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近代”概念
中國有一個“近代史”,歐洲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歷史分期。如果勉強尋找的話,那么只有“early modern”這個概念。但“early modern”仍是“現代”的一部分,不同于“近代”。歐洲歷史分為古代、中世紀、現代這三部分。這種三分法,始于17世紀的德國學者Christopher Cellarius。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是經過日本,源自歐洲?!癿odern”一般譯作“現代”,有時也譯作“近代”?!敖笔侵袊葰W洲“多出來”的一段歷史。
質言之,“近代”是中國古代走向現代的一段過渡、轉型、調整期?!敖北硎緜鹘y社會對現代的“不適應”,是震蕩、曲折、反復的時期。西方不存在這樣一個時期,因為西方是自主型現代化,比較順暢地從中世紀進入了現代,沒有經歷中國這樣一個痛苦的“近代”。
二、中國的近代周期沒有終結
因為“近代”的兩大任務并未完成。一大任務是應對西方挑戰:
1、挑戰包括軍戰和商戰,軍戰即軍事、政治較量,商戰即產業、金融競爭。這兩種挑戰交替進行、混合進行,迄今仍未終止。
2、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西方強勢、中國弱勢的局面一直沒有改變。
3、相應的弱者戰略也不應該改變。
應對西方挑戰,這是民族主義史觀看待“近代”的角度。
另一大任務是建立現代文明,即從農耕文明上升到工業文明,以及適應于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相應的制度安排,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升級換代。
建立現代文明,這是自由主義史觀看待“近代”的角度。
上述兩大任務不應偏廢,盡管有時一個任務壓倒了另一個,有時另一個又上升到主要位置,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兩個輪子。這兩大任務目前都未完成。在這個意義上,“近代”仍將延續。
三、理解辛亥也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辛亥革命可從保守與激進、改良與革命,即主觀政治理念的角度進行觀察,另一方面,也需要從王朝周期、王朝更迭規律的角度給予評價。王朝末期的共同特點是:中央政權衰朽+社會矛盾積累。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洗禮,重建中央政權+調整社會結構,于是新王朝建立。辛亥革命爆發之際,滿清入關已267年。從嘉道年間的白蓮教起義開始,王朝后期的征兆已經出現,再加上太平天國、西北回民起義等,社會矛盾的積累和中央政權的衰落均非常明顯。所以,辛亥的發生不只是一種激進革命的政治理念在起作用,同時也是王朝周期的自然過程。而這個自然過程,辛亥只是肇始,之后經過幾十年戰亂,一直到中共革命建國,這個王朝周期才真正完成,即中央政權重建,社會結構調整。所以,辛亥革命并非偶然,王朝崩潰不是在1911年,就是在之前之后的某年發生。所以,以歷史的眼光看,“告別革命論”不能成立,王朝周期不是徐志摩的康橋,不是能夠輕易告別的。
四、保守與激進、改良與革命是近代中國結構性矛盾的體現
這個結構性矛盾,就是“中體西用”:一方面是晚清的新軍事、留學生、新工商業,另一方面是舊朝廷體制,裂隙日益擴大。例如,編練新軍是清末新政的首要內容,但新軍人多是國內武備學堂的學生或留日的士官生,帶著新知識新觀念進入軍隊,使新軍不同于傳統的湘淮軍,或由綠營勇營演變過來的巡防營。由于“中體西用”的結構性矛盾,編練新軍,變成了舊朝廷培養自己掘墓人的過程。辛亥之際,各省獨立大多是新軍所為。
五、我們仍處在“近代”之中
“近代”并未結束,一是應對西方挑戰,二是建立現代文明。此外,中國仍然面臨結構性的矛盾:一條腿已深深邁入21世紀,在經貿科技等領域表現突出,如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外儲國家、對非洲的深度開發、高鐵建設、航天技術等,但另一條腿仍停留在傳統時代,如管制型的社會體制、吏治腐敗、貧富分化等。這是另一種分裂式的發展,成為未來最大的隱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