集中制毫無共同之處。計劃領導的過分集中,不充分了解和考慮地方條件和可能性而企圖由中央編制一個無所不包的計劃,以及對待計劃工作的狹隘本位主義,都會造成各種錯誤,束縛地方的主動性,妨礙地方資源和社會主義各部門、各單位所具有的巨大潛力獲得最充分的利用,阻礙各地區的綜合發展,阻礙生產的專業化協作。”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批評得好”。
“工業和建筑業管理的改組,在反對計劃工作過分集中,發揮地方機關對充分利用蘇聯經濟條件和自然資源的主動性以及加強他們對這方面的關心,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本書有個好處,把地方分權寫進去了”。
“在遠景計劃主要任務在于:保證在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力發展國民經濟各部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空話”。
“由該地國民經濟委員會批準后生效”。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權在這里”。
四、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壟斷化的企業和部門的內部競爭雖然受到限制,但隨之而來的是否壟斷組織之間,壟斷化的企業和部門尚未壟斷的企業和部門之間的競爭急劇尖銳化。資本主義國家想實行國民經濟計劃化和消除生產過渡投機的一切企圖必然遭到破產。”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的,堅持了馬克思主義觀點”。
第八節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勞動,
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規律”(原書第二十七章)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和性質
這就是說,生產工作者的報酬也不可能一樣,而應當符合于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個原則對”。
“失業的消滅、工人不想明天的懶得理的消除,農村貧困的消滅是蘇聯人民的偉大成就。”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二、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
“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建成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條件。列寧寫道:‘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證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資本主義造成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可以被徹底戰勝,而且一定會被徹底戰勝,因為社會主義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滅,社會主義消滅了資本主義所具有的阻礙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阻礙。社會主義為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造成了客觀必然性和可能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
“勞動生產率的不斷增長是社會主義生產不斷高漲和勞動隨物質福利不斷提高的必要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農業中勞動生產率提高之后,還可以為工業、運輸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工作騰出相當大數量的有勞動能力人口。因此,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社會主義生產不斷高漲的重要的基本的泉源。”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將為建設新企業,擴大固定基金、改進生產技術、創造日益擴大的積累資金的泉源。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對于社會主義在國際舞臺上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競賽中獲得勝利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這樣講”。
“提高勞動的技術裝備,發展技術,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決定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里說靠技術設備的發展”。
“利用各種與按勞分配和社會主義競賽有關的物質刺激和社會刺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要的和最重要的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同上面說法互相矛盾”。
“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決定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社會經濟因素日益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三、勞動技術裝備的提高。
“勞動的技術裝備愈多,生產資料生產的愈發達,社會勞動生產率也就愈高。”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決議:‘為了保證進一步改進技術,提高生產率和改善勞動條件,應急劇提高各種工作的機械化速度,在工業中大規模地實行生產過程中的自動化’。”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應是有階段、有序地提高”。
四、社會勞動資源的利用,勞動者熟練程度的提高。
“蘇聯國民經濟中的工人和職員數目1928年底為1080萬人,1932年底為2280萬人,1937年底為2700萬人,1940的底為3150萬人,1957年底為5270萬人。”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我國1950~1957年,每年增加職工一百萬人”。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企業所需的勞動力是有計劃地依靠有組織的招收,有組織的訓練勞動力來保證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1958年我們招工過多,主要是對縣級沒有控制。”
五、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分工。
“必須在經濟上把專業化、生產協作化和生產配置最正確地結合起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六、社會主義的勞動協作。
“社會主義的勞動協作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的協作強大得不可比擬的勞動生產力。”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為“只是相對的”。
“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大發展勞動協作的范圍,使人們的共同勞動能達到資本主義所遠遠不能達到的規模。這表現在工業和農業中的生產積累達到了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程度,表現在實現國民經濟的重大措施和更廣泛地利用綜合生產的優點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有二:一是“不掌握材料,不敘述歷史,只有邏輯推論”;二是“都是可以比的”。
“社會主義的協作有著與以前一切社會形式第一年根本不同的新的勞動紀律。資本主義的勞動紀律是靠饑餓維持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由于所有制不同”。
“以社會主義勞動態度的精神教育勞動者,不斷與破壞勞動紀律的人作斗爭是社會主義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領導人員的威信取決于他們聯系群眾的程度,取決于人民對他們的信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七、勞動的物質刺激,社會主義競賽。
“社會主義生產服從于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物質福利的目的,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改進生產的取之不盡的泉源。”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社會主義生產服從于需要”。
“社會主義競賽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動力。”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究竟什么是動力,前后說法不一”。
“社會主義競賽的原則是:先進者給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幫助,從而達到普遍的提高。”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城市和鄉村中的社會主義競賽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強大動力。”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講”。
八、蘇聯國民經濟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
“以工作者的自覺紀律和同志式的合作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組織,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改進勞動組織,克服停滯現象,加強紀律,整頓生產秩序,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是講政治,但只講結果,不講方法,不講如何達到”。
“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廣泛展開社會主義競賽,竭力支持先進者和革新者的創舉,堅定不移地推廣他們的先進經驗,使先進者的成就成為群眾的財富。”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像也是講政治”。
第九節“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貨幣”
(原書第二十八章)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的必要性及其特點。
“農產品的集體農民個人所有制,這些農產品一部分是他們按照自己在集體農莊公共經濟所做的勞動日獲得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表明“這是基本部分”。“另一部分是他們在個人事業中生產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表明“這是小部分”。“而大部分賣給國家組織和合作社組織,或在集體農莊市場上出售”。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它們還不能是大部分”。
“國營企業生產的、集體農莊和莊員所購買的工業品、生產資料和個人消費品,也是商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稱“不同于斯大林的提法”。
“這些生產資料一部分由國家機關賣給集體農莊、莊員、工業合作社,因此也就從國家財產變成合作社集體農莊財產或莊員的個人財產。”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沒有區別賣給集體和個人的不同部分”。這兩部分都出賣了所有權。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資料也是通過買賣方式從某一國營企業轉入另一國營企業,它們也是商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不出賣所有權,而出賣使用權”。
“社會主義社會中工作者的勞動性質發生了變化。前面已經說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從強制的重復變為光榮的事情。”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剝削者不可能把勞動看成光榮的事情”。
“第二,生產資料在國營企業內部進行的商品流通基本上是按照物質和技術供應計劃,這是與消費品不同的,消費品是自由買賣的對象。”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稱“即調撥”。
二、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此外,莊員也在具有從屬意的個人事業中進行勞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創造使用價值和提高產品質量都有獨立的極重要的意義,因為生產的目的是盡可能充分地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即不為剝削者提供剩余勞動”。
“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也會產生非對抗性的矛盾。”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難道會不產生嗎?”
“生產單位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社會價值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因此需要機械化”。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國家根據管理的經濟條件和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的要求,定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產品成本的計劃,規定各企業的勞動和材料消耗定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靠這兩條”。
“根據先進企業的經驗定出先進的勞動和材料消耗定額,是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計劃去影響社會必要時間量的重要手段。先進定額具有巨大的動員作用,因為它激發經濟領導者和勞動群眾去尋找竅門,使生產合理化,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產品成本。當先進定額被生產極大部分與產品的大多數企業達到后,它就開始同社會必要勞動消耗量一致,不再是先進定額。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中,先進企業在不斷降低生產產品的勞動消耗量。根據先進企業的經驗,又規定新的先進的勞動消耗定額,而是這種定額的實現又引起社會必要時間的減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段好”。
“社會主義經濟沒有所謂‘營業秘密’。這就為那些個別勞動消耗量多于社會必要勞動消耗量的落后企業采用先進企業的技術成就創造了有利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必要保守‘營業秘密’。”
三、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貨幣及其職能。
“貨幣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必要性是由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存在決定的。列寧說,‘還在社會主義革命以前,社會主義者就說過,貨幣是不能一下子就廢除的……要消滅貨幣,需要很多技術上的成就,而困難得多和重要的多的是組織上的成就。’要消滅貨幣,必須建立億萬人的產品的分配組織,——這是很多年的事情。”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沒提產品豐富”。
“蘇聯貨幣的穩定性不僅由黃金儲備來保證而且首先是由集中在國家手中的,按固定計劃價格投入商品流轉中的大量商品來保證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物質保證”。
四、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值規律的作用的性質。
“既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價值規律也就繼續發生作用。”
“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應根據社會必要勞動消耗量來進行。”
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段主旨好”。
“例如國家利用適當的價格政策,把一些部門創造的收入的一部分,用來迅速發展另一些具有重大經濟意義的部門。”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沒舉例”。
“國家規定個人消費品的價格時,不僅估計到價值,并且還估計到供應關系。忽視供求的狀況就會使價格過高的商品的需求銳減,使價格過低的商品的需求人為地增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贊成”。
“例如對棉花和其他經濟作物規定的有經濟根據的價格,促進了這些產品生產的增加。相反地,馬鈴薯、蔬菜、奶類、肉類和谷物過低的收購價格和采購價格。在某一時期曾經阻礙了這些產品的生產。”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個‘物質刺激’不反對”。
“價值規律的作用在生產領域中是通過經濟核算制表現出來的。認識價值規律的作用并善于利用它,有助于經濟工作人員合理地領導生產,不斷地改進工作方法,發現和利用潛力來提高產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這樣就有奔頭了,好。”
“由于掌握了價值規律,它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就不會帶來像資本主義制度下發生危機的那種毀滅性后果。”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夸大了”。
第十節“按勞分配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原書第二十九章)
一、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
“馬克思根據物質生產在分配和消費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點指出,在開始分配消費品以前,必須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用于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扣除用以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扣除設立預防自然災害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等等。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這幾部分是經濟上所必要的,因為生產不更新不擴大,就無法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需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社會總產品中的消費品部分應該首先用來設立各種社會基金;不屬于生產耗費的一般管理費用;滿足如建立學校,保健機關等共同需要的基金;沒有勞動力者的補助基金等。”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補充了“包括行政、國防費用”。
恩格斯在談到社會主義社會時寫道:“分配既然完全由經濟情況來決定,那它就由生產的利益來調節,而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盡可能全面地發展,保持和表現自己能力的分配方式,就最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按勞分配就符合于這一要求。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和“給他工作”。
“因此,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分配消費品,只能根據每個社會成員在國民經濟中所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可以”。
“這就刺激勞動者提高文化和技術水平,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逐漸消失。”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根本上靠生產的發展”。
“消除這種懸殊現象的辦法,就是提高低薪工作者的勞動報酬,以及在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基礎上普遍提高勞動者的物質福利的條件下,來消除某些范圍的工作者的勞動報酬不適當的過高現象。”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我們是工資高的不降不增。”
二、社會主義制度下工資的本質。
毛澤東在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社會文化基金”是“文字不清楚”。
“工資基金是國家在一定時期(年、月等)內給整個國民經濟,給各個部門和企業有計劃地規定的按勞分配的貨幣總額。每一時期的工資基金量決定于生產力和社會勞動生產率已達到的發展水平。”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對”。
“隨著技術的發展,生產的完善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產品中用來進一步擴大生產的部分以及用于消費的部分也不斷增長。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愈高、工資的水平也愈高。但是,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應當超過工資的增長。”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三、工資形式,勞動定額和工資等級制。
“社會主義經營方法要求以先進的、有技術根據的工作定額為準繩,這種定額的水平介于基本工人群眾在生產中已經達到的定額和優秀的生產革新者、先進的企業達到的定額之間。資本主義的工作定額必然造成過高的勞動程度,與此相反,社會主義企業中的工作定額既是先進的,又是全體工作者完全能夠完成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稱“平均先進定額”。
“社會主義社會和勞動群眾的利益要求實行先進的、有技術根據的定額,這種定額與生產技術的現有水平相適應,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強大因素。技術和生產組織的不斷改進,要求定期審查工作定額,把它提高。在擬定有技術根據的工作定額時,必須全面地研究和利用先進企業、先進生產者和生產革新者采用比較先進的工作方法的經驗,使這種經驗成為所有企業、所有男女工人的財富。”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稱“他們的大工廠,推行先進經驗,可不容易。”
四、社會主義制度下實際工資的不斷增長。
“在蘇維埃政權年代時,城市和市鎮的住宅總面積增加了3倍。有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關于發展住宅建議問題’的決議(1957年7月31日)提出了一項巨大的任務:要在今后10~12年內,消滅勞動者住宅不足的狀況,在這一時期,集體農莊莊員和農村知識分子將自力建筑住房400萬所。這個計劃正在順利實現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稱“還是集體建筑好”。
“1956年蘇聯從事工業和建筑業的工人的實際收入,按每一個就業的人平均計算,比1913年增加了2.4倍;如果把消滅失業的因素計算在內,則增加了2.7倍;如果把縮短工作日的因素計算在內,即按每一個工時計算,則增加了3.6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可能是因為就業人員增多了?”
第十一節“經濟核算和贏利,成本和價格”
(原書第三十章)
一、社會主義企業的經濟核算和贏利。
“把個別企業的利益與全國的利益對立起來,從而給國家帶來損失,這就歪曲了作為服從全民利益的社會主義經營核算的經濟核算的基本實質。可見,經濟核算的方法與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下使用的那種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營方法根本不同。”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兩種制度的經營方法雖然不同,但社會主義企業不能不算賬,不計盈利。”
“國營企業的經濟核算是建立在國家和國家機關對社會主義企業的領導同每個企業經濟上、業務上的獨立性基礎上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是“相對的獨立性。”
“為了消除在企業經濟問題上的過分集中的現象,加強企業的主動精神,企業在經濟上業務上的獨立性正在日益加強,企業經理在計劃工作和基本建設上,在購買和銷售物資上,在財務、人員編制和工資處理上的權限也隨之擴大。”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提出“有多大?”
二、社會主義企業的基金及其范圍和使用效果。
“企業的固定生產基金包括勞動資料:廠房、營造物、機器、耐用的工具和器材運輸工具。”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提出“工具”。
“企業的流動生產基金:包括原料、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其他勞動對象。”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提出“對象”。
“固定基金的利用范圍和程度是決定產品生產規模的重要因素。”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提出“利用率”。
“技術進步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固定基金要經常更新,其技術要完善,要現代化。”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更新應包括:“大的、小的、局部的更新。”
“工業企業的一部分折舊基金(其數量由國家規定)有計劃地用來補償退出生產的固定基金,另一部分由企業支配,作為現有固定基金的大修理費用。”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還提出“換機器,還有中小修。”
“經濟核算能使現有設備盡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又能刺激技術革新,提高生產的經濟效果。”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贊成革新”。
“在基本建設中,鞏固經濟核算制,縮短建設期限,反對分散建設資金,對于加快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速度具有巨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不能說成不許搞中小企業”。
“減少單位產品的基本建設投資是一項重要的國民經濟任務,這就要求在最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建設新的企業。”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改變設計,由不先進到先進”。
“企業的資金周轉速度取決于:第一,這些資金處于生產領域,即以生產儲備、半成品的形態,處于沒有完成的生產中的生產時間;第二,這些資金處于流通領域(表現為待銷產品的儲備等等)的時間。”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是“時間愈短愈好”。
“要加速流動資金的周轉,就必須縮短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并要經常反對過多地(超定額地)儲備原料、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是“過少不好,我們過去曾因‘庫空如洗,市場緊張’,引起兩次所謂反‘冒進’。”
三、國營企業間的商品流通。
四、產品成本。
“群眾積極參加國民經濟中的節約運動,對降低成本具有重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是“對”。
五、國營企業的純收入,國家集中的純收入。
“國營企業的純收入(利潤)當中,歸企業自行支配的部分不斷增加。這樣,企業純收入(利潤)在該企業擴大生產(增加流動資金、保證基本建設資金),改進生產,鼓勵企業工作者,提高他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意義越來越大。這就使企業及其全體工作者從物質上更加關心經濟而有效地利用資金,提高生產的贏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指出:“這種辦法會造成苦樂不均,企業在這方面的權限不能太大。”
六、國營企業中的價格。
“純收入是在工業、農業、運輸業等各物質生產部門中創造的。但是,國家以‘周轉稅’形式提出的那一部分集中的純收入。主要是由生產消費品的工業部門繳入預算的。同時,重工業和農業所創造的很大一部分集中的純收入,也通過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燃料、原料)的價格的調整,先轉入輕工業和食品工業,然后再從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以‘周轉稅’的形式繳給國家。例如,重工業創造的生產資料的價格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低于價值,它不包括重工業所創造的一部分純收入。既然輕工業和食品工業按這種比較低的價格買得生產資料,那么有一部分純收入就從重工業轉入輕工業和食品工業,而在消費品的價格中得到實現。工業、農業、建筑業等國民經濟部門采用的生產資料價格比較低,這就相應地降低了這些部門的產品成本。”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值得研究”。
“社會主義生產的不斷增長和完善,產品的社會必要消耗的減少,是降低批發價格的基礎。降低批發價格又是降低成本的因素。”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原則對”。
第十二節“集體農莊制度的經濟基礎”
(原書第三十一章)
一、社會主義農業體系的特點和優越性。
“在集體農莊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國營機器拖拉機站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它在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一定階段下,曾經為集體農莊服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新版把這幾句刪掉了,歷史作用也不寫了。”
“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業發展的特殊規律性是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主義公有化水平。”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不同于工業”。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發展農業生產力開辟了廣闊的場所,農業生產力的巨大高潮和技術進步的決定條件,就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的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在社會主義農業中,建立了機器體系的基礎,因此可以按照農業生產的特點,用機械化勞動逐漸地代替人工勞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稱“必要的”。
“1954~1957年四年間的商品谷物平均年產量,比1910~1913年四年間的平均年產量增加了1.4倍,其中小麥增加3.3倍,籽棉商品產量增加5.1倍。甜菜增加1.6倍,向日葵增加4.1倍,馬鈴薯增加1.4倍,蔬菜增加5.1倍。1957年肉類商品產量比1913年增加1倍,奶類和各種毛產品增加2倍以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增加比例不高”。
“這些新開墾的土地面積,超過法國、意大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荷蘭、西班牙、瑞典等九個歐洲國家的谷物播種面積的總和。”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些國家的農業,經營細致得多”。
“為了集體農莊和莊員更加從物質上關心生產成果,各種主要農產品的收購和采購價格都大大提高了,農業稅率降低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有此必要”。
二、農業勞動組合的公共經濟、公積金、勞動日和勞動報酬。
“1957年,集體農莊有一半以上利用了電力,40%的集體農莊有自己的電站或者可以利用國營電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稱作“大事”。
“只是在1954~1957年間,蘇維埃國家為了對農業進行技術裝備(修建廠房和營造物,支付拖拉機,各種機器和設備的費用),就用了754億盧布,也就是說,比第二、三、四各五年計劃和第五個五年計劃的前三年所用的總和,還多100億盧布(按可比價格計算)。”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這是赫魯曉夫的辦法”。
“可見,集體農莊的公積金實際上是由全體人民的勞動建立的,按其性質來說,接近于全民所有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集體農莊的公積金,主要是靠莊員的勞動,為什么說‘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1953年,在集體農莊工作的專家只有18500人,而到1957年年底,受過高等和中等技術教育的專家已超過15萬人。許多集體農莊主席都受過高等和中等教育。集體農莊有幾十萬富有經驗的,在訓練班,普通學校和專門學校受過良好訓練的田間工作隊長、農場主任以及其他集體農莊生產的組織者。”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里寫的這個大變化,說明斯大林不太注意農村,后來比較注意抓農業。”
“蘇維埃國家撥出大量資金來經營機器拖拉機站,但機器拖拉機站在集體農莊進行工作而獲得的實物報酬抵不上開支,雙重領導妨礙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實現,妨礙了集體農莊莊員在管理公共經濟方面發揮創造主動精神。”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什么開支?租金很高,為什么還不能抵償開支?”
“技術修配站的任務是,修理拖拉機及其他機器,對集體農莊進行技術服務,向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出售新機器、零件、石油成品、肥料及其他生產上使用的商品,出賃集體農莊所沒有的機器,根據和集體農莊訂立的合同,完成各種專門工作,幫助集體農莊推廣新技術、保養和使用機器拖拉機以及提高機務人員的技術水平。技術修配站的工作是根據經濟核算進行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同時做生意”。
“機器拖拉機站的改組和集體農莊物質技術的鞏固,就其社會經濟意義來說,是使集體農莊制度進一步向共產主義發展的一個新的、巨大的,特別重要的革命措施。”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他們做這樣的估價!”
“用勞動日來計算的。在不太復雜的田間工作上,完成一天的工作定額,評為一個勞動日。”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即中等的”。
“集體農莊不僅用實物而且用貨幣支配勞動日的報酬。許多集體農莊都有完全改用貨幣支付勞動報酬的經驗,規定了用貨幣計算工作定額的辦法。”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辦法比較好些,比較進步些。”
“為了使莊員從物質上更加關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個很重要的刺激力量不是規定一年內固定的有保證的勞動報酬,以及每月按照在公共經濟中完成的全部勞動日預付工資(實物和現金)。為了這個目的,集體農莊設立了流動貨幣基金和實物基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是否相當于固定工分值?”
三、集體農莊的經濟核算,集體農莊的產品成本。
“反對各種浪費和非生產性開支,妥善地組織財務、計算和報表工作,——這就是正確領導集體農莊公共經濟的發展,使其進一步高潮的必要條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只能反對那些不必要的非生產的開支,不能根本反對這類開支。”
“集體農莊在一年內生產的產品的價值量或社會生產費用的數量,決定于體現在這些產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活勞動和物化勞動)耗費的總量。”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兩者不是一個東西嗎?”
“采取這種方法來計算集體農莊的產品成本,就有可能在各集體農莊的勞動報酬差別很大的情況下,避免人為地提高先進集體農莊的成本和降低落后集體農莊的成本。”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要研究這個問題”。
四、集體農莊的商品產品和它的銷售形式。
“國家采購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主要農產品的計劃規定的期限較長(5~7倍),并且年度計劃要根據每年的條件和各種作物的產量加以修訂。”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值得注意”。
“社會主義國家在采購農產品方面的經濟政策的基礎,是徹底實現使各社會主義企業和每個工作者從物質上關心在單位產品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最少的條件下,增加農產品生產的原則。同時,正確利用價值規律也有重大的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有二,一是“計劃第一”;二是“合同就是計劃”。
“工業品和農產品價格的比例關系,在城鄉經濟關系方面,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為了工農業的社會主義再生產正常進行,重要的是要使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價格水平能夠保證一定的積累額,即工業企業和農業企業的贏利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好”。
“在確定新的統一的采購價格時,蘇維埃國家考慮到補償集體農莊的消耗,并且也從必須建立擴大生產用的農莊積累。”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比較好”。
“確定采購價格的水平,必須以多年的平均產量資料為依據。價格應該是穩定的,在正常的年景下,價格不應變動。同時,價格還必須是可以變動的,即在豐收和歉收的情況下,可以增減。”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和我們不同”。
五、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級差地租。
“集體農莊的級差地租是實物形式或貨幣形式的補充的純收入,得到這種收入的是土地較肥沃,位置較方便或土地利用效率較高的集體農莊,而不是土地較差,位置較偏僻或土地利用效率較低的集體農莊。”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說:“自然條件可因經濟發展而變化”。
六、集體農莊的產品和收入的分配,集體農民福利的增長。
“集體農莊把一部分農產品和畜產品按計劃采購價格賣給國家。集體農莊以貨幣收入的一部分歸還國家貸款和支付貸款利息。它們還要繳納一筆為數不大的所得稅和繳納財產保險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我們沒有這些稅”。
“由于機器拖拉機站的改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其他機器,備用零件和燃料等都賣給集體農莊,用于這些目的的公積金提成就是具有主要意義。這就能使公共經濟更快地發展,全部生產過程機械化,開展建設。公共經濟的增長使莊員每一勞動日得更高的報酬,增加公共消費基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是“對”。
第十三節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業”
(原書第三十二章)
一、社會主義制度下商業的性質和形式。
二、人民消費品商業的形式。
“在蘇聯,經營人民消費品的商業有下列形式:⑴國營商業;⑵合作社商業;⑶集體農莊商業。”“在蘇聯,1957年,國營零售商業占全國零售商品流轉總額(包括集體農莊商業在內)的65%。它主要為城市和工業區的居民服務。”“合作社商業主要由消費合作社的商業企業經營。……1957年,合作社商業占零售商品流轉總額的29%。”“1957年,集體農莊商業的比重約占零售流轉總額的6%,而按食品來說,占10%。”所以,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他們是國營、合作社營兩套系統。我們實際上是一套,即合作社商業并入國營商業。這不僅好辦事,而且比較節省。”
“公共監督對于改善國營和合作社營商業和公共飲食業企業的工作,具有很大意義。”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我們對商業的監督,主要靠黨的領導、政治掛帥、群眾監督這一套。”
三、商業在實現生產和人民消費之間的聯系中的作用。
四、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營商業的價格和流通費用。
“由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的優越性,蘇聯流通費用的水平,即流通費用與商品流轉額的對比,要比資本主義國家低好幾倍。蘇維埃商業不須支出占資本主義流通費用極大部分的巨額非生產費用,……在社會主義社會,商品流通過程是有計劃的,生產是由不斷擴大的國內市場作后盾的。這一切就使蘇聯能比資產階級國家大大縮短流通時間;減少商品從生產地點到達消費者手里所通過的環節。蘇聯的商品流轉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得多,這就節約了大批資金。”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一是“如不必要的周轉環節,廣告費等等。”二是“一年多少次?”
“經濟核算要求商業組織的工作能在嚴格遵守規定價格的條件下獲得贏利,也就是純收入(利潤)。社會主義商業企業的純收入和資本主義的商業利潤根本不同,它是由不受剝削的勞動創造的:第一,是商業工作人員的勞動,因為他們的勞動是物質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里的繼續,所以創造了價值;第二,是社會主義生產人員的勞動,因為商業加價的一部分來自各生產部門所創造的價值。這種收入用于全國性的需要(繳入預算),增加商業組織的資金,擴大商業網,改善蘇維埃商業工作人員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他們的勞動,是社會所必要的勞動,沒有他們的勞動,生產就不能轉化為消費,包括生產和生活的消費。”
第十四節“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國家預算、
信用和貨幣流通”(原書第三十三章)
一、社會主義社會的財政。
“財政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的生產。財政體系依靠工農業產品的增長和商品流轉的擴大。同時,財政對于生產和商品流轉的發展,也給以積極的影響。”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商品流轉,就是產品進入流通過程。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綜合,就是我們的所說的經濟。”
二、社會主義國家的預算。
“預算的支出部分就是國家的撥款,這種撥款不用歸還。這些款項主要用于:⑴發展國民經濟;⑵社會文化措施;⑶供給國家管理機關的經費;⑷保證國防力量。蘇聯國家預算的資金,大部分用于國民經濟撥款和社會文化事業。戰爭時期,蘇聯國家預算的全部支出,有三分之二以上用于這些方面。”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應有“管理費”,即“社會文化措施”后的補充。
“從這一點出發,社會主義國家一貫實行精簡行政管理機構和緊縮其開支的方針。”
“一部分預算資金用來鞏固國防。蘇聯一貫執行和平政策,軍事開支在預算中只占一小部分。”
毛澤東為次寫的批注中說,“精兵簡政”。
“蘇聯的國家預算收入總額 :1940年—1802億盧布,1950年—4228億盧布,1955年—5643億盧布,1956年—5859億盧布,1957年—6269億盧布。預算支出總額,1940年—1744億盧布,1950年—4132億盧布,1955年—5395億盧布,1956年—5635億盧布,1957年—6073億盧布,1957年的預算收入比支出多196億盧布。”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我們過去多年中,曾經發生結余過多了也不好的問題。”
“國營社會保險資金的收入部分和支出部分都列入國家預算,由工會支配。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不斷迅速增加。1957年,在蘇聯,這項支出的總數比1940年高7倍多。”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這筆費用列入預算好些。”
“國營人身保險是勞動者在遇到不幸事故,喪失勞動能力或家庭教養人死亡時得到物質保證的形式之一。”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公社辦起來了,就保險了。”
三、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信用。
“工資基金隨著產品的銷售而不斷積累起來,但工資通常是一月支付兩次。”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這個辦法,可以免于沖擊市場。”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銀行。
五、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貨幣流通。
第十五節“社會主義再生產和國民收入”
(原書第三十四章)
一、社會主義再生產的本質。
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
“在生產過程中,社會總產品的一部分被用來補償已消耗的生產資料。這一部分體現著轉移到產品上的已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包括原料”。
三、社會主義社會的國民財富,社會總產品的成本。
四、社會生產兩個部類之間的對比。
“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這一擴大再生產的經濟規律并不排斥下列情況:在別時期,為了提高落后的農業、輕工業和食品工業部門,消除它們的落后現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調現象,加速這些部門的發展在實際上可能是必要的和適當的。”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一是“他們作的這個補充,看來不加不行。”二是“是局部的問題,因為他們的農業、輕工業是長期落后的。”
“今后也必須堅定沿著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前進,沿著這條已經為蘇聯的全部發展進程所檢驗過的道路前進。當然,決不能將事情弄到荒謬的地步,以至忽視輕工業而片面地發展重工業,如果這樣,將必然會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的困難,妨礙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必須合理地分配投資,使重工業和輕工業不論何時都保持正確的比例關系。”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這里只講了重工業和輕工業,沒有講工業和農業也要保持正確的比例關系。”
“第一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一部分應當用來補償第二部類各部門中部分或全部消耗掉的勞動資料,恢復已消耗的原料、燃料及其他材料的儲備,以及增加這個部類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資料和原料、燃料、材料的儲備。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品,一部分通過商業網同第一部類工作者的工業產品相交換。第二部類各部門的生產增長和技術進步的速度,首先取決于它從第一部類得到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質量。這就決定第一部類對第二部類起著主導的作用。”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沒問題”。
“另一方面,第二部類生產的消費品數量,必須滿足兩個部類原有的和新參加生產的工作者以及非生產部門的工作者的經常增長的需要。每個時期生產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有一部分用來增加各種后備。”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好講,難做”。
五、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
“一切生產部門采用最新技術”。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是:“一切部門都用最新技術,好不容易。”
六、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基金的形成和用途。
“由此可見,國家集中的純收入總額所體現的,是工人階級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和集體農民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前一個一部分是絕大部分。后一個一部分,恐怕是一大部分。”
“國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國防需要。在帝國主義侵略者武裝進攻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其他國家的危險存在的情況下,加強這些國家的國防力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國防費用放在消費部分,還是積累部分。”
“蘇聯勞動者從必要產品和剩余產品中得到將近四分之三的國民收入,用來滿足自己個人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其余部分的國民收入則歸國家、集體農莊和合作組織支配,用作社會主義積累和滿足其他全國性需要和社會需要。”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要求:“對照下我國的情況”。
七、社會主義積累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社會的積累和消費。
“隨著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隨社會主義積累的增長而增加,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現象消滅,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這就是社會主義的人口規律的實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有勞動能力的人的充分就業和人民福利的不斷增長,使人口總數迅速增加。”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有二:一“就是使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事做。”二“總要有個限度,要有計劃。”
“最近時期,蘇聯人口每年增加300萬人以上。1957年蘇聯的人口死亡率比1940年降低了1/2強,比1913年降低了3/4。蘇聯的人口死亡率低于美國、英國和法國。”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老頭子太多了,不好。”
第十六節“從社會主義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
(原書第三十五章)
一、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
“在共產主義制度下……在部類和部門間、地區間和職業間的專業化的情況下,與階級差別,與城鄉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與社會成員經常被固定于某種職業有一定關系的舊的分工將會消失。”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將來怎么辦?”
“但在沒有創造出這些條件以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仍然是迫切需要的,國家的一切職能都要存在,而組織經濟的職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國家和國家的經濟作用的削弱,會給共產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國家消亡,需要有一個國際條件。人家有國家機器,你沒有,很危險。”
“在帝國主義的侵略威脅未消除前,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其他國家將始終不渝地執行和平政策,同時做好一切準備,以便擊退外來敵人的任何侵犯。這就需要全力鞏固社會主義國家,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以保證國家的國防力量。”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對“同時做好一切準備”格外贊賞,稱之為“對”。
“從生產資料的兩種形式的公有制過渡到單一的共產主義所有制,從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過渡到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原則,都將是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深刻的質變。”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這不是革命嗎?”
二、蘇聯的基本經濟任務。
“提高生產能力的方法,是興建以最新科學技術成就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企業,為現有工廠進行技術改造,以生產能力更高的新設備更新舊生產能力,實現設備的現代化,以及充分合理地使用現有的機器和機械。”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必須有這一句”和“永遠如此”。
三、共產主義的物質生產基礎的建立。
四、集體農莊制度向共產主義發展。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本質差別。
“改組機器拖拉機站并在集體農莊內建立它們自己的大機器生產的物質生產基礎,是使集體農莊制度在逐漸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使集體農莊所有制轉變為單一的共產主義所有制,以及消滅工人和集體農莊莊員之間的階級差別決定性措施。”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指出:“不講集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
“把現代農業技術和集體農莊莊員,熟練的機務人員、農藝師、畜牧技師的勞動力結合到統一的集體經濟里,這就意味著集體農莊莊員的勞動更加接近產業工人的勞動,變成一種工業化勞動。”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即農業生產的工廠化”。
“另外,在各集體農莊內部,并不是一切農業生產過程全部公有化了。集體農戶的個人副業在畜產品、馬鈴薯和蔬菜的生產中以及在果園業中,還占有顯著的地位。”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今后是否顯著,要看看。”
四、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的途徑。
“當工人把自己的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到工程技術人員的水平,而莊員提高到農藝師的水平時,就會使勞動生產率達到能保證一切物質資料十分豐富的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新高潮。”毛澤東為此寫的批注中說:“有問題。只提文化技術水平,不提思想政治覺悟。”
五、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原則過渡。
“但是不應忘記: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意識中的資產階級殘余還遠未消除。”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好”。
“因此,必須克服人們意識中的資本主義殘余,必須大大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程度和共產主義覺悟。在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整個過渡時期中,反對對待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公共財產的舊態度的殘余,反對官僚主義、反對舊生活和舊道德的殘余,反對宗教偏見的斗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為之克服這一切資本主義殘余,必須在群眾中堅持不懈地進行政治教育工作,對全體人民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稱贊為:“好”。
第十七節“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
(原書第三十六章)
一、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間的新型的經濟關系。
“因此,在社會主義陣營,沒有也不可能有經濟擴張、不等價交換、競爭、強國剝削和奴役弱國等。”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事實上有”。
“社會主義各國之間的多方面的合作,以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國家利益和社會主義互助為基礎,它勝利的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建設事業服務。”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事實上也是沒有做到”。
“在資本主義陣營中,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建立在弱肉強食的基礎上,這種關系首先反映著雙方的力量對比,并以保持不發達國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狀態為目的;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經濟關系,則以全面互助和把不發達國家一直提高到先進國家水平為特征。”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有的國家革命那末久了,經濟上一直很落后。”
“過去,在這方面,雖然有過某些錯誤和缺點,但現在已經順利地克服和消除了。在加強和擴大社會主義陣營各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合作的過程中,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也就發展和壯大了起來。”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有問題”。
二、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經濟合作的計劃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到發展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此期間,它與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長期貿易協定。”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對中國的寫法,同前面寫別的國家有點不同。”
“世界社會主義體系各國的發展,以它們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完全獨立和自主為特點。”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贊成”。
“在農業方面,蘇聯和保加利亞達成協議,認為有必要增加保加利亞的葡萄、水果、蔬菜和這類產品的加工品的生產,并根據互利原則,擴大上述產品對蘇聯的輸出;而蘇聯則向保加利亞輸出糧食和棉花。”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保加利亞有百萬人口,總要搞點糧食吧!”
三、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經濟合作的形式。
“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蘇聯和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或者由國家嚴格管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稱:“說我國的對外貿易是嚴格管制,完全不對。”
“每個國家都輸入它所必需的商品,并輸出其他國家需要的商品,同時沒有一個參與國強迫對方接受它所不要的商品,而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市場是屢見不鮮的。”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事實上有賣肉帶骨頭的貿易,這是一種政治性的貿易。”
“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世界市場的商品價格是穩定的。這種價格是在完全遵守互利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平等雙方的自愿協商原則的基礎上,因此不會有任何的歧視和不等價。”毛澤東對所謂的“完全遵守互利原則”和“平等雙方的自愿協商”分別表示存“?”并在為之批注中說:“不會有任何的歧視和不等價交換”明確表示說:“不是那么一回事”。
“1957年,對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貿易,在各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如下:波蘭占61%,捷克斯洛伐克65%,羅馬尼亞占74%,匈牙利占79%,保加利亞占85%%,阿爾巴利亞占96%,德意志民主共國占73%。”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波蘭同資本主義世界聯系較多。”
四、兩個世界體系的經濟競賽。
“社會主義國家具備一切必要的條件在經濟方面,即按人口計算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指出:“沒講時間”。
“社會主義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之間基于平等互利原則所建立的經濟聯系的發展,將幫助不發達國家擺脫落后狀態,使它們在同帝國主義列強的關系中能夠處于比較獨立的地位。”毛澤東為之寫的批注中說,“這個道理講得對”。
“三十六章,除少數地方外,一般還好,講得不錯。”這是毛澤東對“三十六章”的總體評價。
第十八節 “結束語”
(已在上述中介紹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