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上山下鄉并非“文化大革命”產物

孟冉文 · 2024-11-02 · 來源:知青問題研究|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上山下鄉這件事,涉及面廣,影響很大……這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很復雜,不能簡單地否定和肯定……對知識青年在建設農村、邊疆事業中做出的貢獻和受到的鍛煉,應充分肯定,對他們那種志在四方,勇于承擔國家困難,艱苦創業的精神,應繼續予以鼓勵和宣傳……”對那場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終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曾長期震撼中華大地的大規模青年運動,1981年,國務院做出上述定性和評價。

  自1955年12月毛澤東發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始,截至1980年年底,25年來,中國先后有1700多萬名城鎮知青通過插隊、支邊、到國營和知青農場等方式,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傾灑在了祖國廣闊的農村和邊疆地區。中國知青運動的各個歷史時期,河南都緊跟形勢,近百萬河南知青全面經歷了那段轟轟烈烈的歲月。

微信圖片_20241102123327.jpg

  [核心提示]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上山下鄉”就被寫進了中共中央確定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提出了“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生的青年,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加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偉大事業”。追根溯源,知青上山下鄉,是黨中央根據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提出來的一項戰略決策,是“黨解決城鎮知識青年就業問題的一次大實驗”,并非“文化大革命”的產物。只不過此事受“文化大革命”影響,上山下鄉運動的聲譽遭受損害,才給人們帶來了認識上的偏頗和錯覺。上山下鄉,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最初下放到農村的知青呈現了怎樣的精神風貌?

  到農村去初衷是解決城鎮學生就業困難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四年。“那時,由于掃盲運動和學校教育的正常開展,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城市建設的速度,很多高小畢業(相當于今天的小學六年級)的農村青年大量擁入城市,造成城市里的就業出現了緊張。1953年年底,《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社論,這是知青上山下鄉的萌芽。”劉君福,今年70歲。作為上世紀60年代初鄭州一名老知青,關心時事的他侃侃而談。劉君福提到的《人民日報》社論,是1953年12月該報刊發的《組織高小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主要內容是號召在城市上學、老家在農村的知識青年回鄉參加生產,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實際存在的城市就業問題。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全國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中學畢業生無法升學,很大一批已到就業年齡的高小畢業生等處于待業狀態的情況。記者查檔發現,在1955年4月青年團中央(注:此表述依照當年檔案記載)提交給中共中央的《關于組織高小和初中畢業生從事農業勞動和進行自學的報告》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城鎮學生狀況:“1954年,全國未升學的高小畢業生有210多萬人,絕大部分人回到農村后,對農村的文化工作、宣傳工作和青年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城鎮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和農村合作化運動正需要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加之國家又處在精簡職工、壓縮城鎮人口之中。由此,黨中央開始考慮動員一部分城鎮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這個“動員”,因青年團中央發起的一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的活動,而變得更加具體和明晰:1955年8月初,為實現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的3868萬畝開荒任務,北京青年率先響應青年團中央組建遠征墾荒隊的號召,許多人捐款捐物表達支持的心愿,僅10天就收到近7000元捐款。楊華、李秉衡、龐淑英、李連成、張生這五位北京郊區青年代表,還受到了時任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的接見。很快,這支由60名青年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男隊員48人女隊員12名)奔赴黑龍江省蘿北縣,創建了新中國第一支墾荒隊。就在北京青年遠征墾荒活動如火如荼之際,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做好動員組織中小學畢業生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作》的社論,指出當年暑假全國將有57萬余名初中畢業生和236萬高小畢業生不能升學,都要求解決就業或學習問題。然而,國家目前還沒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滿足這種愿望,而農村正在大力開展農業增產運動,需要大量吸收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和政治覺悟的青年學生,參加農業生產和互助合作運動。“這篇社論,在倡導知識青年回鄉生產的同時,首次提出了動員城鎮中、小學畢業生到農村的問題。”劉君福說。《人民日報》的兩篇社論,青年團中央組織的一場墾荒活動,被視為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源頭。但真正開啟上山下鄉運動閘門的,卻緣于毛澤東那句振聾發聵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回鄉援建郟縣知青引來領袖著名批語時至今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仍是包括廣大知青在內的許多中年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這八個濃縮成經典的臺詞式字句,是從毛澤東親筆書寫的三句話里提煉出來的,原文是“組織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毛澤東的這句話,被收進1955年12月出版的《農村社會主義高潮》,是他為該書中的一篇文章《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所做的批示。文章中的“一個鄉”,指的就是河南省郟縣大李莊鄉,即現在郟縣廣闊天地鄉。1975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曾隆重舉行紀念毛澤東發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光輝指示20周年活動,并在《河南日報》刊發長篇通訊,熱情謳歌戰斗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的知識青年的光榮事跡。如今,被譽為“知青文化發源地”的廣闊天地鄉,已成為河南中西部地區一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點,展覽室陳列的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演變歷程,真實地記錄了這個地方曾經的輝煌。“一個鄉”究竟做了什么,讓毛澤東如此重視?幾乎所有的歷史檔案都呈現了這樣一個事實:1955年,郟縣幾名高中畢業生自愿回到大李莊鄉,參加農業勞動,推進合作化進程,后來此事寫成經驗上報,從而引起毛澤東的注意。他的這個批語,實際肯定了知識青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精煉提純的口號,“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迅速在全國廣大知識青年中叫響并流傳開來。遺憾的是,記者幾經努力,終未尋找到當年自愿回鄉的幾名高中畢業生。檔案中也沒有記載他們的名字和家庭住址。“青年學生自愿回鄉務農,是受到了當時社會風尚的感染。”劉君福說,雖然那時報紙不如現在普及,但學生們可以通過校方的黨組織學習討論,政治氛圍非常濃厚,加之領袖批示“推波助瀾”,自然成為當時一些熱血青年的自覺行動。那個時期,因政府尚未開始有計劃地組織,河南到底有多少城鎮知識青年回鄉勞動,已無從考證,相關檔案也沒有此方面的數字,檔案中只有“到1957年底,全國城市下鄉青年已達7.9萬多人,回鄉的更多”這一簡單記錄。

  起源“誤會”上山下鄉并非“文化大革命”產物事實上,知青上山下鄉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萌芽,除了當時中國城鄉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和輿論的宣傳引導,一部分青年的主動請纓,也起到了關鍵作用。1955年8月,北京青年“下鄉墾荒”行動得到肯定后,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全國各地的城市青年紛紛向邊疆、荒山挺進。檔案記載:“天津、河北、湖北、山東、哈爾濱等10多個省市的團組織,也相繼組織了50余批、約37000人參加遠征墾荒。1956年一年,全國就有近20萬名城市青年志愿加入到了墾荒隊伍中。”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時河南沒有組織大規模的青年墾荒志愿隊,但是城市的中學甚至大學生已出現了“回鄉干革命”的苗頭。關于上山下鄉的起源,許多受訪知青認為來自“文化大革命”,記者查檔發現,這個認識是錯誤的。事實是,“下鄉上山”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出現在1956年1月發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其中寫道:“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參加農業生產,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到農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極其光榮的……在當時,愿不愿意上山下鄉,成為考驗知識青年是否有社會主義理想,是否有革命覺悟的試金石。在這種時代背景下,1961年,劉君福大學肄業回鄉務農。這一“回”,就“回”了46年,至今沒有返城……

  回鄉知青學校“放了長假”就此扎根農村“從事農業是今后安排中、小學畢業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的主要途徑。”這句話,出自《人民日報》1957年4月8日發表的有關“城鎮知青上山下鄉”問題的第三篇社論。此篇社論的發表過程有個細節:1957年3月,劉少奇視察豫、湘等中南五省,他沿途調查了城鎮不能升學的初中和高小畢業生的出路問題后,提出“必須動員一部分人到農村去”。《人民日報》根據劉少奇的這個意見,發表了兩個“主要”的社論,從此,全國興起城鎮知青回鄉、下鄉高潮。然而,這個高潮并沒有持續多久。1958年,由于農民大量進城,全國職工總數一下子猛增到4750多萬,回鄉、下鄉活動停止。后來,隨著“大躍進”和三年經濟困難的到來,城市的2000萬職工被動員回鄉,知青上山下鄉又被提上日程。這種變革同樣波及城市高校。1961年秋天,正在鄭州建筑工程學院(后該校合并到鄭州大學)化工系硅酸鹽專業讀大三的劉君福,突然接到學校通知,全校停課放假。“同學們都感到很意外,好好的為啥要放假?校領導開大會說,停課是因為國家正處于困難時期,知識青年應回鄉參加勞動,搞好農業生產,幫助國家渡過難關。”劉君福說,他班上有56個學生,一大半家在農村的人統統返鄉,不走也得走,戶口都由學校遷回了原籍。“我們這批人屬回鄉知青,是帶著把自己的所學用到農業生產上的任務回去的,跟后來‘文化大革命’中的‘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青有本質區別。”劉君福回憶,當時學校說放假一年,一年后再返校。可是沒想到,1962年學校合并到鄭州大學,化工系容納不了所有學生,又出了“有城市戶口的學生回校,農村戶口的學生留鄉”的新政策。“我那年23歲,大學還沒畢業,也不可能托關系走后門返城上學,只好辦了肄業證,扎根農村了。”家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公社尖崗大隊的劉君福嘆了口氣,說他在這件事上最對不起父母,“他們在世時老問我咋不回校上課,我騙他們說放長假了。這個假真長啊,一放40多年……劉君福回鄉后,當過大隊會計、公社干部、工廠廠長,但農民身份始終沒變。“沒上完大學,是挺遺憾,可我在農村干得也不錯,也沒啥后悔的。”劉君福說,他在農村辦夜校、搞發明,培育的科技田受到過省領導的贊揚,帶領的鄉村集體化工廠紅紅火火,他還曾經作為河南化工專家出訪俄羅斯。如今,年屆古稀的劉君福晚年生活舒心,兒女們事業有成,家有三部汽車和三套房產,“只要有知識,愿意干,農村就是個廣闊天地,確實是大有可為的,哈哈哈……”老人爽朗大笑。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詩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錢學森的“錯誤”與李銳等人對毛主席的污蔑
  2. 雙石|北方吹來十月的風
  3. 越南特色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嗎?(續)
  4. 為什么有人總想否定前三十年?
  5. 出生(畜生)蔣中正日特典:蔣委員長用石子打掉花園口大壩
  6. 志愿軍為什么人均戰神?因為熱愛毛主席!
  7.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辨析
  8. 莫易|舉世無雙
  9. 魯迅并不偉大,偉大的是“能容忍魯迅”的民國?
  10. 關鍵時刻:拜登丟槍,特朗普撿槍,哈里斯中彈!
  1. 英雄已去世,毒蛇卻高升!
  2. 說說喀山大會上“金磚幣”被攪黃
  3. 秦明 | 劉莊的英雄末路
  4. “其實,我早就是一個中國人了”——揭開修正主義者卑躬屈膝的靈魂
  5. 井岡山觀心|從大字報與某干部子弟回憶錄,看利益集團的形成
  6. 《中國狗血相聲江湖》造謠污蔑新中國,誰是幕后黑手?
  7. 拆遷隊大錘砸門持武器沖擊拆遷戶遭反殺,六村民獲刑!
  8. 你還是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為好
  9. 斯大林臨終警告:如果在理論上犯錯…我們就會死亡,死亡,死亡!
  10. 司馬南|殺余華英是不夠的,“廢死派”在保護誰?
  1. 井岡山觀心|毛新宇“研究毛澤東思想”的方法對不對?——以《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根本遵循
  2. 郭建波| 關于七二○事件的歷史考察
  3. 華國鋒時期,人民日報刊載的一篇最低級的造謠文章
  4. 毛澤東大傳第四版 第八卷 亂云飛渡 第6章
  5. 多次辱罵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的人,竟然被任仲夷說“堅持真理,堅持黨性,堅持斗爭,寧死不屈”,并被遼寧省委追認為“烈士”! 改革開放后,任何一個人如果公然對國家領導人進行那樣的謾罵,會不會被判刑?會不會被評為“烈士”? 這個由讀者來判斷。 這也是為張志新平反、追認其為“烈士”的“任仲夷”們以及他們的后臺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就是在可以公開批評根據領導人的美帝,一個美國公民大喊“絞死拜登”、“
  6. 歐洲金靴|“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本主義復辟…”
  7. 王忠新:“翻案不得人心”!決不能放任歷史虛無主義動搖黨基國本
  8. 井岡山觀心|林彪事件到底應該怎么看,他是毛主席忠誠的戰士嗎?
  9. 毛新宇將軍回答“新京報”記者提出的問題,必須那樣慎之又慎!
  10. 被審判的戚本禹、造反派五大領袖等人,誰“拒不認罪”?誰“認罪態度好”
  1. 挖機俠,俠之大者,傳遞善良!
  2. 一線城市人口大幅下滑
  3. 你還是不要炫耀自己的“功德”為好
  4. 生育補貼作用幾何?
  5. 一線城市人口大幅下滑
  6. 拆遷隊大錘砸門持武器沖擊拆遷戶遭反殺,六村民獲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