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文化縣”的凱歌
一、文化縣的起因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昔陽縣作為全國第一個文化縣留在了共和國的史冊上。昔陽當時的文化工作不僅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和獎勵,還接受了省市多次來昔陽召開的現場會,也接待了國內外絡繹不絕的參觀者。要知道,這個聞名全國文化縣的形成,是誰在起主導作用呢?他就是當時的縣委書記張懷英。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昔陽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而且在文化事業的發展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抗日戰爭之前,昔陽縣70%的貧下中農每年平均消費水平為21元,衣不遮體,飯不飽肚。1957年全縣農民消費水平平均每人為51元,較抗日戰爭前的1936年翻了一番多。在經濟大發展的同時,昔陽的文化工作也開始形成高潮。人們用這樣的順口溜來描繪當時的情景:
合作化,萬年青,
農村氣象日日新;
標語經常換,
誰見誰高興;
街頭讀報欄,
消息貼個滿;
街上大字報,
社員把意見談。
白天一到地
歌聲常不斷,
又讀書又念報,
不識字人看圖片;
如果自己看不懂,
主動去找說明員。
地頭小黑板,
好事寫上邊;
社員生活刊,
月月隊隊傳。
新創識字牌,
人人都愛玩;
勞動回家轉,
秧歌串街演。
晚會上把戲看,
抽時間就到展覽館;
講節約鬧生產,
兩條道路更明顯;
三愛日真碰心,
誰好誰壞分的清;
有表揚有批評,
如同一次小整風。
社員勞動勁頭大,
一人生產頂兩人;
生活水平日日升,
笑在眉頭喜在心。
這些平平常常的語言,反映了昔陽人民內心的感受,是新舊社會文化境界上的一次飛躍和突變。這種飛躍和突變,具體地體現了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的形象,也體現了一個縣委書記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對一個縣所做的貢獻,也體現了一個縣委書記在文化事業上對一個縣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
昔陽人民世世代代對文化生活就有一種追求和渴望。抗日戰爭之前,昔陽縣群眾文化生活的概況是,以1935年為例,全縣只有三個晉劇中路梆子專業戲班,25個半職業性的八音會吹鼓手,40多個群眾業余自樂班劇團和一些不經常活動的秧歌隊。而戲劇的演出,又只在城鎮及較大的村莊。廣大群眾因生活所迫,很少有機會去舒眉展眼地欣賞娛樂。至于偏僻山莊,更沒有條件看紅火熱鬧,有些住在山莊的婦女一輩子沒有見過戲。當時文藝團體的活動并不是為了人民而娛樂,而是為了過廟酬神禱福,或是過騾馬大會時演演戲,借以召集群眾活躍市場。
文化生活的瀟條并不等于人民群眾不需要文化,他們對文化的追求都是十分強烈的。在過廟或趕會時一般唱戲三天,群眾文化最活躍的時節,比如正月十五,往往三五成群,自由集合鬧熱鬧。人們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慨,在平時也要編一些秧歌小調在街頭巷尾流傳。當時,窮人們為了發泄自己的窮,也編了首《窮人恨》一曲歌,其中有這么一首:
二月里來上工,
壘椿掏茅打圪針,
茶飯又劣苦又重,
有錢人就把窮爺坑。
為了揭露封建買賣婚姻的罪惡本質,水磨頭一帶曾流傳過一首《回婆家的民歌,城關一帶流傳著《補二婚》的小調:
媒人開口說得清,
女婿可是好光景,
本人年紀二十幾,
種著三頃好水地,
真得意。
臘月二十過了門,
閨女一看發了悶,
男方今年五十幾,
光景再好也不碰心,
愁煞人。
抗戰時,人們為了表現抗戰的樂觀主義精神,也編了順口溜,流傳于全縣:
大炮轟轟響呀,
機關槍響連聲,
日本鬼進中國,
放火又殺人。
中央軍不抵抗呀,
退在黃河南,
留下咱華北地呀,
人民無靠山。
中國共產黨呀,
領導八路軍,
過了黃河來華北,
救下咱性命。
咱們老百姓呀,
快快要覺悟,
對待八路軍,
實心要愛護。
為了反映敵占區的悲慘情景,也曾有《打馬坊》之類的小調,流行于昔西一帶:
清早起來心發愁,
日本鬼吶喊備性口,
糧食集上等候著呀,
收了良民往馬坊走。
趕著毛驢出西門,
兩眼望不見馬坊鎮,
陽家峰上去是馬道嶺。
夜晚住了沾尚鎮,
刮了股東風下了股雪,
住在沾尚沒吃的,
挨餓受罪打野盤,
毛驢熱身就下安。
……..
這些小調,充分反映出被日本鬼子逼上馬坊的昔西人民,隨時都有被打和被殺的絕望心情。當后來共產黨領導人民組織起來維護自已的政權,又有表現樂觀情懆的順口溜,現摘錄一首婦女站崗放哨,檢查壞人的秧歌小調:
六月里天氣長,
坐在那榆樹涼,
姐姐一旁來納底,
妹妹放哨又站崗。
過來個行路人,
問問你通行證,
防奸抓特務,
保護咱村莊。
這些秧歌小調的流行,充分說明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十分強烈的。但這些順口溜和小調之類的流行只是零散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受到政府的重視。真正使群眾的文化生活和當時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使文藝為當時的社會生產服務,成為一場群眾運動還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
這就是一個縣委書記結合當地生產生活實際,細心組織籌劃,把文藝工作和縣里的中心工作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從而調動了人們的生活熱情,并促進了生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