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阿爾巴尼亞等23國的聯合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第一時間致函中國外交部,詢問中國是否組團參加聯大。外交部考慮到“不打無準備之仗”,建議不組團參加。毛澤東則認為“這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不去就是脫離群眾了”。在毛澤東的堅持下中國組成代表團赴美參加聯大。行前,毛澤東在書房約見了周恩來、喬冠華等人,提出到聯合國“要采取阿慶嫂的方針,不卑不亢,不要怕說錯,當然要搞調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調查好再說”。毛澤東的話為首次亮相聯合國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吃了定心丸打了強心劑,賦予了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大膽說話相機行事的權力和勇氣。
那么,“阿慶嫂的方針”是什么意思?在置身當時世界格局中的中國來講,毛澤東所謂的“阿慶嫂的方針”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毛澤東說這話時的文化語境。1971年9月,正逢“樣板戲”電影《沙家浜》在全國公映。這部電影根據革命京劇《沙家浜》拍攝,劇情大致如下:1939年,新四軍轉戰江南,陽澄湖畔的部隊奉命轉移,留下18個傷員,縣委把掩護的任務交給了開春來茶館的地下黨員阿慶嫂。鬼子前來掃蕩時,阿慶嫂和鄉親們將傷員隱藏在蘆葦蕩里。暗中投敵的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和參謀長刁德一受命前來剿滅傷員,阿慶嫂與之斗智斗勇,終于使傷員安全轉移,重建江南抗日游擊隊。后來趁胡司令結婚之際,阿慶嫂引領游擊隊假扮戲班混入喜堂,圍殲敵寇。
在這出劇中最為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由汪曾祺等人執筆的第四場“智斗”。在這場戲中,暗中投敵的刁德一要“旁敲側擊將她訪”,阿慶嫂的應對策略則是“察言觀色把他防”。圍繞著這一“訪”一“防”,雙方展開了一場互相試探的斗爭。當刁德一假惺惺地“贊揚”阿慶嫂“若無有抗日救國的好思想,焉能夠舍己救人不慌張”的時候,實則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套出阿慶嫂的實話,使阿慶嫂承認自己是抗日英雄。因此處在這種情勢下的阿慶嫂既不能承認也不好否認,于是就用“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把話題給岔開了。這樣一來,阿慶嫂就把自己救人的動機從抗日救國轉移到了江湖義氣,從而巧妙地避開了刁德一的問話。然后刁德一再以“新四軍久在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這段唱詞實際上也是話中有話,是刁德一讓阿慶嫂對新四軍表態。阿慶嫂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既符合她春來茶館老板娘的公開身份又讓刁德一碰了一個軟釘子。最后刁德一不得不承認阿慶嫂說話滴水不漏,雖然對阿慶嫂百般懷疑但是卻也無可奈何。
阿慶嫂智斗刁德一
處在危急關頭的阿慶嫂用自己的機智和膽略成功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安全地轉移了新四軍傷員,為抗日根據地的重建繼續了力量。毛澤東此時提出的“阿慶嫂的方針”正是要中國代表團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上大膽與美、日等國際反華勢力周旋,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維護世界和平。事實上,當時的中國代表團之所以不敢參加聯大會議,乃是因為當時的中國確實處在一個腹背受敵,比較孤立的國際境地。中蘇論戰使得兩黨兩國關系受到影響,中國從此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異端,也促使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決心走一條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然而,這一道路確實在也是困窘、艱難的:一方面中國要努力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落實“革命”的社會理想,同時另一方面還要在錯綜復雜的冷戰格局當中“相機行事”,以各種方式克服國際國內的政治認同危機。
喬冠華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開懷大笑
在這一格局之下,《沙家浜》中的“智斗”和“阿慶嫂”就遠遠超出了文學形象所單純具有的審美意涵,從而成了新的“革命中國”所處的國際政治局勢的一種隱喻式的呈現。毛澤東在這種時候果斷決定派團參加聯合國大會,并且告誡代表團成員要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一政治決斷不僅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代表團在聯合國大會上面對美日等西方反華勢力的勇氣,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政治認同。在這個意義上,由“紅色經典”所代表的新中國或曰“革命中國”的文化傳統就不僅僅是一場文化革命,更一場旨在改變人們藉以體驗民族歷史和社會現實的情感結構的革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