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韜是臺城特支和安平縣委的主要創始人,是冀中地區早期革命的發動者,他在李大釗領導下走上革命道路,返回家鄉建立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開創了中共在中國北方農村黨建的先河。
弓仲韜大義凜然領導農村革命斗爭、大公無私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千里尋黨不改初心的革命經歷,充分體現了信仰純粹、對黨忠貞,心系蒼生、胸懷大義,舍生忘死、不懈奮斗,歷經萬難、不改初心的政治品格,是映射燕趙大地百年的紅色之光,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緬懷。
大釗領航,回鄉播火
弓仲韜生于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首屈一指的大戶,父親為清末拔貢。弓家家族鼎盛時擁有土地4000多畝,深宅大院鱗次櫛比,常年雇傭管家、工人、仆役數十人,據弓仲韜的二女兒弓乃如回憶,“我小學時代是個十足的小地主的紳士家庭,……種地300多畝,房子40多間,生產工具應有盡有,牛驢馬共7只,除佃戶外雇工8人,每年收入150余石。”
但是富家出身的弓仲韜痛恨黑暗的封建統治,厭倦腐朽的社會禮教,同情深陷水火的貧民,從小就懷有救國救民的情懷和幫助窮人的理想。面對封建禮教的束縛,他的心中經常充滿了苦悶。
1911年,弓仲韜放棄了優渥生活前往天津法政專門學堂求學。在此期間,他加入了北洋法政學會,有幸與李大釗同成為學會會員,并較早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畢業后弓仲韜先是到河北饒陽縣任教,1916年來到北京沙灘一所小學教學。那里臨近北京大學,他常去北大圖書館閱讀進步書刊,聆聽時任北大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的教導。弓仲韜心潮涌動,隨后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更使他萌生了積極投身愛國運動和社會革命實踐的想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讓胸懷報國之志的弓仲韜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民族希望之光,認定了中國共產黨能帶領中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在民族危亡之際力挽狂瀾,走出一條馬克思主義指引的光明大道。在李大釗的帶領下,弓仲韜于1923年2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啟了他宣傳馬克思主義、領導早期農村黨建之路。
1923年暑期,按照李大釗在農村“宣傳教育、團結工農大眾,建立黨的組織”的指示,弓仲韜辭去北京沙灘小學的教職,帶著兼濟天下求大同的使命感、責任感回到家鄉臺城。回鄉后,弓仲韜始終不忘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和把革命火種帶回農村的任務。針對農民大多不識字的現實,弓仲韜自籌資金創辦了平民夜校,作為提高農民文化和開展黨的工作的陣地。他白天編寫通俗易懂的教材《平民千字文》,晚上教村民識字,通過講故事、說歷史的方式,對農民進行革命啟蒙教育,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
“弓家的大少爺回來了,還創辦了個平民夜校。”周邊眾多的貧苦農民慕名前來,學員最多時達50多人。他的家成為臺城村茫茫黑夜中亮起的一盞明燈,村民們也逐步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在夜校他一直私下關注著來上課的貧苦群眾,發現有思想進步、積極肯干的夜校學員,便主動和他們接近,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尋找適合的發展對象。
1923年7月,弓仲韜介紹了同村的弓鳳洲加入中國共產黨,弓鳳洲又發展了弓成山入黨。8月的一個夜晚,弓仲韜在家中召集主持成立了由三個黨員組成的中共安平縣臺城特別支部(簡稱臺城特支),弓仲韜為書記,弓鳳洲為組織,弓成山為宣傳,直接受北京區委的領導。就這樣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第一個農村支部成立了。在其影響下,安平縣及周圍各縣的基層黨組織迅速擴展。1924年8月,弓仲韜根據李大釗的指示,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個中共縣委——中共安平縣委。
安平縣委成立后,弓仲韜在秘密狀態下開展工作、積極發動群眾,全縣黨員隊伍和黨組織不斷壯大。同時,安平的革命星火也輻射周邊,與相鄰的饒陽、深澤、深縣建立了聯合縣委、中心縣委,弓仲韜等共產黨員活躍在安平、饒陽等地的村莊中,千方百計鞏固和恢復黨、團組織,形成了革命的浪潮。
他們秘密開展工作,建立“農民互助會”“婚喪互助會”“戒大煙戒酒戒賭會”,引領婦女成立“天足會”。這些組織和活動合理合法,很受群眾歡迎,成為黨組織團結群眾、開展斗爭的一個個陣地。弓仲韜還領導動員縣里各校教師成立“小學教員聯合會”,發動了小學教師的第一次增資斗爭,帶動全縣的革命高潮。
胸懷天下,舍生忘死
弓仲韜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充分展示了胸懷天下的共產黨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挺身而出,勇于擔當的道德追求。
返鄉后,眼見鄉親們飽受旱災之苦,還有苛捐雜稅壓迫,弓仲韜在家族祠堂自搭粥棚,施粥發布匹,還騰出家里放農具的三間東屋,賣掉田地自籌資金購買了桌椅板凳和簡單教具,為上夜校的村民提供教材學具。他一邊繼續辦好農民夜校,一邊籌建農民協會,帶領農民打倒土豪劣紳,為大多數貧苦農民謀利益。
在領導本村的長工增資斗爭中,弓仲韜先從自家開刀,說服家人給長工漲工錢,進而宣傳鼓動全村長工發起增資斗爭,引起了同族富戶們的極大不滿,他們施加壓力制止弓仲韜的活動。但弓仲韜面對壓力和打擊從不示弱,他領導下的短工罷市斗爭、抗稅抗捐運動、割穗斗爭等革命活動不間斷進行。
弓仲韜常說,作為共產黨人,就要舍得出家財,豁得出性命。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北方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弓仲韜被反動當局多次通緝,居無定所、危機四伏之下他將生死置之度外,始終沒放棄為黨工作,在白色恐怖之中堅持斗爭,領導建立了“女師支部”,鞏固擴大群眾團體,提升黨組織在知識分子中的影響。
1928年,國民黨統治北方后,深澤、安平、饒陽各縣黨組織相繼遭到破壞。本身已經四處躲藏的弓仲韜眼看組織遇到了困難,為了解決辦公經費,他又變賣田地,籌資500元購置數臺織機,在家里建起毛巾廠,掩護黨組織的同時也為貧困黨員解決了生活問題。大公無私的弓仲韜為了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傾其所有,到1934年時,他已經家徒四壁,家產幾乎所剩無幾。
1933年由于叛徒出賣,安平縣委負責人和部分黨員被迫撤離,黨的工作由公開轉為秘密。弓仲韜和二女兒弓乃如舍生忘死,為恢復和發展安平、饒陽等縣的組織和工作四處奔波,在艱苦危險的形勢下領導女師畢業生和反動當局開展了激烈的要求就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
為了黨的事業,弓仲韜傾其所有,帶領全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妹妹弓惠瞻,女兒弓浦、弓乃如以及三個堂妹弓惠誠、弓蘊武、弓彤軒,外甥女張子輝、侄女弓潤等23人在弓仲韜影響下投身革命。
但是,有革命就有犧牲。弓仲韜的大女兒弓浦在北京參加愛國學生示威游行中身負重傷,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大兒子弓潮病亡;二兒子于1931年被敵人毒死;1935年,小兒子被敵人圈禁一周,回家后離世;弓仲韜母親在敵人不斷的搜抄威脅下,加上孫子去世的打擊,于弓仲韜小兒子去世三天后離開人世。家破人亡的弓仲韜身心俱裂,痛苦不堪,但心中始終不變的共產主義信仰,如寒冷冬夜的一支火把,給他以力量和支撐,讓他擦干淚水,依然意志堅定,勇敢前行。
歷經萬難,不改初心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肆虐的爪牙已經侵略到冀中地區。地方混戰、土匪四起,很多人家紛紛逃難離開家鄉。此時,與黨失掉聯系的弓仲韜和二女兒弓乃如商量,不能坐以待斃當亡國奴,走!往西北可能會找到黨。
1937年9月,弓仲韜拉著臥病的妻子,帶著二女兒弓乃如毅然離開家鄉,踏上前往西北的尋黨之路。前程漫漫,兇吉未卜。一家人一路上遭遇土匪搶劫,衣食無著,途經榆次火車站時,一心尋黨的弓仲韜面對三弟弓季耘的勸阻不為所動,堅持西行。
半年后,弓仲韜和家人一路輾轉來到西安,但是妻子的病情突然惡化,他只能委托八路軍辦事處將二女兒弓乃如送到陜北革命根據地,自己留下來典當物品照顧妻子。1939年冬,妻子病逝,一貧如洗的弓仲韜用草席裹尸埋葬妻子后奔赴陜北,卻因國民黨封路輾轉流落到漢中,暫時在一家工廠當伙夫。
雖然此時弓仲韜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但是他始終不忘為黨工作。每天晚上他用講故事、教認字的形式,在工人中宣傳革命道理,鼓舞他們的抗日熱情,這一舉動引起了資本家的注意和不滿。趁著帶他去看眼疾,資本家殘忍地害瞎了弓仲韜的雙眼。
失明后的弓仲韜無法工作,這位當年在黨組織的指引下帶領農民群眾勇敢斗爭的革命者只能沿街乞討度日。1943年,經歷了六年漂泊之后,歷盡千辛萬苦的弓仲韜在同鄉的接力護送下終于回到家鄉臺城,這時他已是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難以正常行動。在族親的攙扶下,回到弓家老宅的弓仲韜摸著家中的斷壁殘垣,身邊無一至親的他伏地痛哭。
1946年10月,安平縣重新確認了弓仲韜的黨員身份,并給予他生活上的照料。這時的弓仲韜雖然衰老病殘,卻時刻未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一身正氣、堅守黨性的他時常關注村里的農會、貧民小組活動,還會拄著拐杖到安平縣委反映情況,對土改工作提意見,為村黨支部出主意、當幫手。衡水籍革命作家王林在日記中這樣寫道:“仲韜來縣,說貧民小組代表多數不好,甚為氣憤不平。說很多因私欲不達,村干嚴守制度不達到他們私欲而恨村干。”這樣的場景時常出現在安平縣委的辦公場所。
新中國成立后,弓仲韜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帶頭在臺城村建起了全縣第一個“弓、楊合作社”,讓弓姓、楊姓的貧困戶和弓姓的富裕戶搭配,合作互助,給不少貧困戶提供了幫助。
1956年,已是風燭殘年的弓仲韜被女兒接到了哈爾濱生活,剛到女兒家,眼窩深陷、雙目失明的弓仲韜嚇得外孫們直哭。后來,在組織的關懷和家人的陪伴照料下,他得到了妥善的照顧。但對黨忠貞的老人時常念叨,多次痛哭“我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1964年3月,弓仲韜舊病復發,彌留之際他對女兒再三囑咐:“一定要把我節余的1000多元錢交給黨,作為我的最后一次黨費,這點錢也許能幫助黨解決一點困難!”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最后的心愿。
歷經萬難,不改初心,這一精神在弓仲韜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和傳承。它不僅僅是一種歷史的回響,更是一種時代的力量,引領著共產黨人在風云變幻的歷史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對理想的追求和對責任的擔當。
黨建引領,砥礪前行
2024年5月14日,一場特殊的直播活動在弓仲韜的家鄉衡水市安平縣臺城村上線。鏡頭中,《黨史博采》雜志社(黨史博采融媒體中心)新媒體工作人員與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的講解員一同出鏡,與廣大網友線上互動交流,全面深入介紹弓仲韜的生平和感人事跡以及安平的發展變化。幾天后,一部名叫《尋光》的五集微紀錄片在各短視頻平臺上熱播,人們在光影里再次看到了弓仲韜和臺城特支的光輝事跡。
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青磚房,翠綠挺拔的龍爪槐,生動形象的文化墻,運轉不停的絲網加工廠……走進臺城村這片擁有630戶、2360人、84名黨員的紅色土地,“兩個第一”的紅色基因在黨員干部中代代傳承。他們銘記責任,愛黨為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黨建促發展,引領新時代的臺城不斷向前。
近年來,臺城黨支部持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探索如何以黨建促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目前,全村80%以上的農戶有400余人經營絲網產業,自家辦廠、外出開店的也不在少數。絲網業的興盛帶動了村中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收,家門口上班也留住了人們的鄉愁。
在大力發展絲網業的同時,村黨支部帶領村民種植了1000多畝的經濟林拓展副業經濟。同時,以臺城紅色文化為依托,臺城村實施村落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對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紀念館升級改造,打造“星火臺城紅色景區”,以紅色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創建了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的弓仲韜離開我們已經60年,他晚年常常痛哭懊悔“沒有完成黨交代的任務”已經在今天的臺城開花結果,弓仲韜和臺城特支的故事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后依然歷久彌新。近年來,黨史專家和學者們始終堅持深入研究挖掘,經過不懈努力,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臺城紀念館多年堅持前往吉林、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湖南及周邊縣市廣泛搜集檔案資料,共收集到珍貴檔案資料及實物130余份,在新紀念館布展中使用40份,極大地豐富了館藏和研究資料;《作家王林日記中的弓仲韜》《弓仲韜在北洋法政學堂》等專題研究文章對弓仲韜早期革命活動、失明返鄉后的活動等史實做了深入挖掘;臺城特支成立100周年座談會順利舉辦;《臺城星火——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銘記:弓仲韜與中共第一個農村支部資料匯編與研究》付梓出版。撥開歷史的層層面紗,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弓仲韜和臺城特支的歷史貢獻,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臺城村繼續發揚“敢為人先、勇于奉獻”精神,煥發著勃勃生機。
從臺城出發,紅色的星星之火燃遍燕趙大地,穿過時代的洪流映照今日。新時代的河北將賡續先輩的紅色血脈,繼續發揚弓仲韜和臺城特支的精神,讓黨旗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北篇章的征途上高高飄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