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在解放戰爭中扮演著一種怎樣的重要角色,指揮者是誰,是一個網絡上爭議很大的問題。
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1964年版的《毛澤東選集》四卷本中找到一個基本答案。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發行。上海中華印刷廠印刷,1964年第一版,1967年改橫版袖珍本,1969年8月上海第四次印刷。
該書收集的毛主席“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一日),全文如下:
關于淮海戰役部署,現在提出幾點意見,供你們考慮。
(一)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伯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運河車站、曹八集、嶧縣、棗莊、臨城、韓莊、沭陽、邳縣、郯城、臺兒莊、臨沂等地。為達到這一目的,應以兩個縱隊擔任殲滅敵一個師的辦法,共以六個至七個縱隊,分割殲滅敵二十五師、六十三師、六十四師。以五個至六個縱隊,擔任阻援和打援。以一個至二個縱隊,殲滅臨城、韓莊地區李彌部一個旅,并力求占領臨韓,從北面威脅徐州,使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不敢以全力東援。以一個縱隊,加地方兵團,位于魯西南,側擊徐州、商邱段,以牽制邱兵團一部(孫元良三個師現將東進,望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即速部署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兵團)。以一個至二個縱隊,活動于宿遷、睢寧、靈璧地區,以牽制李兵團。以上部署,即是說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牽制、阻擊和殲滅一部,以對付邱李兩兵團,才能達到殲滅黃兵團三個師的目的。這一部署,大體如同九月間攻濟打援的部署,否則不能達到殲滅黃兵團三個師的目的。第一階段,力爭在戰役開始后兩星期至三星期內結束。
(二)第二階段,以大約五個縱隊,攻殲海州、新浦、連云港、灌云地區之敵,并占領各城。估計這時,青島之五十四師、三十二師很有可能由海運增至海、新、連地區。該地區連原有一個師將共有三個師,故我須用五個縱隊擔任攻擊,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擔任鉗制邱李兩兵團,仍然是九月間攻濟打援部署那個原則。此階段亦爭取于兩個至三個星期內完結。
(三)第三個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那時敵將增加一個師左右的兵力(整八師正由煙臺南運),故亦須準備以五個縱隊左右的兵力去擔任攻擊,而以其余主力擔任打援和鉗制。此階段亦須有兩個至三個星期。
三個階段大概共須有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的時間。
(四)你們以十一、十二兩個月完成淮海戰役。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劉鄧協力作戰,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秋季你們主力大約可以渡江作戰。
以上是《毛選》里關于淮海戰役作戰方針的整個部署。根據毛主席寫的《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可以看出,整個淮海戰役的整體部署是毛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淮海戰役的三個階段的部署都在毛主席運籌帷幄之中。
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是毛主席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起草的給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華東局和中原局的電報。根據《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的注釋,“這一戰役是由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和華東、中原的地方部隊共同進行的。”“人民解放軍參加這次戰役的有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和華東、中原軍區和華北軍區所屬冀魯豫軍區的地方武裝,共六十余萬人。”從這里可以知道,參加淮海戰役的正規部隊是華東野戰軍的16個縱隊和中原野戰軍的7個縱隊。也就是說由華東野戰軍為淮海戰役的主力。
再看指揮人員的情況。根據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戰斗序列表,總前委的組成人員是:
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
書記:鄧小平
委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指揮人員: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
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粟裕
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中原野戰軍指揮人員:
司令員:劉伯承
政治委員:鄧小平
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
這里面有個問題,擔任主力力量的部隊是華東野戰軍,但從總前委的安排來看,雖然綜合了兩個野戰軍的指揮人員,但中原野戰軍的指揮人員排位在前面。從常委排名來看,劉伯承排在第一名,再從野戰軍指揮安排,劉伯承任司令員,應該是具體負責軍事,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應側重于政治思想工作。華東野戰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粟裕。
對于淮海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其實從淮海戰役的整個指揮部署來看,總的來說,是毛主席、中央軍委的運籌帷幄,全面周密布局的結果,但在淮海戰役的戰略決策上,粟裕對這次戰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前線具體是誰指揮,從前線指揮人員安排情況應該說是非常清楚了的。不存在爭論的問題。但有一個問題倒是應該搞清楚的,這個問題就是1949年,在一次談話中,毛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粟裕同志是總前委五人小組之一,毛主席對粟裕同志的這個評價,意思就是說,其他指揮人員都有功勞,因為淮海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粟裕應該是居功至首。這個“第一功”,是因為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進行的,倡導權歸他。粟裕所統帥的第三野戰軍,殲滅敵人最多。雖然在總前委排名中,粟裕不是排在前面,但是他充當了淮海戰役主要指揮員的角色。整個戰役的三個階段,充分顯示了他的戰略思想、軍事才華、指揮藝術和駕馭戰爭的能力。
首先,在濟南戰役即將結束,粟裕就意識到我軍對敵人進行戰略決戰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步成熟,思考著改變戰爭節奏,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1948年9月24日早上七點,粟裕在思考了一整夜形成的想法,起草了淮海戰役至關重要的一封電報發給中共中央軍委。中共中央采納了粟裕關于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
同時,在淮海戰役開始前,為擾亂敵軍視野,粟裕斥巨資開了十幾臺大功率電臺,在山東等地向外發出虛擬指令造出華東野戰軍尚駐守山東的假象。
10月31日,粟裕又給中共中央發去一份電報,推薦陳毅和鄧小平作為指揮。經過三天的思考,中共中央軍委同意了粟裕的決策,將鄧、陳二人設為主帥。這被后人稱之為“三日定元帥”。
在戰略戰術上,粟裕提出:集中優勢兵力打大殲滅戰。粟裕關于發展戰略進攻,改變中原戰局的三次建議,引起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1948年9月16日,粟裕率華野東西兩兵團按照預定的“攻濟打援計劃發起濟南戰役。”濟南戰役取得了勝利,中共中央對濟南戰役的勝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毛主席在《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里提到的第一個階段的作戰部署時,就指出“大體如“攻濟打援”的作戰部署”。濟南戰役不僅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同時促使中共中央對原來的戰略部署做了進一步的調整,加快了整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歷史進程。
《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對“攻濟打援”的注釋:
攻濟打援,是一九四八年九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在濟南戰役中所采取的作戰方法。濟南是國民黨在山東地區的戰略要地。國民黨以第二綏靖區的十一萬余人守備濟南。同時,準備以配置在徐州地區的主力二十三個旅,約十七萬人,隨時北援。華東野戰軍以七個縱隊組成攻城集團,以八個縱隊組成打援集團。一九四八年九月十六日晚,我軍對濟南守敵發起攻擊。經過八晝夜連續攻擊,于二十四日全部殲滅守敵(內有一個軍起義)。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由于我軍迅速攻克濟南,徐州之敵未敢北援。
從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戰前準備,到向中共中央幾次提出關于淮海戰役的部署建議和指揮人員建議,還有就是粟裕指揮的濟南戰役的大戰告捷,為淮海戰役提供了經驗。
在創造這個戰爭奇跡過程中,粟裕在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粟裕在淮海戰役中做出的決策,可以稱得上是大兵團作戰的一大奇跡。中國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相比較,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都是以多勝少,唯有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遼沈戰役解放軍以70萬對國民黨軍55萬,殲敵47.2萬。平津戰役,解放軍以100萬對國民黨軍60萬,殲敵(包括改編)52.1萬。而淮海戰役,則是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5萬。
粟裕經此一戰,被后人稱為“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奇才。”粟裕在淮海戰役的戰略決戰的策略,為淮海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戰略決戰策略,也為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重要的策略方針。并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