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給山東陽信鄉(xiāng)親的一封信
翟成新
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2010年08月26日10:20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1946年5月,根據(jù)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在延安由劉少奇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
這是中央首次提出了實行土地改革的政策,要求放手發(fā)動群眾,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從此,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作為革命老區(qū)的渤海區(qū)陽信,也迅速開展了起來,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在全國的土改運動中也存在著改革不夠徹底和黨內(nèi)思想、組織不夠純潔的現(xiàn)象。對此,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并通過了具有指導意義的《中國土地法大綱》。會后,各解放區(q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土改和整黨運動。當時,剛從蘇聯(lián)學習、戰(zhàn)斗回國的毛岸英同志,也手持“土地會議第224號入場證”參加了會議。會議期間,毛主席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語氣和緩地說:“岸英,外國的大學你念過了,可中國的大學你還不熟悉。要念好中國的大學,當務之急是深入農(nóng)村,了解農(nóng)民,也就是了解國情。”毛岸英神情嚴肅地說:“請爸爸放心,一定按照您說的去做。”為實現(xiàn)到工廠、部隊、農(nóng)村學習鍛煉的目的,根據(jù)毛澤東主席的提議,中央決定讓毛岸英到農(nóng)村一線參加“土改整黨運動。”
來到陽信不久,根據(jù)工作需要毛岸英又與同來的部分同志,轉調(diào)到了陽信城東南的張家集村。毛岸英被安排在張元林大爺家的東屋里居住。
在房東家里,一有空他不是幫著挑水、掃地,就是干些其他雜活,從不叫苦叫累。張大娘也不把他當外人,像親兒女一樣待他,沒幾天就不稱他“楊同志”而親切地叫他“孩子”了。一次,毛岸英同志因受涼感冒發(fā)起了高燒,張大娘忙將他讓到自己的熱炕上,燒了一碗紅糖姜湯端到他面前。老人十分關切地說:“孩子喝吧,喝了出出汗就好了。”毛岸英接過湯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兩行感動的熱淚撲簌而下……
隨著“土改整黨運動”的深入開展,廣大窮苦農(nóng)民從政治和經(jīng)濟上翻了身,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土改的任務已基本完成。為總結經(jīng)驗教訓,開展結束土改和建鄉(xiāng)實驗工作。根據(jù)上級的指示,渤海區(qū)黨委成立了以中央、華東工作團為主,當?shù)夭糠挚h、區(qū)、村干部參加的“老區(qū)結束土改實驗工作團”。中央工作團的成員有:徐冰、邢西萍、張琴秋、張曉梅、張勃川、曾彥修、于光遠、史敬棠、高文華、賈璉、毛岸英、曹軼歐、鄧毅生等人。工作團由渤海區(qū)四地委書記彭瑞林任團長,地委副書記張輯五、中央工作團的徐冰、陽信縣委書記王文長任副團長。張輯五、徐冰主持工作團的日常工作。
作為中央派到地方的工作人員,毛岸英總是按普通一兵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從不表明身份,接受地方上的特殊照顧。工作中身穿著一件爸爸給他的肥大舊軍裝。群眾和隊員們對他的評價是:待人和氣,憨厚樸實,處事謹慎。在準備去陽信時,陳云同志曾提出送他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他卻說:“我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用這么好的鋼筆太特殊了,還是不用吧。”
他留學蘇聯(lián)多年,俄語說得很流利,但在工作隊時從沒說過一句俄語。工作、學習、生活都和隊友們打成一片。李橋區(qū)委書記孫玉山在與鄧子恢警衛(wèi)員的交談中得知,楊永福就是毛岸英。因此,對他更加信任和尊重。在一次工作會議召開前,倆人又坐在了同一條板凳上。交談中,當毛岸英問他對工作有什么看法時,孫玉山當即就運動中出現(xiàn)的偏離中央精神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會后,毛岸英及時向有關領導作了匯報,引起了上級的高度重視。不久,就下發(fā)了要進行重新整頓的通知。
1948年春,在中央工作團將要離開陽信之際。渤海區(qū)四地委副書記張輯五同志向毛岸英征求意見時說:“我們相處這么久,現(xiàn)在要分別了,有什么意見你就直來直去地提吧,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紀念。”在老張的再三催促下,毛岸英非常謙和而又策略地提出:“我覺得,作為領導你是個好統(tǒng)帥。但無論打仗也好,土改也好,指揮員也是戰(zhàn)斗員,統(tǒng)帥也是士兵。”言外之意是建議他要與群眾打成一片。
1948年5月,中央電令毛岸英調(diào)離陽信,回中央從事新的工作。當鄉(xiāng)親們得知楊同志要走的消息時,都紛紛前來與他道別。張大娘更是忙個不停,為他洗衣服、炒花生、爆米花、煮雞蛋、包餃子、準備鞋襪等。晚上,大娘干脆將他的被子抱到自己的炕上說:“孩子,最后一個夜晚了,你就跟大娘住在一起吧。”全家人整夜未眠,長談到天明。清晨,空中飄著綿綿細雨,張大娘早已將飯做好。吃過早飯,毛岸英背好背包和書包與張大娘告別。大娘眼含熱淚,雙手握住他的手說:“孩子,你看這天,咱不能明天再走嗎?”毛岸英哽咽著說:“不行呀大娘,軍區(qū)的車還在等著呢。”“那,你就走吧,路上小心,千萬別摔著。”就這樣,張大娘一家與鄉(xiāng)親們簇擁著他來到村頭。毛岸英含淚告別張大娘和鄉(xiāng)親們。當汽車遠遠離去后,張大娘仍站在雨中,依依不舍地相送……
走后,毛岸英沒有忘記張大娘一家和鄉(xiāng)親們。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正當家家戶戶歡度中秋之時,“毛澤東的兒子來信了”的一聲大喊,引得眾鄉(xiāng)親紛紛涌上街頭。只見老村長張會山手里舉著一封書信,人們簇擁著他來到房東張大娘家。拆開信封,從里面掉出一張黑白照片,大家仔細端詳,正是鄉(xiāng)親們所熟悉的“楊同志”,簡直就是瘦了一圈的毛主席。
信中寫道:
張大爺,張媽媽:
二老好!離別二老,倏忽數(shù)月,天各一方,萬分掛念。遠隔天河,情懷衷腸。二老待我,勝似兒女,恩德之重,銘刻肺腑!一路平安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暫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萬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隊去鍛煉,目前只待組織決定。請代問張會山二老好!鄉(xiāng)親們好!
敬祝全家安好!
楊永福(毛岸英)1948年8月19日眾人聽后,無不感動,而此時張大娘更是淚中帶笑,倍感欣慰。
毛岸英的陽信之行,使他了解了基層,了解了農(nóng)村,也與陽信的干部群眾,尤其是與房東張大娘一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雖然是一個年輕而又普通的士兵,但他作為毛澤東的兒子,在他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良好品質和作風,卻給陽信人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毛岸英住過的3間土房列為省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張家集土改紀念堂”。當年毛岸英用過的一張方桌和兩把木椅、一個花碗,也被陽信縣精心保管,放在“土改紀念堂”中,成為陽信教育后人的重要場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