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無可奈何花落去 無可奈何花已開——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郭伏生 · 2013-12-21 · 來源:烏有之鄉
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共和國四十周年的時候,四十不惑,久違了的紅歌在華夏大地再次唱響!六十華誕跚跚來遲,甲子輪回,“唱紅打黑”成為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顯現在世界的東方。

  無可奈何花落去 無可奈何花已開

  ——紀念毛主席誕辰120周年

  郭伏生

  “庸醫司性命,俗子議文章。”毛澤東思想,簡言之就是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是領導中國革命和指導全世界被壓迫、被剝削人民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主席革命實踐的結晶,凝結了千萬烈士的鮮血,又一哲學名篇《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成型后,老人家曾意味深長地說:“人們常說‘虎死了留皮,人死了留名’,我這個人啊,只要為人民留點文就行了。”1981年1月胡耀邦在某會議上講:“堅持毛澤東思想,又把它同毛澤東同志晚年的思想加以區別,聽說有一個大學,把這句話講了以后,哄堂大笑,......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主要靠馬克思,還有一個恩格斯。毛澤東思想也是這樣,第一是毛澤東同志貢獻的,第二是他的戰友們貢獻的......有什么可笑呢?”就是這個胡耀邦,運用此種邏輯,批大寨,否定文革,否定主席始從1953年,把剩下的思想進行了“集體化”。

  毛主席離開我們37年了,在坊間,人民把他當成了傳說中的神頂禮膜拜。可有一些人,其中他們是一代又一代,恐如驚弓之鳥,大肆反毛非毛,或瞞天過海,或移花接木,篡改捏造,歪曲肢裂。建黨90余年,建國60多年,時間在流失,實踐在檢驗,是真理就不怕批評,不怕檢驗,如果能夠批評倒,實踐證明不行了,那么其也就不為真理了。今年是他老人家誕辰120周年,讓我們拔云去霧,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

  (一)

  他是一個詩人。在陜北的黃土高原上,他曾自豪地對外國記者說:“誰說我們這兒沒有創造性的詩人?”然后指著自己的鼻子,聲音提高了一倍,“這兒就有一個。”毛體書法洋洋灑灑,那么詩則是筆走龍蛇。陽春白雪,山雄水滔,為民憂為民泣,更多的是記錄了“狂飆為我從天落”的征程,流注其中的是對于社會禍福和個人悲歡的深思。解放初期,他解剖自己戰爭年代的詩作時,不無感慨地說:“當一個人處于極度考驗,身心交瘁之時,當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的時候,居然還有詩興來表達這種嚴峻的現實。”“萬里長征,千回百轉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一首《憶秦娥.婁山關》就記錄了當時的蒼涼和凝重。紅軍在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傍晚攻克。主席在往這道雄關攀登的時候,迎面碰上抬下來的一名傷員,他看了傷情并問了傷員的姓名(獨腿將軍鐘赤兵)。登上山頂,夕陽晚照,顯然,戰場還沒有打掃干凈,南方冬天少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勝寒。他走近那道“婁山關”的石碑,審視著這遠近的一切,多日郁悶的心情,豁然而出。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境況不同,使他不是一位高產的詩人,但卻能和任何一位大家相媲美,最能傾倒國人的莫過于《沁園春.雪》這一首了。這是在重慶談判期間,主席回贈柳亞子的一首詩,被一民營報紙發表后,立刻在山城引起很大的轟動,紛紛傳抄,贊語更是不絕,“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膛乎其后。”“風格涵渾奔放,氣吞山河如虎”......知識界的名人學者意識到這是一首佳作,不僅思想深刻,藝術水平高,而且氣勢磅礴,字里行間洋溢著豪情壯志,一時和者接踵,各報紛紛刊登,為政治氣氛緊張的陪都平添了幾分風雅。國統區的人民感到驚訝,這個被稱為“草莽英雄”的“土匪頭子”,竟有如此文采,如此的文學修養,詩中的胸襟氣魄,多么符合圣與王融為一體的人格思想,常常身裹戎裝的蔣委員長倒有點酷似“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武夫了,治國平天下不寄于這樣的風流人物還有何求?應該說,在吟詩填詞方面,蔣與毛相比,雖望塵莫及,但并非草包一個,這首有“帝王之風”(邵力子語)的詞,使他不寒而栗,難以容忍,一批御用文人自然是一番圍剿,無奈蚍蜉撼大樹罷了。

  “如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主席不僅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還有著淵博的歷史知識。純文人之作情勝于理,政治家之作理勝于情,而這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從情到理既文字激揚,又入骨三分,氣勢上俯瞰宇宙,指點江山。高烹老教授的一首詩詞頗為形象地表達出了主席詩詞的風格“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云,筆下有雷聲。喚醒蜇龍飛起,掃滅魔炎魅火,揮劍斬長鯨......攜卷登高唱,流韻壯東風。”

  主席的詩作僅僅是信手拈來罷了,正如與主席有詩詞交往的文壇巨匠郭沫若所說,“經倫外,詩詞余事,泰山北斗”。其實,主席曾經有過個一個“文學夢”,他幼時發現書中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于是就有一個愿望,長大要當作家,寫就寫農民,到晚年還想,“退下國家主席就寫”,曾說過“我和魯迅的心是相通的”。這個愿望最終沒有實現。否則“魯郭茅巴老曹”的隊列中要增加一位了。雖說為一憾事,但卻推動了一個時代文藝事業翻天覆地的發展,在延安時就主張“文藝要面向大眾,面向工農兵”,寫文章要“真實、生動、鮮明”。從《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到已成經典的樣板戲;從《李有才板話》、《暴風驟雨》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艷陽天》,它們和那個時代交相輝映,譜下了人類史上最動人的樂章。

  (二)

  他是一位軍事家,一位戰略家。是軍事家想必就該將星閃耀,戎裝筆挺了,你看黃埔校長蔣介石,腰挎中正劍,戎裝緊裹,可他是資產階級的,那就再看無產階級的斯大林,身著元帥服,唇留胡須,何等威武。可他毛澤東不是,長征后到達陜北,斯諾與他照的那張頭戴紅五星帽的像,清秀的面龐中透著知識分子的精明,其實那頂帽子還是照相時借用的。郭沫若回憶與他的第一面是“靜若處子”,“一大”代表回憶他“有著書生氣”。魯迅為救國救民從學醫改成學文,而他則從一個教書匠,一個四平八穩的小學校長,投身到了槍林彈雨的洪流中。在消滅蔣介石的八百萬正規軍的征程中,先是小米加步槍與游擊戰,最后發展到百萬雄師過大江,在朝鮮戰場上抗擊的是武裝到牙齒,以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十七國聯軍,外界對他不甚了了,說他的殘酷比斯大林還斯大林,印度總理尼赫魯見后說他“象一位慈祥的老伯伯”。他戎馬倥傯20多年,卻很少摸槍,上將陳士榘在戰場上繳獲了一支小手槍,可能確實地好,便給了頂頭上司林彪,林彪可見也愛,轉給了他。他見后說:“我如果用上了槍,我們的紅軍就完了。”在黃土高坡的窯洞中,在西柏坡的土坯房里,桌上、墻上、百姓的腌菜缸上,滿是地圖,長長是幾十個小時,甚至有過三天兩夜不出屋、不上床、不合眼的記錄,煙是一支接一支,茶水更是不斷,喝濃茶,吃殘茶,疲勞了喝上一點酒,餓了煮上一茶缸麥片粥,有時山下就是敵人,卻要指揮全國各地數個戰場的戰斗。用周恩來的話說就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

  他是早期共產黨的領袖當中,唯一沒有喝過洋墨水的一位,你看瞿秋白、王明、博古,青年時即受到了共產國際的青睞,張國燾,北大的高才生,李大釗的得意弟子,“一大”就是張主持的,與張相識時,他還是月掙八塊大洋的北大圖書館的小伙計,有中國“最后一個大儒”之稱的梁漱溟與毛同齡,可當他成為北大教授,經常出入同事楊懷中(楊開慧之父)家中時,有一個住在門房里的大個子青年來開門,他就是毛澤東。長時間生活在最底層,所以對祖國城鄉有著深刻的了解,與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早年從事農運時,瞿秋白曾送他一個稱號——“農民運動的王”,張國燾回憶說,是“這個農家子對于中共極大的貢獻”,其間寫下了一系列農村農運的文章,“跑到你熟悉或不熟悉的鄉村中間去,夏天曬著酷熱的太陽,冬天冒著嚴寒的風雪,攙著農民的手,問他們痛苦些什么,問他們要些什么”。著名的《湖南運動考察報告》,歷時33天,行程700公里,農協減租減息,禁煙禁賭,組織起來修道路,修塘壩,“一切似乎都翻了個個兒,一切又似乎才剛剛開始”,在艱苦的探索中,他敏感地注意到了中國革命的兩個基本問題,土地和武裝,他認識到“中國國民革命是農民的革命”,要增加生力軍保護革命,非解決土地不可,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秋收起義挫折后轉兵南下,長途跋涉,傷兵員增加,逃跑成了公開的事。于是進行了“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實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樣,徹底改變了舊式軍隊的習氣。后來又取消了兵晌,自古以來當兵領晌啊,可居然行通了。就是這一增一減,部隊越戰越強,越戰越多,朱德來了,彭德懷來了。當時,共產黨建立了多處的根據地,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彭湃開創的海陸豐以及湖北的黃麻,皆因政治與軍事上沒有一套正確的方針政策,相繼失敗。井岡山的紅旗不倒,代表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和希望,給了進步力量以極大鼓舞,他們掩埋了烈士的遺體,擦干了身上的血跡,又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鄂豫皖、湘鄂西等地的紅軍大發展是和井岡山的影響的分不開的(黃克誠回憶)。

  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實行的是政府與軍隊抗戰,主席主張全民抗戰,他如走圍棋一般,把八路軍三個師分布到山西的四個角,并逐步從山地到平原,用他老人家的話就是“蔣介石丟到哪里,我們就占到哪里”。針對當時的“亡國論”與“速勝論”,他寫出了《論持久戰》。從戰爭的性質到兩國的國情得出了“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書中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國民黨中的“小諸葛”白崇禧看后認為這是克敵致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并向蔣介石轉述,最終成為了全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日本也看到了,他們在內部稱毛是“難以找到的杰出的組織家和戰略家”,集中精力研究對付持久戰的辦法,研究來研究去也沒有拿出一整套真正有效的辦法,就是稱霸世界的美國,他的西點軍校也是把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當作了必修課。

  對毛主席的非議從來沒有間斷過,只不過時強時弱罷了。在中央蘇區時,臨時中央的那些留過洋的,以“馬列主義理論家”自詡的領導,宣稱“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遵義會議上有人當面譏諷他,打仗并不高明,只會按照《三國演義》、《孫子兵法》打。從中央“三人團”與國民黨的“堡壘對堡壘”,到張國燾的“打到成都吃大米”,再到王明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次又一次把革命導入歧途,正是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一次又一次為革命撥正了航向。

  在整個毛澤東時代,在他的關注與培養下,有兩個人對主席的思想領悟的最為透徹,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只可惜不是出將入相的文武合璧,那就是林彪與張春橋,這是任何歷史都無法回避的事實。林指揮打仗傷亡小,戰果大,長征時即為破圍先鋒,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一路過關斬將,他隨身的小提箱里全是毛主席著作的單行本,根據主席的戰略思想,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攻城的一點兩面”,“三三制”等很多戰術原則,在指導南滿軍區的斗爭中,指示部下學主席的戰略學,并具體到幾章幾節“應反復研究……當做勝利的訣竅來看,當做作戰指令來看”。解放后,林主持軍隊工作十幾年,采取“政治掛帥,思想領先”部隊的精神風貌是何等的一個高,曾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1950年,大半國土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國家一窮二白,人民生活極端困苦,朝鮮戰爭爆發。而將要面對的是一個不可一世的世界頭號帝國主義強國,這成了他一生最艱難的選擇,三天三夜沒有睡覺,喝濃茶、吃茶葉,煙卷滋滋作響。在中央會議上,多數同僚不贊成出兵,有能力財力與美抗衡的斯大林,更是主張要金日成到我東北組織流亡政府,是他毛澤東好戰,還是不懂得韜光養晦?七十年代,他與總理在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歷程。“事情總是那么彎彎曲曲,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政治局會議上,……這么一翻那么一翻……”。彭德懷曾做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要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徹力和判斷力”,于是就有了“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有了“一條大河波浪寬”,有了我們“最可愛的人”。開戰初期,他的機要秘書回憶,主席半個月沒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飯,睡眠極少。各方面的情報一個接著一個,戰況瞬息萬變,都要他加以分析,并很快做出決斷,這一年他57歲。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一戰,一掃百年來的恥辱,不僅保全了朝鮮的三千里江山,更是極大地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未來的發展 創造了寬松穩定的國際環境,成了毛澤東軍事藝術,國際戰略和治國方略中的絕妙之筆。抗美援朝,我方有一底線,美方不得越過“三八線”,抗美援越,我方也有一底線,那就是“十七度緯線”,美方視若雷池,望而不及。從金門到雪域高原,從珍寶島到南疆海戰,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在整個毛澤東時代,瞄準尖端科技,即使三年困難時期,國家也沒有縮步。兩彈一星,陳毅言“當了褲子也要搞”,“有了原子彈,我這個外長腰桿就硬了”。林彪說“火柴燒也要燒響”。60年代,國家的戰略方針是“靠山、進洞、備戰備荒為人民”。投巨資在中西部建設近兩千家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規模宏大的大三線建設,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他說“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那樣,你準備不好,敵人就來了,準備好了,敵人反而不敢來”。“立足于打是為了爭取不打”,這就有了中美蘇三足鼎立,有了尼克松訪問中國,有了七八十年代的和平局面。于是鄧公認為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戰爭,提出“我們要忍耐幾年,……經濟力量增強了就可拿出較多的錢來更新裝備,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大規模的調整三線建設,把核武、航天等尖端國防工業,也實行軍民結合,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新思路,“東部帶動西部,先富帶動后富”。曾幾何時,美總統尼克松對記者說“如果說在死之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繼尼克松訪中的轟動效應,日首相田中角榮就職當天就聲明,要為加速日中邦交而努力。就是這個東洋島國,幾十年后狼子野心再現,在釣魚島造勢,我這個第二經濟大國,只要人家承認存在爭議,“人家一點面子都不講”。南海諸小國對我海島哄而占之。國內民眾聚會游行,抵制日貨,為了裝點門面凝聚民心,無可奈何地提出了一個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主席的軍事思想是人民利益的守護神,是鎮國之寶,軍事方略不打無把握之仗,不打無準備之仗,基礎是“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想來可悲可嘆。

  (三)

  他是一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思想家。

  讀書知天下,讀書識古今。他學問高深,知識淵博,他所取得的一些成就,都是和他一生刻苦讀書和投身革命實踐(是謂讀大書,無字之書)分不開的。少年時背著父親讀,學堂上背著老師讀。在戎馬倥傯中,從國民黨郵局中找書,從地富家中找書,在稍為安靜的延安借同事的書,要周恩來從重慶買書。少年時讀的書是當時視為禁書,造反的書。成人后,以馬列書籍和歷史書居多。他最喜歡的是現代作家魯訊,一本《魯訊全集》從孤島道上海轉送到陜北根據地,直至北京。建國初去蘇聯訪問挑了幾本魯訊的書,新中國出版的十卷本《魯訊全集》,放在床上反復閱讀。晚年后無法坐著看就躺著看,用放大鏡看。他曾說“讀書是智慧的事”,“一天可以不吃飯,一天可以不睡覺,但不可一天不讀書”。他老人家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直到離開我們的幾個小時前還在讀書。書陪伴了他一生,他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高山上,可以看到很多很遠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一部《紅樓夢》看過不下五遍,曾有不讀《紅樓夢》只是半個中國人之說,窯工大將徐海東、少林將軍許世友為此努力堅持讀。一部《資治通鑒》競然看過十七遍。他是一位俯瞰看宇宙的政治家,讀書時運用哲學思維,用階級斗爭的眼光看,在一般人看來,他的讀書方法有些“刁鉆”,充滿了顛覆性,他把《水滸傳》當做政治書看,把《紅樓夢》《聊齋志異》當歷史書看,聯系自己的實際,聯系中國共產黨的實際,聯系中國革命的實際。充實的讀書生涯,使他讀透了中國,讀透了世界人類史,化作了智慧,化作了領導藝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他的著作百煉成鋼,在某些領域給予充分的闡述和創造性的發揮。他曾這樣說過“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常的事,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者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通的東西,并能掌握住他,這才叫領導”。正是這種智慧,使他成為一個走在時間前面的人,領導中國人民少走了很多彎路,從勝利走向了更大的勝利。

  馬克思講,共產黨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消滅私有制,列寧講,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剝削。毛澤東思想這一理論命題就是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成名至今,在這個占人類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度里,經過了七十多年的實踐檢驗。早年到陜北不久,主席就寫出了哲學史上的名篇《矛盾論》、《實踐論》,同時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等幾篇文章以學生禮送閱共產國際,并成為了主席戰勝黨內對手的有力武器。建國后出版《毛澤東選集》,主席曾讓斯大林派黨的理論專家來幫助,看可否成集。此人(尤金)回去后對斯大林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人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曾說“《毛選》什么是我的,這是血的著作,是群眾教給我們的”。從游擊戰、持久戰到兩彈一星、大小三線建設;從田間地頭、柴米油鹽到鞍鋼憲法、哲學理論,不僅內容重要,思想深邃,從文字上說也是上乘之作,很有文學大家的風范與藝術性,既有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氣勢,又有行云流水,議論風生的韻味,還有嬉笑怒罵皆文章的幽默、諷刺,剛柔相濟,情文并茂。當專業作家的理想沒有實現,但卻誕生了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孔子的思想統治中國兩千多年,主張“三綱五常”,“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剝削階級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吃著農民的,用著工人的,反過來視之為奴才,百般虐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一種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歷史,私有制社會的歷史就是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一版又一版的天下財富到吾家的“蔣宋孔陳”,勞苦大眾夫打工,妻打工,子打工,子子孫孫無窮盡焉地打工。主席有一句名言,“馬列主義千頭萬緒,歸根到底一句話,造反有理”,可以肯定地說,他毛澤東的歷史就是造反的歷史,造孔子的反,造剝削階級的反,造帝官封的反。主張公有制,走社會主義道路;如今,勞動人民要做天下的主人。

  也說“人民公社”

  農業、農村、農民,貧窮、落后、愚昧,這幾個詞是常常連在一起的,同是一方天,還是這片地,在毛澤東時代,卻是活力四射。人民公社,一個久違了的名詞,已漸行漸遠,這又成了一個中國農民的夢。然而,他卻是毛澤東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的方向,應當逐步的,有次序地把工農商學兵組成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最基層單位……”,幾十年以后,我國的鄉村中將是許多共產主義公社,每個公社都有自己的農業、工業,有大學、中學、小學,有醫院、科研機關,有商店和服務行業,有交通事業,有托兒所和公共食堂,有俱樂部,也有維持治安的民警。這就是毛澤東對人民公社的構想。其實,早在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有類似的設想,社會的發展進入了其預設的軌道。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世世代代最寶貴的財富,是毛主席使他們第一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但這遠遠不夠,1943年時其就指出,經過了土地革命,打破了封建剝削關系,這是第一次革命,而從個體勞動轉到集體勞動,生產力就可大大提高,進一步推動農村生產關系和生產制度,是第二次革命。

  山西是革命的老區,土地改革走在了革命的前列,五一年夏天向中央寫了一份報告,“隨著互助組的發展,……不是向著我們所要求的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向著富農的方向發展”,主張向初級社發展。劉少奇否定了這份報告,認為這是“一種空想的社會主義”,主張采取蘇聯模式,任其發展,十幾年后,城市工業強大了,就發動一個運動,一舉走向集體化。而主席肯定了這份報告,認為資本主義也可以發展生產,但那是一條痛苦的路,這不僅是一場社會革命,而且是一場技術革命,“從農民是勞動者這種性質所發展,……可以引向社會主義;是私有者和農產品出賣者這種性質所發展,……趨向是資本主義。我們的政策是在于積極地而有謹慎地經過許多具體的、恰當的、多樣的過度形式,把農民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引到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軌道上來”。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出身,且長期領導農民革命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他的心、他的感情總是同廣大貧困農民息息相通,緊密相連。合作社運動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組織勞動,能夠合理利用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改良品種,采用新技術等許多單干農民難以辦到的事情,特別在抵御自然災害面前,顯示出了自己的優越性,為實行機械耕作,機械排灌,科學種田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場深刻的社會改造運動中,沒有引起社會動蕩,相反,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總產值從49年的326億元增加到了57年的604億元,“一五”的增長率是4.5%,看到農村翻天覆地的發展,看到農村的勃勃生機,他的心情可想而知。曾說“很高興,1949年全國解放都沒有這樣高興”,1958年豐收在望,情不自禁的贊嘆“人民公社好”。1958年全國糧食大豐收,而1959年,全國的很多地方發生春荒,一個“瞞產私分”使主席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黨的許多干部否認了生產隊的重要性,否認了按勞分配,否認了等價交換,他不僅沒有批評當事的干部與群眾,還說道“瞞產私分極其正確”,為此把上述三項作為整頓和建設人民公社的基本政策。春耕在即,他憂心如焚,寫下了一封《黨內通信》,從省委書記直插到生產小隊長,講生產、講密植、講機械化,點睛之筆的是講真話問題,通俗的語言,特有的風格,就像是和廣大干部和農民群眾談心似的,南方正在插秧,北方正在春播,如春風、似春雨,潤澤到了祖國的角角落落。

  1960年,連續的干旱使新中國進入了最艱苦的時期,面對蘇聯的逼債,面對各地糧食的吃緊,從10月開始他也不吃肉了,他說:“國家有困難,我也應該以身作則,帶頭節約,跟老百姓共渡難關,吃素不要緊,省下來換外匯。”身材高大的毛澤東,這時體重下降到了75公斤,一個“信陽事件”,對毛澤東震動極大,一些干部蛻化變質,違法亂紀,摧殘人命,這些地方已經不是共產黨人的天下了,這個問題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成為他后來發動“四清運動”的重要起因。對暴露出的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干部特殊風和生產瞎指揮風,進行了堅決的打擊。同時發現很多干部不懂得按勞分配,不懂得價值法則與等價交換,一個浙江省只有一個縣委書記能說得清楚,為此,他痛心疾首,怒斥那封《黨內通信》為放屁,硬性規定“生產隊(初級社)為核算基礎”“規模以二三十戶”“至少三十年不變”的規定。薄一波回憶,“如果不是毛主席從紛繁的事務中,找出人民公社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的事業就可能被共產風所葬送”。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毛澤東傳》記載從能查到的文獻看,到這時為止,還沒有哪一個中共領導人,包括負責農村工作的人在內,像毛澤東這樣重視生產小隊的地位和權力,他的目光,他的注意力,總是盯在生產小隊這一級,盯在農業生產的最基層。從59年春他就提出的“三級核算,隊(高級社)為基礎”,直到62年春的硬性規定,整整三年時間,毛主席認識上的變化來源于實踐,來源于深入系統地調查研究,他曾有一句令國人難忘的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看到大平均主義六年沒有解決,現在迎刃而解了,他猶如久病初愈一般,“久臥思起,現在是起床的時候了。”

  人民公社的發展階段可為一波三折。1962年,主持一線工作的領導人,對形勢作了錯誤的估計,大刮“黑暗風”“單干風”,當時,黨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專家陳云向主席反映意見說:“分田到戶,不會產生兩級分化,不會影響征購。恢復只需要四年,否則需要八年。”可以包工到組、到戶、到人,而分田到戶是他老人家最不能容忍的,他講到:“如果那樣講,就是說我們的政策都不靈,或者說我們的政策要長期才能見效,那就需要另搞一套。”在他看來,兩年都不要,一年多以后就會出現兩級分化,干部貪污多占,討小老婆,放高利貸,買地;另一方面,貧苦農民破產,賣地,這是在重走回頭路。其時,一主抓農業的副總理勸主席試一試,主席發出了響徹千年的一問:“中國兩千年來就是如此,還用再試嗎?”實際是僅僅二年,到1964年底,中國的國民經濟就全面恢復了,62-66年,糧食每年增產260億斤,棉花增長600萬擔。

  他老人家的最后十年,早已被說成是“十年浩劫”。讓人絕沒有想到的是,就是在這段時間里,黨卻為人民辦了兩件“改開盛世”也辦不到的大好事——醫療衛生與“五小”企業的大發展。建國以后,醫療衛生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長期危害國人的鼠疫、天花等傳染病相繼消失,但因為一線領導人的偏差,1964年的統計顯示,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在為占中國15%的人群服務,用于830萬享受公費醫療人員的經費(30%)比五億農民(27%)還多,為此,主席痛斥衛生部為“老爺衛生部”“城市老爺衛生部”,發出了“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所以才有了農村1965-1979年的衛生醫療事業的飛速發展,合作醫療覆蓋率超過90%,到1975年,農村的衛生經費占到65%。有人說主席不懂得經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其實他恨透了剝削勞動人民的資本主義經濟,終身為之奮斗的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原理認為,生產關系包括所有制、人與人生產中的相互關系與分配,生產關系一旦建立起來,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勞動熱情,生產積極性就會完全解放出來,所以創造了人民公社的體制,創造了“赤腳醫生”這樣的新生事物,赤腳醫生以三土(土醫、土藥、土藥方)、四自(自采、自種、自制、自用)為特點,開辟藥園,種植易用常用藥物。“荷鋤扶犁,耕地種田”,社員稱為“養得起,用得動,留得住”被那些金發碧眼的洋人稱為奇跡,作為中國模式在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央支持強調地方上五小(小礦山、小煤礦、小鋼廠、小水泥、小化肥)企業的發展,到1970年,90%的縣建立了農機修造廠,小水泥、小化肥的產量占到全國的40%,以小煤窯為主的南方各省煤炭產量增長70%,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為80年代后鄉鎮企業的崛起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富漁。三十年來,建成了八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五千多處萬畝以上的灌溉區,面積達七億畝,比1949年增長兩倍,糧食產量51年是2870多億斤,到1978年已超過6000億斤,當時,有四十萬臺大中型拖拉機,并正以年增七萬臺的速度遞增。在這段中國人口增長最多最快的時間內,人均壽命由35歲提高到了65歲,小學、中學免費,大學有工資,沒有上不起學,沒有看不起病,沒有空巢老人,沒有留守兒童,沒有背井離鄉的農民工,沒有礦難黑磚窯。安居樂業,從來就是一種神話,一種傳說,但是在毛澤東時代成了現實,從山川到平原,從窮鄉僻壤到內地心臟,天更藍,水更綠,鶯歌燕舞,生機盎然。

  現在的黨史宣傳是,大寨與紅旗渠是那個時代的杰作,其實,不能忽視的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陳永貴從老少組、初級社到人民公社,1964年開始宣傳;林縣的紅旗渠從開建到配套網渠建設,歷經十年,大力發威的時七十年代;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1973年秋育成,74年種了20畝,75年發展到5000畝,真正的大推廣是七十年代的中后期。八十年代末,有人指責國人“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國人不是不懂得感恩,而是也知道,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懂得“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何時掛果,何時盛果,何人栽樹,何人刨根。歷史發展到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在全球191個國家中,中國農村的衛生經費下降到了15.9%,公平性為188位,是倒數第四,又是一個15%,一個懸殊不盡然的15%,這是偶然的嗎?2011年的一場大旱,電視畫面上出現消防車灑水澆地的鏡頭,當說道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在起作用時,那些當年餐風露宿,戰天斗地的老社員的心都碎了。

  淺議“文化大革命

  有一個并非虛構的場景,而且也不止一次看到。廣場上,一位青年拉著他蹣跚走路,呀呀學語的孩子。孩子指著一尊雕像,稚氣童聲地問:“這是誰?”這位青年蹲下身來,摟著孩子,語氣是那樣地親切,“這是毛爺爺。”他已離開我們三十多年了,盡管他的身上背負著很沉很重的、無可奈何的,也只能算是“錯誤”了,然而,他的人民,對這些好像并不存在,也看不到一點的陰影,隨著時間的增長,晚輩人又有了自己的稱呼。

  (少年時)他挽著雙腿,在稻田里插秧;在黃土高坡上,騎著大青馬,臉上滿是征塵;他站在高高的天安門城樓上,廣場上“毛主席萬歲”的喊聲山呼海嘯,喇叭里傳出了他的聲音“人民萬歲!”這是他發自肺腑的心聲。他的心,他的感情,他的立場,始終同身上沾滿泥漿,手上滿是油污的勞動人民在一起。在戰斗的間隙里,進行“整風”,進行“三反”“五反”,在和平的環境中,開展社教(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稱四清,城市稱五反),推動文化大革命,他的槍口,他的筆鋒,始終對著兇惡的敵人,對著剝削階級。

  1965年5月,毛主席來到了井岡山。他已經36年沒有回到這個當年艱辛開創革命事業的故地了,沿路所看到的變化和勞動人民的熱情,是這位革命導師心潮更加澎湃,寫下了兩首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與《念奴嬌.井岡山》,其實當時主席的心境并不輕松,詞中表達若隱若現,他內心正在醞釀著要發動一場“氣勢磅礴”的“風雷”,已實現“久有”的“凌云”之“志”,期待著能做到“一聲雞唱,萬怪煙消云落”。這就是他一生要干的第二件事。

  事情的起源來自七千人大會,這次大會是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會議,主題意識就是“鼓足干勁,統一思想”。會議的第一項,就是聽取主持一線工作的劉少奇的報告,也是會議的主要議程,預備會議上,中央對劉的報告,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可劉在會議上,把國內的經濟形勢突然說成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在緊接下來的“西樓會議”上成了“漆黑一周”。四個月后,對形勢的估計更為嚴峻:“這樣下去,無產階級要垮臺,我現在一天也不敢離開北京。”于是,提出了“分田到戶”的主張,鄧小平拿出了“黃貓、黑貓”的論斷(連續幾個月的“黑暗風”,使幾個中央局負責人也意見紛紛,彭真提出:“講困難到此為止,轉為積極方面”。)

  劉對形勢的看法,特別是大會后對形勢的估計同主席在各地所見到的、聽到的是那樣的不同。這股鬧單干的風越到上層越大,越到北京越厲害。“既然是一片黑暗,就證明社會主義不行”。事隔十年,劉再次提出如此的主張,主席感到非比尋常,在他看來,代表什么階級,走什么樣的道路,這才是問題的根本。聯系到大多數干部不懂得按勞分配與等價交換,想到了“信陽事件”,從反修、防修的戰略出發,在八屆十中全會上重提階級斗爭,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場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社教”運動的初期,主席就有了清晰的思路,用家史、村史、社史、廠史教育青年群眾的方法;用各種文藝形式,進行階級、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教育;緊緊依靠貧下中農,進行“四清”和干部參加生產勞動的方針。他指出“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三項偉大運動,是使共產黨人免除官僚主義,避免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永遠立于不敗的確實保證”。希望三年后,“使我們的干部既懂政治,又懂業務,又紅又專,不是浮在上面,做官當老爺、脫離群眾,而是同群眾打成一片,受群眾擁護的真正好干部”,“出現一種欣欣向榮的氣象”。

  這場運動最初并沒有引起一線領導人的響應,在主席的一再督促下才開展起來,仔細品味這段歷史,充滿了那么多偶然性,那么多的戲劇性。主席的指導思想是先搞豺狼,后搞狐貍,并引用杜甫的一首詩,“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警覺中央高層和高級干部,劉則眼光向下,認為黨內高級干部經過長期革命戰爭考驗,還是可信任可倚重的,對基層干部明顯表現出政治上的不信任;江青推出了“樣板戲”,王光美試點出了“桃園經驗”;主席認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方法上不要大量的把工作隊員集中到一個點上,劉則認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四清與四不清的矛盾,主張搞“大兵團”作戰,省工作隊員分到地委、地縣工作隊員集中到地委,一個縣一個縣地搞,結果如主席批評的“一個新城縣,二十八萬人口,下去一萬五千人,還說人少了。學習文件四十天,不進村,你只依靠工作隊員,為什么不依靠那個縣的二十幾萬人?”這是“形左而實右”。

  由于主席與劉少奇之間,從運動一開始就有著不同的指導思想,不同的思路,道不同,謀亦不同。問題不僅沒有解決,相反愈來愈嚴重,一部分干部,特別是老干部,黨的高級干部嚴重脫離人民群眾,為所欲為,“靠老爺,不靠人民”,“以其昏,使人昭昭”,歸根到底不行。

  從一些他老人家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清晰的思路與邏輯。

  “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的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所有制的基礎一變,工業公有制有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么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么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么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

  “我多次提出主要問題,他們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話他們可以不聽,這不是為我個人,是為將來這個國家,這個黨,將來改變不改變顏色,走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我很擔心,這個班交給誰我能放心。我現在還活著呢,他們就這樣!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身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

  “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的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再走回頭路。”

  “我們是黃昏的時候了,......趁著還有一口氣......,整一整這些資產階級復辟。”那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揭露我們的黑暗面,斗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它不僅能解決中國當前所存在的問題,而且對于中國的發展“意義深遠”,“是一次反修、防修的演習”,“七八年后再來一次”。

  如果從理論上總結主席一生的兩件事,那就是“革命,繼續革命”,通俗一些用主席的話就是“過去是軍隊打江山,現在是工農自己打江山”。學習主席的軍事思想,出類拔萃的就是林彪,而政治思想上則非張春橋莫屬,毛主席眼中的“思想家”,一些人眼中的“狗頭軍師”。還有一些人說他“有著魯迅一樣的錚錚鐵骨”。從《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到《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反對洋奴哲學》等一系列文章的宣傳,是那一代人的思想中都融入了他的精神!

  “安亭事件”,現在的黨史稱之為張的一次政治賭博,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張押的是什么“寶”,又押在了何方?也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認識這場運動,轟轟烈烈的文革開始后,上海的工人階級聞風而動,成立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總司令部”,1966年11月9日召開成立大會,希望市主要領導出席,市長認為這些人都是“有嚴重問題的社會渣滓”,拒絕出席。當晚9點,群眾舉行游行,要求市長接見,仍被拒絕。于是,工人于10月凌晨5時強行登上北去的列車,“非法上訪”。8時被攔阻于安亭車站。中午12時,工人臥軌攔車,造成滬寧鐵路全線中斷。11日晚10時,張乘軍用飛機飛抵上海,行前主持中央書記處工作的政治局常委陶鑄交待,“把這件事處理好”,“方針是不能妥協”。一下飛機,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安坐官邸,還在等待張與他們見面或通話,張置之不理,徑直趕往安亭。張到后發現,那是什么“安亭車站”,工人被阻于距安亭車站幾里遠的一處運煤岔道上。已有上千名工人加入聲援的隊伍,初冬的午夜,天下著霏霏細雨,工人淋在雨中。年老體弱者已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看到中央來人,有的人哭了;有的人大罵,甚至指著張的鼻子罵;更多的是控訴上海市委的腐敗。經過了十六個小時的艱難對話,張批評了工人的做法,答應工人,“這次來上海,一定要把問題解決”。

  回到上海,一方是聚集到文化廣場上的上萬名工人,一方是要與他統一意見的上海市委,張過去曾長期在上海工作,市長對他以往的“陰陽怪氣”就有所警惕,并再次讓他接聽陶鑄的電話。張春橋,這位早年曾大段大段背誦主席語錄的人,善于“揣摩”主席思路的人,毅然把“寶”押在了工人一方,主席稱之為“先有事實,后有概念”。

  從《歡呼北大的一張大字報》,到“全國山河一片紅”,已有很多不脫產的工人農民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九大”時(中央委員會),八大的老人還不占五分之一,到“十大”時,工人、農民、現役軍人及其它勞動人民合起來,比例已占到67%,其中就有王洪文、陳永貴、吳桂賢,倪志福等人。

 

  整個毛澤東時代,勞動光榮,懶惰可恥;推崇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反對洋奴哲學,“借雞生蛋”,為人民服務成為時尚,成為風氣,而追求個人主義、貪圖享樂的意識卻少有;勞動人民揚眉吐氣,資產階級灰心喪氣。有人把那個時代稱之為“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啊!“常香玉劇社”義演捐獻了一架戰斗機;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鐵人王進喜身跳進了水泥池,用身體加快攪拌,制服井噴;焦裕祿“活著沒有把沙丘治好,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延安農民孫萬福深情地擁抱著毛澤東,“沒有你,我們這些窮漢趴在地下,一輩子也站不起來啊!”昔陽農民陳永貴,搓搓手上的泥,拍打一下身上的灰土,從虎頭山直飛中南海,共商國事。從井岡山、黃土高原到首都北京,五十年長盛不衰,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人類歷史上可曾有過第二個這樣的時代嗎?

  用常規俗理看,他是一個好兒子嗎?父母晚年,是大弟毛澤民盡了主要責任;是一個好丈夫嗎?楊開慧犧牲了,賀子珍病了,江青被判了刑,哪一個是因為嫁了他毛澤東而享福?是一位好父親嗎?毛岸英犧牲了,毛岸青病了,毛岸龍丟了,紅色公主與常人一樣吃不飽(三年困難時期),一樣蹲“牛棚”。他曾經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著全中國最大的財富,然而,他竟沒有半點資產,沒有一分錢的存款。堂前沒有盡孝,那么他的忠又獻給了誰,他究竟為了些什么?難道就是為了所謂的中國特色,是為了少數特權者先富,是讓勞動人民的女兒再次淪為白毛女?(摘自李德生前的講話)

 

  他是一面鏡子,一面照妖鏡;他是一座碑,一座人格思想天人合一的豐碑;他是一座山,一座使人仰止令走資派逾越不過的一座山。

  在他離我們而去的三十多年來,牛鬼蛇神死灰復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私有化浪潮。社會矛盾尖銳,“群體事件”頻發。一方春潮熏醉,歌舞升平,一方“開胸驗肺”,“連十三跳”,相對應的是一拔又一拔的毛澤東熱。

  瀘定橋上,22名突擊隊員手攀鐵索,冒著槍彈,面對著熊熊的烈火勇往直前,紅軍總政副主任李富春要蔡暢向后續部隊介紹。蔡暢,這位共和國婦女運動開拓者,心情激動地說:“我要為勇士們歌唱。”便雄糾糾,氣昂昂地走上瀘定橋頭,面對過橋的隊伍,盡情高歌《國際歌》,高唱《馬賽曲》。

  紅歌,代表了工農兵的心聲,是信念,是旗幟,是方向,是力量的源泉,她孕育于井岡山,誕生于瑞金,成長天寶塔山,于是從太行山唱到了齊魯大地,從松花江畔唱到了天涯海角。

  當歷史的車輪轉到了共和國四十周年的時候,四十不惑,久違了的紅歌在華夏大地再次唱響!六十華誕跚跚來遲,甲子輪回,“唱紅打黑”成為一道最亮麗的風景顯現在世界的東方。

  那里樹有主席像,那里就香煙裊裊,何時紅歌唱響,何時的人民就看到了新升的曙光;哪里有真自由,衛國權的人群,毛澤東的旗幟就在高高飄揚!

  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花已開。

 

  參考書目:

  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的《毛澤東傳》

  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1949-1978)

  中共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出版的《黨史博覽》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