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論新民主主義經濟
1940年1月,毛澤東的重要著作《新民主主義論》出版發行。這部著作涉及新民主義經濟問題者主要有二。一是中國革命進程必須分為兩步走,二是專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問題。這是我們研究和認識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根本指導思想。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兩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的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而所謂民主主義,現在已不是舊范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范疇的民主主義,就是新民主主義。”本文還專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問題。
“在中國建立這樣的共和國,它在政治上必須是新民主主義的,在經濟上也必須是新民主主義的。
“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有不能辦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這也是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的莊嚴的聲明,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經濟構成的正確的方針。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
“這個共和國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成農民的私產。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這就是‘平均地權’的方針。這個方針的正確的口號,就是‘耕者有其田’。在這個階段上,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各種合作經濟,也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
“中國的經濟,一定要是‘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決不能是‘少數人所得而私’,決不能讓少數資本家少數地主‘操縱國民生計’,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決不能還是舊的半封建社會,誰要敢于違反這個方向,他就一定達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頭的。
“這就是革命的中國、抗日的中國應該建立和必然要建立的內部經濟關系。
“這樣的經濟,就是新民主主義的經濟。
“而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就是這種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集中的表現。”
這些著述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和相應的一套具體政策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成熟。
同時,也標志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濟理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經濟理論的發展和成熟。這是在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毛澤東經濟理論的發展和成熟。這表現在毛澤東經濟理論具有二重性,既有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因素,又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因素。“每個共產黨員須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這就是說,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以前,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領導的,由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組成的過渡性經濟。
第一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產生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政治上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經濟上是要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改變封建買辦的生產關系,消滅帝國主義、封建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掠奪和剝削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在中國的國民經濟中,現代性工業約占10%,農業和手工業約占90%。在現代性經濟中,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擁有銀行、大工業、大商業和大的交通運輸業,操縱著國計民生。其中僅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四大家族就集中了100億到200億美元的巨大財產,壟斷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個壟斷資本主義同國家政權相結合,成為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雖然也屬于現代性經濟,但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抑和排擠。在分散落后的農業經濟中,占農村人口約10%的地主階級和舊式富農,占有全部土地的70%~80%,而占農村人口約70%的貧農和雇農,都沒有或只有很少土地,部分中農也缺少土地。農業耕作和經營方式都是古老的,農村處于自然經濟或半自然經濟狀態。此外還有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小比重的手工業和個體商業。這就是中國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
中國落后的經濟狀況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的結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在經濟上的表現。“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
第二節新民主主義經濟產生和發展過程
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初是在革命根據地產生的。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發展,根據地不斷擴大和鞏固,新民主主義經濟也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起來。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武裝在農村建立起若干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隨之就在根據地內沒收了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和反動政權的工商企業和財產,把它們變為人民民主政權所有的公營企業和事業;組織和領導農民沒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在此基礎上,組織勞動互助社和耕田隊以調劑農村勞動力,組織犁牛合作社以解決耕牛缺乏問題,組織手工業合作社、消費合作和信用合作社;發展革命根據地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同時允許私人中小資本存在。這樣就在革命根據地內初步形成了公營、合作社、個體和私人中小資本主義等幾種經濟成份,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雛型。公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和半社會主義經濟的萌芽。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民主政權在解放區沒收日偽的財產歸根據地革命政權所有,保護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村實行減租減息。這時合作社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組織。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革命戰爭的勝利進行,解放區日益擴大,大中城市相繼解放,通過沒收官僚買辦資本進一步發展了公營經濟。在農村,從老解放區到新解放區,有步驟地全面地進行了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從而大大發展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新民主主義經濟已經全面形成。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構成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份構成的。
國營經濟包括大銀行、大工業、大的交通運輸業和大商業等企業,是現代化的生產和經營。新民主主義國家擁有這些企業,就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成份。
合作社經濟有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形式,是部分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按照自愿互利原則組織起來的,在調劑勞動力、生產資料的余缺和資金周轉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合作社在中國是一種新的經濟形式。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群眾的集體經濟組織,一般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
個體經濟包括廣大個體農民經濟、城鄉手工業和小商業。個體經濟一般利用手工工具進行生產,經營方式分散落后,但人數眾多,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
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即民族資產階級的中小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這部分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雖然比重不大,但屬于現代性經濟。由于中國經濟落后,因此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對它們一直給以保護,在革命勝利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還必須允許它們存在和有一定的發展,盡可能利用其積極的方面,同時限制其消極的方面,決不能任其操控國計民生。
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新民主主義國家和資本家聯合經營的工商企業,是國家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一種形式,它要接受國家的管理和計劃制約,同時國家又要使資本家獲得一定的利益。
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五種成份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量上看,一定時期各種經濟成份都有所發展;從質上看,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要不斷發展、壯大和完善,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逐步變為社會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準備必要的前提。
第四節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領導和組織經濟工作中,制定并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從而保證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順利發展,除上述有關五種經濟成份的具體政策外,重要的經濟政策還有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等等。
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按照這一方針,在解放區大力組織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發動軍民大生產運動,保證了革命戰爭的需要,改善了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按照這一方針,人民政府的財政收入建立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同時注意節省開支,反對鋪張浪費和胡花濫用。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解放區的擴大和中小城市的解放,這一方針得到進一步發展。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提出:“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指導方針,必須緊緊追隨著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個總目標。”這一方針在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保證多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逐步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