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一南看甲午戰爭:戰爭是對中日兩國實力全面檢驗
120年前爆發的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外雙方軍事實力差距最小的一次戰爭,卻又是失敗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它不僅改變了直接參戰的中日兩國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以及此后的歷史進程。
今天戰爭雖然早已結束,但戰爭的傷口仍然橫亙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對這場戰爭疑問的解答,構成了我們民族進步的階梯。我們追問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未來。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防時空》節目從5月1日開始推出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特別節目《一南眼中的甲午戰爭》,今天刊發第二集。
1863年左右,西人報紙上淮軍炮隊的圖片。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炮兵部隊。
落后的封建體制無法與先進的資本主義體制抗衡
19世紀中期,東方的中國和日本同樣遭受了來自西方堅船利炮的入侵,在緊迫的形勢面前,中日不約而同作出了同樣的抉擇——變革。中國發起了洋務運動,日本搞起了明治維新。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和軍事變革,北洋海軍就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從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一直搞到1894年甲午戰爭,最后以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洋務運動主要是對世界大勢的認識和把握產生了問題,僅僅從器物層面來做改進。如果不改變落后的封建體制,仍然還是一種落后的生產關系,而這種落后的生產關系無法容忍洋務運動所產生的先進生產力。
大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從1861年開始,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始于1868年,明治維新比大清王朝的洋務運動整整晚了7年,從這一點看,其實大清王朝的開放和日本幾乎是同步的,甚至還早于日本。
但關鍵是開放程度的問題。清朝當時覺得我們是“萬事皆在西人之上,唯獨制器不行”,主要科學技術和工業制造能力不行。因此,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他們搞洋務運動,器不如人,向西方學先進的機器制造、科學技術。在他們之前,林則徐的助手魏源在其著作《海國圖志》里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種觀念在很長時間內主導了中國近代的變革。
洋務運動主要是軍事變革,但絕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引進大量的科學技術引進,包括機器制造、紡織、鐵路等,這些都是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一種模式,在洋務運動中開始引進中國,引進了一批近代化的工業和人才,包括一批生產方式。盡管洋務運動最后失敗了,但無法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對改造當時的社會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大清王朝統治者的認識存在很大局限性,他們認為中國主要的問題出在科學技術和機器制造了,沒有想到其實當時中國社會絕不僅僅于此。
甲午戰爭是落后的封建體制與先進的資本主義體制、落后的生產方式與先進的生產方式之間的抗衡,對方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生產關系,這是無法抗衡的。
甲午戰爭中日海軍力量對比 (資料圖)
甲午戰爭是對中日兩國的一次全面檢驗
甲午戰爭是對兩個國家的一次全面檢驗,檢驗的絕不僅僅是軍事體制,同時也包括政治體制等方面,日本因此占了優勢。我們的裝備雖然上去了,但傳統封建王朝的官僚傾軋、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山頭林立等痼疾極大地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揮。
同樣是在西方國家入侵的強烈刺激下,日本從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與清政府推行的洋務運動不同,明治維新走上了一條全盤西化的道路。
日本覺得它是全面不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等都不行,因而全面地向西方學習。
日本的開放時間其實比中國晚,但開放度比中國深入,向西方學習做得比較徹底,絕不僅僅是從制器層面來改革。從憲法、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變革,包括國民的習性、服裝穿戴,很多日本人摒棄了和服。
中國男性剪辮子、女性不裹小腳,這些社會習俗的改革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而日本自明治維新后就摒棄了日本社會的很多痼疾。當時日本的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思想,不僅要全盤西化,而且一定不要再與東方國家為伍,要脫亞入歐。今天最高面值的日元——1萬日元上面的頭像就是福澤諭吉,由此可見,福澤諭吉的“脫亞入歐”思想對日本產生了很大影響。
從這點來看,日本的改革開始比中國晚,但由于進行得比較徹底,把西方的東西拿來后消化吸收的能力比中國強。
當然,明治維新讓日本獲得了很大的益處,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獲得的益處和麻煩都是相間的。
中國被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日本同樣如此,被美國東印度艦隊的艦長佩里轟開了國門,和中國一樣,日本也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雙方的命運原本是一樣的。
然而,日本“脫亞入歐”、學習了西方弱肉強食這一套后,它反過來再用這一套來對付中國。《馬關條約》就是日本迫使大清王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讓中國遭受空前的割地賠款。
從表面和短期來看,日本明治維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實際上也讓日本走上了萬劫不復的軍國主義道路,最后給日本帶來巨大災難,直到今天都沒完全緩過勁來。
1868年1月3日,日本的明治天皇頒布了“五政復古”詔書,這是日本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的開始。(資料圖)
日本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 社會變革得以輕裝上陣
日本的社會變革除因“船小好調頭”外,從其歷史文化來看,明治維新為何能夠進行全方位徹底的改革?
一個國家的思想財富既是財富也是包袱,從歷史文化來看,日本的包袱很小。日本沒有什么哲學思想,它的思想大量源于中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對日本影響很大。中國的孔子、孟子、吳起等人的思想,包括唐朝的唐服、茶道等文化都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日本基本上沒有在歷史上輝煌燦爛、影響幾個世紀的思想者,在過去主要學中國,以后主要學西方,基本上就是在模仿,它的“拿來主義”非常厲害。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太燦爛了,反而成了我們的包袱。中國學西方就學得不徹底,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總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只學習些表皮,不愿意太深入。
日本不一樣,它學得很深入,立即給它帶來很大的好處,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日本沒有包袱,因此能夠學得很徹底;但因為日本沒有這樣的根基,形成了“洋服和魂”,魂還是日本的,但表面穿的衣服是洋服,它處于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態。
日本近代法西斯的發展就帶有非常明顯的特性,學習了西方的法西斯理論,與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相結合,就成為了一種畸形的怪胎。這給日本帶來了非常大的禍害,在處理學習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之“本”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問題。(李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