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志愿收集到的論文有關“中國”和“王國”的意思,覺得很新鮮。
2011年第三期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趙永春的論文《從復數“中國”到單個“中國”》,得知,古代的“中國”被很多的少數民族所使用,直到清朝以后才從多個的“中國”變成一個如今的“中國”。
古文中“王國”的意思解釋為:在某個自安偷樂的環境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它和現代的意思相同。比如,“他們的靈魂深處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王國”。“作為一個文學工作者,最近問津于自然科學……在數學、在解析數論的王國里,探索隱微”。等等。
那么,環保志愿相信,讀者讀到《前世今生的中國琉球》系列七的時候,對朱元璋欽賜“琉球王國”贈予中山王察度等以下,一定會浮現出一個無限遐想的空間。
□□□□□□□□□□□□□□□□□□□□□□□□□□□□□□□□□□
前世今生的中國琉球(系列六)
環保志愿編輯
上一集說到,1373年,泰期等人接旨后,楊載等大臣真誠地送他到城外,經過大明帝國洗禮過的泰期等人回到了琉球,意味著一場從大陸新移居來的人和琉求福建人共同組建的新琉球,預示著新琉球將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和大文化運動。
泰期歡天喜地快馬加鞭趕到福州。在福州,明朝有部分去參與管理和建設琉球的官吏、文書、漢語教師和技術人員已經等候多時了,他們結伴同性,一起乘船經釣魚島群島順著琉球海溝回到了琉球。
泰期回到琉球后,立即向察度匯報了赴京以后的各種事,不管是正經事還是不正經事,一股腦全倒了出來。泰期平安回來,還帶回了明太祖朱元璋欽賜的在琉球地區至高無上的禮物“中山王”的詔書,等。泰期一臉的喜氣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察度,琉球的希望和夢想有朱元璋的真誠提攜將前途無量。
泰期帶回什么禮物呢?禮物有:欽賜的“琉球”命名為地方政府、宗主國幫助建立一個完整的附屬國的琉球(明朝派官吏幫助管理)、中山王頭戴的王冠(代表了琉球是一個快樂的地方王國)、中國正統的大統歷(表示主權在宗主國)、必要的生產工具若干、各種賞賜的實物若干。
1373年,南方溫暖的季節風又吹向大陸一方了,琉球王察度早早準備了很多的謝禮和珍貴的貢品,乘著亞熱帶的南部暖風,給正在熬冬的明朝官員送來了自己的一點微薄之禮。
古代對待上貢使節的規格很高,待遇也很好,這不,琉球上貢使者到了福州以后,在福州至北京的路上,一路都有各地政府派人,像接力棒那樣,一路安全護送了北京。
有了楊載等人的陳述,還有琉球中山王察度的臣服態度,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使得明太祖朱元璋對琉球的中山王察度特別有好感,朱元璋分析了琉球的現狀,設計出將來的琉球之宏偉藍圖。
1374年,朱元璋琉球覺得要對中山王察度的支持要更大一些,下放的權力要更大一些,對四分五裂的琉球覺得應該更寬容一些,特別是琉球的中山地方剛剛歸屬于大明帝國,還有山南和山北還沒有正式臣服,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盡管當時只要區區數百人的精銳軍隊就能摧毀其他的按司所擁有的武裝力量,但考慮到這些按司和部落族群基本結構都是大陸去的閩人三十六姓的后代,他們也愿意臣服,只是還沒正式臣服而已,因此,今后在琉球開展工作,要做的事情還挺艱難的,于是派出冊封使節是刑部侍郎李浩。
李浩一行整裝待發,在福州造新船,等待合適的季節風,在有經驗的老船工掌舵下,從福州閩江口出海,據(明)慎懋賞《四夷廣記·琉球廣記》一書載《大明往琉球針位》,途經釣魚嶼、黃尾嶼、赤嶼、馬齒山、琉球那霸港,等等,李浩等人在釣魚島群島的海域上不斷核對楊載等人留下的所標注海圖。
史書告訴了世界人民,大陸和琉球的航海通道基本上以釣魚島群島的地理標識,順著琉球海溝穿梭于琉球本島和福建之間。
當然了,中國的歷史書從《隋書·琉求國傳》開始就開始有文字記載了中國人首先發現了釣魚島群島,歷朝歷代的史書也均有一樣的描述。比如:《方與勝覽》、《鄭開陽雜著》、《福建往琉球針路》、《大明往琉球針位》,等等,一直到清朝史書。這些史書在環保志愿編輯的《前世今生的中國琉球》的文章中主要驗證了兩項,1、釣魚島群島是中國人早發現的。2、琉求或琉球和福州交往皆非常密切,閩人三十六姓在琉求和琉球的發展史上均留下了響當當的歷史故事。
李浩帶上明太祖朱元璋的詔書,立即傳令中山王察度、山北按司怕尼芝和山南按司承察度均到天使館接旨。李浩洗手更衣,在中山王察度行三叩九拜之禮,呼喊“吾皇萬歲萬萬歲”之后,宣讀了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賜中山王察度鍍金的銀印一封,明朝皇帝下屬的親王的冠和服裝各一,及幣帛七十二匹。
欽差大臣李浩又賜山北按司怕尼芝為“北山王”,山南按司承察度為“南山王”,幣帛各七十二匹。待遇和中山王察度是一樣的。
明太祖朱元璋,賞賜中山王察度一塊鍍金的銀印,該銀印與明朝親王相同,表示中山王在琉球王國行使政治的合法性和統治地位的合法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贈予的。賞賜中山王察度的王冠一副,該王冠與明朝下屬的親王一樣,表示中山王察度可享受和明朝親王一樣的待遇。賞賜中山王的官服一套,該官服為明朝武官使用的大將軍服裝,在服飾的中央繡有一只小龍,這種官服表示“既是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任命的琉球中山王,又是御賜的大明帝國鎮守邊疆的大將軍”。
又是欽賜王印、王冠和武將官服,中山王察度看得出來,大明帝國朱元璋對自己有偏愛,而且器重有加,對已有知遇之恩,一時抑不住內心的感動,做為一個大男人又是一方領袖的他,頓時在李浩面前嚎啕大哭,其欣喜溢于言表,不知如何表示心中想說的話。他當即宣誓永遠效忠于中華帝國,宣誓一定為大明帝國做好鎮守邊疆的歷史使命,宣誓琉球的政治外交權和軍事調動權絕對服從于明朝的統一管理。
李浩等人把明朝宮廷好玩的禮品贈送他們一些,當然了,李浩等人得到了更多。
已經被明太祖朱元璋冊封為中山王的察度,主動要求增加上貢的次數。他年年上貢的目的非常的單純,他表示出對天朝的感激之情和臣服恭順。那時候,上貢品稱為“朝貢物”,朝貢物大多是琉球盛產的物品,比如:刀劍、有色礦產、芭蕉布、扇子、脫胎漆器和香料等。而,天朝對琉球的上貢都有回禮,回禮稱為“賜予”,賜予物品大多是絲綢、陶瓷制品、鐵器和硬通幣等,就這樣,琉球國年復一年的上貢,歷代新“國王”就位均要跪求中華帝國的冊封和認可是必須的。
據《明史·琉球傳》中描述的,明初琉球派遣貢使并無限制,常是“一歲再貢三貢,天朝雖厭其繁,不能卻也。”說明了,察度對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照顧從內心深處充滿了感激之情,而明朝中央集權常面對這種事。朱子學是明朝官方哲學的基本道德觀,所推崇的處事待人上講究要相互施禮,相互禮讓,對察度的“過度”熱情,心里面雖覺得太過頻繁了,但對于琉球中山王的感恩之情只能不斷笑納。
李浩等人很清閑,想回大陸吧,卻經不住察度的軟磨硬泡,不得不繼續在琉球享受優哉游哉,1376年才回到天朝報告了琉球王國的情況。
朝廷中央集權把琉球按照地方政府看待,而琉球視明朝中央集權叫天朝。在古代,天朝可不是隨便亂叫的,天朝代表著繁榮,天朝代表著皇恩浩蕩下人民幸福安康,天朝代表著天威而不可貌視,天朝代表著世間均為皇土。
大明帝國權威背景之下的勢力擴張,以及琉球的中山地區被察度等閩人三十六姓的管理得井井有條,中山地區出現了琉球人民的向心力之地。隨后,明朝正在考察如何整合琉球的各方勢力,在這種背景之下,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怕民心散失,也相繼向明朝俯首稱臣和進貢,從此,盡管琉球各地方部落還在不斷爭權奪利,但,這為琉球即將被明太祖朱元璋培養為實實在在的一個地方性政府的藩屬國(附屬國)創造了條件。
曾經也是附屬國的朝鮮、越南和緬甸和這個琉球附屬國的性質是不一樣的,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琉球的前世今生都是明太祖朱元璋賞賜的,或者說是朱元璋一手制造出來的。
正如,福建一位老伯談及此事時,反問道:“如果說琉球不是中國領土,那么,福建也不是中國領土的了”。老伯的話中含義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世人,琉球和福建生生不息,琉球就是中國領土。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琉球在中國歷史上并沒有被貪官出賣過。
(未完待續)
父母都是琉球人,祖先的姓名都是漢族一樣的寫法,后被日本外來政權強迫改了姓已經有一百多年的一位歷史系教授西里喜行先生,經他考證過,“明清朝代均對琉球行使了絕對的主權”。 下集有專門解讀,請讀者耐心等待。笑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