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建立,就幾乎在同時全力支援南北兩個鄰國抵抗外來侵略。北方是聞名于世的抗美援朝戰爭,而南方參與的抗法援越戰爭卻因各種原因,逐漸被淹沒在歷史中。事實上,正是依靠中國的協助,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才得以從密林深處走向河內。
中國首先承認越南
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發起了包括河內、順化以及西貢在內的八月總起義。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內巴亭廣場發布《獨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誕生。然而力圖恢復在印度支那地位的法國,派軍隊尾隨受降東南亞戰區的英軍開進西貢,占據了北緯16度以南的印支地區(包括柬埔寨、越南和老撾南部)。1946年12月,法軍又對越南北方發起全面武裝進攻,先后占領海防、河內、南定,控制河內至諒山、河內至老街的交通線。越南人民軍(以下簡稱越軍)被迫從城市撤到農村,首都也從河內撤到了越北山區的北坡(位于越南高平省河廣縣,靠近廣西邊境靖西縣)。為徹底剿滅越南民主共和國,1947年10月,法軍大舉進攻越北根據地。
當時越軍不僅沒有先進武器,而且缺乏訓練,只打過一些游擊戰,因此從戰爭一開始就處于艱難境地,胡志明形容說:“當時我們只能以棍棒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1949年12月,胡志明和印度支那共產黨(1951年改名越南勞動黨,1960年改名越南共產黨)中央寫信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要求中國提供援助和派人去越南。1950年1月初,胡志明親自抵達北京,向中共中央提出援越抗法的要求。此時,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也沒有任何一個國際組織同越南建立聯系。斯大林認為,承認越南可能刺激帝國主義國家,增加對越南的壓力。毛澤東力排眾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50年1月18日率先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并力促蘇聯和東歐國家盡快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因此這一天被越南政府定為“外交勝利日”。當胡志明向斯大林和毛澤東提出希望得到軍事和財政經濟援助的時候,斯大林再次推脫稱,二戰讓蘇聯和東歐各國受到嚴重戰爭創傷,負擔很重,希望援助以中國出力為主。1950年4月,當新中國建設急缺人才時,中共中央還是根據越方的一再要求,從各野戰軍和相關部門選調優秀人員組成中國軍事顧問團赴越,由韋國清任團長。為避免重犯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瞎指揮的錯誤,毛澤東反復交代要結合越南實際,尊重越南同志,還為軍顧團制定了《出國工作守則》。盡管1950年6月朝鮮戰爭突然爆發,但8月初,韋國清仍率軍顧團成員,從靖西邊境秘密進入越南高平廣淵縣的前線指揮所,與先期入越的中共中央全權代表陳賡和政治顧問團團長羅貴波等會合。
抗法斗爭物資由中國支援
1950年的邊界戰役,是越南抗法運動戰的首戰。當時越南多數領導人將法軍重兵把守的高平作為突破口。陳賡和韋國清仔細研究敵我軍隊狀況、法軍作戰特點和高平各據點的守備力量,選定東溪據點作為突破口。因為東溪據點可以攔腰截斷4號公路,切斷高平據點和七溪據點之間聯系,且設防不甚堅固。陳賡詳細分析可能發生的戰場態勢,使越軍領導層認識到選擇高平可能帶來首戰不勝的消極影響,同意了軍顧團對東溪的選擇。
此時,越南抗法戰爭雖然已進入第5個年頭,但尚未打過殲敵1個營以上的戰斗。在中方顧問組努力下,越軍第一次較大規模運動戰的各項準備工作于9月上旬就緒。9月16日,邊界戰役打響。由于越軍指揮員和戰士缺乏戰爭經驗和應有的戰斗耐受力,不能堅定執行作戰部署,數次錯過戰役的大好時機,陳賡忍不住了:“如果這樣的仗還不打,我就卷起鋪蓋走了。”但最終陳賡還是向胡志明和毛澤東做了匯報,建議胡志明命令和鼓勵前線部隊勇敢作戰。
越軍在胡志明的鼓勵下,讓法軍苦心經營的四號公路防線土崩瓦解。邊界戰役勝利結束,750公里長的邊界地區被解放,中國援助物資得以順利進入越南。在整個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是唯一向越南提供大量無償援助的國家,越軍所有武器彈藥均由中國按預算和戰役的需要直接提供,援越的裝備物資,有些是從志愿軍和國內部隊中抽調,有些是從蘇聯進口,還有些是用當時有限的外匯從國際市場購買的。
毛澤東提出新的戰略構想
1950年12月至次年6月,越軍組織指揮了平原地區的紅河中游戰役、東北戰役、寧平戰役。盡管韋國清認為,在法軍重點防守地區作戰于越軍不利,他提出的開辟西北山區戰場的建議也被否定,但軍顧團還是尊重和幫助了越軍的選擇。結果越軍的平原作戰均以開局較好,之后陷于被動而結束。
1951年秋天,朝鮮戰局基本穩定后,根據美國插手印支的活動,毛澤東形成了新的戰略構想:奪取越南西北和老撾上寮地區,而后向中南部發展,最后奪取紅河三角洲,贏得抗法戰爭的勝利。胡志明同意了毛澤東的構想,西北戰役在1952年10月14日打響,12月10日勝利結束。隨后的上寮戰役讓老撾的根據地與越南西北、越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整個印度支那抗法戰爭的大后方,為截斷法軍后援和決戰性奠邊府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時韋國清了解到,越南派到老撾幫助工作的干部中,存在著看不起當地干部的現象,一些越南中高級干部怕艱苦、怕困難,不愿意去西北地區作戰。甚至越軍總后勤部主要負責人還說,“顧問團積極主張解放西北,是因為對中國有利”。根據這種情況,韋國清還對越軍進行專門培訓。
奠邊府大捷背后的故事
1953年11月20日,法軍調集空降部隊占領奠邊府,并在附近地區搶修飛機場,構筑據點和地下掩蔽系統。法軍意圖誘使山林里的越軍出來打常規戰,然后運用法軍裝備優勢,殲滅越軍主力。
韋國清經與梅嘉生等顧問研究討論后,建議越方采取近迫作業和壕塹近敵的辦法,組織部隊利用挖掘的交通壕分割、包圍、迫近法軍據點,突然攻擊以減少傷亡,增強勝利的把握。越軍前線總指揮武元甲采納了這個建議,并擬定構筑整個陣地的工程計劃。但越軍缺少進行近迫戰法的能力。中共中央軍委迅速選調在朝鮮戰場有坑道作業經驗的干部到奠邊府,在工兵出身的韋國清建議下,暗壕挖到了法國軍隊以堅固為豪的A1碉堡下,并裝上了1噸的炸藥。
1954年4月下旬,法軍的處境已經非常困難,美國派出第七艦隊前往北部灣,威脅要扔原子彈。對此部分越軍高級干部奪取戰役全勝的信心發生動搖,認為不宜再打下去。韋國清與武元甲交談時鼓勵說,法軍的困難更多,只要不怕恐嚇、困難,咬緊牙關,堅持戰斗,就能奪取戰役全勝。5月6日晚上,隨著A1碉堡暗壕里炸藥的巨響,最后的總攻開始。7日下午法軍打出白旗投降。至此,奠邊府戰役以越軍大勝宣告結束。
1954年7月的日內瓦會議達成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協議。10月2日,越南中央聯合停戰協調委員會越法雙方在移交河內的協議上簽字。
可以說,沒有在中國協助的一系列戰役,就不會有越南民主共和國重返河內。2014年是奠邊府戰役60周年,4月22-29日,越南高規格接待中國援越抗法顧問團和專家親屬團;但在5月7日的慶祝大典上,卻沒有一個中國人參加。這種時間差安排是在掩蓋什么,又想否認什么?事實上,只有將中越之間相互支援和生死與共的經過,展示在中越兩國已有的和在建的相關博物館和史書、教科書中,才可能牢固中越友誼堅實的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