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為了吃飽飯,咱們分田單田,因為分田單干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如今,分田單干既減產又減收,且減產是非常嚴重的,咱們為什么還要分田單干呢?
2023年,國家進口:糧食16196萬噸,人均110斤;進口大豆9960萬噸,人均70斤;進口豬肉和牛肉516萬噸,人均小50斤。三項相加,相當于10億畝土地的生產總量!
1997年前(沒有搞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前),我國不僅是糧食凈出口大國,也是大豆凈出口國,還是豬肉凈出口國。1998年后,我國的糧食大豆豬肉等主要農產品由出口轉進口,且進口量越來越大!
現在,集體搞統一耕種的,增產增收。例如: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很多鄉村不再一家一戶種地了,而是把農戶把土地加入集體的土地合作部,村民推選管理團隊統一耕種,走統種共富的道路。以前,一家一家種地,每畝收入700元;現在3-5個農民能管種3000畝地,集體做統購、統耕、統種、統收等服務,每畝玉米可增產500斤,農戶每畝可增收400元以上。我國最近30年的糧食增產,不是靠分田單干,是靠集體經濟組織主導下的“統種共富”!
我們江漢平原,以前是“油稻稻”種植模式,一年三收;現在就一季稻模式,一年僅一收?,F在和30年前比,產量減少了一半多。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東廣西、重慶四川……等堅守“分田單干”的地方都一樣,土地的單位面積糧食產出和30年前比,都下降了一半左右。所以,我國的主要農產品進口越來越多,一年比一年多!
我的困惑是:
第一,過去,為了增產而“分田單干”;
現在,“分田單干”已經造成減產,為什么還要堅持分田單干?為什么還要堅持“30年不變,且順延30年承包期”呢?
第二,有很多地方“油稻稻”變成了“一季稻”,如江漢平原、洞庭湖地區、巢湖地區……還有廣東廣西地區大量閑置或半閑置土地,,其糧食增長有翻倍的潛力,為了糧食安全,不去挖掘這些潛力,而是砍板栗(羅田大悟、遷西青龍)、砍桃樹(平谷)、砍蘋果(靈寶)等種糧食,這是什么道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