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油畫
筆者在瀘定有一位朋友,名叫王永模。
老王退休前,曾任四川省瀘定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退休后閑不住,他就整天找尋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的事跡。最后,居然找到了22名勇士中8名勇士的姓名和線索。
有一年,和老王一起喝酒,乘著酒興,老王聊起了其中一段小插曲。
2007年,瀘定來了幾位日本友人,老王陪他們在瀘定周圍參觀,當參觀完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后,日本友人問了老王一個問題:
“飛奪瀘定橋的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那還能假得了?”老王眼皮一翻。
老王是行家,一聽這話,就知道來者不善。
“有位來過貴縣的英國作家寫過一本書,說他采訪過貴縣河西街一位叫李秀珍的賣豆花的老太太。據老太太說,當年紅軍過瀘定時,她就是目擊者,她說她沒見過瀘定橋打仗,紅軍是排著隊走過去的,這是真的還是假的?”
老王嘿嘿一笑:“那還能假得了?”
“嗯?”日本友人一臉詫異。
老王又嘿嘿一笑:“河西街的確有位姓李名秀珍的老太太,的確是賣豆花的。那年紅軍來時,老太太還是個小媳婦,她聽說有大兵來了,要打仗,很害怕,跑回烹壩娘家躲起來了。仗打完了,她才回河西街,當然只能看到紅軍排著隊過橋啦!”
“啊?”日本友人一臉詫異化作疑惑。
“老太太如今已過世,各位如果不信,我可以帶你們去見她的兒媳婦和后人。”
筆者問老王:“你還真是有心人,你還去調查取證了?”
“哪里啊,瀘定就是個小地方,滿世界吵得鬧哄哄的事兒,這當間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關心。我連那英國人寫的啥都沒瞅過,哪能想著去調查呀!這事完全就是一個陰差陽錯的巧合!”
老王滿臉憨憨的笑容。
“嗯?”這回輪到筆者詫異了。
現在的瀘定橋。吳壯/新華社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有一位開國將軍,當年過瀘定橋時,部隊征集過河西街老百姓家的門板。因為有老鄉沒在家,他就把幾個銅板放在鍋臺上,用水瓢扣住,希望老鄉回來舀水喝時,一眼就能看見。幾十年過去了,將軍對這家老鄉是否看到那幾個銅板一直耿耿于懷,一直囑咐子女,一定委托瀘定的同志好好查查。我在家閑著沒事,也摻和著去查,問了很多家老人,都說不記得有這事。河西街的人問完了,也沒問出個名堂。后來,有位老太太主動找上門來,說她家原來是河西街的,前些年搬到沙壩了,這幾個銅板,當年是擱她家灶頭的,她婆婆活著時,一直都在念叨這事……于是乎,她婆婆當年躲回娘家又回來,乃至發現銅板的來龍去脈,捎帶著就被嘮叨出來了。”
“這……這也太巧了吧?”
“是噻,要不然我怎么有底氣跟日本人較真呢!日本友人是2007年來的,我弄清這件事情原委,是2006年。”
老王故事中說到的這位開國將軍,名叫黃思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