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毛澤東文化里有這樣的說法“狠抓革命,猛促生產”,當這個說法變成做法的時候,顯然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就不僅僅是量變(漸變),而是質變(突變),質變意味著道器變通之變的階段性完成。狠抓革命,更多體現的是道層面的東西,需要深悟,才能想得通;而猛促生產,更多系器層面看得見的東西,總不能視而不見吧?
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下水時的場景
從1964年10月16日首顆原子彈爆炸,1966年10月27日首顆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到1970年4月24日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兩彈一星工程”圓滿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再到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這一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下水,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國防工業現代化水平不再落后,而且可以從整體上對中國工業化程度作出判斷——完全可以說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這是工業化質變的標志,是實實在在的道器變通之變——突破性變化的完成。
01
長征一號核潛艇沒有任何進口東西
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當楊振寧從鄧稼先那里得到確切消息,我國的原子彈研制完全是自力更生的結果,不存在外國因素的時候,他激動地流下熱淚。
自近代以來,中國人忍受的屈辱實在是太多了,我們多么需要在器層面,看到能夠讓我們在道層面的精神上得以揚眉吐氣的東西啊!
原子彈,就是這樣的東西。
1956年毛主席在《論十大關系》談及“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時指出:
【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但是,過去我們也沒有飛機和大炮,我們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怎么辦呢?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
這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模型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這是真理。
有了原子彈之后,外國人嘲笑我們有彈無槍。這個槍指的是發射核武器的導彈。
1966年10月27日,正好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三年,我們的導彈就載著原子彈發射成功了。
再進一步發展,就是要有載著核導彈的的核潛艇了。
核潛艇,是現代戰爭的殺手锏——無與倫比的的隱蔽性,配上對敵一劍封喉的殺傷力,可謂名副其實的的國之重器。
毛主席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那可不是隨便說的。
毛主席這個說法可以從戰略和戰術上來理解。
從戰略上來說,要有雄心壯志,要有點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一定能實現目標。這一點,道層面的精神是第一位的,道層面的精神可以變成物質,這是給予矛盾普遍性做出的判斷,是由器而道的過程。
從戰術層面說,要對困難給予足夠重視,充分估計到問題的復雜性,不能搞不切實際急于求成那一套,這是科學態度,這是從矛盾特殊作出的判斷,是由道而器的過程。
這兩個過程在核潛艇研制過程中是交織存在的。
毛主席一系列想法說法做法,在哲學方法論上,讓廣大研制者有了主心骨,他們中間出了我們知道的彭士祿、黃旭華這樣的總設計師以外,還有被毛主席成為最會打仗的粟裕大將也參與了其中的組織工作。
有深悟毛主席之道的這一批覺悟高,能力強的高級指揮員、設計師,加上大批有著共產黨員身份——工人階級先鋒隊成員的工人、干部、技術人員,那么,通過“狠抓革命,猛促生產”,保質保量完成核潛艇研制任務,那只是個時間問題。
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左二),副總設計師趙仁愷(左一)、黃緯祿(右二)、黃旭華(右一)
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是農運大王澎湃烈士的兒子,他有這樣的說法——調查研究,開討論會,大家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我們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一萬年也得搞出來!作為我們科技人員,一萬年太久了,只爭朝夕!
“長征一號”劈波斬浪,航行于大海之中,請務必注意——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沒有用國外一顆螺絲釘,中國也成為全球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02
毛主席1967年兩次為核潛艇作指示
為加快核潛艇建造進度,1968年4月8日和7月18日,毛主席先后簽發針對核潛艇總裝廠建設的“六八四八”批示和針對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建設的“七一八”批示。
如此密集的批示,實屬罕見,確切講,那應該是指示,當時叫“毛主席最新指示”,那是具無窮力量的。
毛主席“四八”批示發出后不久,粟裕大將簽署一紙調令,王榮生出任核潛艇總體建造廠生產副廠長。后來,這位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擔任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現場建造總指揮。
大將親自發調令,可見事關重大。
這位王廠長一口武漢話,估計他是來自武昌造船廠的。
那個時候,按照毛主席社會主義大協作的制度安排,資源配置達到古今中外少有的優化。
如此的優化配置,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所謂“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所無法比擬的。
03
毛主席言必信,行必果:長征一號核潛艇研制過程
根據丁鋒(原總裝備部、劉牧(艦艇研究院)回憶:
【1960年,我國開始核潛艇的預研工作。當時,蘇聯對中國海軍建設提供過不少幫助,但在核潛艇研制上,蘇聯軍方始終守口如瓶。不久,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家。這時我國又發生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國民經濟極端困難,無力同時支撐原子彈和核潛艇兩個項目,中央決定先集中力量先搞核彈和導彈,核潛艇項目暫時下馬,只保留少而精的骨干力量,集中研究解決核動力等關鍵項目的預研。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國民經濟也已復醒,核潛艇研制獲得新的動力。1965年核潛艇的研制工作重新上馬。1966年3月20日,主持戰略武器研制的中央專委決定,核潛艇研制重新起動。同時根據專家的建議,研制方案作了重大改變,決定先研制攻擊核潛艇,再研制導彈核潛艇。為推動核潛艇的研制,在艦艇研究院專設了核潛艇研究所,負責核潛艇總體設計,展開對核動力裝置、潛艇線型、耐壓艇體、空調系統、水聲、導航、通信等七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同時,全國統一組織,各有關部門全力協作,參加研制的有第一、二、三、四、五、七機部以及冶金部、石油部、建材部、科學院、海洋局等許多單位,先后動員人力超過10萬人次。此外,還從大連、上海、武昌三大造船廠抽調近3000名職工,到遼寧某地建設核潛艇制造廠。經過兩年努力,核潛艇造船廠初步建成核潛艇的研制工作重新上馬以來,毛主席給予核潛艇研制特別關照,曾作出8次重要指示或批示,其中1968年2月至1969年2月一年內就做過5次重要指示。
1968年2月28日,毛主席批準海軍建設核潛艇基地;1968年4月8日,毛澤東主席簽發電報,指令沈陽軍區抽調陸軍1個師支援核潛艇總裝廠的建設;1968年7月18日,在核潛艇研制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簽署命令,責令成都軍區派千人的工兵部隊支援陸上模式堆和核動力研究所的建設。核潛艇開工后,為協調各方面的力量,1969年10月批準成立了核潛艇工程領導小組,在中央專委領導下工作。1972年8月12日,毛主席簽發電報批準首制魚雷核潛艇進行擴大航行試驗。
毛主席上述指示和批示的組織實施,對核潛艇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1968年10月,我國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在造船廠開工建造。1970年7月18日,核潛艇動力裝置在“三線”某地進行了陸上模式堆起堆試驗。1970年8月28日,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陸上模擬試驗反應堆運轉試驗順利完成,為第一艘核潛艇的下水試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年12月26日,毛主席77周歲誕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新中國海軍裝備的“頭生核寶貝”——攻擊型魚雷核潛艇就在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里下水了
從1971年4月起,這艘核潛艇成功地進行了各類試驗,先后出海20余次,累計航行6000多海里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命名為“長征1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從此,人民海軍裝備發展的歷史又揭開了新的一頁。】
這里還要特別介紹一下“36棵青松”。
1969年,海軍挑選了首批36名核潛艇試航員。12年間,他們隱姓埋名,一起經歷核潛艇試航試驗的一場場生死考驗。無論遇到什么情況,36名戰士猶如“36棵青松”,始終堅守崗位不動搖。
出航就是出征,下潛就是戰斗。下潛試驗時,“有的地方扛不住壓力,螺帽‘啪’就打出來,就像人斷裂的骨骼一樣‘嘎嘎’響”。每次出海前,他們都要寫下遺書,“出航可能就回不來”。
“36棵青松”之一程文兆回憶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場景:
【船像鯨魚一樣徐徐駛出那個平臺,有上萬人自發地有組織地都到現場,歡聲雷動。船上前面掛的毛主席像,下面就是大紅花。潛艇艇員都站在船舷旁邊,非常非常激動,感到非常自豪。】
毛主席“狠抓革命,猛促生產”,可謂言必信,行必果的典范。
從1964年10月16日原子彈爆炸算起,到1970年12月26日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6年發生了多少事?我們怎樣去觀察?這涉及到世界觀問題,也就是說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的觀察視角,理所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結論得出。但是,“兩彈一星一艇”那是任何立場,任何觀點都無法回避,都抹煞不了的歷史性成就,對于這6年的歷史是否要專門給予深入細致研究呢?
毛主席在領導工業化上的想法說法做法,被社會實踐檢驗的結果無疑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道器變通。
毛主席工業化上的“三法三通”,對于未來我們的道器變通,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在還沒有對這段歷史中的工業化過程,有過比較清晰了解之前,在沒有讀懂毛主席“狠抓革命,猛促生產”的道器變通之變之前,請收斂一下傲慢的派頭,否則盲目說老人家不懂經濟,不懂那個,那會鬧出歷史大笑話的。
社會存在是器層面的東西,是可以去看,可以去調查的,如果連社會存在都不顧,都不調查,談何研究?
沒有調查研究,哪來的發言權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