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從“九一八”沈陽北大營的隆隆炮聲,到盧溝橋畔全民族抗戰的第一聲槍響,全國軍民精誠團結、浴血奮戰,付出巨大民族犧牲,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也是世界人民正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如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所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
世界人民應當慶幸,羅斯福的假設沒有成為現實。否則,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我們不敢想象。
日本的侵略野心
20世紀留給人類最沉痛的記憶是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吞噬了近千萬人的生命,德意志、奧匈、俄羅斯、奧斯曼等帝國灰飛煙滅,英法雖為戰勝國,也在戰后面臨千瘡百孔的國內形勢。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英法美日等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建立起新的歐亞政治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善良的人們期盼著:一戰是“結束戰爭的戰爭”,新的國際政治格局能確保世界和平與安寧,人類將再不受世界大戰之禍。然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矛盾重重,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對它真正滿意,仇恨與復仇的種子已經深深埋下。正如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后所說,“這不是和平,只是20年的休戰”。
在歐洲,英法把一戰爆發的罪責完全推給德國,對之進行了嚴厲懲罰,引起德國社會上下強烈不滿,為日后納粹奪取政權埋下了伏筆;在亞洲,日本不滿足于已取得的侵略權益,而是妄圖一步步擴大勢力范圍,特別希望能獨霸中國,進而稱霸整個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的野心是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挑戰,嚴重威脅了美英在遠東的利益。
侵略中國是日本對外擴張的首要目標。1927年6月至7月,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將滿蒙與中國本土分離的“大陸政策”,會后提出“田中奏折”,鼓吹“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并扶植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日軍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1933年5月,日本強迫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5年,日軍又發動“華北事變”,企圖把華北從中國分離出去;1937年7月,日軍發動蓄謀已久的盧溝橋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此后,日本法西斯的鐵蹄踐踏了中國的大好河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日本的侵略野心還包括所謂“北進”和“南進”兩大戰略。所謂“北進”,是指以中國為基地和跳板,北上侵略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所謂“南進”,是指以中國為通道,對東南亞地區進行侵略??梢哉f,“北進”是日本“大陸政策”的發展,“南進”則是“海洋政策”的延續,兩種政策相互補充。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日本地主資產階級的野心是很大的,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采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日本打了中國之后,如果中國的抗戰還沒有給日本以致命的打擊,日本還有足夠力量的話,它一定還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亞,甚或兩處都打。歐洲戰爭一起來,它就會干這一手”。20世紀20年代,日本就曾策劃“利用中國的富源”,“和赤俄發生沖突”,“ 與美國一戰”,從而建立一個在日本統治之下的,囊括中國、東南亞、西南太平洋和蘇聯遠東地區的大帝國。1936年3月,在日本軍部的支持下,廣田弘毅組閣,軍部法西斯勢力幾乎控制了整個日本政府。同年8月,廣田內閣在《帝國外交方針》和《國策基準》中,正式把“北進”和“南進”作為基本國策予以推行。之后,日本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逐步調整政策,由“積極北進”變為“消極北進”,“南進”遂成為對外侵略擴張的主要方向。1940年,日本正式和德意法西斯結為同盟,在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上愈走愈遠。
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東方戰場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按照“先中國,后世界”的戰略意圖,集中力量進攻中國,企圖在較短時間內結束對華戰爭,實現“中間突破”,同時進行“北進”和“南進”的準備。
然而,日本法西斯統治者嚴重低估了中國人民抗擊外敵入侵的勇氣和決心。從抗戰一開始,侵華日軍就遭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盧溝橋事變中,中國守軍“不惜犧牲,奮勇沖鋒”,甚至“和敵人實行白刃戰,殲敵頗多”。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英勇奮戰3個月,使日軍傷亡達4萬之眾。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隊壘石為堡、浴血奮戰,一舉殲滅日軍兩萬余人,號稱日軍精銳之師的磯谷師團大部和板垣師團一部被殲滅。平型關大戰中,八路軍殲滅日本板垣師團千余人,一掃當時彌漫的失敗主義氛圍,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萬多人。據日本資料顯示,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陸軍有17個師團,戰爭爆發后,迅速增編7個師團,合計24 個師團。其中部署于國內2個師團,朝鮮1個師團,部署于中國東北5個師團,華北、華中16個師團??傆嬘?1個師團投入侵華戰爭,占其陸軍總兵力的近90%。
到1945年抗戰勝利,日軍在中國戰場損兵折將44.7萬,其中陸軍戰死38萬人,這個傷亡相當于整個二戰期間日軍陣亡總數的39%。相比之下,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兵力只有31萬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戰斗的國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中國人民始終獨立地抗擊著日本法西斯,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侵略氣焰,使其欲進無力、欲退不能。日本由此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試想,假若沒有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百萬日軍可北進、可南下。世界人民要戰勝法西斯,無疑會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雖然占領了廣大地區,卻無法徹底征服中國,也找不到收拾殘局的其他途徑,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無法抽身。可以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消滅日本侵略者方面是起了主要作用的,中國戰場在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斗爭中是作了重大貢獻的。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國是全世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的五個最大的國家之一,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為了自己的解放,為了幫助各同盟國,曾經作了偉大的努力。
首先,中國抗戰牽制了日本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進”蘇聯。1938年7月,日軍在中蘇東部邊境挑起“張鼓峰事件”,遭到蘇軍迎頭痛擊。日軍的失敗固然有蘇軍火力強大、準備充分的原因,但也和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有關。1938年,日本投到中國長城以南的兵力占其總兵力的70%。“張鼓峰事件”爆發時,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只有6個師團。有資料顯示,在張鼓峰作戰的日軍曾向大本營要求供給反坦克彈藥,但被陸軍省駁回,理由是當年當月的彈藥生產額都已分配給武漢戰役。日本關東軍副總參謀長石原莞爾認為,“張鼓峰事件”中,蘇聯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日本忍辱屈服于蘇聯者亦以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領導遠東......1939 年5月,日蘇之間又發生”諾門坎事件”,日軍再次失利,其根本原因還是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日軍參謀總長杉山元說: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現正用于中國,“北進”實際上辦不到。前蘇聯歷史學家認為,日軍所遭受的有生力量和裝備的損失,強烈地影響了日本的軍事潛力,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深深地陷了下去,不得不延期實行其進一步的侵略計劃。
其次,中國抗戰延緩了日本“南進”步伐,推遲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東南亞地區極為豐富的戰略資源,如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法屬印度支那的錫、糧食,馬來亞的錫、橡膠、鐵礦等,對嚴重缺乏能源資源的日本具有巨大的誘惑力。但日本野心雖大,卻因身陷中國戰場而難以抽身“南進”。正如當時的日軍參謀次長所說:日本的國力因投入中國事變而余力不足。靠自己解決南方問題,實不可設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能否南進,“完全取決于中日戰爭的情勢”。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戰場拖住了日本絕大部分軍事力量;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仍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擊了50%以上的日本陸軍。因為中國的堅持抗戰,迫使日本法西斯一再推遲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大大緩解了美英面臨的軍事壓力。據統計,1940年,美國正規軍只有26萬人,加上國民警衛隊總計45.8萬人,坦克只有500 輛,距離對日作戰的要求相差甚遠。到1941 年,美軍人數才增加到180萬。這說明,中國抗戰為美英提供了寶貴的戰備時間。從日本方面來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因其陸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只能把11個師團調動到西太平洋協同海軍作戰(作戰部隊不足25 萬人,連同后勤部隊共有40 萬人),而把13個師團留在中國東北,22個師團留在中國其他地區。到1943年11月,日本仍有56%的陸軍、50%的空軍留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陸軍只占32.8%,空軍只占44%。1945 年日本投降時,其在海外的軍隊人數為365萬,在中國戰場的達199 萬,占總數的約55%。
一位美國作家說過:“過去永遠不會死去,過去甚至不曾過去。”我們一定要永遠銘記為抗擊日本侵略者而犧牲的民族英雄們,永遠銘記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時刻保持對日本右翼右傾勢力為戰爭罪責翻案等一系列倒行逆施的高度警惕,為維護亞太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而不懈努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