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沒有經濟效益,不值得花時間嗎?舉幾個例子:
西方說“我們發明了經緯度,繪制世界地圖,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你們中國人還閉關自守”。
西方說:“中國的科技都是我們給你帶來的。西學東漸以前,你們甚麼科技都沒有。”
美國人說:“你們中國人1850年才來掘金,我們歐洲人已經耕耘了300年。你們來享受我們努力的成果。”
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中國習近平主席一幅1735年的中國地圖。他該如何應付?
聽到這樣的說辭,心里、臉上是怎么個難受?吐氣揚眉又是怎么量度?
我們是否已經太習慣無條件接受西方任何不合推理的學說,毫無抵抗?我不曉得,每個中國人的沉默、低頭、彎腰的心情,乘以十四億,如何衡量?十四億的無奈,消極,自貶,自艾,如何估價?
我目睹美國《國家地理雜志》電視節目訪問中國農村的小孩上課的情景:老師一字一句地唸:“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小孩朗聲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這節目我看過不止一次。每次心頭都一陣抽痛。他們長大後,對自己國家的科技信心如何?這些小孩自尊,自豪的經濟效益能衡量嗎?
中、歐交通的開始
讓我們回顧東西方首次碰撞是什么一回事。
1342-1347年(至正二年至七年),代表歐洲各國的天主教教宗Pope Benedict XII派了以Giovanni de' Marignolli為首的 50位傳教士使臣來華,在元大都Cambalec(今北京)覲見元惠宗,呈上國書,開始官方的中歐關系。《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歐洲繪制粗糙,沒有教宗領地,是按照元朝時歐洲送來的地圖繪制的,沒有文藝復興的主要城市佛羅倫薩,是因為當時教宗不在意大利,在法國Avignon。文藝復興到1400年左右,Medici家族興起后才開始,歐洲的地圖學還很幼稚。
元朝的地圖,已有整個非洲的輪廓,雖然不詳細準確,表示早就知道非洲,而歐洲人到1402年才征服非洲西部的Canary Islands。元朝曾遠征日本,因颶風覆沒。教宗使者從陸路來,回歐洲是元朝派船從泉州出發,送回歐洲的。因此元朝必然具備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能遠航的船只。其實昆明大觀樓長聯里的“漢習樓船”講的樓船,有三到五層,非常先進。元朝覆亡,朱元璋的明朝要安內,實施海禁,航海活動停止。永樂稱帝後,馬上擴大航海。鄭和憑著元朝的航海知識基礎,無遠弗屆,但是殘缺的文獻只記載至鄭和到東非為止,今天一直被引用。印尼Beilitung“黑石號”沉船上載有帶阿拉伯紋飾器形的長沙窯瓷器,證明唐朝已經通過海路與西亞貿易。 以鄭和二十萬人次的規模,只到東非,還不及元朝,甚至唐朝,不是很笑話嗎?
《坤輿萬國全圖》是誰繪制的?
16世紀,西方對中國慕名而來。第一位真正能進入中國,發揮交流作用的是利瑪竇。傳說他根據歐洲地圖學家繪制的地圖,創作《山海輿地全圖》,《坤輿萬國全圖》等全部中文標注的地圖。其實,均不是他的原作。光談《坤輿萬國全圖》,在這么大的地圖上,一般地名不容易看清楚,印刷在書上的地圖,只看到利瑪竇添加的“亞墨利加”,“墨瓦蠟泥加”,“新以西巴尼亞” 等字體比較大的地名,再加上一段他的序言,導致誤會,以為是利瑪竇繪制的地圖,民間無法看到原大的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沒有16世紀歐洲在美洲殖民地的重要城市Rio de Janeiro, Buenos Aires,沒有濃厚天主教氣味的Sao Paulo, Vera Cruz,利瑪竇應該知道的這些城市的。詳細看地圖,就知道根本不是根據歐洲人繪制的地圖制作的。
黃時鑒、龔纓晏兩位合著的《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其實里面已經透露重要的線索。兩位很耐心把《坤輿萬國全圖》上1114個地名做了索引。我也很耐心一個一個查考這些地名在西方地圖的對應。一開始就發覺很奇怪,《坤》圖上面有些地名,歐洲地圖沒有。黃、龔兩位認為《坤》圖是翻譯自Abraham Ortelius(1570) 和Gerardus Mercator(1569) 的世界地圖。沒有對應的地名,他們在索引里注上“原圖未有”。我把這些地名記錄下來,越來越多,每個洲都有。最奇怪是南北美洲的地名有一半是歐洲地圖不載的。美國立國是只有13州,都在Appalachian山脈的東邊,因為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在1763年訂立宣言,殖民者不能越過Appalachian山脈,在西邊建立殖民地。美國Lewis和Clark 1804-1806年才從圣路易斯出發,勘探西部地理。利瑪竇三十歲來華,沒有離開,在北京逝世,他如何準確標示200年後歐洲人才知道的美國中部和西部的地理?
黃、龔的書里,許多地名引用Pasquale M. d’Elia (1890-1963,意大利耶穌會士,漢譯德禮賢)翻譯自《坤輿萬國全圖》為歐洲文字的地名。假如原來的地圖是用歐洲文字標注,為什么德禮賢不直接引用原來歐洲地圖的地名,要從《坤輿萬國全圖》的中文地名再翻譯為歐洲文字?這再次說明,原來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中文的,是明代人繪制的。
利瑪竇在中國的經歷,到過的城市有限:澳門,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都有詳細記載,他的筆記經過金尼閣整理,有中文版譯本《利瑪竇扎記》,盡管里面有嚴重的翻譯錯誤。中國偏遠地區的地圖,利瑪竇如何測繪?《坤輿萬國全圖》全部有經緯度,利瑪竇如何得知這些他還沒到過的地方的經緯度?只要有一個城市的經緯度準確標示,我們也得問:沒有測量經緯度技術,從何得來?東北標示永樂北征經過多小地方,永樂逝世的榆木川,對160年以后來華的利瑪竇有什么重要性,要標示在世界地圖上?永樂為安定西南少數民族沖突而設的地方政府名稱,對利瑪竇是沒有政治經濟文化意義的。這些都表明,中國部分其實主要是永樂時代繪制的地圖。
1428年,宣德從越南撤退,讓越南自主,改“交趾”為“安南”。《坤輿萬國全圖》注明“安南,舊交趾”,說明是最近的事。利瑪竇時代,越南已經使用“安南”,“交趾”的名字消失。利瑪竇為何還注“舊交趾”?證明地圖不是他繪制,是1428年后不久繪制的。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430年出海後,據說 他1433年死在印度洋上。中國明代中期以后,大航海活動停止,繪制世界地圖是沒有意義的。因此,我斷定《坤輿萬國全圖》是第七次大航海前,即1428年至1430年間繪制,總結前六次航海的經驗,為第七次做準備用。
西班牙上方一段文字,說明地圖是中國與歐洲通以后“七十余載”繪制的。把歐洲使團來華的1342-1347年段加起來,地圖繪制年代在1417-1426,正好是鄭和下西洋時代,這么大的地圖,需要好幾年的功夫,不是利瑪竇能在北京一年內完工的。若以利瑪竇來華,或者Ortelius/Mercator 地圖的年代(1569,1570)算,上數七十余年是1500年左右。明代正在海禁時期,不合“與歐洲通”,完全排除地圖是根據Ortelius,Mercator地圖或者利瑪竇作為作者的可能。
《坤輿萬國全圖》上沒有教宗領地(Stato Pontificio), 沒有文藝復興的佛羅倫薩(Firenze,英作 Florence),等于今天的中國地圖沒有北京、上海。《坤輿萬國全圖》的歐洲根本是得自元代歐洲人帶來的地圖,是1342年前的地理,歐洲的地圖學還是幼稚,意大利的形狀很笨拙。教宗當時不在Vatican,在法國Avignon,領導歐洲300年的Medici家族還未興起,他們的發祥地佛羅倫薩還沒有成為文藝復興的重要城市。因此,《坤輿萬國全圖》的歐洲部分根本不是1602年繪制,是1400年以前繪制的。1840年以前,香港也不會在世界地圖上。分析完全排除利瑪竇繪製歐洲部分。如果歐洲不是利瑪竇繪製,其他就更不可能了。
所有數據表示,《坤輿萬國全圖》與利瑪竇帶來歐洲繪的地圖是不相容的,與鄭和時代繪制完全吻合。這就是我為什么能如此肯定,《坤輿萬國全圖》不是利瑪竇的作品,不是翻譯自歐洲的地圖,而是鄭和時代繪制的地圖。
對歷史翻案的反應
我的書在臺灣出版後,引起一些好評,《宣德金牌啟示錄》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13年度十大好書。不過討論遠不如想象的熱烈,學界出奇地沉默。相反,主流媒體還是一再重復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新聞。
2010年,利瑪竇400年逝世紀念在北京,南京,澳門展覽,我剛好在南京博物館,看到展覽里同時擺放Ortelius的1570年世界地圖和《坤輿萬國全圖》,雖然在不同的房間,但是應該很明顯,《坤輿萬國全圖》的詳細準確程度,遠超乎Ortelius的地圖。準確的《坤輿萬國全圖》怎可能抄自粗拙的Ortelius地圖?這是違反常識推理的。我當時跟在場的觀眾和講解員反映,指出疑點。但是,這個反映看來沒有傳達館方決策層。
2011年,央視《巖中花樹》介紹利瑪竇生平,重復了同樣的錯誤。我在新浪博客和央視博客寫了一篇文章提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7879f01015d3c.html
“2011年10月22日CCTV-9播放了一套兩集100分鐘的片集,題為“巖中花樹”,內容講述利瑪竇的生平,在中國的經歷。制作頗為認真,有中國學者,意大利學者的訪問。這部片子是去年放映的,拍攝一定更早,應該起碼是2010-2011年。我在馬六甲2010年7月國際鄭和會議上提出的新觀點,可能還沒有太多人看到”
2014年,英國舉辦明代文物展覽,在蘇格蘭愛丁堡的國家博物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行,集中1400-1450年的文物。南京博物館把鎮館之寶《坤輿萬國全圖》提供展覽,說明上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製作的坤輿萬國全圖,是世界上第一幅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南京博物院)”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entertainment/2014/08/140811_ent_ming_exhibitions.shtml
明顯地,學界、媒體和一般人對這宗重大歷史錯案更正,還是不解和猶疑,需要更多有心人去推動,說服。
南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坤輿萬國全圖》彩色插圖本。
你能做什么?
假如你認識到科技史并非想象那么無用,可以試試作為你業余的嘗試。科技史,特別是東西方剛開始接觸時的科技史,是一片待開發的荒地,有興趣可以參與開發。我以后講如何動手。
所有百科網頁(百度,維基、360、搜狗),還一直用舊的、錯誤的觀點(利瑪竇,地理大發現,鄭和,大航海),這些網頁起著很負面的作用,需要很多人去更正。外文的Wikipedia網頁,經常由西方中心主義者把持,刪節任何對哥倫布,麥哲倫等西方發現者不利的信息,需要更耐心的抗爭。
附1:《坤輿萬國全圖》,左上方中文“今相通七十余載云”,揭示該地圖約繪制于1430年。《坤輿萬國全圖》以中國為中心,東西南北命名海洋;準確地標志阿拉斯加Anchorage的海潮,Juneau的峽灣,Mt. Ranier的雪山,加利福尼亞半島。該圖一向以為是明萬歷年間意大利人M.利瑪竇(1552-1610)在中國編繪的世界地圖,實際主要資料來自鄭和時代的明代人。神宗萬歷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到達廣州,自制《萬國圖志》。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來源于百度百科)
附2:《坤輿萬國全圖》,是一幅由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于神宗萬歷三十年(1602年)所制的世界地圖,是第一幅出現美洲的中文地圖。神宗萬歷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到達廣州,自制《萬國圖志》。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利瑪竇到京師獻圖,深受明神宗喜愛。萬歷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資刊行,曰《坤輿萬國全圖》。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明神宗下詔摹繪12份,傳于現世,原本可能隨葬明定陵。《坤輿萬國全圖》原為六幅,后來裝裱為一幅。(來源于維基百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