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我們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是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重溫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對于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系統總結了黨依靠群眾、組織群眾進行偉大斗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正是在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指引下,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重溫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全面了解群眾路線的歷史發展,準確把握群眾路線的精神實質,并從中獲取深刻的啟示,對于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獨創性成果
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獨創性成果。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群眾觀,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其主要內容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在“主體地位”問題上,明確了“人民”的科學內涵與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使黨的群眾路線立于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之上。首先,科學界定了群眾路線中的“群眾”概念。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的、階級分析的方法,對人民群眾范疇進行了分析,認為人民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建黨之初,人民群眾的范疇包括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和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農民階級,同時為了擴大革命力量,要團結民族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對革命的對象地主、富農和資本家也作具體分析。在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是指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解放戰爭時期,是指一切反對帝國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在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以及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的范疇。其次,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重要歷史作用。在革命與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反復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聯合起來其力量是偉大的,我們必須依靠和相信群眾的思想。他充分肯定了農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巨大作用,“一切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都將被他們葬入墳墓”。他強調:“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他認為戰爭的偉大力量存在于人民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我們歷來主張革命要依靠人民群眾。
第二,在“為了誰”的問題上,揭示了“一切為了人民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歸宿,使黨的群眾路線體現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關于這一基本觀點,毛澤東作了以下闡述: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在《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著作中,他都反復強調我黨和我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二是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要為人民服務,就必須向人民群眾負責。他說:“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要考察共產黨人是否真心誠意為人民服務,是否真正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不能只看他的主觀愿望與動機,更要看他的實際行動和客觀效果。三是向人民群眾學習。他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他十分強調一切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要做群眾的學生,然后再做群眾的先生。不經常地向群眾學習,不在群眾的實踐中吸取營養,就勢必脫離群眾,使自己孤立起來。四是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毛澤東認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離開了人民,就好比種子離開了土地。
第三,在“依靠誰”的問題上,闡明了“一切依靠人民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立足點,使黨的群眾路線擁有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毛澤東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在他看來,“一切依靠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和智慧源泉。為此,他提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著名論斷。只有依靠群眾,才是不可戰勝的。只要我們依靠了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只會被我們所壓倒。正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因此,他諄諄告誡全黨同志在任何時候都應注意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革命和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他還教育黨員領導干部要“熱愛人民群眾,細心地傾聽群眾的呼聲;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眾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眾之上,而是深入于群眾之中”。根據群眾的覺悟程度,去啟發和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在群眾出于內心自愿的原則下,幫助群眾逐步地組織起來,逐步地開展為當時當地內外環境所許可的一切必要的活動。
第四,在“怎樣做”的問題上,論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最基本的領導和工作方法,使黨的群眾路線上升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理論高度。毛澤東指出:“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黨的領導的正確思想也只能從群眾中來。“從群眾中來”就是深入到群眾中,把群眾分散的意見,化為集中系統的意見,在哲學上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把集中起來的意見再回到群眾中去,指導群眾的實踐,在哲學上就是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不斷檢驗、豐富和發展真理。毛澤東說:“善于把黨的政策變為群眾的行動,善于使我們的每一個運動,每一個斗爭,不但領導干部懂得,而且廣大的群眾都能懂得,都能掌握,這是一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藝術。”為了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毛澤東又提出要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研究,采取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民主和集中相結合的具體方法。他在總結歷史經驗時指出:“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可見,毛澤東的高超智慧和卓越的領導藝術在這里得到了集中體現。
第五,在“如何用”的問題上,指明了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領導的根本途徑,實現了黨的群眾路線與黨的根本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的具體統一。毛澤東把群眾路線運用于黨的各項工作領域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運用到黨的思想路線上,就是毛澤東思想又一活的靈魂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化。他所寫的《實踐論》、《矛盾論》,既是講思想路線問題也是講群眾路線問題,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他所概括的黨的三大作風,以及對它們之間關系所作的論述,深化了我們黨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認識。二是運用到黨的政治路線上,就是黨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制定的綱領、方針和政策必須反映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運用到軍事路線上,就是人民軍隊、人民戰爭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四是運用到組織路線上,就是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同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相結合。五是運用于黨領導的政治斗爭,就是堅決支持群眾爭取徹底解放的斗爭。六是運用到經濟建設上,就是減租,開展大生產運動,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七是運用到文化工作上,就是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八是運用到黨的建設之中,就是形成黨的領導骨干與廣大黨員群眾相結合的領導方法和黨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優良作風。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形成、發展和完善的
黨的群眾路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運用于黨的全部活動中而形成的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根本工作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并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不斷推進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一個產生形成、成熟完善和曲折發展的過程。
萌芽階段: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大革命失敗。建黨初期,黨自身所處的地位和面臨的外部環境,要求我們黨為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必須聯系和發動群眾,開展群眾運動。1922年,黨的二大制定的《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提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1925年2月,黨的四大制定的《對于職工運動之議決案》指出,要“盡力發展我們自己黨的組織,力求深入群眾”。同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擴大執行委員會決議案》中關于《組織問題議決案》更是強調了群眾工作的重要性,“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開始注重調查研究,深入實際,聯系群眾。1925年12月和1927年3月,毛澤東先后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中,批評了當時黨的個別領導者脫離群眾、壓制群眾、做官當老爺的惡習流弊,逐步開創了聯系群眾、深入群眾、依靠群眾的清新風氣,是黨的群眾路線萌芽的標志。
形成階段: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爆發。1929年9月,周恩來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指出:紅軍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不要由紅軍單獨去干”。“對需用品可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首次使用了“群眾路線”這一概念,并將它作為我們黨認識和處理黨群關系的基本原則。1929年12月,毛澤東指出:“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去執行。”1929年至1934年間,他撰寫了《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反對本本主義》、《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對黨和群眾的關系及黨應當堅持的工作方法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如黨要堅持正確的斗爭策略,必須到群眾中作實際調查;黨只有為群眾謀福利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革命戰爭必須動員和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而應該是群眾化的方式等,這標志著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之后,隨著毛澤東在黨內領導地位的確立,這些思想觀點逐漸成為全黨的共識,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成熟完善階段: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群眾路線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備、成熟的科學理論。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論聯合政府》等文章的發表,是黨的群眾路線成熟的標志。他在《論持久戰》中告誡全黨:“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開展延安整風運動之后,我們黨認真總結經驗,對群眾路線又進行了理性的思考。1943年6月,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把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有機統一起來,深刻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哲學思想基礎,表述了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要求“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1945年,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寫入了黨章,并對其理論內容作了完整的概括,使群眾路線趨于系統化。至此,群眾路線已被全黨所認同并在實踐中得到自覺的貫徹執行。
曲折發展階段:從解放戰爭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針對抗戰勝利后敵強我弱的形勢,我們黨堅持走群眾路線,贏得了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擁護,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面對黨成為執政黨的新情況、新要求與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毛澤東要求全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同時在實踐中深化了對群眾路線的認識。他認為過去“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我們就實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現在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實行這個方針”。“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群眾路線的問題”,“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1956年,根據執政后黨的狀況發生的變化,黨的八大第一次把“群眾路線”寫入了黨章,要求全黨“必須不斷地發揚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的傳統”。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使黨長期以來形成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遭到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對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深刻的總結,重新強調了在新的歷史時期走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并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又作了簡明而準確的概括,同時高度評價了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把它看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
三、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啟示
盡管毛澤東倡導的群眾路線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實踐中經歷了一些曲折,但在改革開放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期,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階段,毛澤東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思想,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第一,確立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首要任務。毛澤東一直十分重視在黨員干部中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他說:“有無群眾觀點是我們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的確,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堅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我們黨最早提出“為群眾服務”,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再到“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執政黨”、“為民務實清廉”,黨的群眾觀念在發展中不斷創新,為我們進一步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指明了前進方向。當前,我們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要緊緊圍繞“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深入進行唯物史觀和黨的性質、宗旨教育,從思想深處扎根,從解決內在動力著手,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真正確立起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基本觀點。要用好我們黨93年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這本“最好的教科書”,同時結合現階段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深刻變化,黨員隊伍尤其是干部隊伍結構的深刻變化,長期執政條件下黨所面臨的“四大危險”、“四大挑戰”,以及黨的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的高度,認識增強群眾觀點的極端重要性,使公仆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深入人心,讓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為民、務實、清廉成為黨員干部的自覺堅定行動。
第二,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是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關鍵環節。毛澤東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較多,有些矛盾和問題人民群眾反應強烈,對黨與政府的希望和期盼較高。一是整治一些黨員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這是當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反映強烈的問題。當前,必須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建章立制環節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中,圍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通過建立一個完整的黨內法規體系和保證該體系的運行機制,把集中整治與常態化、制度化的執政黨建設結合起來,使黨的群眾路線在全體黨員干部中深深扎根,使黨的群眾路線在人民群眾中生動展現。整治“四風”,還要引入輿論監督的有生力量,進一步吸納并強化輿論監督的作用。二是解決好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影響群眾切身利益、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著力解決好分配、就業、就醫、養老、住房、教育等與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休戚相關的民生問題。這是群眾利益的最直接載體,也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關鍵。三是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以及黨、民與法的關系。這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黨的群眾路線可以說是黨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的路線,是實行廣泛、充分的民主的路線。它有著一系列的制度保證,當前首要的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精神,堅持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使人大真正成為”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黨同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血肉聯系的機構,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和平等發展。
第三,形成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制度機制,是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保障。毛澤東非常重視聯系群眾的制度建設。1956年,鑒于斯大林的教訓,他指出:“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1962年初,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又結合民主集中制原則闡述了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性。鄧小平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進一步健全領導干部聯系基層、聯系群眾的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條件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會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應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解決制度層面的問題,在創新和完善制度機制上下功夫,建立起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如通過制度規范群眾路線的內容和形式,使群眾路線逐步規范化;通過制度提高群眾路線的工作質量,增強群眾工作的有效性;通過制度糾正群眾路線工作中的失誤,有效防范執行群眾路線中出現的問題。同時,堅持“公開公正、社會協商、依法依規”的原則,通過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以及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級干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溝通機制、協商民主機制、群眾評價監督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等,從而使群眾問題的解決過程透明化、人性化與規范化,使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常態化,真正讓走群眾路線成為黨員干部的一種剛性需求。此外,要在政治制度、干部制度、組織制度的整體框架內形成良性互動,使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渠道”、制約干部權力的“鐵籠子”與黨員隊伍建設的“退出機制”發揮整體綜合效應,從而使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獲得根本的制度保障。
第四,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是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途徑。毛澤東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主要是深入細致地宣傳教育群眾、廣泛組織發動群眾、充分重視群眾組織工作、采取群眾喜歡接受的動員方式、實行典型教育帶動群眾方法等。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群眾工作方法又作了一些創新,如通過大規模的下放干部參加勞動,克服官僚主義、反腐倡廉、密切黨群關系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面對群眾多樣化需求的日益增長,針對一些黨員干部在群眾工作中罹患“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綜合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在提高群眾工作能力上有新理念、新戰略和新路徑,主要是通過不斷創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實增強群眾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首先,必須在繼承黨的群眾工作傳統方法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探索適合時代特點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如要學會用群眾化語言與群眾溝通的技巧,要通過辦實事辦好事和創新活動載體的方法做好群眾工作等。其次,必須分析現階段群眾工作的特點、要求,樹立與時俱進的新觀念,把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轉變群眾工作理念,在推進社會事務、經濟事務與行政事務的民主治理中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變治理為服務,變上訪為下訪,變被動為主動,變堵防為疏導,變層層轉辦為層層解決問題,始終圍繞實現和維護群眾利益開展工作,突出解決群眾利益問題。只有不斷創新這種既能凝聚群眾,又能推動群眾自我組織;既能服務群眾,又能推動群眾自我服務;既能協調群眾內部關系,又能推動群眾當家作主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使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徑。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673期,摘自2014年第8期《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