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在開國大典前,毛澤東主席親自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動工興建。1958年5月1日,在首都人民慶祝“五一”勞動節時,舉行了揭幕儀式。照片攝于1958年5月。紀念碑正面有毛澤東主席親筆所書八個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58年10月2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團到達北京,受到首都人民的熱烈歡迎。毛澤東的兒子和18萬志愿軍將士,一起犧牲在了朝鮮戰場。新中國以貧弱的國力,擊退了世界第一軍事強國,雪洗中國百年外戰不勝的恥辱。這是百年以來,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做到“御敵于國門之外”。
1958年2月12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聽取關于渦噴5發動機的介紹。渦噴-5按照蘇聯ВК-1Ф發動機的資料仿制(蘇聯ВК-1Ф仿制英國尼恩發動機),裝備殲-5系列戰斗機。1954年4月開始仿制,1956年6月通過試車鑒定。1963年開始轉到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生產。渦噴-5是一種單轉子離心式帶加力燃燒室的第一代噴氣式發動機,凈重989公斤,最大推力2.65噸,加力推力3.38噸,至1985年停產,沈發和西發共生產了9658臺。由于大量采用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合金,對工業基礎薄弱的我國航空工業,提出了極高挑戰。該款發動機仿制成功,使我國一步跨入世界少數幾個,能制造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國家行列。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幅度削減軍費,大批航空研制計劃下馬。航空體系長期嚴重缺乏技術投資,使得中國航空工業直至今天,依然未能徹底解決“心臟病”。而與外國合資的航空項目,最終也是雞飛蛋打。
1958年4月23日,新中國第一家手表廠——地方國營上海手表廠正式創建(施志勤拍攝)。7月1日,第一批上海牌A581型17鉆機械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貨商店上市,售價60元。當天《新民晚報》以“爭買上海牌手表”為大字標題,采訪了首任廠長劉思仁。1955年,上海市輕工業局組織手表試制小組,以瑞士sellca機芯進行仿制。1956年正式成立上海手表廠籌備處,至1957年共進行了14批次試制,制定了1070道工序,終于使手表生產進入工業化軌道。到1966年中期,上海手表廠的手表生產水平已達到日本同期手表工業生產水平。1970年代上海SS1A型手表機芯提高了擺輪游絲頻次,由原來18000次/小時提高到21600次/小時,顯著提高了國產機械表的走時精度。從1958年至1990年,上海手表行業累計生產手表5448萬只。全行業實現利稅102億元,相當于1990年全行業固定資產凈值的39倍。改革開放后,中國鐘表行業全面走向衰敗破產,僅剩下海鷗、北京、上海等老牌廠家茍延殘喘。
1958年5月2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后花園,觀看中國自己制造的第一輛小轎車—“東風牌”小轎車。1957年5月,一機部向長春一汽下達了轎車設計任務。由于當時我國轎車工業處于白手起家狀態(無資料,無經驗,無工裝,無設備),一汽制造廠廠長饒斌提出以仿制為主的工作方針。確定發動機仿制德國奔馳-190的直列四缸頂置氣門汽油發動機,采用自行設計的三檔機械變速器,底盤參考法國“西姆卡”的基本結構,進行部分改進。該車發動機功率70馬力,百公里油耗10升,最高車速128公里。以一條金龍為標志,編號CA-71。這是新中國首次嘗試制造轎車,比日本第一輛國產轎車晚了54年。改革開放后,中國轎車工業半壁江山,被合資企業蠶食殆盡,僅剩下少數民營汽車企業,在自主研發的道路上艱難掙扎。合資就能換來核心技術嗎?——笑話
1958年9月13日15時25分,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鋼鐵公司青山廠區一號高爐投產,毛澤東主席親赴現場觀看高爐出鐵。該項目是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一期投資5.46億元,設計產量150萬噸,1955年10月動工。一號高爐爐容1386立方米,18年產鐵1546.34萬噸,1978年擴建為2200立方米。隨著武鋼發展,青山區集結了十幾萬鋼鐵工人和家屬,延伸出大片新興工業區和生活區。
1957年,國家批準冶金工業部在全國建設3個大型、5個中型、18個小型鋼鐵廠的建設方案,陳云副總理將其稱為“三皇五帝十八羅漢”。其中三皇是指鞍鋼、武鋼、包鋼;五帝是指首鋼、酒鋼、太鋼、本鋼、唐鋼;十八羅漢是指邯鋼、杭鋼、廣鋼、柳鋼、萍鋼、湘鋼等18家省屬鋼鐵企業。這批鋼鐵企業,為我國重工業發展打下了雄厚基礎。1949年中國粗鋼產量為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1976年中國粗鋼產量為2046萬噸,居世界第5位
1958年8月,長春一汽試制成功紅旗CA72轎車,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首批兩臺紅旗敞蓬檢閱車,參加了國慶10周年閱兵。建國初期,我國禮賓用車多為蘇聯吉斯。該車以研制我國高級禮賓車為目標,經過5輪試制,采用前置后驅雙排座布局。前輪采用了螺旋彈簧和液壓桿的獨立懸掛,后輪為多片式鋼板彈簧配以液壓桿的非獨立懸掛,裝備一臺162千瓦V8液冷頂置氣門發動機,液力無級變速器。照片為1960年3月,長春一汽紅旗CA72型高級轎車,參加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被編入《世界汽車年鑒》。
1958年10月成立的國營長虹機器廠(305廠,德陽遷至綿陽城郊),是我國航空機載火控雷達專業制造廠之一,也是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73年,長虹試制成功第一臺301型16英寸黑白電視機,和401型18英寸彩色電視機。與之類似:海爾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青島電機總廠(生產交直流電機、電風扇、洗衣機等)。海信的前身是1969年成立的青島無線電二廠(生產半導體收音機)。美的電器前身是1968年何享健帶領23個人,集資5000元在廣東順德創辦的“北街辦塑料生產組”。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4機研制,以前蘇聯當時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中型計算機為藍本,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15所)、七機部(706所)和總參56所的科研人員與北京有線電廠(738廠)密切配合,于1959年9月完成研制任務。該機有22個機柜,主機、電機組機房各占地200平方米。全機共用4200個電子管,4000個鍺晶體二極管。字長40二進位,內存使用直徑2mm的環形鐵淦氧磁心體,容量為4096字,機器時鐘頻率500KHz,浮點運算速度每秒約一萬次,運行功率為100千瓦。1958年10月完成部件生產,1959年4月完成調試。 104機共生產了7臺。為使計算機產業化,保證整機配套,60年代中期,全國建立了11家計算機主機和外部設備廠,職工人數1萬3千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貴州、黑龍江、山東、江蘇等地。1970年之前,僅738廠就生產了18種類型的174臺晶體管計算機。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電子工業體系全面走向破產衰敗。
1959年第3期《人民畫報》,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百萬噸級煉油企業——蘭州煉油廠。該項目為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6年4月29日正式動工。當時全國只有少量原油粗加工裝置,上海高橋煉油廠的年產量不到10萬噸,航空煤油還要從蘇聯進口。1958年9月蘭煉建成一期工程,比計劃提前1年零3個月。1959年3月正式投產,當年實際加工原油達73萬噸,生產各種油類產品41萬噸。全國汽、煤、柴、潤四大油品總產量234.9萬噸,自給率達到40.6%。此后石油體系進行大會戰,通過改擴建先后建起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百萬噸級煉油廠。到1965年油品產量達到617萬噸,石油品種494種,自給率達97.6%。此后石油部又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地方先后興建了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中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經達到7069萬噸,生產四大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73年起,我國開始對外出口石油換取外匯。
1960年4月29日,大慶石油會戰萬人誓師大會,在薩爾圖廣場(現大慶23中)召開。一萬多名新疆、玉門、四川、青海等老油田的石油職工、三萬多名解放軍轉業官兵和大專院校學生,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云集大慶。大會由張文彬主持,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做動員報告,副部長康世恩發布第一戰役戰斗令。會上,鐵人王進喜被評為油田會戰第一個勞動模范。以“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為起點,大慶油田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2011年中國原油產量為2.04億噸,大慶油田為4000萬噸)。
1960年6月,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廠——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建成投產。該廠為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6年7月開工建設,國家投入6.5億元(1955年國家財政收入僅為303.6億元),廠區占地6.89平方公里,擁有1.7萬余名員工,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重型機器廠。主要生產各行業所需的大型成套生產設備,是發展重工業的“母廠”,設計年產量10.9萬噸。投產當年,該廠就參與研制了中國首臺1150毫米初軋機(裝備鞍鋼),和125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一重自用)兩大重量級產品。1962年6月20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一重時,將其譽為“國寶”。50多年來,一重產品廣泛應用于鋼鐵、礦山、水電、火電、核電、石化、汽車、船舶等民用領域,以及坦克、火炮等軍用領域,創下300多項中國第一。產品包括中國第一套2800毫米冷/熱鋁板軋機、亞洲最大的30000噸模鍛水壓機、世界最大的5500毫米寬厚板軋機、世界最大的2044噸煤液化反應塔、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等尖端設備。
建國初期,我國進行大規模重工體系建設。在1950-1963年間,通過新建和改擴建,先后建立起太原重機廠、第一重機廠、第二重機廠、沈陽重機廠、洛陽礦山機器廠、上海重機廠、北京重機廠、天津重機廠等“八大重機廠”。地方還興建了昆明重機廠、陜西重機廠、長沙重機廠、杭州重機廠、合肥重機廠、福建三明重機廠、濟南重機廠和吉林重機廠,當時稱為“八小重機廠”。這批重機母廠為我國發展重工業奠定了雄厚基礎。改革開放后,中國重工業發展長期嚴重停滯。這批重工業企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大多走上了衰亡破產之路。
1961年6月,上海市南市區商業部門,在上海鋼鐵三廠第二轉爐車間附近,新開設冷飲專柜,隨時供應高溫作業工人各種冷食(夏道陵攝)。上鋼三廠前身為1914年實業家陸伯鴻創辦的和興化鐵廠,是中國第一家、也是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民辦鋼鐵廠(日產生鐵12噸)。其后歷經磨難,1938年上海淪陷后被日軍控制,到1948年年產量還不足2000噸。建國后改名為上海第三鋼鐵廠,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迅速擴張,一度成為擁有3萬名工人、占地2.1平方公里的大廠。2004年因上海世博會而搬遷至寶山羅涇。【從1999年至2007年,上鋼三廠以“國企改革”為名,下崗裁員18039人,裁員率高達86.8%。他們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去工業化過程中,下崗失業的數千萬中國產業工人的一個縮影。】
1961年,洛陽第一拖拉機制造廠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正在吊運。該廠始建于1956年,占地5.58萬平方米,是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當時洛陽僅有9萬人口且工業基礎薄弱,出于全國工業布局考慮,毛澤東主席將一拖選址在洛陽,抽調全國技術人員援建。1958年7月20日,洛陽一拖裝配出中國第一臺54馬力履帶式拖拉機。1959年試制成功東方紅75馬力履帶式拖拉機。該廠目前仍是中國最大的農機生產基地。
1962年6月22日,上海江南造船廠經過四年努力,研制的亞洲第一臺1.2萬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在上海重型機器廠成功投產。該機采用三梁六缸四立柱結構,主機重2200多噸,地面部分高23.65米,基礎深入地下40米,共有46000多個零件。其中單件100噸部件多達12個,對鑄造、焊接、運輸均提出極高挑戰。該機建造成功,標志著我國重型機械的制造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37年,日本為建造大和級戰列艦460mm主炮,從德國克虜伯公司進口一臺10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安裝在日本制鋼所室蘭工廠。)
1963年1月2日,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陳中偉、錢允慶等人,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斷臂接活手術。傷者是上海機床鋼模廠27歲的年輕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沖床切斷左臂。手術一年后,王存柏的左臂恢復如常,可以提包、寫字、穿針引線、打乒乓球。于1964年2月重返勞動崗位,在廠里擔任檢驗工作。陳中偉院士提出的“斷肢再植功能恢復標準”,被國際顯微重建外科學術界公認為“陳氏標準”。
1963年8月21日,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的首艘033型攻擊性常規動力潛艇下水,1965年9月服役,舷號136。該艇以蘇聯提供的633型R潛艇圖紙進行仿制,我國在此基礎上進行國產化改進,增加2具魚雷發射管,改進水聲、蓄電池性能,提高潛深航速,續航力增大一倍。至1987年停產,該艇共建造了106艘,分別由江南造船廠、武昌造船廠、黃埔造船廠、涪陵造船廠、渤海造船廠建造,并出口了16艘。該型艇至今仍在中國海軍中作為訓練艇使用。——直至5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有能力研制常規潛艇的國家,能有幾個?
1963年1月20日,上海無線電三廠、四廠研制的全國產晶體管收音機投放市場。當年,周恩來總理在出國訪問中,上海無線電三廠的28A型晶體管收音機列入國家禮品。圖片為1964年5月《科學畫報》封面,上海無線電研究所人員,在調試上海無線電四廠生產的凱歌4B3型袖珍六管晶體管收音機。該機為國內最小型晶體管收音機,可置于襯衫口袋中,深受消費者歡迎。(1954年美國推出世界第一款晶體管收音機Regency TR1。1957年日本索尼推出第一款袖珍式晶體管收音機TR-63。)1985-1987年,上海無線電三廠在引進歐美立體聲唱機唱頭、韓國18寸彩色電視、4.5寸迷你黑白電視等項目上出現嚴重虧損,最終在1991年難以運轉,2000多名職工分流下崗。1999年徹底破產。上海無線電四廠在1997年破產(使用凱歌牌商標),現址為徐家匯的豪宅——帝景苑。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596),在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102米高的鐵塔上爆炸成功。爆炸威力2萬噸TNT當量,超過廣島原子彈。這是爆炸瞬間形成的巨大火球。在長達五年的研制過程中,中國共投入超過28億元人民幣,建成了從鈾礦勘探提純,到核部件加工組裝、核武器測試分析等完整的核工業體系。全國先后有26個部委、20個省市區,包括9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解放軍各軍兵種參加了攻關會戰,動員人口達數十萬人。僅是為了首次核爆,就在爆心周圍60公里范圍內布置了90多項效應工程,1000多臺測試儀器。
1964年11月,解放軍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以康鵬發明的隔離阻塞式振蕩器和推拉式觸發器為基礎,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全晶體管通用數字計算機,定名為441-B。該機每秒運算8000次,樣機可持續工作達268小時,性能與當時英國研制的晶體管計算機相當。國防科委批復同意西軍電(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工(現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大、成電、西工大(現西北工業大學),從1965年起復制該機。該型計算機在核試驗、衛星測控、高射炮自動指揮儀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5年,中科院北京109廠(現中科院微電子所),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156工程處(計算所二部)合作,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專用混合單片集成電路,用于研發156集成電路計算機。這是用于導彈上的體積小、重量輕、抗震、防輻射的專用計算機。至1970年8月,中科院109廠共完成了8臺156計算機所需的混合單塊集成電路3萬余塊,及晶體管芯片4萬余個。109廠還設計制造了中國第一代東方紅衛星用航天級集成電路,銀河計算機的幾乎所有集成電路。為了使整機能承受太空環境考驗(-45℃~ +85℃溫度范圍)和貯存5年的要求,技術人員做了許多試驗,于1967年開始提供整機用電路。
1965年6月,上海滬東造船廠試制的8820匹馬力的兩沖程低速船用柴油機(7ESDZ75)通過國家鑒定,8月裝備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東風號”。該機以6ESDZ43/82型機為基礎,于1958年8月開始研制,由一機部、交通部主持,滬東造船廠、上海交通大學等5個單位合作攻關,于1960年9月完成總裝。該機曲軸重達44噸,回轉半徑達1.1米,對材料、加工工藝、試驗條件提出了大量挑戰。主要性能參數:單排,直立,二沖程,直接噴射,可逆轉,廢氣渦輪增壓器串聯掃氣泵二級增壓。氣缸數7,氣缸直徑750毫米,活塞行程1600毫米,額定功率6478千瓦(8820馬力),額定轉速115轉/分,平均有效壓力0.647~0.687兆帕,最高燃燒壓力5.886兆帕。
1965年9月,長春一汽紅旗CA770三排高級轎車投入生產。1966年五一前,首批20輛CA770送抵北京,正式成為代表國家的迎賓用車和國家領導人用車。該車采用5.56升V8四沖程水冷化油器式發動機(仿制1958年款凱迪拉克發動機),最大功率164千瓦,三檔液力自動變速器,最高時速165公里。1969年改進為紅旗CA772型防彈轎車,防彈玻璃厚度為65mm,輪胎射破后可繼續行駛100公里。1978年改革開放后,走上合資之路的長春一汽,將紅旗——這個中國唯一的高檔轎車品牌,帶向了何方呢?
1965年6月4日,南昌飛機制造廠研制的“強-5”原型機首飛成功。該機是新中國研制的第一款噴氣式對地攻擊機,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款由第三世界國家研制的噴氣式攻擊機。該機總設計師為陸孝彭,1958年8月上馬研制,以殲六為基礎重新設計,采用兩側進氣,安裝兩臺渦噴-6加力式發動機,機頭安裝兩門30mm機炮,加裝座艙裝甲和低速彈射座椅,機內彈艙裝彈時可實現超音速飛行。1971年改制出強-5甲型戰術核武器投擲專用機,1972年1月7日,強-5甲型機成功完成氫彈空投試驗。最新改進型強-5,可掛載激光制導炸彈和集束炸彈。
1965年3月,東風三型中程彈道導彈通過總體方案,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了各分系統的試制,并陸續開始各項地面綜合試驗。1966年9-10月,全彈短程與全程熱試車成功,各分系統工作正常,達到預定的目的。照片為東風三型中程彈道導彈生產車間。該彈是中國第一代中程彈道導彈,1966年12月26日首次試射,1971年5月服役。導彈全長24米,彈徑2.25米,起飛重量64噸,最大射程2800公里、4000公里(東風-3A)。可攜帶1枚威力為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5-10萬噸TNT當量分導核彈頭(東風-3A)。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中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核武器試驗場,由轟6甲飛機空投爆炸成功。爆炸當量330萬噸,相當于廣島原子彈的200倍。耀眼的光芒讓太陽黯然失色,爆心10公里半徑內的狗、兔子,當場死亡一半。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知的氫彈構型只有兩種,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構形和中國的于敏-鄧稼先構型。
1967年上海照相機廠投產的“海鷗4A”型120雙鏡頭反光式相機,是聲名顯赫的專業相機,其成像質量在使用該機的廣大攝影人士中口碑甚佳,至今仍有很大的實用價值。從左至右:海鷗4A 、海鷗4B 、海鷗(澳門回歸紀念機)、 海鷗4B-1、 海鷗4C。1958年1月,剛剛組建的上海照相機廠,以1938年德國生產的“徠卡”ⅢB型照相機為原型,試制出上海牌58-I型照相機。它的生產標志著中國照相機工業開始形成。1963年以德國祿萊120雙反相機為原型,仿制出上海牌4型相機。海鷗4A是上海4型相機的改進型,采用搖把式卷片,多重曝光,鏡間快門(快門速度1-1/300秒,有B門),閃光同步,裝配有10秒的自拍裝置和X閃光插孔。鏡頭采用三片三組的75mm柯克式結構,光圈F3.5-22,整擋調節。1985年以后,我國照相器材行業在走私進口相機沖擊下,全面走向破產倒閉。中國歷時三十年發展起來的37家照相器材企業,或破產、或轉業、或者淪為外國合資企業的廉價代工廠。至今,國內老牌相機企業僅存江西鳳凰光學儀器有限公司(即原來的江西光學儀器廠),和上海海鷗照相機公司(即海鷗照相機廠、上海照相機二廠等公司的聯合企業)。
1967年,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建成亞洲最大的30000噸級模鍛水壓機,裝備重慶西南鋁加工廠(冶金部112廠)。該機于1960年8月開始研制,主機本體重7700噸(僅活動橫梁就重1429噸),設備總重達9015噸,百噸以上的大件就有16件。世界上能研制此類巨型機器的國家屈指可數。該機于1973年9月投產,并服役至今,對于提高我國特種高強度合金鍛件加工能力,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工業“四大國寶”之一。直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新研制出4萬噸和8萬噸級模鍛液壓機,才突破了四十年前的水平。
1968年6月,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606所),研制的首臺“渦扇-6”加力式發動機開始臺架試車,1980年達到設計指標,1982年通過24小時飛行前規定試車。重量2100公斤,總推力122.2千牛,直徑1370毫米,長度5645毫米。強6、殲9戰斗機下馬后,渦扇6失去了適用對象,加之國家大幅度壓縮軍事投入,導致渦扇6在1984年停止研制。606所創建于1961年8月,是新中國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
1968年12月24日,采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1969年批量投產。直至今日,轟6仍然是我國空軍戰略轟炸的核心力量。渦噴-8是1958-1967年間,哈爾濱、沈陽和西安三家航空發動機廠,按照蘇聯РД-3М圖紙試制的國產大推力渦噴發動機,重3100公斤,最大推力93千牛(9500公斤力),相當于渦噴5和渦噴6發動機的3倍。同時期中國研制的航空發動機還有:渦噴-7(裝備殲8)、渦噴6丙(即渦噴-9,410廠為四號任務垂直起降戰斗機配套研制,1972年停止)、渦噴-11(北航研制,裝備無偵-5無人機)、渦扇-5(裝備轟五改)、渦扇-6(裝備殲九,1984年流產)、渦扇-7(裝備舊殲十,后流產)、渦扇-8(裝備運十,1984年流產)、渦扇-9(1972年引進英國斯貝MK511技術,命名為秦嶺)。
1968年12月,我國在長江上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該橋耗資1.8億人民幣,耗用50萬噸水泥,分為兩層,鐵路橋長6772米,公路橋長4588米。江中正橋共有9墩10孔,每個橋墩高80米。鋼梁總重達31581噸,均用鞍山鋼鐵公司研制的高強度16錳合金鋼。
1968年,東北黑龍江,遼闊的北大荒黑土地上,知識青年正在進行秋收(翁乃強攝)。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位于哈爾濱市以北方圓250公里范圍,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橫跨74個縣市區。1946年,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進入這片亙古荒原開墾創業。1946年6月13日,成立“松江省營第一農場”(現為寧安農場)。1947年成立通北機械農場(現趙光農場)。到1949年共建成省級農場18個、縣營農場85個,墾荒49.35萬畝,播種33.9萬畝,糧食總產達12.8萬噸。1954年,第二師八千官兵從山東挺進北大荒,成為北大荒第一支整建制轉業的軍墾大軍。同年,蘇聯向我國贈送可耕種30萬畝的農業機械,國務院決定在北大荒建立國營友誼農場,成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農場。從1956年至58年,又有兩萬鐵道兵奔赴北大荒,在中蘇邊境開墾了一大批“八”字頭的軍墾農場(都在珍寶島附近),糧食產量提高到4.54億斤。1958年以后,國家批準15萬轉業大軍和45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由此掀起農墾建設高潮。至1968年,墾殖面積達1230.3萬畝,糧豆總產量31.8895億斤,創歷史新高。而今,北大荒是黑龍江墾區的特稱,其下轄9個農場管理局,114個農牧場,有耕地3975萬畝(是臺灣省耕地面積的三倍),總人口165萬。2010年糧食產量達363.6億斤,可為一億人口供應全年口糧。北大荒也是中國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4萬臺,農用飛機50架,飛機場54處,糧食處理中心198座,種子加工廠59個。墾區擁有農機總動力604.5萬千瓦(相當于6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從北大荒到北大倉,蘊含著百萬農墾人半個世紀的血汗努力。北大荒只是毛澤東時期奠定中國工業、農業基礎的一個縮影。還有一個規模更加龐大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1969年,我國啟動首個重型直升機研制計劃,編號直-7,由中國航空研究院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承擔任務。照片為直-7重型直升機風洞模型,和樣機整機靜力破壞試驗。該機裝備兩臺渦軸5甲發動機,采用6片旋翼,最大起飛重量14.4噸,載重3.5噸,最大航程350公里,升限6000米。1979年6月28日,國家以財政緊張為由,決定停止研制直7重型直升機,轉而力保13噸級的直8(仿制法國超黃蜂)。直至三十年后的2010年,以直-8為基礎研制的AC313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也僅有13.8噸,依然未能填補中國重型直升機研制的空白。
1969年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為“實踐1號衛星”研制的PN結硅單片太陽能電池組。在衛星運行的8年中,電池功率衰降不到15%。1975年寧波、開封先后成立太陽能電池廠。70年代末,我國與國際同期開展了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研究。照片為1969年研制的衛星太陽能電池組。(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制成第一個單晶硅太陽能電池,1958年中國科學院也研制出我國首塊單晶硅。)
1969年9月26日,中央軍委下達研制空中預警機的指示,用于攔截臺灣的美制P2V-7U電子偵察機。當年11月25日,空軍司令部下達“926任務”,決定抽調人員將一架圖-4轟炸機(蘇聯仿制美國的B-29),改裝為預警機平臺。改裝工作在陜西武功縣空36師基地進行,基地5702廠負責生產裝配。1969年底,603所組建150余人的設計隊伍,以樓國耀為技術負責人,后期改為周光耀,采取全國大協作。飛機中部炸彈艙改造為密封控制艙,安裝843甲型測高雷達的發射機和接收機,采用440雷達的示波顯示器,電子管指揮計算機。機背玻璃鋼雷達罩直徑達7米,厚1.2米,重量增加5噸,飛行阻力增大30%。由于四臺原裝АЩ-73ТК發動機推力不足,因此改用四臺國產渦槳-6發動機(單臺4250馬力),并對發動機艙、承力框架進行改造,進行過2000次風洞試驗。1971年6月10日,空警一號進行首次試飛。該機對轟-6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300-350公里,對低空目標探測距離達250公里,對海面大型艦艇探測距離達300公里。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蘇聯、英國、中國擁有空中預警機。
1979年“空警一號”研制計劃下馬,原機設備拆除,恢復為轟炸機。現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展出的“空警一號”,為重新組裝的復制品。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趁著“中美蜜月”時期,企圖購買美國E-3A望樓預警機,遭到美國拒絕。國產運-10預警機計劃也胎死腹中。之后從英國購買少量“空中霸王”機載預警雷達,安裝到運-8上,作為海上巡邏機。1992年趁著蘇聯解體,與俄羅斯談判購買A-50預警機,并與以色列談判購買費爾康相控陣雷達,1999年遭到美國阻撓破壞,以色列被迫退出,中國只拿到一架A-50I機體。在此背景下,我國只得從2002年開始自主研制大型預警機相控陣系統(南京14所負責),空警-2000在2003年11月實現首飛。
1969年4月29日,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試制成功中國最大的尿素合成塔。這種11萬噸/年不銹鋼襯里尿素合成塔,全部用國產高強度低合金鋼制成。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始建于1953年,是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為加快農業發展,1973-1974年,我國先后從美國、法國、荷蘭、日本進口十三套大型化肥裝置,分別建在滄州、遼河、大慶、南京、安慶、淄博、宜昌、岳陽、廣州、赤水河、云南水富化肥廠,主要為年產30萬噸合成氨(氮肥)、48萬噸或52萬噸尿素裝置。化肥是農業生產的戰略物資。1949年中國化肥產量僅有0.6萬噸(全部是氮肥)。1975年中國化肥產量已經提高到524.7萬噸,其中氮肥370.9萬噸,磷肥153.1萬噸,鉀肥0.7萬噸。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為11318萬噸,全國人口54167萬,人均產量209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量為30477萬噸,全國人口95809萬,人均產量318公斤。2011年中國糧食產量57121萬噸,全國人口134735萬人,人均產量424公斤。2011年全國化肥總產量6027萬噸,其中氮肥為4179萬噸。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隨著發射控制臺操縱員胡世祥按下發射按鈕,“東方紅一號”衛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該次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五個依靠本國力量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0年7月1日,全長1090公里的成昆鐵路(成都-昆明)全線貫通,照片為鐵路工人在鋪設最后一段鋼軌。成昆鐵路是國防三線建設的重點工程,總投資30.75億元,1958年7月動工,動員30萬人參加建設。由于鐵路穿越地質斷裂帶,設計施工難度之大,為世界罕見。全線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區,其中通過8度和9度地震區長度有200公里。較大的滑坡有183處、危巖落石近500處、泥石流溝249條、崩塌100多處、巖堆200多處。全線除成都和昆明外,共設車站122個,有42個車站設在橋上或隧道內。全線修建各種橋梁991座,總延長92.7km,占線路長度的8.5%;隧道427座,總延長341km,占線路長度的31.5%;橋梁、隧道總延長達433.7km,占線路長度的40%。其中3公里以上隧道有9條,最長的沙馬拉達隧道長6379.12米。成昆鐵路第一長橋——青衣江特大橋,長1816.64米。成昆鐵路建成,使封閉的西南少數民族,一步跨入現代社會。
1970年8月,中央向上海下達研制大型客機(運10)的任務,配套研制渦扇8型大推力發動機(8165公斤推力),采取全國大協作,僅上海市就有50余家單位參與研制。開發了12項新材料,攻克了鈦合金焊接、等離子噴涂、真空釬焊等數十項新工藝。1974年底首臺發動機總裝完成。1975年7月1日,首發試車成功。共試制三批12臺,形成3200余人的研制隊伍。照片為渦扇8型發動機,串裝在中國民航2402號客機(波音707型)四號發動機位上進行驗證性試飛。運十項目下馬后,該發動機無果而終。
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091級“長征1號”建成下水。該艇設備、儀表和附件有2600多項、46000多臺件,電纜300多種、總長達90余公里,管材270多種、總長30余公里。全國2000多家工廠和科研院所參與了研制工作。艇用核反應堆由核動力研究所負責。直至2000年,401艇退役。
1970年第1期《人民畫報》,上海柴油機廠生產的V型12缸400馬力柴油發動機,和上海江南造船廠為“險峰”號挖泥船研制的可變距螺旋槳。
1970年12月29日,上海電子光學技術研究所(1964年組建),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國產DXB1-12型40萬倍一級透射電子顯微鏡,加速電壓超過100千伏,分辨率優于7埃(0.7納米),點分辨本領達到0.5納米。1977年7月13日,該所研制出國內第一臺80萬倍電子顯微鏡。毛澤東時期中國起步的儀器儀表、軸承齒輪、精密工業科研體系,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全面土崩瓦解。初步形成的科研能力,在市場化浪潮中幾乎摧毀殆盡。墻上寫的“獨立自主、自立更生”這8個大字,被“以市場換技術”取代。既然輕輕松松就能從國外買來先進儀器設備,那何必還要自己辛辛苦苦去研制呢?——迷信“市場經濟”的蠢蛋都是這么想的。
1970年10月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修建中國第三個航天發射場——西昌衛星發射場(總裝27基地),代號為“7201”工程。當時中蘇關系日趨緊張,為防止中蒙邊境的酒泉發射場(東風基地)遭突襲,中央決定在三線地區再建一個基地。西昌基地1號發射工位,即為當時的載人宇宙飛船計劃而設,后因飛船計劃取消而擱置未用。照片為建設中的二號發射工位。該基地至今已發射超過50顆國內外衛星及月球探測器。
1970年5月,中央批準研制7010超遠程相控陣雷達,用于反彈道導彈預警系統。該雷達位于河北宣化縣海拔1600米的黃陽山腰,面向西北。其電掃描天線陣面寬40米,高20米,饋電單元8976個,探測距離3000公里。雷達發射機采用4只大功率多腔速調管,總峰值功率為10000千瓦,平均功率為200千瓦。采用了脈沖壓縮,反副瓣,變極化等反干擾措施。1981年7月成功捕獲跟蹤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試驗。
1971年第11期《人民畫報》,上海機床廠制造的大型精密磨床。上海機床廠始建于1946年,前身是由重慶遷至上海的中國農業機械公司虬江廠。至1949年有職工1690余人,主要在美國技師指導下生產軋花機、碾米機等農業機械。1949年5月由解放軍接管,11月20日改名為華東工業部虬江機器廠。1950年,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確定專業生產機床。同年8月,該廠試制成功虬13式萬能工具磨床,這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臺磨床。1953年3月,該廠正式改名為上海機床廠,并進行大規模改擴建,建設7個主要生產車間,設計年產通用磨床10個品種1220臺。1961年建成國內第一個大面積恒溫精密磨床車間(局部要求是20±0.1℃)。全長902毫米的0級絲桿,累積最大加工誤差為±6微米,其中室溫變化引起的工件形變要占到20%,因此必須采用恒溫車間。該廠現已并入上海電氣集團。
1971年11期《人民畫報》,國營上海第五棉紡織廠。該廠前身為1919年日本三菱財閥下屬豐田紡織株式會社,投資的上海豐田紗廠,1950年改名為國營上海第五棉紡織廠。1998年5月,上海國棉五廠破產,現址為大家源新城住宅區。從1953年起,我國進行大規模的紡織工業體系建設,僅1953-1957年,就新建成200多萬錠的棉紡廠,超過此前85年中國民族資本建廠總和。從1949年至1981年,中國棉花總產量由44萬噸發展至297萬噸,棉紡產能由500萬錠發展至1890萬錠,毛紡由13萬錠發展至74萬錠,繅絲由9萬緒發展至97萬緒,棉織物由19億米發展至143億米,化纖由0發展至60多萬噸,基本做到縣縣有紡織廠。紡織業成為中國經濟支柱產業,僅上海紡織業上繳國家利稅就超過500億元。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紡織業進入“國退民進”階段,大批國營紡織廠破產倒閉,數以百萬計的紡織工人下崗。幾代人打拼起來的紡織業,最終流入民間資本和外資囊中。其中山東魏橋紡織是1951年成立的鄒平第五油棉廠。三槍集團前身是1966年組建的上海針織九廠。江蘇陽光集團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江陰縣毛紡廠。雅戈爾集團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寧波鄞縣青春服裝廠。杉杉集團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鄞縣紡織服裝廠,隸屬寧波鄞縣工業局。
1970年代初,上海自行車三廠生產的各種鳳凰牌自行車。上世紀60-70年代,自行車是最緊俏的工業品。當時自行車也是結婚物資之一,流行的“三轉一響”就是指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并且還是憑票購買。上海自行車三廠建于1958年,由267家小廠合并而成,1959年正式啟用鳳凰牌商標。1958年至1990年,該廠累計生產自行車4500萬輛,占全國自行車社會擁有量的七分之一。為國家創利高達25.5億元,相當于該廠1990年固定資產凈值的21倍。改革開放三十年后,中國自行車行業曾經響當當的“鳳凰、永久”,都變成什么德性了呢?自清末洋務運動起,任何一個官僚都知道輕工業能賺錢。卻沒有多少人會對砸錢費力搞重工業感興趣。唯一例外的是毛澤東時期,不到三十年時間,用兩代人為中國砸下了雄厚的重工業基礎。而這一基礎最后變成什么樣呢?
1971年11期人民畫報,洛陽軸承廠在兄弟單位協助下,建成兩條自動化軸承生產線。洛陽軸承廠始建于1954年3月,是建國初期我國四大軸承生產基地之一(瓦房店、哈爾濱、洛陽、上海)。1958年7月1日,洛陽軸承廠正式投產,當年完成軸承品種151個,產量585.72萬套,商品價值4840.5萬元,利稅總額1127.4萬元。1985年獲得進出口權,1990年出口創匯達2000萬美元。此后走向衰敗破產,負債24億元,職工長達10年未漲過工資。2004年,河南永城煤電集團出資4.5億元,重組洛軸,使其免于破產。企業迅速扭虧為盈,2005年洛軸銷售收入達15億元,盈利近3000萬元,居全國軸承行業第五名。2006年,洛陽市委批準德國舍弗勒出資21億元,整體并購洛軸。此事引起全國輿論關注,在各界反對聲中才停止。洛軸——只是外資在中國大舉進行產業并購的一個典型案例。
1971年第2期《人民畫報》,沈陽齒輪廠,批量生產超高強度球磨鑄鐵齒輪。沈陽齒輪廠始建于1948年11月,當時主要生產雙輪燁犁、低壓鍋爐、減速機等。1957年更名為沈陽機器廠。1958年自行設計生產了五合25馬力拖拉機,結束了遼寧不能生產拖拉機的歷史。1965年定名為沈陽齒輪廠,主要生產園柱齒輪、花鍵軸、凸輪軸、曲軸、氣缸蓋等拖拉機和內燃機配件。該廠在2006年10月破產,現為沈陽富桑齒輪制造有限公司。
1971年第4期《人民畫報》,上海貨車制造廠生產的32噸載重汽車。該廠前身為英商公共汽車公司停車場,始建于1922年1月。1950年3月改名為上海交通器材大隊停車廠。1951年1月改名為國營華東汽車裝修一廠。1958年制成第一輛4噸貨車,職工1329人。1967年5月改名為上海貨車制造廠。1969年9月5日,制成SH361型15噸傾卸載重汽車,采用6×4驅動3橋10輪傾卸式,發動機為6135Q—2型,額定功率為161.7千瓦。9月18日制成SH—380型32噸礦用自卸載重汽車,采用上海柴油機廠生產的12V—135型柴油機,額定功率為294千瓦;變速結構為液力變扭機械變速器,懸掛系統采用液壓空氣減震器,轉向采用循環球柱銷式液壓動力轉向機,貨廂后傾自卸采用雙筒四級裝置,最大車速為每小時50公里。該廠在1992年改組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公司,現為上汽集團的零部件配套企業,為桑塔納、帕薩特、別克之類的合資轎車加工底盤部件。2007年其卡車最高銷量僅為2595輛,技術源自2001年上汽集團并購的韓國雙龍卡車生產線,2009年卡車最高銷量還不到700輛,出現嚴重虧損。2010年,上汽將匯眾卡車業務整體出售給中國重汽集團。2011年,靠著合資轎車大發橫財的上汽集團,狂賺凈利潤202億元。
1971年第11期《人民畫報》,長春客車廠制造的大批新型鐵路客車。長春客車廠始建于1954年,是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7年8月破土動工,全廠占地1.94平方公里,投資7200萬元人民幣,全部由中國技術人員設計。1959年開始投產,建廠時擁有各種設備2700余臺,設計年產客車1000輛。該廠是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鐵路客車車輛制造廠,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鐵路客車制造廠。
1971年4月,中國正式啟動“曙光一號”載人宇宙飛船計劃,代號714工程。照片可能是航天生命科學研究的飛船模擬駕駛艙。1968年1月8日,在“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設想論證會”上,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被命名為“曙光一號”。這個計劃自始至終都被打上了絕密印章。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主席圈閱了中國發展載人飛船報告。這份報告提出第一艘飛船計劃于1973年底發射升空,代號為“714工程”。1970年8月9日,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接到國防科工委的通知“立即著手載人飛船研制工作,并開始選拔、訓練航天員”。1971年3月15日,從1000多名戰斗機飛行員中選拔出20人,成為早于楊利偉等人的中國首批待訓航天員。1975年3月,國防科工委宣布宇宙飛船工程下馬,航天員返回原單位。這一停就是20年。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益,承認它的政府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臺灣代表被逐出會場。11月15日,中國代表團抵達紐約聯合國總部,受到盛大歡迎,57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致歡迎詞,整整持續了六個小時。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國務卿羅杰斯、總統助理基辛格等隨行,周恩來總理至機場迎接。重病中的毛澤東主席(2月12日曾突然休克),與尼克松總統進行了會談。此次會談打開了東西方兩個大國的大門,是20世紀國際關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7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1975年12月,美國總統福特應邀訪華。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恢復國家間正常交往。
1972年前后,吉林長春測控站481部隊,717-I型計算機機房。1967年,中科院沈陽技算所負責研制717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用于東方紅一號衛星軌道測控計算。1968年5月,首臺717計算機運往湘西測控站進行調試。第二臺空運至新疆喀什站進行調試,完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任務。1971年由上海無線電十三廠生產了十多臺,遍布全國測控站。該機主頻3MHZ,每秒運算5萬次,18寸彩電顯示,磁帶機存儲數據。(上海無線電十三廠始建于1966年,1994年改制為長江計算機集團公司,轉型為進口電子產品經銷商。)
1973年6月17日,新疆紅山21所進入羅布泊核試驗場,參加代號21-711的新型氫彈大氣層空爆試驗。由轟-6飛機執行投彈任務,爆炸當量300萬噸。馬歷男拍攝。紅山21所是我國唯一從事核試驗研究的專業研究所,1963年成立于北京,由中科院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所長程開甲受命組建,共兩百余人,稱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第21研究所,1966年遷入新疆,歸21基地管轄。程開甲、呂敏、喬登江、錢紹鈞、楊裕生、陳達、邱愛慈、林俊德,還有數以萬計的核參試人員——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勛永世長存。
1973年第4期《人民畫報》,上海煉油廠新建的減壓蒸餾裝置,和沈陽重型機器廠生產的大型礦用球磨機。上海煉油廠始建于1949年,為解決急需油品的困難,決定由上海市重工業處投資15000石米(金額由米價換算),籌建日煉原油350噸的常壓蒸餾裝置。1951年建成投產。1953年,玉門原油開始東運東北和上海,國家石油管理總局決定,投資600萬元擴建上海煉油廠。工程包括新建15萬噸/年的常減壓蒸餾裝置、和6萬噸/年的熱裂化裝置。這是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建造的煉油工程。到1970年代,年加工原油能力達到400萬噸。
沈陽重型機器廠前身是1937年日本住友財團投資1000萬日元,組建的滿洲住友金屬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工場。1945年蘇聯占領東北后,該廠被蘇軍拆運一空。1946年國民黨接管該廠,劃歸鞍鋼,改名沈陽鋼胎廠。1948年沈陽解放后,成為沈陽第二機器廠。1953年更名為沈陽重型機器廠(代號443廠)。該廠是新中國第一個重型機器廠,1949年10月31日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鋼,仿制出新中國第一臺單臂蒸汽錘、第一臺龍門刨床、第一臺卷板機、第一臺條700mm初軋機生產線(裝備湘潭鋼廠)、第一臺2500噸水壓機、第一臺25MN液壓剪、第一臺火車輪箍軋機、第一臺12500噸自由鍛水壓機、第一臺12500噸臥式擠壓機、第一臺燒結機組、當時中國最大的30萬千瓦水輪機轉輪(裝備白山水電站)、最大的球磨機。1985年由國家直屬下放為沈陽市級企業,1.2萬人的企業,一下子塞進了8000多名返城知青,到90年代三角債問題加劇,沈重經營陷入困境。1996年改制成沈陽重型機械集團,2006年與沈陽礦山機械集團重組,更名為北方重工集團。2009年沈重搬遷出沈陽鐵西區。
1974年第12期《人民畫報》,大連機車車輛廠生產的東風-4型4000馬力交直流電傳動內燃機車。該車于1969年開始研制,1974年投入批量生產。裝備大連車輛廠研制的16V24ZJ型16缸中速柴油機,標定功率2650kW,裝車功率2430kW。采用由交流主發電機—硅整流機組,直流牽引電動機組成的電傳動系統,軸重23噸,整備重量138噸,貨車最高時速100公里,客車最高時速120公里。東風-4系列內燃機車總產量超過3200臺。
1974年,上海汽車廠針對第一代SH760轎車進行改進,命名為SH760A型。使用上海汽車發動機廠生產的680Q型,直列六缸發動機,排量2.23升,功率90馬力;采用后輪驅動、四輪獨立懸掛。變速箱為四擋手動。整車重1.5噸,最高時速130公里,使用70號汽油,百公里油耗13升,成為各級政府公務用車。SH760還衍生出SH761型敞蓬檢閱車、SH770型防彈車和SH771型高級轎車。1985年,中國第一個汽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誕生了,原來老的上海汽車廠名存實亡。德國方面根本就不會在資金和技術上,對上海這個品牌進行扶持。因為上海汽車廠已經合資,政府主管部門也不會再繼續扶持。1991年11月25日,第79525輛也是最后一輛上海牌轎車下線。有的老干部回憶:“現場就像在辦葬禮,大半的人都在哭,舍不得啊”。取而代之的是合資車型桑塔納。這款1983年引進的德國車型,上汽集團一直生產到今天,創下世界汽車工業史上的“奇跡”。僅是為桑塔納項目投入的配套資金,就超過50億元。外資汽車集團靠著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而比中國起步還晚的韓國轎車工業,靠著自力更生和國家鼎力扶持,將中國轎車工業徹底踩在腳下。
1974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嚴陸光等人組成的課題組,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鐵芯變壓器托卡馬克裝置——北京托卡馬克6號(CT-6)。該項目從1972年開始研制,1974年運行,1975年得到平衡穩定等離子體環。對于我國展開可控核聚變研究,提供了試驗條件。該機在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一等獎,并升級為CT-6B,于2000年關閉。
1975年9月18日,上海第五鋼鐵廠認真貫徹《鞍鋼憲法》,展開工業學大慶運動,照片為工人對無縫鋼管進行質量檢查。上海五鋼創建于1958年9月,在上萬名建設者努力下,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設計年產80萬噸鋼、10萬噸合金棒材,包括兩個電爐車間,一個側吹轉爐車間,以及熱軋鍛壓車間等,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特殊鋼生產基地。至1995年鋼產量達到142.5萬噸,冶煉鋼種933種、鋼材品種12261種,員工總數2.1萬人,下設34個分廠。1998年并入上海寶山鋼鐵集團,現為寶鋼特殊鋼分公司。
1975年2月4日,中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建成投產。該工程位于甘肅省永靖縣黃河干流上,距蘭州市上游100公里。1958年動工,總投資6.38億元,為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攔河壩全長840米,主壩為整體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47米,正常蓄水位庫容為57億立方米。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為57億千瓦時。安裝22.5萬千瓦機組3臺,25萬千瓦和30萬千瓦機組各一臺。左圖為哈爾濱電機廠為劉家峽水電站研制的30萬千瓦雙水內冷機組。這是當時國內最大的水電機組。
中國最大的稀土礦——內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礦,位于包頭市正北約150公里處,東西長約18公里,南北寬3公里。現已探明礦體內蘊藏著175種礦物,71種元素,稀土資源儲量占全國的97%。該礦始建于1957年2月,是包鋼的鐵礦石原料基地。1959年10月15日,包鋼一號高爐投產,周恩來總理親臨祝賀。1972年,北京大學化學系徐光憲等人,為研制激光器件,開發成功“串級萃取法”,使我國稀土提純分離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1973年我國首次出口稀土僅有150噸,至1998年暴增至44700噸。
1970年代,我國研制臺式計算機的照片。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參與計算機研制的國家之一。1974年6月7日,中科院數學所在“長城102機”的基礎上,研制成功長城203型臺式計算機。該機字長48位,每秒可做10000次浮點加減法。內存為4x4096 bit(位)的磁芯隨機存貯器RAM(相當于4K),其中有234個數據寄存器,能使用機器語言,采用鍵盤輸入,打字機輸出。長城203機每臺售價高達4.5萬元人民幣,在南通計算機廠等單位投產后,銷往各科研院校。改革開放后,由于計劃經濟體制遭到嚴重摧毀,我國歷經30年時間建起的電子工業體系,在無法得到國家技術投資的情況下,全面土崩瓦解,僅靠少量軍工訂單茍延殘喘。我國電腦研制工作在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小規模集成電路階段后嘎然而止,技術能力迅速被歐美國家甩開。1980年代后,進口洋電腦通過走私等途徑沖擊國內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國內電子企業,最終淪落為外資企業的廉價代工廠,一直到今天都沒能爬起來。2011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1702億美元,在中國進口商品中居第一位,貿易逆差高達1476億美元。
197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半導體研究小組,研制成功我國第一批三種類型的(硅柵NMOS、硅柵PMOS、鋁柵NMOS)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RAM),它比美國Intel公司研制的世界第一塊硅柵N溝道MOSDRAM只晚了4年,是我國MOS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照片為北京大學校史陳列館展示的器件,那時的日本、韓國、臺灣,能有什么電子工業?改革開放后,走上“以市場換技術”之路的中國電子工業,三十年后換來了什么?
1975年8月,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制我國第一臺大型向量計算機——757工程千萬次計算機(757機)。采用向量處理器,每秒運算1000萬次,內存為508K磁芯存儲器,1983年11月通過國家鑒定,全部器件國產。小規模集成電路由上海冶金所研制,中科院109廠生產。分別于1984年和1985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76年第2期《人民畫報》,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為北京第二機床廠的數控鏜銑床,研制成自動程序控制裝置。北京第二機床廠始建于1953年,是中國機床行業“18羅漢”之一,以生產外圓磨床為主。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初步形成的數控機床研制基礎,在市場化浪潮下全面土崩瓦解。進口機床全面占領中國市場,我國機床行業死傷慘重。劫后余生的老廠,只能在外資巨頭不屑一顧的中低端領域吃些殘羹剩飯。在盲目開放市場的政策下,甚至連工業基礎極為差勁的臺灣、韓國機床,都敢到中國市場搶食吃。【日本、德國、美國的工業發展到今天,有哪個是靠開放市場,引進外資來發展的?】
110超遠程預警跟蹤雷達,位于云南省沾益縣海拔2036米的勁松山頂,是我國反彈道導彈工程的預警系統。1958年,國防科委交由四機部南京14所研制,張直中、樓宇希等為技術負責人。該雷達為單脈沖精密跟蹤測量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000公里。雙波段五喇叭饋源,卡塞格倫天線口徑25米,全重400噸,轉動部分重180噸,由1581塊蜂窩型玻璃鋼模塊構成的無梁球體罩住。球面直徑44米,高36.5米。發射機選用十院十二所研制的巨型多腔速調管,峰值功率為2.5兆瓦,高1.5米、重100公斤。采用多極化、脈沖壓縮、數字壓縮、數字測距、脈沖多普勒測速和多目標高速磁記錄與重放等新技術。該雷達從1958年開始研制,1971年進場安裝測試,1977年裝備部隊。1983年1月18日18時58分,該雷達在沒有軌道數據的情況下,捕獲前蘇聯失控的1024核動力衛星。110雷達的研制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超遠程大型預警雷達的國家。
8mx6m低速風洞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風洞,位于四川綿陽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該風洞始建于1971年,1978年建成,1983年通過國家鑒定。該風洞為直流閉口串列式雙試驗段大型低速風洞,全長237米。動力系統是三臺品字形排列的巨型風機,單個直徑達7米,總功率高達7800千瓦。最大試驗風速100米/秒。綿陽風洞基地始建于1965年,至今建有50余座各型風洞,規模居亞洲第一。
1980年9月2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架國產大型客機“運-10”,在上海大場機場順利完成首飛。該項目起步于1970年8月,代號“708工程”。當時世界上具備研制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僅有美國、蘇聯,及1968年啟動的歐洲“空中客車”公司。運-10采取全國大協作方式,調動全國21個省市區的262家單位參與研制工作,總設計師為馬鳳山。1975年完成全部設計圖紙,1976年9月制成第一架靜力試驗機,1980年6月完成首架飛行試驗機,此后進行過130架次試飛。1985年運十因國家財政停止提供研制經費而停飛。同年,國家投入外匯2.15億美元,由上海飛機制造廠為美國麥道公司,代工組裝35架麥道-82型客機。中國的國產大飛機研制計劃,至此徹底流產。1987年,原國家民航總局局長沈圖,被撤銷中央委員職務,開除黨籍。
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是我國研制的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1959年美蘇相繼裝備洲際彈道導彈。1965年3月,負責規劃兩彈一星的中央專委決定研制洲際導彈,編號命名為“東風5”,并下達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要求1971年首飛,1973年定型。東風-5是一種井基發射的二級液體推進洲際彈道導彈,由國防部五院負責研制。1970年完成技術設計,并投入小批量生產測試。1971年9月10日首次發射失敗。1975年中央軍委明確提出抓緊洲際導彈研制,東風-5開始第二批次試驗。1980年完成第一次全程飛行試驗,并在1981年部署。東風-5射程12000公里,可覆蓋美國、蘇聯、歐洲大部分地區,彈長32.6米,彈徑3.35米,全重183噸,最大投擲重量3.2噸,可攜帶500萬噸TNT當量氫彈彈頭。照片為1984年10月1日國慶閱兵式,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方陣,通過北京天安門,震驚世界。
相關文章
- 河北灤縣三中了不起
- 視頻:張宏良、王立華等老師參加灤縣三中紀念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逝世38周年活動紀實
- 紅色網友匯聚湖南:用心靈與人民領袖團圓
- 孔慶東視頻:紀念毛主席發表《為人民服務》演講70周年
- 紀念毛主席逝世38周年: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是我們人類的恩師,毛澤東思想是我們的思想之船
- 深圳人民深情紀念毛主席逝世38周年(組圖)
- 河南洛陽軍民心連心藝術團緬懷毛主席38周年
- 視頻: 河南焦作人民沉痛悼念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38周年
- 河北石家莊群眾集會紀念毛澤東主席逝世38周年
- 林炳長:為人民服務 奮斗到底——在浙江溫州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悼念毛主席逝世38周年發言
- 毛主席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來到紀念堂紀念毛主席(組圖)
- 陜西西安各界人民群眾紀念毛主席逝世38周年活動紀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